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江山争雄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丰玄机

    唐太宗即位之初,史载“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内忧外患之下,灾荒的严重程度到了一匹绢才得一斗米的地步。这就是因为国库和地方米仓,并没有多少存粮,大隋的几大粮仓早就在炀帝折腾、群雄争霸中损耗较多,而且过了一定储存时间,无法食用了。

    罗昭云心中有数了,也明白历史记载,不可尽信,朝代灭亡之后,下一个朝代来编修史书,对许多事情的真相,刻意尽兴一些丑化,对自己的朝代则进行美化,这是不可避免的,哪怕到了后世也是如此,为了有利于自己统治,修饰真相,所以官方言论和数据也不能全信。

    “高卿家,户部由你来负责,以你只见,这粮草之事,当如何尽快解决,不影响战事”

    高士廉当即回道:“启奏陛下,这




第九百七十七章 开元通宝
    罗昭云提到了货币的事,大华立国一年多,忙于征战,目前黄河以北,关陇,西北等战事全都停下来,百废待兴,推行新币,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了。

    毕竟一个朝廷的新气象,在于新政的推行,以及货币的换新,给天下人革新之感。

    另外,从实际出发,新国建立后,的确不适合再使用隋代的五铢钱了。当年隋文帝制五铢钱,也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在隋初时货币极为混乱,北齐的常平五铢和私铸的常平钱,北周的五行大布、永通万国钱,以及南朝的陈五铢、太货六铢,甚至刘宋的鹅眼钱,萧梁的剪边钱等,在商业领域继续参杂流通。河西诸郡还使用西域的金币、银币。这些钱币精劣大小轻重不一,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隋文帝下令整顿货币,铸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

    但是,隋炀帝时期,不断发动战争,以及大型工程,经济逐渐崩坏,民间开始铸钱成风,轻重大小不一,劣币逐走良币,导致物价上涨,经济混乱的局面。因此,罗昭云开始考虑,要在大华管辖区内,推行新币。

    由于户部否则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这铸造新钱币的事业归户部度支来管理,于是罗昭云再次问向户部,此事的执行情况。

    长孙无忌作为户部侍郎,户部的二把手,目前主要负责新币这一块,此时站出来拱手道:“启奏陛下,新币已经铸造完成,主要分铜币、银币、金币三种,铜币是要流通天下的,而银币、金币只用作观赏,储存在宫内,作为象征,请陛下恩准,呈上第一批样本,供陛下以及诸位大臣观看。”

    “准了。”罗昭云一挥手,答应了他的请求。

    长孙无忌对着宫内的宦官招手示意,守在殿外的侍卫那里,在上朝前就存放着新币,等待传唤,此时有宦官出去传旨后,顷刻,有侍卫端着铜盘,里面摆放着三种货币,其中铜币居多。

    宦官每一样挑取几枚之后

    后,呈递给陛下,其余则让百官拿起来观看。

    这大华新货币,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一面刻有“开元通宝”,背面则有星、月交汇小纹饰,做工比较精美,文武百官拿在手里,觉得质量适中,形状也美观,都纷纷点头,面带笑容。

    长孙无忌拱手道:“这铜钱就是即将发行的常用钱币,开元通宝,有新纪元开始之涵义。每个铜币是一文,重量称为一钱,每十文重一两,一百文为一吊,一千文为一贯重六斤四两,目前几个铜山矿被开采,由朝廷制造,民间不得私自造钱,发行量会与天下物资总量成一定比例,不会滥发无度,导致钱币贬值。旧的五铢钱停止流通,各地县邑设置兑换口,百姓、乡绅等可以通过各城邑指定地点,按折新率七成,换取新币,毕竟朝廷要回炉熔炼,也需要损耗,以及人工成本。”

    罗昭云闻言思考半晌,点了点头,这个办法还是不错,说道:“正好我大华立国之后,尚无年号,也可以用开元为年号,新的纪元,全新的开始,万象更新,挺好!”

