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江山争雄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丰玄机
    西北边界,冬季来得早,深秋过后,风雪便降临了。

    边城寒冷干燥,满目荒凉,野外枯草被冰雪覆盖,天地间一片白茫茫

    天际那一缕淡淡的霞光,普照大地,轻轻渲染在雪上,折射着银光和彩光,给茫茫雪地染上了那么一抹色泽。

    清晨烟囱开始涌出浓浓的炊烟,都是素白色,飘荡升空,给冷肃的世界增添了些许生机。

    由于罗昭云早就颁布安顿百姓的新政策,战乱没有影响秋收,所以西北武随从官吏,如郭孝恪、薛万仞、杜如晦、程名振、诸遂良、于志宁等人。

    屈突通策骑来到古亭二十步前,翻身下马,整一下盔甲戎装,大步流星走过来。

    罗昭云也走出古亭,亲自迎接屈突通,给足老将军的面子。

    “屈将军辛苦了。”

    “屈某见过佑国公!”屈突通抱拳施礼,虽然以前他比罗成官位大很多,但是罗成后来者居上,凭着军功不断攀升,深得杨广宠信,又娶了公主,封了国公,不论是爵位、官品,都已经超过屈突通,所以他见面时候,以下官礼相见。

    罗昭云伸手轻拖住屈突通手臂,感叹道:“屈将军不必多礼,这一路不辞千里之遥,阻隔重重,委实辛苦。”

    屈突通摇头道:“屈某本该死守潼关,阻挡李唐大军进入关陇,奈何李唐偷渡龙门,绕过了潼关,攻克了大兴城,这是屈某人的失职,无颜回对陛下,本想一死谢罪,奈何天下反王众多,朝廷还需武臣带兵平乱,故而前来投奔佑国公,为平乱军而尽微薄之力。”

    “将军言重了,大兴失守,绝非战之罪,而是大势所趋,谁能阻挡如今大隋风雨飘摇,国将不国,都是局势使然,朝廷的衰落,陛下的政策有误,三征高句丽,兴修大运河太过急促,导致民不聊生,才会各地起义,我们在西北重新立足,就是先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让老百姓认可了咱们,才能再有作为,否则,百姓和士兵都不拥戴,如何能平定祸乱”罗昭云在安慰屈突通,何尝不是在点化这位老将军想通一些。

    屈突通点头,却不以为然,话虽这样说,但是如何做是另一回事,他消息封闭,没有了解西北的情况,所以对罗成的话将信将疑。

    “上酒!”罗昭云喊了一声,有侍卫端来热乎乎的酒水,一直正用沸水煮着,这是对英雄的一种敬佩。

    三国时期,项羽斩华雄,让曹操温酒等待,他去去就回,成为民间一段传奇故事。

    罗昭云亲自斟了一杯热酒,递给屈突通,让他缓解身上的寒意,这种




第六百七十六章 唐王政权
    李渊占领了皇城,把自己的丞相府就设在皇城内,整个宫城也被他派心腹之兵,层层把守,杨侑成了一个傀儡。

    数日后,代王杨侑在李渊的操作下祭天即位,遥尊杨广为太上皇,这是要架空杨广,把隋炀帝身为皇帝的君权给废掉,削了正名,李渊才好不尊江都,从此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发号施令。

    形势所迫,杨侑不得不下诏:军国机务,事无大小,文武设官,位无贵贱,宪章赏罚,咸归相府。惟祭祀天地,四时奏请皇上。

    意思是朝中大事都归丞相李渊统摄管理,只有祭祀这种事,才请奏他。

    李渊坐镇皇宫相府之后,跟随他太原起兵的元谋诸臣,皆得以加官进爵,赏赐丰厚,在大兴城内,赐予良宅。

    同时,派人统计大兴城内豪门旧贵、才子人杰的名单,还要那些跟随杨广去往江都的文武大臣的家眷,有多少留在大兴城内,便于他拉拢启用,或是当做人质。

    如此局势,别说朝内新晋封的文武大臣,还要那些关陇门阀旧贵,就是普通百姓,也看得出来,一个新的王朝要诞生了,李渊恐怕用不了多久,就能真正称帝。

    元阀、窦阀、裴阀、高阀、长孙阀等,在关陇根深蒂固的一些家族,主支、旁宗的族内子弟,纷纷依附,因为别无选择,谁先占据大兴城,他们就归附谁,这是地利之便,他们要保住自家的势力和利益,就必须跟大兴城的实际控制者搞好关系。

