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1941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远征士兵
**莎冲锋枪的设计者!
舒尔卡不由望了望站在另一边的卡拉什尼科夫。
历史上卡拉什尼科夫应该说是斯帕金的手下败将……卡拉什尼科夫在负伤后有感于德军的冲锋枪的射速,于是自行研发一款冲锋枪。
结果的确是做出来了,但生不逢时,斯帕金的**莎冲锋枪已经研发成功并且在做批量生产的改进工作……在进入批量生产程序之前要进一步将其简化并尽可能多的找到它的缺陷并及时改正,否则进入批量生产之后再发现就来不及了。
于是毫无悬念的,卡拉什尼科夫的冲锋枪败在**莎冲锋枪之下,不过因此卡拉什尼科夫也引起了研发部的注意并对其进行培养。
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一代名枪就是这样产生的。
“斯帕金同志,很高兴见到您!”在知道眼前这位老者的身份后,舒尔卡突然有些紧张起来。
这让斯帕金有些意外。
“怎么,舒尔卡同志”斯帕金问:“你认得我吗”
“不!”舒尔卡回答。
“那为什么……算了!”斯帕金笑了笑,就邀着舒尔卡走出了会议室。
一边走,斯帕金就一边说道:“你刚才的表现很好,舒尔卡同志!事实上,非常棒……我发现你有十分敏锐的洞察力、想像力,去他妈的,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总之,你有超前的想法和意识,似乎知道战场需要什么并很确定它是正确的,在我们所有人都在黑暗中摸索、猜测、犹疑的时候,你已经站在终点使劲朝我们挥手呼喊了!”
舒尔卡暗自心惊。
斯帕金果然不愧是设计大师,他看出了舒尔卡不正常的地方……没有人能确定半履带装甲车是对的,但舒尔卡从头到尾都很确定,而且是百分百确定。
这是一种感觉,其它人或许感觉不到,但斯帕金却感觉到了。
就像刚才舒尔卡在听到斯帕金这个名字时的失态,别人没当一回事,但斯帕金却起了疑惑。
“这很难得!”斯帕金带着舒尔卡走下楼梯,接着又走进了靶场……然后舒尔卡就意识到这不是靶场。
因为斯帕金介绍道:“这是我的试验室,我们在对一些轻武器进行测试,有些武器甚至还没装备部队……”
说到这里斯帕金停下脚步问舒尔卡:“我能信任你是吗”
“是的,斯帕金同志!”
“当然,你是‘突围英雄’!”斯帕金说:“我当然能信任你!我们正在测试一把冲锋枪,我希望能得到一名战斗在前线而且很有洞察力的战士的意见……”
说着斯帕金就推开一扇门走了进去。
其实这时舒尔卡已经猜到是什么了,**莎冲锋枪,它正在紧张的测试中,直到明年初才得到军方的认可然后进入批量生产。
果然,舒尔卡就看到实验室里架着几把**莎冲枪,三名苏军士兵正一字排开握着它趴在地上朝前方的胸靶射击,而几名研究人员正在纪录着什么。
斯帕金示意他们暂时休息,然后就将一把**莎冲锋枪递到舒尔卡手里。
“你一定使用过ppd冲锋枪吧!”斯帕金说。
“不,我没用过!”舒尔卡回答:“但我的部下在用!”
哥萨克是冲锋枪手,而舒尔卡用的一直都是莫辛纳甘。
“它与ppd很像!”斯帕金介绍道:“但是,ppd的零件有95个,而它只有87个,同时零件大多是冲压而成,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是的,斯帕金同志!”舒
第二百六十六章 子弹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斯帕金扬了扬手中的**莎,用一副了然的表情笑着:“你或许以为,我们只需要把冲锋枪的子弹换成步枪的子弹……然后我们就可以既对付远处敌人又可以把子弹打得‘哗哗’响用于近战了!不,舒尔卡同志,那是机枪,你不能抱着机枪与敌人近战!”
斯帕金是对的,的确不能抱着机枪与敌人近战,其后座力使得它无法像冲锋枪一样端着射击,还能一边往前冲一边端起枪随时射击。
不过舒尔卡要说的也不是这个。
“不,斯帕金同志!”舒尔卡随手取出一发子弹拿在手上,说道:“我的意思是,该是研发新型子弹的时候了!”
斯帕金不由大感意外:“研发新型子弹”
“是的,斯帕金同志!”舒尔卡说:“轻武器的弹药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步枪弹一种手枪弹。前者用于步枪和机枪,后者用于手枪和冲锋枪。
步枪弹用于机枪没问题,它可以为部队提供远程火力,但用于普通士兵则一直存在威力过剩的问题!”