    “陛下圣明!”群臣喊出口号,及时奉承了一句。

    “这铜钱的铜比重如何”罗昭云忽然询问这一个细节,虽说是铜钱,但肯定不会全部用铜来铸造,因为铜在这个年代,也是仅次于白银、黄金的较贵重的金属,许多佛寺、道观要铸造金身铜像,都离不开铜,而且一些精妙器具,也需要铜来制造,所以,铜钱如果全是铜,很可能会被民间奸商、乡绅们,重新回炉融化,然后制造成精



第九百七十七章 开元通宝
    罗昭云提到了货币的事,大华立国一年多,忙于征战,目前黄河以北,关陇,西北等战事全都停下来,百废待兴,推行新币,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了。

    毕竟一个朝廷的新气象,在于新政的推行,以及货币的换新,给天下人革新之感。

    另外,从实际出发,新国建立后,的确不适合再使用隋代的五铢钱了。当年隋文帝制五铢钱,也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在隋初时货币极为混乱,北齐的常平五铢和私铸的常平钱,北周的五行大布、永通万国钱,以及南朝的陈五铢、太货六铢,甚至刘宋的鹅眼钱,萧梁的剪边钱等,在商业领域继续参杂流通。河西诸郡还使用西域的金币、银币。这些钱币精劣大小轻重不一,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隋文帝下令整顿货币,铸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

    但是,隋炀帝时期,不断发动战争,以及大型工程,经济逐渐崩坏,民间开始铸钱成风,轻重大小不一,劣币逐走良币,导致物价上涨,经济混乱的局面。因此,罗昭云开始考虑,要在大华管辖区内,推行新币。

    由于户部否则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这铸造新钱币的事业归户部度支来管理,于是罗昭云再次问向户部,此事的执行情况。

    长孙无忌作为户部侍郎,户部的二把手,目前主要负责新币这一块,此时站出来拱手道:“启奏陛下,新币已经铸造完成,主要分铜币、银币、金币三种,铜币是要流通天下的,而银币、金币只用作观赏,储存在宫内,作为象征,请陛下恩准,呈上第一批样本,供陛下以及诸位大臣观看。”

    “准了。”罗昭云一挥手,答应了他的请求。

    长孙无忌对着宫内的宦官招手示意,守在殿外的侍卫那里,在上朝前就存放着新币,等待传唤,此时有宦官出去传旨后,顷刻,有侍卫端着铜盘,里面摆放着三种货币,其中铜币居多。

    宦官每一样挑取几枚之后

    后,呈递给陛下,其余则让百官拿起来观看。

    这大华新货币,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一面刻有“开元通宝”,背面则有星、月交汇小纹饰,做工比较精美,文武百官拿在手里,觉得质量适中,形状也美观,都纷纷点头,面带笑容。

    长孙无忌拱手道:“这铜钱就是即将发行的常用钱币,开元通宝,有新纪元开始之涵义。每个铜币是一文,重量称为一钱,每十文重一两,一百文为一吊,一千文为一贯重六斤四两,目前几个铜山矿被开采,由朝廷制造,民间不得私自造钱,发行量会与天下物资总量成一定比例,不会滥发无度,导致钱币贬值。旧的五铢钱停止流通,各地县邑设置兑换口,百姓、乡绅等可以通过各城邑指定地点,按折新率七成,换取新币,毕竟朝廷要回炉熔炼,也需要损耗,以及人工成本。”

    罗昭云闻言思考半晌,点了点头,这个办法还是不错,说道:“正好我大华立国之后,尚无年号,也可以用开元为年号,新的纪元,全新的开始,万象更新,挺好!”

    “陛下圣明!”群臣喊出口号,及时奉承了一句。

    “这铜钱的铜比重如何”罗昭云忽然询问这一个细节,虽说是铜钱,但肯定不会全部用铜来铸造,因为铜在这个年代,也是仅次于白银、黄金的较贵重的金属,许多佛寺、道观要铸造金身铜像,都离不开铜,而且一些精妙器具,也需要铜来制造,所以,铜钱如果全是铜,很可能会被民间奸商、乡绅们,重新回炉融化,然后制造成精



第九百七十八章 晋安侯
    虞世南、诸遂良、孔颖达、虞澄道等文学青年,京城俊彦们,听到陛下的主张,大多露出兴奋之色,像辛公义、高士廉、温博彦、薛收这些饱读诗书、通晓微言大义的大儒们,也都面带微笑。