    虽然这里面有一些大门阀,比如高颎的后人、长孙炽后人,已经在西北跟随了罗成,但是他们家族堂兄弟们,也会根据自己的利益,选择李阀,各有所需。

    这一日,李渊开完朝会,留下了裴寂、刘文静、李神通、刘弘基、李世民、窦毅、李建成、独孤怀恩、房玄龄等人,商讨军机大事。

    “诸位,我李家今日之成就,多亏在做各位鼎力相助,出谋划策,但目前并非高枕无忧,而是四面都有强敌环顾,丝毫不能自满,滋生享乐情绪。令本相最头疼的当属三大势力,一是北面正在进攻太原郡的刘武周势力,根据最新情报,宋金刚带着数万大军已经快达到晋阳城下,这是我李家兴起之地,也是抗衡突厥的要塞,决不能放弃。”

    “此外,西秦薛举,攻占了扶风郡,拥兵三十万,正向京兆郡逼近,有意进攻大兴城。第三个势力,就是西北罗成,充满了变数,此人年纪轻轻,带兵如神,据说刚平定了吐蕃入侵,大获全胜,目前在西北拥有八郡,地盘广袤,民生治理不俗,若执意保隋,前来征讨,谁能带兵抵挡,也是十分头疼问题。”

    李渊一口气说完了三个难题,想让自己心腹的文臣武将们分析,寻找解决之法。

    裴寂率先道:“启禀唐王,三大势力,以宋金刚进攻晋阳最为紧急,当早作调兵部署,为晋阳解围。至于西秦和罗成,眼下入冬,他们应该在明年开春动兵,给我们能预留一段时间思考对策。”

    李孝恭起身道:“唐王,末将愿意带兵北上,回援晋阳。”

    此人是李渊的侄子,自幼酷爱兵法,年仅三十岁,也是一个能带兵打仗的优秀将军,只是李阀这几年一直受到打压,他郁郁不得志,始终没有机会施展带兵才能,今朝终于如鱼得水。



第六百七十七章 暗流汹涌
    李密利用上次宴会的机会,设下鸿门宴,派蔡建德一刀劈了翟让,对翟家人一网打尽,什么翟弘、翟宽、翟摩侯等人,全部伏诛。道:“待在江都也是坐以待毙,四周都是叛军,以杜伏威、辅公拓、李子通等兵力为最,迟早把我们困死在这,大隋不行了,我们得找个活路不是”

    孟秉提议道:“不如大家一起逃散,四面八方逃亡,投奔李唐、罗成、窦建德、李密都行。”

    宇文化及瞅了弟弟智及一眼,让他开口。

    宇文智及会意,咳嗽一声,说道:“陛下虽然昏聩不堪,但毕竟还是主子,手握十万兵马,纵使我们一起逃亡,但很快就被截杀,而且四处都是叛军,我们逃出江都很可能被叛军杀害,不如掌握兵马,发动宫变,重新立新王,然后带军北上,返回中原,我等荣华富贵,都能有了着落。”

    裴虔通、司马德湛、杨士览等人先是一惊,随后眼神闪烁,觉得此办法未尝不可。

    &nbs



第六百七十八章 重逢才女
    西北的寒冬,漫长寒冷,大雪覆盖了高原草地,崇山峻岭,江河湖泊,显得塞外的凋零之感。

    罗昭云暂时不带兵了,专心学习治理民政的事,牵扯到经济、商业、户籍、田地、粮仓、河渠、雪灾等等,不少事情,需要他批阅,哪怕只是八个郡,但是这种政治、军事、法律等都需要他签字的工作量,也不小了。

    好在他比这些时代的人,多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新视野,所以看问题不会狭隘,总能找到解决、稳妥之法,安定八郡,促进发展。

