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苏联1941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远征士兵

    阿卡季耶维奇先是一愣,眼里闪过一丝不解,接着是顿悟,想了一会儿眼睛渐渐亮了起来,半张着嘴巴向舒尔卡微微点头,赞道:“好主意,上尉,你可能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阿卡季耶维奇上校说的没错,这的确是情报工作的“另一扇大门”。

    原因很简单。

    因为德军对苏联的防范,甚至对被占领国的戒心,再加上德军反间谍网络的成熟,所以无论苏联情报单位从什么角度入手都很难突破德军的防御。

    另一方面,英国是个老牌间谍国家……虽然它此时在军事上已经垂垂老矣,但在谍报方面却依旧可以傲视群雄,即便是德国都不是它的对手。

    也就是说,英国情报局会有许多关于德军的情报。

    但英国出于其自身利益不太愿意将所有知道的情报与苏联共享……英国希望德国能与苏联两败俱伤。

    同时,英国情报网更多的是防范德军情报人员而不是苏军。

    所以,苏军如果从英国下手的话,只怕能更轻松的获得意想不到的情报。

    阿卡季耶维奇上校想了想,接着就坐不住了。

    “我想我应该告辞了,上尉!”阿卡季耶维奇说。

    “是,上校同志!”舒尔卡知道阿卡季耶维奇是急着回去计划这件事。

    不过阿卡季耶维奇刚走几步又回过身来,交待道:“这件事……”

    “我从没说过任何事!”舒尔卡回答:“我们只是进行一次普通的交谈!”

    阿卡季耶维奇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头也不回的跨出了房门。

    阿卡季耶维奇前脚刚走,米哈依尔维奇等人就冲了进来,问:“怎么样,没什么问题吗”

    “没问题,少校同志!”舒尔卡回答。

    没过一会儿,没想到戈利科夫也赶来了。

    “我听说有内务部的人来找你”戈利科夫问。

    “是的,但是他刚刚离开了!”

    “发生什么事了”戈利科夫显然松了一口气,看来他专程赶到这里就是因为舒尔卡。

    这让舒尔卡有些感动,毕竟他是集团军司令。

    “没什么事,戈利科夫同志!”舒尔卡回答:“他只是问了几个问题!”

    不过舒尔卡却知道这绝不会“没什么事”,因为……他将阿卡季耶维奇的情报网引向英国,绝不是因为想多些德军情报这么简单。

    这方面就连阿卡季耶维奇本人都不知道。




第598章 选择战场
    舒尔卡没有开玩笑,瓦维洛维奇果然就成了迫炮学校的总教官,虽然他的确什么都不会,不会计算弹道、不会计算坐标,不会引导炮火

    甚至瓦维洛维奇在面对一众学员时还有些手足无措,因为他不知道自己该教些什么。

    舒尔卡帮瓦维洛维奇说了一些话。

    “在这个学校里,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名炮兵”舒尔卡说“这或许有些可笑,迫炮学校需要的不是一名炮兵然而事实如此,因为我们要面对的是战场,战场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适应战场也必须不断的变化。这个学校就是变化之一”

    有人问“这个变化就是不是炮兵吗”

    “是的”舒尔卡点了点头“你们不能像炮兵一样作战,而更应该是一名步兵就像瓦维洛维奇少尉一样。你们需要在废墟里奔跑、躲避,然后凭感觉打出一发炮弹再快速转移阵地,从这方面来说,你们更应该是一名狙击手而不是炮兵,因为你们不需要计算弹道”

    “可是我们无法像瓦维洛维奇少尉一样百发百中”

    “这不重要”舒尔卡说“重要的是你们能活着并且给德国人压力”

    于是学员们和瓦维洛维奇少尉就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了。

    能否命中目标的确不是首要的,炮弹与其它装备不同,它有很大一部份是依靠炸开的弹片或是碎屑伤人,也就是需要一定的运气。

    能像瓦维洛维奇那样一打一个准毕竟是少数。

    而轻型迫击炮在像斯大林格勒这样的战场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它可以在废墟中完全不暴露自己的情况下朝敌人射击,甚至还可以跨越建筑朝攻击敌人。