    陛下的这个信号,已经是重文抑武的初期表现了,一直没有上战场立功的文士们,终于觉得他们被重用机会要来了。

    接下来,关于科举制度、各地学府、官方教材等,也都讨论了一番,罗昭云表现出强烈的求才若渴姿态,既然是做给满朝文武看的,也是做给天下读书人看,只有从皇帝本身开始,重视教育,重视文人,天下才能形成尚学的风气。

    朝会开的差不多时,大理寺卿姚思廉站出来拱手道:“启奏陛下,从晋阳押解归来的降臣李渊,已经被提出刑狱天牢,在宫门外押解,随时等待陛下的召见。”

    罗昭云闻言点了点头,当时出征西北对抗突厥,不在京城,错开了见李渊的时间,这次归来,也是该与李渊见一见了。

    在场的文物大臣们,神色各异,有些人曾经依附过李唐,所以神色有些不自然。

    当然,这里大多数人都是年轻人,被罗昭云提拔使用,对李唐倒是无感,因此没有什么表情变化。

    “传朕口谕,带上殿来吧。”

    “遵旨!”一位宦官站到大门口,高呼一声:“带降臣李渊进殿——”

    “带降臣李渊进殿——”执勤站岗的大内侍卫们一道道高声传递下去,在金水桥外等候的禁卫,闻言后,带着李渊走上勤政殿。

    李渊在来朝面圣之前,已经在大牢更换了崭新衣衫,也洗脸去污,整个人比押解在路上时候,已经干净、雍容不少,不像是阶下囚的模样了。

    “降臣李渊,叩见陛下!”李渊跪下施礼,心中五谷杂粮,带着一种落寞悲怆之感。

    在前年时候,他占据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建立唐国,就是坐在这个金銮殿上,如今物是人为,自己变成了降臣,跟随自己

    己打天下的那些文臣武将,死的死,伤的伤,抓的抓,降的降,感到一种穷途末路之感。

    “李渊,你在晋阳誓死抵抗,冥顽不灵,导致城内十万户的晋阳百姓,最后死伤惨重,十不存一,里面如同炼狱一般,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这一切,皆因你的执着入魔,贪恋王权所致,本来朕打算严惩,来告慰那些丧命于晋阳城外的将士,城内的无辜百姓。不过,念在最后你能想通了,选择投诚,回头是岸,减少更多伤亡,朕也就网开一面,不过重处罚了,希望你后半生,能够多念念斋经,赎一赎身上的罪业吧。”罗昭云先是严厉地训斥一番,表达不满,但并没有打算杀人。

    李渊闻言后,被这样教训,心中虽然不是滋味,但毕竟也放心了,陛下不会杀他来泄愤,能够保住性命了。

    只要他不死,那么随行押解来京的李府家眷、亲信、降臣们,也都有了生机。

    “谢陛下宽恕之恩,草民在日后当在家斋度,赎身上之罪。”李渊只得按着陛下的说辞,顺势圆场下去,他的城府很深,很懂察言观色,自保能力强。

    “李家毕竟曾是关陇贵胄,这次归来京城,只要李家能够忠心朝廷,朕也会启用李家后辈和降臣,至于你李渊,朕封你为晋安侯,俸禄一千石,安养在家吧,令郎李建成、李元吉都会还放自由,等日后根据朝廷需要,再做安排,其余家眷也会放出。”罗昭云给李渊封了侯,晋安,有晋阳



第九百七十八章 晋安侯
    虞世南、诸遂良、孔颖达、虞澄道等文学青年,京城俊彦们,听到陛下的主张,大多露出兴奋之色,像辛公义、高士廉、温博彦、薛收这些饱读诗书、通晓微言大义的大儒们,也都面带微笑。

    陛下的这个信号,已经是重文抑武的初期表现了,一直没有上战场立功的文士们,终于觉得他们被重用机会要来了。

    接下来,关于科举制度、各地学府、官方教材等,也都讨论了一番,罗昭云表现出强烈的求才若渴姿态,既然是做给满朝文武看的,也是做给天下读书人看,只有从皇帝本身开始,重视教育,重视文人,天下才能形成尚学的风气。

    朝会开的差不多时,大理寺卿姚思廉站出来拱手道:“启奏陛下,从晋阳押解归来的降臣李渊,已经被提出刑狱天牢,在宫门外押解,随时等待陛下的召见。”

