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江山争雄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丰玄机

    古今都这样,纯精神恋爱和交融,往往都是在一些搞艺术、文化层次高的人群才能发生。

    普通百姓,一生为活下去而艰难努力,谜茫生存,柴米油盐等等琐碎,哪有情操和空闲,去探讨诗文与艺术

    罗昭云侧首看着萧依依倾国倾城的脸颊,有时候在想,如果自己主动一下,过去亲她,甚至强行发生关系,她会如何

    这种想法,只是一闪而过,他压制住心中的邪念,这种和古代才女恋爱的感觉,他想仔细品味和体会,不想盲目囫囵吞枣。

    而且,对方是青楼身份,他现在通过宁氏商会的间谍情报组织,逐渐发现,京城的水太深太浑了,这几个青楼,背后都有大势力操控,他还分不清,萧依依对他,是真情多一些,还是怀有其它目的,刻意要拉拢他。

    罗昭云觉得世事难料,自己的身体只有十五岁,并不急在一时,过早迎娶妻妾,并不符合他的意愿,等二十岁的时候,在考虑也不迟,可以认识更多优秀的女孩子,不必过早下决定。

    一切随缘吧,他等待着水到渠成。

    翌日,萧依依很早起床,又走得后门,离开了烟雨楼,先是去河船上弹琴、作画,然后再光明正大返回自己的住处,掩人耳目。

    罗昭云回到祖宅,看望祖父罗荣,当老爷子看到孙子提着酒和肉,登门拜访的时候,笑得合不上嘴了。

    因为这次罗昭云出征北伐,带军杀敌,三战三捷,各种版本的英勇事迹,在京城内传开了,罗家大有将门虎子之风的延续,三代为将,令人肃然起敬。

    这几日,不少罗荣的老部下和故交,都登门来探望罗荣,都认为罗家后继有人,罗昭云只怕日后的成就,会成为大隋军方的支柱。

    如此高的评价,让罗荣兴奋了数日,感觉门楣都亮堂了。

    “你小子,不错,给老头子长脸了。”

    “阿翁,孙儿来看望您了。”罗昭云拱手行礼。

    “这次出征,可有心得啊”罗荣捋着胡须,打算要考校一番,听一听孙子的长进,也好督促、把关,再指点一番。

    &n




第一百九十四章 一番指教
    记住本站网址:69 x.

    罗荣担心孙子不了解朝堂势力,不清楚门阀的深度,所以提前给他仔细讲解利弊关系,不遗余力,他这些年的分析和总结,全部灌输给孙子,把他当成罗家崛起的希望。

    门阀是从西汉末期就开始了,当年刘秀复国,就是依靠了豪门大族的武装力量,当他建立东汉之后,掉过头要保障这些豪门大族的地位和势力,所以门阀政治开始,几百年来形成的独特风景。

    到了魏晋时期,因为中央权利的消弱,所以地方的贵族势力获得了极大的展,也就形成这段历史上独一无二的门阀士族政治,尤其是东晋时候,王与马,共天下,王家主持朝政,跟皇族的权力相当。

    这些门阀和土皇帝还不一样,土皇帝不过是天高皇帝远,门阀却对国家命脉兴衰都有着举足轻重的重用,影响人才的荐举,赋税的征收,此外,商队有他们幕后支持才能行走无忌,门阀有了商队的财源供给,才会长盛不衰,维持自身生存。

    当今不少门阀,背后都有商铺、酒楼、作坊、珠宝店等,田地租子和俸禄,并不够他们养活上千家奴和私兵。

    罗荣感慨说:“记住了当今八大顶级门阀,李阀、裴阀、宇文阀、元阀、杨阀、独孤阀、高阀、长孙阀,不要小看这八大世家,其中宇文、元、高三阀,可都是曾经的皇族分支,杨阀更是当今皇族的分支,长孙阀在北魏孝文帝的时候,就是最显赫的七国姓之一,李阀和独孤阀、裴阀都是北周时期的大族,一直没有遭到打击,越来越强势,人才济济,光在京城任官七品之上者,李家就多达数百人,他们的影响力,足以制约着陛下诸多策略和政令推行。”

    罗昭云想到他在大学时候看的隋唐史书,微微点头,对这个时代的门阀贵族,早就有深入的见解,宏观的认识,只不过,具体人物和细节,势力影响,后人看不透,不像这个时代的人,体会那么强烈。

    “或许当今陛下,早就对门阀世族不满了吧。”罗昭云试探地说。

    罗荣眼神一亮,点头说:“你看的很准,文帝在位,就对世家进行打压和提防,可是关陇贵族,在关中的势力盘根错杂,根本就无法改变,触碰不到最根深的地方,据我观察,这新陛下,可不是善类,性格易走偏激,日后你侍奉此君主,可要多谨慎,觐言留一半,不可说透,更不能夺了陛下的风头,也不能逆着他的言论。”

    罗昭云点头受教,心中也知道,伴君如伴虎,尤其是杨广,后世许多学者和专家,都写过论文分析杨广,可能后期有些精神分裂,反复无常,要多加提防。

    他趁机问起了李渊这个人,罗艺思忖一下,回复道:“李渊一向表现平庸无奇,官衔只是卫尉少卿,四品官,算不了什么,在李阀中只能说边缘,算不得目前最有底蕴和势力的世家,不



