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踢开永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七帅

    二人几次走进岔道里,都是跟随的小太监提醒他们,他们才回过神儿来,走回正确的道路。就这样一路前行,花了比平常要多一倍的时间才回到了文华殿。

    允熥一进东暖阁的门儿,王进就迎上来。王进本来是想问允熥有没有吃饭,如果还没吃饭的话,他预备了点儿点心先垫垫,并且马上去让膳房做饭;但是刚迎上来王进就看见了允熥和王步脸上的喜色。

    王进马上问道:“殿下,今天发生什么喜事了”

    王步抢着答道:“陛下今日对殿下说,要在二十九日正式册封殿下为皇太孙!”

    王进马上也是满脸喜色,跪倒地上说道:“恭喜殿下!”

    左近的太监也都纷纷跪倒在地,杂乱的说道:“恭喜殿下!”

    允熥笑着说道:“都起来。”王步也赶紧上前扶起王进。

    小太监们也先后起来。正在这时,王喜和王恭也带着小太监出来,他们俩儿没听清刚才门外的人都说的是什么,但听到门外纷纷攘攘的,出来问道:“这是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这么多人说话啊殿下回来了。”

    这回是一个小太监抢着说道:“是陛下决定在二十九日正式册封殿下为皇太孙!”




第51章 宫廷内外的阴谋——时间紧迫啊
    时间回到二十三日下午。

    在京城城南小功坊的一栋并不华丽的宅子的东南方,有一个小院子,在这个小院子的会客厅里,有一男一女呈东西向相对而坐;男子居东、女子居西,那坐着的女子后面还有站立着一名女子。而除此三人之外,整个会客厅里再无其他任何人。

    如果有不相干的人走进这个会客厅看到这个场景,肯定会感到非常诧异。因为他们俩既不像父女或母子,更不像夫妻,也不像兄妹,但是同样不像主仆。

    如果有人听到他们的谈话,更是会感到云里雾里。只听那个身着锦袍的年青男子说道:“这些夷人竟然要价如此之高,要不就斥责他们一番,不买他们的了。”

    坐在西首,身着一身平民服饰的女子回道:“现在娘娘知道的毒药,如砒霜等,今已为人所熟知,陛下在宫中防范的很严,极难送进宫里。我出来前,娘娘还特意派人叮嘱我,一定要拿到这伙儿夷人的毒药。我看不如这样,二爷这里先准备着,马上派人往宫里送信儿,让娘娘最后做决定,但是咱们做事的,还是万事都预备一下的好。二爷您说呢”

    那个被称之为二爷的男子恨恨地说道:“那好吧,就先这样了。那帮夷人的毒药要是没有效果,看我以后不整死他们。”

    西首的女子淡淡一笑,没有接话。

    听到这里,各位读者老爷应该已经看出来了,这个男子就是吕妃的兄弟,其实他是吕妃的弟弟,叫做吕毅的;那女子就是上午在shandong面馆的京城口音的女子。

    只听吕毅又说道:“谭尚功,查清楚这伙儿夷人来自yunnan车里宣慰使司哪个部落了吗”

    谭尚功说道:“还没有。这些yunnan来的夷人杂居在理番院里,我们的人根本分不清他们到底谁都是来自哪儿的。并且他们虽自称是来自车里宣慰使司的,但也未必就真的是来自车里宣慰使司,极难查证。”

    吕毅说道:“一定要加紧查证,我一定要知道是谁敢讹咱们。”

    谭尚功劝道:“当下的当务之急还是办妥娘娘交办的事情,调查他们来自哪里还是放一放吧,等娘娘的谋划达成,再查证别的也不迟。”

    吕毅也知道姐姐的谋划最重要,闻言也不吱声,过了一会儿才说道:“还是以我吕府的名义往宫里传信儿吧,方便一点。”老朱比较重视亲情,对于宫里嫔妃的家人往宫里传信儿是允许的。

    谭尚功颔首,想着暂时没什么可说的了,站起来说道:“既然送信儿也是二爷来办,那我们就先回去了,等到二爷收到娘娘的回信儿再派人到我们落脚的地方告知,我们好办下一步的事儿。”

    吕毅一改刚才一本正经的样子,露出色眯眯的神情,说道:“谭尚功不如今天就在我们吕府休息,我得到姐姐的回信儿了也好告知尚功。”