    罗昭云闻言点了点头,当时出征西北对抗突厥,不在京城,错开了见李渊的时间,这次归来,也是该与李渊见一见了。

    在场的文物大臣们,神色各异,有些人曾经依附过李唐,所以神色有些不自然。

    当然,这里大多数人都是年轻人,被罗昭云提拔使用,对李唐倒是无感,因此没有什么表情变化。

    “传朕口谕,带上殿来吧。”

    “遵旨!”一位宦官站到大门口,高呼一声:“带降臣李渊进殿——”

    “带降臣李渊进殿——”执勤站岗的大内侍卫们一道道高声传递下去,在金水桥外等候的禁卫,闻言后,带着李渊走上勤政殿。

    李渊在来朝面圣之前,已经在大牢更换了崭新衣衫,也洗脸去污,整个人比押解在路上时候,已经干净、雍容不少,不像是阶下囚的模样了。

    “降臣李渊,叩见陛下!”李渊跪下施礼,心中五谷杂粮,带着一种落寞悲怆之感。

    在前年时候,他占据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建立唐国,就是坐在这个金銮殿上,如今物是人为,自己变成了降臣,跟随自己

    己打天下的那些文臣武将,死的死,伤的伤,抓的抓,降的降,感到一种穷途末路之感。

    “李渊,你在晋阳誓死抵抗,冥顽不灵,导致城内十万户的晋阳百姓,最后死伤惨重,十不存一,里面如同炼狱一般,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这一切,皆因你的执着入魔,贪恋王权所致,本来朕打算严惩,来告慰那些丧命于晋阳城外的将士,城内的无辜百姓。不过,念在最后你能想通了,选择投诚,回头是岸,减少更多伤亡,朕也就网开一面,不过重处罚了,希望你后半生,能够多念念斋经,赎一赎身上的罪业吧。”罗昭云先是严厉地训斥一番,表达不满,但并没有打算杀人。

    李渊闻言后,被这样教训,心中虽然不是滋味,但毕竟也放心了,陛下不会杀他来泄愤,能够保住性命了。

    只要他不死,那么随行押解来京的李府家眷、亲信、降臣们,也都有了生机。

    “谢陛下宽恕之恩,草民在日后当在家斋度,赎身上之罪。”李渊只得按着陛下的说辞,顺势圆场下去,他的城府很深,很懂察言观色,自保能力强。

    “李家毕竟曾是关陇贵胄,这次归来京城,只要李家能够忠心朝廷,朕也会启用李家后辈和降臣,至于你李渊,朕封你为晋安侯,俸禄一千石,安养在家吧,令郎李建成、李元吉都会还放自由,等日后根据朝廷需要,再做安排,其余家眷也会放出。”罗昭云给李渊封了侯,晋安,有晋阳



第九百七十九章 参知政事
    散朝之后,罗昭云传唤了一些亲信臣子,入宫内御书房相见,虽然他们在户部、兵部等六部各自任职,但都提拔为参知政事,有跟陛下议事的权利。

    这些人除高士廉、温博彦是老臣外,其余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诸遂良、魏征等人,如果按资历和阅历,在许多老臣和门阀势力眼中,后面几个年轻人,是没有资格独当一面,也没有资格成为议政大臣的,但罗昭云破格启用,起了个‘参知政事’的职务,一起在政事堂议事。

    这些人里,除了长孙无忌出自较大的长孙阀,其余人都非大门阀子弟,甚至家道中落,这次能够被破格提拔,完全不知道为何,会受到陛下如此器重,除了感激涕零之外,实在不知说什么好。

    至于长孙无忌,虽然当初是长孙阀的嫡系子孙,其父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为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可以说来头甚大,家教极好,奈何其父死后,同父异母的大房长兄,趁此机会,将长孙无忌母子,及妹妹,赶出府去,最后在渤海郡舅舅高士廉家中长大。

    因此,长孙无忌对残存的长孙阀,感情也不多了,甚至对大房长兄,还有几分憎恨,回京之后,受到重用,长孙阀那些旁系宗族人,虽然有意跟长孙无忌套近乎,但是,他都没有理会,唯独对叔父长孙顺德关系还算亲近。
1...209210211212213...23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