    当然,德国人也有轻型迫击炮,甚至轻迫比苏军手中的轻迫射程更远同时炮手素质更好。

    这也就是舒尔卡要求苏军迫炮手不要像炮兵一样作战的原因之一。

    如果苏军轻迫像炮兵一样作战的话,不可能会打得过各方面都比苏军优秀的德军迫炮手。

    于是就应该差别作战不走寻常路。

    德军轻迫像炮兵一样作战,也就是大多需要计算弹道及炸点,不管德军多么训练有素,这都需要一点时间。

    而苏军不需要这么做,放开了完全凭感觉打,同时不断的转移阵地这就会为他们争取到一点时间优势,而就是这么一点时间优势在战场上往往能决定生死。

    更重要的还是,这个迫炮学校还不是独立的,它是与狙击学校协同配合狙击枪针对直射目标,而迫炮则针对躲藏在建筑、废墟后的目标。

    戈利科夫对舒尔卡这一系列的举措有点看不明白。

    “他们在战场上能起什么作用呢,上尉”戈利科夫问“阻挡敌人进攻或是进攻敌人他们看起来都不能”

    戈利科夫说的没错。

    狙击学校和迫炮学校都无法作为防御和进攻的主体,他们顶多只能在进攻和防御中配合主攻部队战斗。

    所以,这看起来似乎有些多余。

    “他们不进攻也不防御,戈利科夫同志”舒尔卡回答“我的意思是说,他们不执行常规任务。但如果有需要,他们也可以进攻防御,但以杀伤敌人有生力量为主,敌人最缺的是人,不是吗”

    “可你组织的这支部队只有三百多人”戈利科夫说。

    现在的两个学校都只是连级规模,各一百余人。

    “虽然我相信你,你的能力和成就有目共睹”戈利科夫接着说“但他们能杀伤多少敌人”

    “也许比我们想像的多,戈利科夫同志”舒尔卡回答。

    “好吧”戈利科夫点了点头“我不反对”

    舒尔卡知道戈利科夫这话的意思。

    “不反对”的另一个意思其实就是“不支持”,也就是说戈利科夫并不看好这个计划,处在观望的态度,将来要是效果不好随时都有可能取消这个计划。

    对此,舒尔卡并不意外,毕竟苏军更多是进行大兵团作战,动不动就是一大波进攻或是冲锋,像舒尔卡这样将精力投在两个连级规模的学校上,对戈利科夫来说完全就是在浪费时间。

    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因为舒尔卡之前的战果和声望,戈利科夫只怕都不会同意舒尔卡这么做。

    结果三天后实战效果马上就出来了。

    那可以说是实战,但对两个学校来说依旧是训练。

    在这三天里,狙击学校和迫炮学校都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战术训练,其中主要是迫炮与狙击手配合的训练如果把迫炮手当作步兵来看的话,有许多训练其实与狙击手是一样的,区别只是狙击手是直射武器而迫炮手是曲射武器,后者有更多的藏身地而且更隐蔽,因为他们不需要像狙击手一样探出头射击。

    迫炮手学习的更多的,是一边朝隐蔽处跃进时一边观察目标的位置,或者根据敌人的枪声、炮声、烟雾等大概的判断目标的位置。

    这些都不在话下,困难的其实是战场选择的问题。

    关于这一点舒尔卡和瓦西里搜集了大量的战场情报并一个个筛选。

    “第一次上战场难度不能太大”舒尔卡一边将一大堆文件分一半到瓦西里面前一边说道“难度太大会导致学员伤亡太重直接伤了士气。”

    瓦西里将狙击枪往旁边一靠,一边翻着文件一边点头说道“难度也不能太小,否则会被人认为我们这两个学校是花架子”

    “是的”舒尔卡对瓦西里很满意,他不仅是名出色的狙击手,还能考虑全局。

    不过似乎出色的狙击手都是一名战略高手而不是纯粹是一名神枪手。

    “最重要的是”舒尔卡从文件中找到了一份然后递到瓦西里面前“是选择的这个战场要适合两个学校作战”

    瓦西里接过文件看了看,然后把它放在备选位置“如果没有其它更合适的,就是它了”



第596章 非正规部队
    其实像阿卡季维奇上校和政委这样的争论不仅仅只限于他们两人或是第六总局……如果苏联国家安全总局都存在这样的主官和政委之间的冲突,可想而知其它单位就更多这种情况了。

    这也使苏联高层认识到了一点,他们的政委制度虽然在战争时期从某方面来说起到一定的正面作用,比如号召、宣传、制止逃兵等,但更多的却是起到负面作用,严重的可以称得上拖后腿甚至说成了德军的帮凶都不为过。

    于是,几个月后苏军取消了政委制度,也就是将战场的指挥权和决定权完全交给主官。

    事实证明这是明智的选择。

    如果说有什么缺憾的话,那就是政策是将权力交给主官手里了,问题是政委这个职位还在,也依旧在主官身边,同时主官还知道这些政委的身份非同小可是拥有实权的人,所以相当一部份主官其实不敢放手指挥而是凡事必经政工人员同意。