第一百九十五章 早朝会
    大兴京城由建筑学家宇文恺主持规划建设,当年先造大兴宫城,后造皇城。≯≯> 开皇三年在城西侧开挖龙渠、永安渠和清明渠,引浐水、交水、潞水,直通宫城。第二年由大兴城东凿三百余里至潼关,名为广通渠,引渭水注入渠中使漕运直通黄河。

    大兴城有八水连通,水运达,城池规模宏伟,布局严谨,结构对称,纵贯南北的朱雀大街则是一条标准的中轴线,它衔接宫城的广阳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城的明德门,把长安城分成了东西对称的两部分。

    此时,所有官员站在皇城外,等着朱雀门开启,大臣们鱼贯而入,走过皇城,继续向宫城走去。

    皇城是官员办公的地方,中轴线的左侧,是鸿胪寺、大社,右侧是太常寺、太庙,再往里,三省六部、九卿、御史台、十二卫府衙等等。

    到了宫城的广阳门,再往里走,才是皇宫,皇帝办公和居住的地方,富丽堂皇,磅礴大气,威风八面,所有的殿阁以宏大、雄伟为主,雕龙刻凤,不少石柱上都有龙雕盘卧,代表着高贵和真龙身份象征。

    这里防守严密,禁卫军站立整齐,还有巡卫队来回行走,一片严肃。

    早朝的正殿为大兴殿,文武百官按着次序,现在殿外排列好,有御史、内侍监督,在这不许大声喧哗,不许随意走动,站姿要附和仪礼等。

    罗昭云幸亏提前被告知,有条不紊,跟着百官,徐徐进入了大兴殿内,这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大殿,高有十丈,宽阔无比,数百人安好位置后,外围仍然有很大空地。

    “陛下驾到——”一句尖亢的声音响起,内侍言官在高喊。

    杨广在千牛备身和大内侍卫、宫女、内侍的簇拥下,如众星捧月一般,龙行虎步,从侧面走入大殿的高阶之上。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百官轰然高唱,异口同声,跪拜在地,三呼万岁,整齐划一,刚劲有力。

    “众卿家平身!”杨广一身龙袍,头戴流苏天子冠,坐于高位上。

    “谢陛下!”百官起身,全都微微低头,不敢仰视,罗昭云也在其中,不能东张西望,否则就是失礼了。

    罗昭云心中痛恨这种等级森严的形式主义,把君权绝对化,太没有人权了。

    此时隋炀帝杨广,正坐在龙椅上,俯视下方,虽然他是新君,登基不过几个月,但是杨广已经培养出他的威严和霸气,脸上透着自信和主宰一切的坚毅,跟刚开始上朝时候神态,已经大相径庭。

    大殿内,这些功臣宿将、元老勋旧、朝廷新贵,大隋帝国的智囊和人才,这个璀璨时代的精英们,全都匍匐在他的脚下,山呼万岁,顶礼膜拜。

    文武百官站得很整齐,同样给人一种众志成城、气壮山河的声势。

    不得不说,大隋正是盛世,国力强盛,官员们的精神状态也都非常好,宰相和六部侍郎们、九卿长官们,许多跺跺脚四方乱颤的大人物,可现在都逐渐受制于杨广的气势,收敛的锋芒。

    &



第一百九十六章 坐以论道
    罗昭云跟随圣驾,从大兴殿向后宫林苑走去,这里处处殿阁楼台、金碧辉煌,园林精致优美,小桥流水,鸟语花香,虽然已经到了深秋,但是这里梧桐深深,修竹葱郁,各种秋季的花圃盆栽,仍然景色秀丽。

    杨广在宫女、太监、侍卫的护送下,张罗伞盖,大扇如蒲,起驾回到了安仁殿。

    千牛备身、带刀侍卫们守在殿外,只有少数贴身大内侍卫才有资格跟进殿内,那都是知根知底,绝对忠诚护卫,出身贵族大户,才有资格站在皇帝身边做亲卫,寒门勇士根本就没有机会。

    殿内金銮玉翠,画屏悠悠,玲琅满目,瓷器雅致,地上都是西域进贡的上等毛毡,走在上面,质感很好,宫女和太监站好了位置,如同雕像一般,不敢随意动弹。

    在软塌座上,坐立着一对母女,正是萧皇后和小公主杨采玉。

    杨广坐下之后,罗昭云被召见进来,叩拜了陛下与皇后。

    “免礼,起身吧”杨广神色淡然,一摆手,让罗昭云起身。

    此时此刻,罗昭云都不知道,自己被单独叫来内宫是什么意思,不过这里没有虎视眈眈的侍卫,也没有重重杀机,应该是福非祸。

    他起身后,抬头看了杨广一眼,如此近距离接触隋炀帝,罗昭云心中的滋味也是百感交集,从野史中,杨广是个杀父害兄,荒淫无道,好大喜功,横征暴敛,昏的不能再昏的昏君;可是他接触过几次,发现隋炀帝杨广,还是有一定政治手腕,甚至理想抱负的。