    谭尚功神色不变,恭谨有礼的回道:“还是不了,我那里还有许多事得提前预备一下,并且我已经和手底下人说了今天回去,总不好食言吧。”

    吕毅因为她毕竟是宫里的人,不好强行让她干着干那的,所以也只能恭送她出门。

    二女从吕府的后门出来,披上外袍并遮住脸,在后门门房处等着的两个劲装大汉迎上来护送她们回去。

    在吕府内一直侍立在谭尚功身后的女子愤愤道:“就他那个样儿,还想染指谭姐姐,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了,也不找张镜子照照自己,以为是娘娘的弟弟就得人人顺应了。”

    发话的女子并不是上午一起去shandong面馆的苏州口音的女子,而是原来吕妃宫中一名女官的妹妹,姓陈,名晨;那名女官病死后,因为生前颇得吕妃重用,吕妃也在她死后对其家人多有照顾,也是想着以后宫外有什么事情多一个可靠的帮手;而谭尚功与其也颇为相得,也时常帮衬,所以与陈晨关系也好。

    谭尚功对于陈晨的话没有接,但是心下也是赞同的,她也瞧不上吕毅,并且她可是吕妃身边得用的人,吕妃也不会轻易把她许人的,特别是许给自己这个没什么本事,只是做事还算小心的弟弟。不过她用眼神示意陈晨。

    陈晨话一出口,也知道自己孟浪了,这里毕竟是吕府外边儿,保不齐会有吕府的人听到,也住口不言,一行人沉默着回到住所。

    ================================================================

    伴晚卯时初刻(下午5点半),吕妃此时正在宫中处理宫人。最近允熥行情大涨,而允炆估计得申请破产保护了,所以最近文渊阁人心浮动,颇有不少人要迫不及待地投向允熥。吕妃对于杂使的小宫女、小太监倒不在意,但是怕知道一点儿最近自己行为的宫女、太监受到这股风潮的影响,向允熥或者陛下首告,那就不妙了。

    所以吕妃对于工作期间开小差的、窃窃私语的、总是找借口出文渊阁的人大力惩处,仅今天一天就打了二十



第52章 ……阴谋——搏
    接下来二十四日,允熥将在二十九日被册封为皇太孙的消息传遍了宫廷内外,大多数人不管是宫里的宫女或太监、还是宫外的大臣,在遇到允熥的时候都更加恭敬了,有的人还提前用上了对太子的礼仪,毕竟现在朱元璋已经明示了要立允熥为皇太孙,也不算逾礼。

    而以刘三吾、鲍徇、吴沉为代表的当朝大儒则上书请为皇太孙馆选博学之人充詹事院,想通过接下来几年的对允熥的教导改变他的想法使其有利于儒家;各部门的四品到七品的官员也摩拳擦掌,到处串联,希望能在詹事院获得一席之地,反正陛下允许兼职嘛。

    武将们也跃跃欲试地想进詹事院,这时的詹事院还不像后来的詹事府那样基本由翰林院出身的文官把持,詹事、左右少詹事、左右喻德、左右庶子等职位都是一文一武的配置,什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和太子少师、少傅、少保这六个官职肯定是公侯伯爵兼任,其他武将捞不着;但是下边的詹事等官位还是得争一争的。

    允熥是按时到兵部签到上班;东暖阁内则多有松懈,允熥顾及不到,王进也不好深管。

    就这样,二十四日过去了,二十五日白天过去了,时间如白驹过隙,到了二十五日伴晚。

    二十五日伴晚,城南的时雍坊一栋两进的院子,外边儿的这进院子内,一个身穿平民衣服,但聘婷秀雅,浑不似普通百姓的女子正在送另一名身着宫装的女子出门,一边走着还一边嘱咐道:“一定要小心保管好包里的东西。”

    被嘱咐的女子也是一脸的紧张,不停的点头,说道:“是,是,我一定会注意的。”也不知道是说给自己听还是说给嘱咐他的那个女子听。

    这个正在嘱咐人的女子就是谭尚功,被嘱咐的女子就是前文中苏州口音的女子。今天下午她们终于从yunnan的人手中获得了想要的东西,于是赶忙要送进宫里。而谭尚功本人是被逐出皇宫的,不能再进去;吕家的人谭尚功害怕不靠谱;于是最后决定由这个以探亲为名义出宫的女官来送进宫中。

