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江山争雄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丰玄机

    如果换成李秀宁,那情况又不同了,罗昭云每次见她,内心多少有点愧疚之情,毕竟曾经罗昭云与李家关系不错,但是为了最后的大业,还是除掉




第九百七十四章 敞开心扉
    窦红线娓娓道来,把自己是如何来到长安,如何起了冒名顶替的心思,如何选为采女的事情,都一五一十的交代了。



    最后,窦红线双眸含泪道:“是红线欺君在前,请陛下惩罚,但还请陛下只处罚我一人,不要牵连吴伯等其他人了,我是窦建德之女,受到如何处置,理所应当,不想其他人因我过错受到株连。”



    罗昭云沉默片刻,盯着窦红线的眼睛,轻声问:“那你,可曾真正喜欢上朕”



    窦红线愣了一下,没想到对方没有直接暴怒,而是询问这个话题,或许陛下就是这么一个重感情的人吧,她不忍撒谎,开口道:“以前不了解,只有怨恨,但、但在这里生活几个月,对陛下的认知的确有了改观,是否为喜欢,我也不清楚,但妾身每次想要逃离皇宫,总是有些牵挂和不舍,我在想,也许这里头就有喜欢的成份吧。”



    罗昭云点点头,知道她所说属实,并无虚假,心中还是有些高兴的,至少此刻敞开心扉,彼此不设防了,反而是真正的感情,而不是以往表面寒暄,同床异梦。



    “惩罚的事,我们暂且搁在一边,朕问你,如果此刻给你两个选择,一是离开皇宫,到天下任何一处隐姓埋名,独自生活,还你自由。二是,继续留在朕的身边服侍,生儿育女,真正做朕的妃子,你会选择哪一种”



    窦红线闻言,神色错愕,陛下没有大发雷霆,也没有训斥她,却给她两个选择,不同的人生方向。



    如果是以前,她肯定希望能放任她离去,找一个穷乡僻壤,隐姓埋名,成了乡村野妇,不问世事,忘记以前的种种经历。



    但此时她有了身孕,心亦有所属,再让她独守空房,青灯为伴,含辛茹苦拉扯婴儿长大,缺乏足够的好的教育、环境等等,她却有些担忧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天下做父母的心愿,做寒门子弟,不论是孩童夭折

    折,还是少年读书,都是大问题。



    因此,如果能继续留下,窦红线还是愿意的,可以从头再来,不过她有些忐忑道:“陛下,妾身还能继续留下吗”



    “只要你想留下,继续做朕的嫔妃,做朕的女人,心系朕的身上,就可以留下。过去的事都发生了,真要去追究,恩怨很难捋得清。令尊阵亡与夏国覆灭,虽不是朕亲手所为,但的确跟我大华有关,这是统一战争中不可避免的,并非私仇,相反,我对令尊窦建德还是很敬佩的,他是隋末的一代枭雄人物。而你当初恨我怨我,朕也能理解,这些都过去了,若能屏弃前嫌,放下恩怨,一起向前看,我们会有更好的未来,不是吗”罗昭云说出这番话,并非做作之语,而是发乎内心。



    “陛下”窦红线身子轻颤,泪眼婆娑,有些被他的话感动了,这些观点虽然并非什么至正至公之理,却通俗易懂,平白直叙,肺腑之言,更让人感觉到罗昭云说这些话的真诚。



    罗昭云微微一笑,伸手替她的眼角擦了擦泪痕,询问:“怎么样,吴妃,愿意留下吗继续在朕的身边,相夫教子,白头偕老”



    窦红线泪珠如玉盘崩落一般,哗啦啦地流淌,情绪有些激动,然后点头道:“我妾身愿意!”