    “罗成,这次朕单独喧你入宫,一来是你功劳很大,屡次为朕分忧,当特殊恩待,二来皇后和公主也想见你了,叙一叙旧,毕竟你上次救了太子和公主的安危,正是朝堂动荡之际,不宜过于明显地封赏,所以,这次带你入宫,也是想给文武百官瞧一瞧,朕对人才,甚为重视!”杨广有条有理地说出来,算是为罗昭云解惑了。

    罗昭云dian头,明白了这次入宫的事,心中踏实不少,抱拳道:“有劳陛下、皇后挂念微臣,受宠若惊,≠ding≠dian≠小≠说,..o≯< s=”arn:2p 0 2p 0”>s_;感激不尽。 ”

    “还有我呢怎么不谢我哩,我也想见你了。”小公主在一旁取笑着说。

    她不开口时温文尔雅,恬静如玉,这一开口,便活波可爱,俏皮灵动了。

    罗昭云微微一笑道:“微臣也谢过公主惦记和挂念了。”

    十一岁的杨采玉,身材纤细,已经初有美人胚子的模样儿,也知了男女之别,被她日夜想念的男子一调笑,脸颊不争气地红润起来,有dian羞赧了。

    知女莫若母,萧皇后对自己女儿的小心思,还是能摸到的,于是笑颜道:“罗将军莫当真了,她只是顽皮,谢她作甚,真要谢的话,也是她谢你的救命之恩才是。”

    罗昭云谦逊回道:“保护公主安危,都是末将职责所在,不敢邀功自



第一百九十七章 献策
    隋炀帝杨广这些日子一直在考虑,如何牵制关陇贵族,打压旧阀实力,强化中央集权,因为这两三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发生过太多的朝代更迭,藩王作乱,门阀割据,威胁皇权,杨广想要大隋长治久安,就必须要解决门阀士族的问题。

    这是国之根基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伤根掘基,王朝倒塌,不可冒进。

    但是隋炀帝恰恰是个急功好利的性格,他心中有着功盖三皇五帝,势超秦始皇,成为千古一帝的霸气,但是毕竟大隋开国,是他的老子实现的,开国之名他得不到了,但是他要实现大业,称霸宇内,再现古代圣君,四方蛮夷来拜的盛世。

    可门阀士族,却严重制约了他,甚至危及他的权力和统治,他的父亲就是以外戚专权而得北周天下,隋炀帝可不想,这些八大门阀,还要那些一流豪门,能够威胁他的统治。

    拉拢寒门,提拔寒士,来平衡门阀,分化贵族权力,这是隋炀帝的想法,但如此实施,却一时不知从何处下手。

    此时,隋炀帝杨广问向了罗昭云,颇有病急乱投医的想法,还夹杂着试探,以及无心之举,总之,隋炀帝这个人,性情多变,古怪得很,有时候的想法,不能按常理揣度。

    罗昭云犹豫了一下,看宫内倒是没有什么外人,但仍是拘谨,毕竟他要是说些不利于门阀的,担心会将门阀得罪了,以后在朝内,可是寸步难行了。

    杨广城府也颇深,否则不会在夺嫡中成功扳倒太子了,他看出罗昭云的犹豫,心中略村,一挥手,让所有宫女侍卫们退出房外,只留下萧皇后和小公主,还要几名侍卫,都是站在角落,如果低声说话,不见得能听到。

    罗昭云放下心来,回答道:“臣以为,当广开科举之路,选拔人才,给寒门一定取仕机会。”

    其实,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ding¢∷dian¢∷小¢∷说,.←.o< s=”arn:2p 0 2p 0”>s_;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据史书记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但是这种举人,都流于形式,最后推举上来的,肯定都是关系户,跟寒门关系不大。

    杨广狐疑道:“科举选人这方面,朕也早有考虑,打算设置‘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学业优敏’等十科举人。再诏令诸郡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骄壮,超绝等伦’等四科举人,拓宽选拔举人的途径和考核,但执行起来,恐怕还是难免被门阀控制。”

    罗昭云听完,明白杨广所说,都是隋代推行的举人制度,但是临时取人之法,尚未形成制度,但分科举人的特征,以具科举制的雏形。在大业中间,伐辽东之前,隋炀帝还曾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去士,这才标志着科举制已经诞生了,但仅此而已,并没有真正实行下去。

    因为不久伐辽东之后,科举就荒废下来,随后三伐辽东失败,天下烽烟,



第一百九十八章 美人萧后
    罗昭云的一番超前的科考制度,让杨广、萧皇后三人都陷入了吃惊中,仔细品来,还真是一套完整的体系,打破常规。

    其实,这套科举制度,从隋唐起步,到宋明高峰,清朝走向极端,直至清光绪卅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

    在秦朝以前,多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如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诸侯、卿、士;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有“客卿”、“食客”等。

    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

    如今,罗昭云提前说出来,其实是想试探一下历史走向,不知这样去做,一旦被隋炀帝采用,是否会使天下百姓安定,士子文人们投靠朝廷,不再有隋末农民起义了
1...4445464748...23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