    就连长孙无忌、杜如晦、诸遂良等年轻俊彦,饱读史书,才能出众,看到罗昭云的批注,都觉得少帅有治国之才,心中高兴,这是文武全才的英主,最适合当主公,夺天下了。

    如果指挥带兵,战无不胜,但若不懂治民,那只会像西楚霸王项羽一般,作战时候勇猛无敌,可是一旦停战之后,治国发展那就不行了,基本上荒废朝政,在书房坐不住,也没有批阅奏折的能力,只懂出去狩猎和陪美人,最后落个垓下之围的下场。

    归根到底,不懂治国理政的人,最多是个枭雄,在乱世中风光一时,但最后都会被击败,因为不知民生,也就难得民心。

    入冬一个月内,罗昭云忙着扩军定民,制户籍颁新政,划定各郡、县的行政区划,整肃军纪,拉拢人才,遣派官吏到县、乡,系统化地铺开他的领导班子,抓好基层百姓民生工作。

    除此之外,罗昭云还有对西北八郡内的一些部族进行走访,比如这里有混居的回纥部落、铁勒部落、鲜卑族、柔然族等山寨和族群,他们在百年前,甚至更久远时候,部落迁徙到这西北,跟着了汉族混居,或是自成一个大部落等。

    罗昭云亲自走访较大的部落,接见酋长,了解一下他们的需求,加深彼此的印象,联络感情,有许多需要他们支持、配合、服从的东西,同时,也许诺会不分胡汉,一视同仁,给予照顾,不会压榨少数部落的生存空间。

    如此一来,巩固了西北少帅府的统治权,有很大的宣传和安抚作用。

    这一日,罗昭云终于慰问几个城县归来,在金城的弘文馆,见到了薛芷箐、虞世南、姚思廉等人,正在煮酒赏雪,听箫赋诗。

    走近弘文馆内,忽然听到一阵悠扬动听的箫声,婉转悠扬,如同天籁,罗昭云不由心神一畅,因为思索诸多琐事引起的烦恼也轻快不少。

    许多从京城赶来的才子们被安置在弘文馆内,这里除了大儒讲学,还有许多当地的士子前来拜访、交流。

    定期有各种职务的应聘信息,打破以往朝廷荐举、庇荫的方式,可以毛遂自荐申请,然后通过考核,就能够破格录取为官吏,派往地方、中枢等上任了。

    所以,赶来的数十名士子,很快从弘文馆搬出去,调派到地方做县里的文吏去了。

    今日虞世南、孔颖达、欧阳询、姚思廉等人,坐在竹亭之内,在听薛芷箐吹着洞箫。

    众人披着棉衣长袍,中间放着炭炉,八角亭四周挂了遮风的竹帘子,透过未挂的亭子入口,可以看到外面的雪景。

    亭边有池塘,但池水已结了冰,上面覆盖了一层白雪,里面嶙峋怪石中生出的藤萝也已干枯,上面挂了冰霜。

    不过,竹亭旁有几株腊梅,正开着沁人心脾的梅花,浮香暗动。

    罗昭云走近,看到了一袭狐裘的薛芷箐,娇颜如玉,气质恬淡,修长的葱白玉指在



第六百七十九章 西北文教
    罗昭云陪着这些京城才子和高贤,煮酒淡饮,赏雪倾谈,没有摆任何元帅架子,就是想要拉近彼此的距离感。

    在这乱世,纯文人的实际用处是不大的,既不能带兵打仗,也不能理政安民,只是蜗居在房舍之内,感慨万千,以写文章的方式来抒发情感,壮怀不已。

    所以每逢乱世,都会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调侃,就是武者对文人的不屑和轻视。

    但文人掌握了笔伐,在一定程度代表着民间舆论,通过自身文章影响力,脍炙人口传出去,很容易对某一方形成舆论的褒扬、强化,使得这个势力无形中增加了名声、运数等,为其造势。

    而且许多文人中,也有一些实干型人才,能做谋士,运筹帷幄;能够从政,治理一方。所以,罗昭云对待这些大文人保持礼遇,也是希望能够借此,吸引更多的人才过来,为己所用。

    毕竟自魏晋之后,门阀兴起,垄断了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仕途更是被门阀把持很紧。只有在乱世时候,门阀贵族受到冲击,才能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但是,绝大多数的人才还是出于那些旧贵。

