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踢开永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七帅

    “文垠,你年纪还小些,今年才十四岁,等你十七岁,父亲也会对你有所安排。”允熥又对自己的五儿子说道。

    “是,父亲。”文垠也躬身答应道。

    敏儿知趣的一直没有说话。她若是出言,父亲一定会提到让她成婚,但她对成婚毫无想法,还是万言不如一默的好。允熥撇了她一眼,但今晚没有劝她的兴趣,而且允熥因后世的影响,对大女儿十九岁还不成婚也不是十分在意,又同儿女们说了一会儿话,回答了他们几个问题,时候已经不早,敏儿起身带着三个弟弟退下回去休息。

    “夫君,确实应当让垣儿出来做事了。他喜好读书,甚至有些像是书呆子,妾也有些不大乐意。让他出来做事,知晓书本上的内容虽然都是大道理,但做事没那么容易,就会逐渐明白更多的事情,对他以后治理国家十分有好处。”熙瑶说道。

    熙瑶这话若是放在一般情形下可不该说,允熥今年才三十多岁,现在就让太子出来做事,任何一个年富力强的皇帝都不会高兴的;但这段时间,熙瑶说这话却十分频繁,而允熥也没有表示反感。

    ‘当时真的不应该动这样的心思,更不应该同熙瑶说。不,既然动了心思,就应当对人说出来,不然憋在心中早晚有一日会坏事。当初就不应当动这样的心思。’允熥想着。一边想着这句话,他又想起了当时同熙瑶说出这件事的情形。

    ……

    &n




第1696章 终于打消了这个念头
    “夫君,你怎么能生出这样的心思!”听到允熥的话,熙瑶登时就大惊失色,忍不住站起来说道:“这可是皇祖父订下的规矩,岂能违背!”‘况且夫君你就是因嫡长子继承制才得以继承大统,若是不然,若是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父皇(朱标)故去后应当由秦憨王继承皇太子之位,之后储君之位会流传到原燕王头上,夫君岂能成为九五之尊!夫君岂能违背使自己继承大统之制!’熙瑶在心里想着。但好在她还有理智,知道这番话说出来不仅不会为挽救文垣的太子之位起到任何作用,反而会使得本就出现裂痕的夫妻感情破裂,所以忍住了没有说出口。

    听到熙瑶的话,允熥微微皱眉。即使她后来想的话没有说出口,但第一句话就已经让他觉得不大高兴了,若是放在旁人身上,允熥甚至能以此为借口将这人以‘大不敬’的罪名处死。不过允熥想到熙瑶这时是激动之下口不择言,眉头皱了一下又舒展开来,语气较为平静的说道:“我也知晓此事确实违背了皇祖父定下的规矩,也会引起朝廷动荡,但文垠确实比文垣更加适合为储君,将来治国理政会比文垣更好,以违背皇祖父定下之规矩引起动荡为代价换文垠为储君,在夫君看来值得。”

    “夫君,可不仅仅是朝堂动荡。朝中之臣赞同嫡长子继承之制的大臣为数众多,若是这些大臣群起反对,夫君如何应对夫君自然可以不理他们,但若是这些大臣之后就连差事都不顾了,只是每日向夫君进谏,夫君如何处置难道将他们全部罢免不成”熙瑶又道。

    ‘就是将他们全部罢免,又有何妨’允熥刚想说这句话,就听熙瑶又道:“即使将他们全部罢免,提拔上来的官员若是品格正直的,也都是赞同嫡长子继承制之人,他们同样会反对夫君易储之想法,难道将这些大臣也都罢免不成若真如此做了,朝堂之上恐怕只能剩下溜须拍马之人,再也听不到正言,于夫君治理国家大害啊!”

    “这。”允熥思忖起来。因他之前一直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又是从周代起始传承至今的制度,所以朝堂之上的大臣几乎都支持这一制度,再参考历史上明代皇帝几次想要易储的事件经过,他若是想要废文垣的太子之位,恐怕会引起整个朝堂所有大臣的反对。而且这不比他纳蓝思齐为妃嫔,或进行种种改革等事情,更易太子在所有人眼中是事关纲常伦理、王朝延续,和自己身后名的大事,比其他一切事情都重要,大臣们对差事不管不顾专心进谏是很有可能的。

    至于将他们都罢免,先不说将七八成的官员罢免会引起怎样的动荡,就算将他们都罢免了,提拔上来的官员就会支持更易太子从朱元璋开国之后就一直强调嫡长子继承制,近五十年来培养的所有士子也都以此为最为重要的纲常,也是最重要的道德准则,不赞同这一纲常的士子少之又少,而且他们既然连这最重要的道德准则都不在乎,恐怕也会是道德败坏之人。想要培养出不以这一纲常为最重要道德准则的士子少说也要十几年。中间空白的这十几年,难道他都要依靠道德败坏之人辅佐自己治国

    想到这里,允熥更易太子的心思顿时淡了。虽然他仍然认为文垠比文垣更加适合做皇太子,但为更易太子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也使他十分犹豫。正好此时已经到了平时用膳的时候,敏儿、文圻已经回来,文垣和文垠等人也都放下书本走出屋子,允熥暂且停止谈论此事,面色如常的出去和孩子们用膳。熙瑶也面色平静,没有被几个孩子看出来。