    “这就对了。”罗昭云心里松了一口气,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如果还不能打动窦红线,那么二人还真的难以共处下去,继续做夫妻了。



     



第九百七十四章 敞开心扉
    窦红线娓娓道来,把自己是如何来到长安,如何起了冒名顶替的心思,如何选为采女的事情,都一五一十的交代了。



    最后,窦红线双眸含泪道:“是红线欺君在前,请陛下惩罚,但还请陛下只处罚我一人,不要牵连吴伯等其他人了,我是窦建德之女,受到如何处置,理所应当,不想其他人因我过错受到株连。”



    罗昭云沉默片刻,盯着窦红线的眼睛,轻声问:“那你,可曾真正喜欢上朕”



    窦红线愣了一下,没想到对方没有直接暴怒,而是询问这个话题,或许陛下就是这么一个重感情的人吧,她不忍撒谎,开口道:“以前不了解,只有怨恨,但、但在这里生活几个月,对陛下的认知的确有了改观,是否为喜欢,我也不清楚,但妾身每次想要逃离皇宫,总是有些牵挂和不舍,我在想,也许这里头就有喜欢的成份吧。”



    罗昭云点点头,知道她所说属实,并无虚假,心中还是有些高兴的,至少此刻敞开心扉,彼此不设防了,反而是真正的感情,而不是以往表面寒暄,同床异梦。



    “惩罚的事,我们暂且搁在一边,朕问你,如果此刻给你两个选择,一是离开皇宫,到天下任何一处隐姓埋名,独自生活,还你自由。二是,继续留在朕的身边服侍,生儿育女,真正做朕的妃子,你会选择哪一种”



    窦红线闻言,神色错愕,陛下没有大发雷霆,也没有训斥她,却给她两个选择,不同的人生方向。



    如果是以前,她肯定希望能放任她离去,找一个穷乡僻壤,隐姓埋名,成了乡村野妇,不问世事,忘记以前的种种经历。



    但此时她有了身孕,心亦有所属,再让她独守空房,青灯为伴,含辛茹苦拉扯婴儿长大,缺乏足够的好的教育、环境等等,她却有些担忧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天下做父母的心愿,做寒门子弟,不论是孩童夭折

    折,还是少年读书,都是大问题。



    因此,如果能继续留下,窦红线还是愿意的,可以从头再来,不过她有些忐忑道:“陛下,妾身还能继续留下吗”



    “只要你想留下,继续做朕的嫔妃,做朕的女人,心系朕的身上,就可以留下。过去的事都发生了,真要去追究,恩怨很难捋得清。令尊阵亡与夏国覆灭,虽不是朕亲手所为,但的确跟我大华有关,这是统一战争中不可避免的,并非私仇,相反,我对令尊窦建德还是很敬佩的,他是隋末的一代枭雄人物。而你当初恨我怨我,朕也能理解,这些都过去了,若能屏弃前嫌,放下恩怨,一起向前看,我们会有更好的未来,不是吗”罗昭云说出这番话,并非做作之语,而是发乎内心。



    “陛下”窦红线身子轻颤,泪眼婆娑,有些被他的话感动了,这些观点虽然并非什么至正至公之理,却通俗易懂,平白直叙,肺腑之言,更让人感觉到罗昭云说这些话的真诚。



    罗昭云微微一笑,伸手替她的眼角擦了擦泪痕,询问:“怎么样,吴妃,愿意留下吗继续在朕的身边,相夫教子,白头偕老”



    窦红线泪珠如玉盘崩落一般,哗啦啦地流淌,情绪有些激动,然后点头道:“我妾身愿意!”



    “这就对了。”罗昭云心里松了一口气,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如果还不能打动窦红线,那么二人还真的难以共处下去,继续做夫妻了。



     



第九百七十五章 朝会议政
    罗昭云归朝两日后,举行了一次大朝会,在京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全部出席了这次朝会,人数达到了两百多人。

    虽然许多官员的任免,都由罗昭云亲自做过批示,任用前,也曾入宫见过一面,但人数过多,加上他也只是根据官员荐举、门阀推荐、勋贵庇荫等方式,由吏部侍郎、侍中提供了考核名单,他见面问话而已,对许多人还谈不上熟悉。

    今日上朝的文武官员二百人,按官爵、职务高低站于金銮殿上,朝拜天子。

    “众卿平身!”