    拉拢更多的人才,也就等于跟旧贵、门阀产生了深厚关系。

    不过有些贵族子弟,对西北百姓嗤之以鼻,觉得这些教化不多的百姓,听不懂中原文化,讲也是浪费。

    还有贵族才子,对门阀等级限制的思维根深蒂固,有些抵触普通百姓接受知识,这样会冲破贵族的知识垄断。

    罗昭云当然没有提出什么将科举深度化,要废除门阀特权的口号,那样只会招惹贵族的反感和戒备之心。

    他要把利益最大化,既给寒门子弟一个升迁的希冀,也要给贵族子弟一些特殊待遇,以普化百姓、改变风俗的触及目的来办学,暂时还提升不到科举选拔人才的程度。

    弘文馆的文人士子们,觉得自己有了用武之地,暂时还没有想过这些西北寒门孩童,长大之后,会对日薄西山的门阀贵族制度,有什么冲击和影响。

    诸人相谈甚欢,罗昭云请姚思廉、虞世南等人,继续在西北教学、创作,将中原文化发扬光大,将西北的百姓,真正拉入中原的文化习俗中,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姚思廉这等大儒,自然希望能把孔老夫子的一套儒学,在西北推广,这是每个儒者希望做的事,阐述他们坚持的文之道,惠及更多百姓。

    临别之前,罗昭云对薛芷箐做了邀请,可以随时入帅府做客,他的家眷也到了。

    薛芷箐脸上露出喜色道:“哦,依依她也来到金城了啊,那太好了,以前在大兴城时候,我曾听过她抚琴,堪称一绝,虽然当年交流几次,但未能尽兴,这回可以好好切磋交流一番。”

    “琴箫和鸣,那可是一件雅事!”罗昭云微微一笑。

    薛芷箐笑而不语,心想去见依依,也只是一个借口而已,这样自己可以



第六百八十章 不斩来使
    晋阳城。

    十五岁的李元吉好逸恶劳,终于没有了父亲、兄长的约束,年纪轻轻,正是贪玩时候,甫得权力,在晋阳城内横行无忌,劣迹斑斑,招惹众怒。

    甚至出行街道,看到良家女子,要调戏一番,掠夺回府,行兽禽之事。

    辅佐李元吉镇戍太原的将军宇文歆,曾屡屡劝谏,都被他当作耳旁风。

    这一日,宋金刚率军已经横扫太原郡诸城要塞,兵马杀到晋阳城下,五六万兵力,已经把晋阳城的三面给围住了。

    城内的李元吉醉醺醺地听到了刘武周大军兵临城下消息,吓得直接酒醒,慌张召集文谋武将商议对策。

    宇文歆道:“兵法有云:十则围之。兵力在对手十倍的时候,才会四面合围,猛攻城池,如今我城内驻军有三万人,城外的兵力不过五六万人,只有二倍于我军。晋阳城高墙厚,粮草充足,且寒冬来临,只要坚守半个月,敌军就会退去,过一段时间,唐王肯定会派来援军,到时候太原郡就转危为安了。”

    李元吉年纪幼小,哪有那个能力,平时娇生惯养习惯了,正所谓龙生九子,各不相同,这李元吉远不如他三个兄长成气候。

    “万一攻破了呢”李元吉涌起强烈不安。

    有担心城破造屠的谋士提议:“另一种办法,就是突围,趁着宋金刚的兵力刚到,地形不熟,人困马乏,是突围最好机会,三面合围,还有一面,就是给守城者一条活路,代表敌军不是要完全困杀我们,只想夺城,逼我们退走。”

    “听说宋金刚破懂兵法,他麾下一名副将,名为尉迟恭,非常勇猛,绝非善类,若是猛攻城池,成败未可料。”有一名身穿青衣长袍的士大夫这样说道。

    李元吉听完,心中七上八下,犹豫不决,让他一个毫无主见的草包少年来决定军机大事,实在难为他了。

    晋阳王府内,众人分成两派,主战和主逃,相互辩论,使李元吉头都要炸了。

    接下来的两日,尉迟恭率军攻打城池,要在完全寒冬大规模降雪来临前,攻克晋阳城。
1...147148149150151...23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