“威力过剩”斯帕金疑惑的望向舒尔卡。
这又是一个实战方面的问题,也难怪斯帕金不知道。
“是的,威力过剩!”舒尔卡说:“确切的说这是一战的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敌我双方打的更多的是崭壕战,彼此距离较远,而且互相都躲在战壕里瞄准目标,于是就要求射程远、威力大的步枪!”
“这难道不是好事吗”斯帕金不解的问。
“当然是好事!”舒尔卡回答:“但这造成的后果,就是步枪弹无法像冲锋枪一样连发!”
斯帕金“哦”了一声:“你的意思是说,我们应该在步枪弹与手枪弹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它即可以拥有较远的射程,后座力又在单兵连发承受的范围之内!”
“是的!”舒尔卡点了点头,与聪明人对话就是更轻松。
这就是中间威力弹,也就是突击步枪使用的子弹。
相比起研发突击步枪来说,子弹才是更重要的。
有句话叫“看枪先看弹”,也就是想知道一把枪是不是好枪,性能怎么样,首先要看的是子弹而不是枪,子弹就决定了很多东西,比如威力、射速等等,枪实际上是击发子弹的一种工具,如果不是存在某种重大缺陷,其性能相当程度是由子弹决定的。
而如果不研发中间威力弹试图在现有的两种子弹的基础上研发突击步枪的话,那基本是不可能也没有实际意义……使用步枪弹就变成了后座力的机枪,使用手枪弹就变成了威力不足、射程不远的冲锋枪。
苏联在这方面的思想比较滞后,他们一直等到德国人将突击步枪也就是stg44用于战场并被苏军缴获的时候,才猛然发现应该开始研发“中间威力弹”。
因此ak47才没能赶上二战,它研发出来时二战已经结束将近两年了。
这个问题要往深处挖,还牵涉到一战、二战的战术问题:
一战时没有坦克,确切的说是直到一战末期才出现坦克,不过基本没有步坦协同也没有成规模的用于战场上。
这时步兵之间的作战除了之前所说的躲在战壕里互相射击之外就是没有掩护的集群冲锋。
在集群冲锋的情况下,战斗往往发生在更远的距离……远远的看到敌人开始集群冲锋,另一方就大炮猛轰、举枪猛打,近了就来不及了。
于是士兵当然要求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步枪,因此各国都普
第二百六十七章 图拉
西方面军司令部,朱可夫靠在办公椅上揉着自己的额头,然后再点燃了一根烟尝试让自己放松下来。
自朱可夫接任西方面军司令以来,现在可以说是最危险的阶段……莫扎伊斯克防线距离莫斯科不过一百公里,只要稍有不慎德国人就会突破防线进逼到莫斯科城下。
为此,朱可夫先后从友邻方面军及后方调来了14个步兵师、16个坦克旅、40多个炮兵团和其它部队到达前线,并重新组建了第5、第16、第43和第49集团军。
这已经是苏军此时能承受的极限了。
不过让人感到欣尉的是,这些尽管还不足以建立一条坚固的战线,但毕竟有所缓解。
“朱可夫同志!”参谋小心翼翼的给朱可夫递上了一份文件。
如果不是朱可夫交代过的话,参谋不会在这时候打扰朱可夫。
朱可夫“嗯”了一声,点了点头示意参谋把文件放在桌上。
那是从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发来的会议纪录。
如果是其它人提出半履带装甲车,朱可夫根本就懒得理会,但这个人却是“突围英雄”……朱可夫就不得不认真对待了。
说起这个“突围英雄”,就连朱可夫都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他不仅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从敌人包围圈突围,甚至还将其它部队从包围圈中突围出来。
就比如这一次,如果不是他的计划,朱可夫认为坦克第四旅根本就无法将被围困在特维尔的两万苏军解救出来。
如果在此之前,一支两万人的部队或许根本就算不上什么。
但是到了现在,在全军都布署在莫扎伊斯克防线上紧张的守着自己阵地基本没有一点兵力剩余的时候,这两万人就很关键了。
又休息了一会儿,朱可夫就从桌面上拿起会议纪录,随手翻了翻。
然后他不由扬了扬眉,尤其是看到了最后一段,朱可夫一边看一边点着头……现在,如果有谁告诉他应该放弃半履带装甲车的研发的话,朱可夫认为他很可能是德国人派来的间谍。
“朱可夫同志!”这时参谋推门进来报告道:“斯大林同志电话!”