    但是这次的事情太大了,一旦被发现很有可能就是满门抄斩的下场。所以这个负责来把东西送进宫的人非常的紧张;其实谭尚功本人也非常的紧张,但是她知道不能再给她施加压力了,所以一直在用平静的语气安慰她。

    但是安慰的效果不是很好,后面的陈晨旁观者清,看出情况是越安慰越紧张,就出声说道:“谭姐姐,时间不早了,宫门马上要落锁了,还是让胡姐姐快走吧。”

    谭尚功听了陈晨的话,觉得有道理,忙住口不言。然后又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安慰起到了反作用,于是改变策略,拿出上位女官的口气说道:“你马上出发,不要让娘娘等急了。”

    她这一拿出气势,反而那个胡女官紧张的情绪缓解些了,行了一礼在旁人的护送下出了院门向皇宫坐车而去。

    谭尚功松了一口气,回到屋内,对陈晨说道:“幸亏你提醒,不然就要误事儿了。”

    陈晨说道:“我只是旁观者清罢了。”又说道:“那伙儿夷人可真仔细,采买的物品一样一样的查看了两遍才把东西交给我们,不然的话今天上午就该拿到东西了。”

    谭尚功坐在椅子上回道:“既然已经过去了,就不要再提了。今天回来的时候,没有发现有人跟踪咱们吧。”

    陈晨疑惑地问道:“姐姐是怀疑那伙儿夷人跟踪咱们他们人生地不熟的,怎么能跟踪咱们”

    谭尚功说道:“可能是夷人,也可能是其他人;现在局势如此,谁盯着谁都不意外。”

    陈晨想了想,说道:“没有,今天咱们很小心的,我也问了走在最后的几个人,都说没有人跟梢。”

    谭尚功还是不放心,又把所有今天上午跟着去见夷人的人都叫来,所有人都说没有发现到人跟梢,谭尚功这才稍微放下些担心,挥挥手让他们出去,然后自己瘫倒在椅子上。

    陈晨上前揉捏她的肩膀帮她



第53章 面馆以及徐家初出场
    二十五日深夜,城北的shandong面馆的老板唐伯鹤和他妻子莫氏还没有睡着。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把有人要谋害他的消息告知三殿下允熥。这几天他们都吃不好、睡不好的,今天晚上也一样,他们亥时初刻(晚上9点半)收拾完了店里,就马上上床睡觉,但是过了一个多时辰,到了子时二刻(晚上12点)还没有睡着。

    夫妻俩静静地在床上躺着,就是睡不着,按照这几天的经验,得折腾到丑时(凌晨1点到3点)才能睡着,幸亏他们的店里不卖早点,要不然就不用睡了。

    唐伯鹤为了分散注意力,同妻子说道:“今天上午不是内长兄来咱们店里说岳母又生病了吗你还是回去看看吧。”

    莫氏正烦躁,没好气的说道:“那个恶妇在我未出嫁的时候,不断地折磨我,并且连我的嫁妆都要扣下,要不是我爹好面子,估计我就只能穿着嫁衣独自来咱们家了。她又不是我亲妈,对我又不好,四邻八街的谁不知道!我干嘛要上赶着去孝敬她!”

    唐伯鹤又说道:“她到底是你的嫡母,她能不慈,但是你不能不孝顺啊!并且这次内长兄来说岳母生病的事情,不少人都听见了,你要不回去看看,对你的名声也不好。”

    莫氏说道:“我大哥也不是什么好人,我看他是故意那么大声的说话,以此来逼我。”顿了顿,恢复一下情绪,又说道:“哎!你说的不错,大明以孝治天下,很重视孝道,明天我还是得回去一趟。哼!才不给他们带什么东西,除了给爹爹的东西,还有一些药材,什么也不带!要是吵起来,他们的名声也不好听,好像就争姑奶奶送的这点儿东西似的。”