    当然,从大方向上看这无论如何都是一种进步。

    因为战场指挥就应该交给专业人员,同时政工人员应该是官兵的凝聚力而不是敌人。

    第六总局方面暂时告一段落。

    舒尔卡及第82步兵团指挥部依旧在忙着斯大林格勒的补给。

    舒尔卡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多头并进:主河道运输、两栖登陆船,再加上浮桥。

    这三方面的运输都是大批量的……主河道是大、中型运输船,一不小心让它溜过去几艘就是一大批补给两栖登陆船则以每天数十艘的量在增长浮桥就更不用说了,随时随地都可以搭起几条,缺点是运输量小,需要像蚂蚁搬家似的人工搬运。

    这三种运输方式同时进行,就使德军战机穷于应付,即便德军拥有一个强大的夜间航空团。

    这有点像苏联常用的人海战术……以多打少使敌人穷于应对,即便德军单支部队占据绝对的上风也无济于事。

    不过这种运输仅限于夜晚。

    因为无论是主河道还是两栖登陆船或者浮桥,天色一亮就会完全暴露在敌人的战机火力之下。

    这其中尤其是浮桥……它在夜里可以说是怎么也炸不烂,简单的说就是修复速度比轰炸速度快得多。

    但天色一亮就并非如此了:

    虽然浮桥依旧狭窄目标很小,问题是它很长,从河西岸连接到沙洲,再从沙洲连接到东岸。

    德军飞行员在白天很容易找到浮桥的走势,然后驾驶着战机沿着浮桥方向飞,然后往炸弹往下方一抛……命中率都是不离十。

    因此斯大林格勒的补给还依旧没有充裕到能挥霍或者彻底改变战局的地步,只不过德军想要通过封锁补给线取胜是几乎不可能实现了。

    “在想什么”安德里安卡见舒尔卡对着地图皱眉不语,就问了声。

    “我在想德国人会用什么方式面对眼前这局面!”舒尔卡回答:“如果在补给封锁上行不通,他们下一步会怎么做”

    安德里安卡笑了笑,说:“这或许就是你比别人优秀的地方,舒尔卡同志,你总是想在别人前面。我是说,在别人庆祝胜利或是嘲笑敌人的失败的时候,你却在思考着敌人的下一步!知道吗你就像是自己与自己作战!”

    “难道不应该这样吗”舒尔卡说:“这是战争!”

    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尤其是战场,身为一名指挥官想敌所想那是理所当然的事。

    只不过苏联人似乎并非如此,他们总是走一步算一步。

    其实舒尔卡考虑的不只是这些。

    在此之前,斯大林格勒战役大体上按照历史的走向发展。

    但是,在舒尔卡使用了一系列的补给策略后历史就发生了改变……

    崔可夫指挥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可没有这么乐观的补给线,那时的苏联没有两栖登陆船,同时崔可夫也不知道用油桶在伏尔加河上搭建浮桥。

    因此,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打得异常惨烈,这“惨烈”指的不仅是战场上,还有伏尔加河上的运输通道……为了能让斯大林格勒守军坚持下去,苏军几乎是昼夜不停的在狭窄的运输通道上抢渡、抢运物资。

    即便是这样,斯大林格勒的补给还是严重缺乏。

    最终,像莫斯科保卫战一样,在斯大林格勒就要失守的时候冬季来临了,德军再一次被严寒的气候击败。

    现在这一切当然不会再发生。

    斯大林格勒没有出现史上严重缺乏补给的情况,同时现在是五月,正进入夏初,距离冬季还远。

    从这方面考虑,舒尔卡有时不知道自己提出的这些补给策略是好事还是坏事。

    说它是坏事吧,它的确是改善了斯大林格勒的补给状况,这对整个战局显然是正面的。

    说它是好事吧,从此斯大林格勒战役就偏离了它原有的方向。

    于是舒尔卡就失去了“未卜先知”的能力,甚至斯大林格勒战役最终鹿死谁手也就成了未知之数。

    想到这舒尔卡就有些后悔了,他应该什么尽量保持原有的战役走向,这样就能按步就班的等到最终的胜利。

    可现在……

    想了想,舒尔卡就说道:“还记得那个在马马耶夫岗上碰到的瓦西里吗”

    “是的!”安德里安卡点了点头:“他的表现很优秀,听说到现在已经击毙了七十几名敌人,战果已远超科罗捷耶夫!”
1...110111112113114...14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