    “谢陛下——”众人哄然答谢,起身之后,林立站定。

    罗昭云先开口定音道:“我军大败突厥的消息,众卿也都知晓了,目前整个长安城应该都传开,北部边患就此解决,朕已经留下两支兵马,一路骑兵出边关,攻入草原,进行反击,让突厥人知晓我们中原人的厉害和强势,让他们数十年内不敢南下作乱。另一路步兵,由裴仁基老将军统领,驻扎边陲,修补五原一带的长城,完善防御工事,雄关碍口,加强边戍的防护,有效遏制草原骑兵轻易进入中原之地。”

    大臣们听完这些,顿时赞扬声一片。

    “陛下圣明,煌煌伟业,委实于万民之大德!”有仆射阁老、三公激动地高声喊出来。

    其余臣子全都跟着高呼:“陛下圣明!”

    罗昭云感受到上百人的朝拜,每个臣子,在历史上或大或小留有名气,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一定气运加身,才能成为庙堂之上的人杰、官员,而他自己,直接成为这些人朝拜的对象,九五之尊,社稷之重,上苍意志等等,加持在身,罗昭云有一种负背山岳之感。

    他脑海中忽然有些感悟,为何厉害上的皇帝,不少人英年早逝,不少人下场悲惨,只有极少数者能够寿终正寝,名垂青史,因为这个位置不好坐啊,非大才大德、有帝王命格之人,坐上这个位置,恐怕招来横祸,难以长命。

    一国气运加持在一个人身上,绝非等闲儿戏,他的一句话,一个举措,很可能会影响成千上万的百姓命运,当谨慎、务实,减少错误,多修德行,当天下百姓获得实惠,四处歌颂了,出现了盛世,往往这个时期的皇帝,都能够长寿一些,在位时间长一些,在历史上的名誉也高一些。

    “诸位卿家,当前西北边患,草原威胁,都已经解除,黄河以北,诸侯伏诛,只剩下江陵的萧梁,以及杜伏威、辅公拓盘踞江南之地,不足为惧。接下来,我朝廷的重心,从统一战争,回到发展经济、安抚地方百姓上来,休养生息,富国富民,梳理吏政,才是我等要面对的工作重心......”

    文武大臣们闻言,都在频频点头,觉得陛下的考量是符合大势的,统一战争已经到了尾声,如何治理乱世后的天下,重整山河疮痍,恢复生产,安抚流民,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

    特别是文官们,翰林清流等,觉得机会来了。在发动战争时候,他们的作用很微弱,边缘化,都是武将位高权重,但如今天下承平之后,文官的地位就会上来,武将会被帝王猜忌,逐渐收兵权,偃旗止戈,参与朝政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

    三公九卿,三省六部,翰林院、国子监、御史台、崇文馆等官员心中都有些兴奋,都觉得该他们受到重用的时机要来到了。

    其实这也是历朝历



第九百七十六章 粮饷困难
    罗昭云听到户部尚书、同平章事的高士廉,说出了库仓无多余粮草的事情,有些愕然,这画风有点不对啊,按照他的历史知识,大隋在文帝时候,建立六大粮仓,人口接近九百万户,征收了粮食源源不断储存二十年,达到了一个惊人数字。

    记得有一段贞观政要的史料,记载贞观二年,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

    大意是:在隋朝开皇十四年遇到大旱,百姓大多忍饥挨饿。当时国家粮仓贮存甚丰,可是朝廷竟不肯用粮食拯济灾民,下令让老百姓自己想办法。隋文帝不爱惜百姓却吝惜粮食,到了文帝统治末期,粮仓贮存的粮食,足够五、六十年之需。隋炀帝继承父业,依仗国家富庶,所以挥霍无度,极尽奢侈之能事,终于国破家亡。

    正因为这段史料,使得后世学者和网民争论不休,有一部分人觉得大唐盛世,得益于隋代的粮食储存多,其实这是一种对史料解读不够彻底,首先这有唐太宗夸大粮食存储,来做力证,朝代灭亡跟储量多少没有关系,刻画出隋文帝不怜百姓,隋炀帝好大喜功的缺点。