    唐伯鹤也不待见内长兄一家,闻言也不再劝。当夫妻俩再次快要相对无言的时候,莫氏突然说道:“对了,我有主意了!”声音不小,惊得家里养的狗“嗷嗷”直叫。

    唐伯鹤忙对她说:“你小点声。”又说道:“到底有了什么主意了”他还以为是回娘家这件事。

    莫氏兴奋的说道:“是关于如何告诉三殿下的事情。”

    闻言,老唐也激动了,问道:“到底有了什么主意了快说。”

    莫氏笑道:“这不刚才你提到我娘家的事情了吗我想到,咱们可以去告知先太子妃的娘家开国公府啊。”

    老唐一听,觉得眼前一亮,这个主意靠谱!因为允熥的母亲已经去世快十年了,大多数人都默认了吕妃是懿文太子妃,尤其是小老百姓,谁记着一个死去这么久的人呢。所以老唐和莫氏一直没想着这方面,直到今天。

    而常家的利益基本上是和允熥一致的,允熥继位一定对他们有好处,不会被收买,所以告知他们是万无一失。

    夫妻二人都兴奋不已,一个困扰了三天的忧关性命的大事就这样找到了解决办法,是人都得高兴。

    等兴奋完了,老唐却又想起了一个问题,担心的说道:“开国公府邸那么高,恐怕不会见咱们吧;如果告诉其他人再转述,也不妥当啊。”

    莫氏说道:“你忘了,陈兴有一次来咱们这里吃饭,说道开国公长子上个月补进了金吾左卫历练千户,为了出入军营方便在这边儿买了宅子。陈兴还抱怨他练兵太严苛呢。咱们就去常家在这边的宅子,不至于这边儿的府邸还那么高吧。”

    老唐觉得妻子说的不错,于是放下心来,决定明天夫妻俩那也先不去,首先把这事情办妥了再说。这问题一有办法,就好像搬开了胸口压着的大石头,再加上又困,不一会儿,夫妻俩就进入了



第54章 前半段徐家
    “增寿”,徐膺绪见他生闷气,说道:“听大哥的话,没错的。”

    但是徐增寿仍然一言不发。

    徐hui祖也感到头痛,对范奇说道:“你还有其他要紧的事情吗”

    范奇怎能不明白徐hui祖的意思,说道:“回大爷的话,没什么要紧的事情了。”

    徐hui祖当然马上说道:“那你先下去吧,我有事了再叫你。”范奇答了一声“是”,起身退下。

    等到范奇完全消失在这个侧厅,徐hui祖站起来,走到徐增寿的面前,说道:“还学会闹脾气了啊!”徐增寿仍然不理他。

    徐hui祖加重语气,继续说道:“怎么,你觉得我刚才说的话错了吗”

    徐增寿抬起头说道:“大哥,燕王英武绝伦,谋略之深极类陛下,是当今成年的诸殿下中最适合(为储君)的,咱们是不是有影响陛下挑选储君的能力另说,但是从道理上讲,咱们最应该支持的殿下就是燕王。”

    徐hui祖说道:“你说完了那我要说了,你以为你说的这些陛下就看不到陛下就对于燕王的表现视而不见陛下是要建立一个众人皆能接受并合理的规矩;现在大明河清海晏,这个规矩,比下一任的圣上是不是英明神武更为重要。”

    “武王定家国天下之制,遂有周代八百年之国运;而唐太宗虽神武聪慧,把国家也治理的天下大治,但得位不正,挑选继任者又坏了规矩,致使李唐几乎三世而亡,最后虽未亡,但皇族多被屠戮,十不存一。而现在陛下定制嫡长继承法,正是如武王一般;如果此时坏了规矩,那大明以后虽然未必一定无长久的国运,但是朝堂之上必定是群魔乱舞,礼崩乐坏。三殿下,懿文太子嫡次子,在嫡长子雄英死后就是当然的继承人。而我徐家受陛下大恩,三代受封王之赏,诸臣之中,无有过者,陛下所选之人就是以后我们忠于的人。“

    徐hui祖的话其实也就是作者的意思,好的制度比一个看起来英明的领导人要靠谱得多。

    徐增寿听了大哥的话,虽然仍然认为燕王朱棣比允炆或者允熥更合适的储君,但是也明白大哥也有他的道理,所以虽然他仍然沉默不语,但是屋内的气氛渐渐缓和了。
1...1718192021...4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