朱可夫接起电话,就听电话那头斯大林用不紧不慢的语气问道:“再过10天就是十月革命纪念日了,我们要不要在红场上举行阅兵式”
朱可夫闻言不由一愣,此时的莫斯科正在慌乱的大撤退,各个机关都在焚烧文件,前线正在紧张的抵挡着德军的进攻,随时都有可能突破防线冲进莫斯科,怎么可能举行阅兵式呢
“我再问一次,我们要不要举行阅兵式”斯大林重复道。
“斯大林同志!”朱可夫回答:“我们的形势很严峻,我们几乎所有的部队都在前线,在这时候举行阅兵仪式……合适吗”
“我认为应该举行阅兵仪式!”斯大林回答:“尤其是在这种民族危亡的关头!举行阅兵式,不仅会对莫斯科百姓,甚至还会对全军和全国起到巨大的精神鼓舞作用!”
“是,斯大林同志!”朱可夫很快就明白了,这根本就不是询问,而是斯大林让他做好阅兵的准备。
放下电话后朱可夫就开始为难了。
因为阅兵需要将兵力集中在莫斯科红场,而这很容易遭到德国空军的轰炸。
这个问题似乎还好解决,因为可以组织起防空部队全力防空,另外集中使用空军……虽然此时苏空军无法与德军对抗,但短时间保证莫斯科上空安全还是可以做到的。
更重要的还是阅兵必须从前线抽调回部队,而抽调部队就必然会使前线兵力空虚,德军有可能在这时乘机发动进攻。
&
第二百六十八章 意图
坦克第四旅指挥部,扎哈卡维奇少校眉头紧锁的看着地图。
见舒尔卡进来,扎哈卡维奇少校就点了点头示意舒尔卡等等,然后又看着地图不说话了。
不一会儿,主要军官都差不多到齐了,这时扎哈卡维奇少校才说道:“同志们,上级命令我们对图拉发起反攻,目的是把德军第3装甲师赶出图拉地区补上缺口!”
军官们闻言不由议论纷纷。
“扎哈卡维奇同志!”加夫里洛夫少校说:“可是我们坦克严重不足,加上刚补充的5辆只有31辆!”
“上级会给我们补充一些其它型号的坦克!”扎哈卡维奇少校回答。
加夫里洛夫少校虽然没说什么,但是谁都知道其它坦克与t34很难协同,它们更多的是用来凑数的。
“敌人有多少辆坦克”韦尼亚科夫问了声。
“初步估计有100辆左右!”扎哈卡维奇少校回答。
会议室里的军官们听着这话就都不说话了。
“我们几乎没有胜利的机会!”舒尔卡说:“因为我们必须在天亮之前结束战斗将自己隐藏起来,但是以31辆坦克对他们发起进攻……”
“这些我都知道!”扎哈卡维奇少校有些烦燥的说道:“我也知道现在发起反攻的时机未到,我们应该等敌人闯进雷区,然后再利用扫雷坦克的优势才有可能以少胜多。但这是上级的命令,明白吗上级的命令,我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那么,上级至少应该给我们多一点时间!”加夫里洛夫少校说:“再过十天,又会有十辆坦克补充,到时我们或许还有反攻的能力!”
“不,加夫里洛夫同志!”扎哈卡维奇少校说:“上级的命令,是十天内发起反攻并把敌人赶出去,图拉的驻军会配合我们进攻!”
沉默了一会儿,加夫里洛夫少校就问了声:“是最高统帅部的命令吗”
扎哈卡维奇少校摇了摇头,回答:“是朱可夫同志的命令!”
指挥部里一片沉默,军官们脸上或是眼神里或多或少的都有些不甘。
舒尔卡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他们原本可以在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却因为一道莫名其妙的命令就不得不去送死……虽然军队里像这样的事很多,而且他们也知道军队就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并不代表每个人都没有怨言。
沉默了一会儿,舒尔卡就问了声:“为什么是十天上级命令我们十天之内!”
“我不知道!”扎哈卡维奇少校摊了摊手,回答:“我知道也只有这么多了!”
然后舒尔卡就在脑袋里转开了。
假设这道命令的确是朱可夫下的,而且朱可夫还是在明知道坦克第四旅坦克不足的情况下下的这道命令,那么他一定有自己的苦衷,否则不会这样让坦克第四旅就这样上去与德军一个装甲师对抗。
会有什么苦衷呢
十天
十天后是……
然后舒尔卡突然就明白了,是红场大阅兵,最高统帅部决定在这困难的时刻照常举行阅兵以此激励军民的士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