    其次,这个五、六十年之需,也不是说百姓不耕作,光靠存粮就吃五六十年的,而是指几十年不征粮,可以作为国用,赈济、国家开支等,不是让天下几千万百姓空吃五六十年。而且,当时粮食在隋代的储存技术,粟能储存九年,米能储存五年,这五六十年皆属于夸大说辞。

    此外,还有一段史料记载,贞观十一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那个时期,距离隋朝已灭亡了二十年年,隋文帝已经死了三十三年,可那时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完,这也是不少后世人作为大隋粮食吃到贞观十一年的一个佐

    佐证,其实也是对史料片面理解。

    这句话主要是指西京库存内的钱银布匹,许多是隋代国库所留,还没有使用光,并非专指粮食,更不是说,大唐建立之后,一直在食用大隋的粮食,直到贞观十一年还在吃,也是无稽之谈。

    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大唐立国之后,出现了几次灾害,旱灾、水灾、蝗灾等,使得地方饿死百姓许多,如果当真隋代存粮这么多,难道还不会开仓救济,等着百姓饿死吗

    唐太宗即位之初,史载“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内忧外患之下,灾荒的严重程度到了一匹绢才得一斗米的地步。这就是因为国库和地方米仓,并没有多少存粮,大隋的几大粮仓早就在炀帝折腾、群雄争霸中损耗较多,而且过了一定储存时间,无法食用了。

    罗昭云心中有数了,也明白历史记载,不可尽信,朝代灭亡之后,下一个朝代来编修史书,对许多事情的真相,刻意尽兴一些丑化,对自己的朝代则进行美化,这是不可避免的,哪怕到了后世也是如此,为了有利于自己统治,修饰真相,所以官方言论和数据也不能全信。

    “高卿家,户部由你来负责,以你只见,这粮草之事,当如何尽快解决,不影响战事”

    高士廉当即回道:“启奏陛下,这



第九百七十六章 粮饷困难
    罗昭云听到户部尚书、同平章事的高士廉,说出了库仓无多余粮草的事情,有些愕然,这画风有点不对啊,按照他的历史知识,大隋在文帝时候,建立六大粮仓,人口接近九百万户,征收了粮食源源不断储存二十年,达到了一个惊人数字。

    记得有一段贞观政要的史料,记载贞观二年,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

    大意是:在隋朝开皇十四年遇到大旱,百姓大多忍饥挨饿。当时国家粮仓贮存甚丰,可是朝廷竟不肯用粮食拯济灾民,下令让老百姓自己想办法。隋文帝不爱惜百姓却吝惜粮食,到了文帝统治末期,粮仓贮存的粮食,足够五、六十年之需。隋炀帝继承父业,依仗国家富庶,所以挥霍无度,极尽奢侈之能事,终于国破家亡。

    正因为这段史料,使得后世学者和网民争论不休,有一部分人觉得大唐盛世,得益于隋代的粮食储存多,其实这是一种对史料解读不够彻底,首先这有唐太宗夸大粮食存储,来做力证,朝代灭亡跟储量多少没有关系,刻画出隋文帝不怜百姓,隋炀帝好大喜功的缺点。

    其次,这个五、六十年之需,也不是说百姓不耕作,光靠存粮就吃五六十年的,而是指几十年不征粮,可以作为国用,赈济、国家开支等,不是让天下几千万百姓空吃五六十年。而且,当时粮食在隋代的储存技术,粟能储存九年,米能储存五年,这五六十年皆属于夸大说辞。

    此外,还有一段史料记载,贞观十一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那个时期,距离隋朝已灭亡了二十年年,隋文帝已经死了三十三年,可那时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完,这也是不少后世人作为大隋粮食吃到贞观十一年的一个佐

    佐证,其实也是对史料片面理解。

    这句话主要是指西京库存内的钱银布匹,许多是隋代国库所留,还没有使用光,并非专指粮食,更不是说,大唐建立之后,一直在食用大隋的粮食,直到贞观十一年还在吃,也是无稽之谈。

    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大唐立国之后,出现了几次灾害,旱灾、水灾、蝗灾等,使得地方饿死百姓许多,如果当真隋代存粮这么多,难道还不会开仓救济,等着百姓饿死吗
1...208209210211212...23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