    当日下午允熥批答奏折的时候脑子里仍然在琢磨这件事,晚上回到坤宁宫忍不住又与熙瑶说了起来。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熙瑶竟然马上跪倒在地,哭了起来。一边流泪,她还一边说道:“夫君,你想要让文垣死无葬身之地么”

    “你怎么会说这样的话!”允熥马上说道:“夫君虽然想要更易太子,但对文垣的喜爱之情丝毫没有减少,只是觉得文垠更适合为太子而已。岂会想要害死文垣”

    “妾自然相信夫君无害死文垣之意,也绝不会害死文垣,但夫君若是废了他的太子之位,就等于要让他死无葬身之地啊!”

    “三国东吴,孙权死后孙亮继位,后权臣孙綝所废改立孙休为帝,后孙休杀孙綝得以亲政。孙休之皇位并非篡夺孙亮而来,但孙休亲政后仍杀了亲兄弟孙亮;孙休死后,经大臣推举孙皓为帝,又将孙休之子尽皆诛杀。”

    “秦代太子本为扶苏,始皇帝死后胡亥、赵高秘不发丧,以始皇帝之名赐死扶苏;隋文帝废除长子杨勇之太子位,改立隋炀帝杨广为太子,隋文帝死后炀帝即刻伪造文帝遗照,赐死杨勇。”

    “由此可见,即使夫君仍旧怜爱文垣,但若是他被废除太子之位,继任之国君仍然会将文垣视作眼中钉,文垣仍然难以活命啊!”熙瑶跪在地上哭诉。

    “这。”允熥听到这番



第1698章 不知道是谁在骗我,只能再调查了
    “臣朝鲜国使臣郑易,拜见上国皇帝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见过上国皇太子殿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朝鲜来的使者见到身穿龙袍的允熥,又瞥见文垣,马上跪下说道。

    “爱卿平身。”允熥待他行礼完毕后说道。

    “多谢陛下。”郑易自然又磕了一个头,起身低头站在允熥身前,等候允熥垂询。

    “郑爱卿,朕记得汝在建业元年曾经出使过大明”允熥却并未马上询问他这个时候出使大明到底所谓何事,而是问了这个问题。

    “蒙陛下垂询,臣确实曾在建业元年出使大明。”郑易忙躬身说道。

    “而且朕记得你那次出使大明,还请求朕准许认祖归宗朕记得爱卿那时说自己的祖宗乃是春秋郑国少正子产。”允熥又道。

    “臣当时确实请求陛下允许臣认祖归宗。陛下能记住如此琐碎之事,臣铭感五内。”郑易十分感动地说道,而且并不全是装出来的。大明的皇帝能记得自己十多年前觐见时说过的话,哪怕是翻阅当时的记录才想起来的,也体现了对自己的重视,同样令他感动,甚至在一瞬间生出一股良禽择木而栖的想法。

    “朕果然并未记错。”允熥笑道:“而且朕还知晓,爱卿之嫡长女嫁给了朝鲜王次子,被加封为孝宁大君的朱补。”

    允熥进一步显示了对自己的了解,但郑易这次却并不感动,反而生出一股警惕之意:殿下说的不错,大明对于朝鲜十分注意,竟然连这样的事情都记在心里。幸好殿下并未委派沈温出使,否则多半会露出马脚。一边想着,他出言说道:“臣之嫡长女确实与孝宁大君成婚。”

    “朕这件事也并未记错。”允熥又笑着说道。

    他们二人闲聊了好一会儿,从郑易的关系聊到各种逸闻趣事,直到允熥感觉口渴了,拿起茶杯喝了一口,才笑道:“瞧朕,都忘了召见你到底为了什么了。”他随即正襟危坐,出言问道:“郑爱卿,朱芳远此时派你出使,到底所为何事”

    “启禀陛下,臣出使上国,是因为一件事关朝鲜前途的大事。因此时极为重要,我朝鲜国君不敢自专,派臣请陛下决断。”郑易忙说道。

    “到底是何事关系朝鲜前途”允熥追问道。

    “陛下,我国王世子从去年三四月份起,即患了病,不得不在宫中静养。起初众人虽然为王世子之病担忧,但因医生说此病并不十分要紧,很快就能治好,所以众人也不十分在意。但却不想,过去一个月之后王世子却仍卧病在床。殿下这才惊慌起来,又命其他医生诊治。这时发觉之前为殿下治病的医生却是误诊,殿下大怒之下将那医生投入大牢,又命其余医生认真为殿下诊治。但因足足拖延了一个月,原本只是‘虚损’的病症却拖成了大病,而且诸位医生互相之间对于王世子到底患了何病争论不休,难以又定论。殿下也不知应当听从何人的建议,只能暂且为殿下补身子,调理起来。

    但王世子也一直未见好,殿下不得不采纳了几人的建议,听从他们为王世子诊治,可仍然没有治好,不仅如此,世子的病反而更重了些。殿下这回不敢随意为他诊治,但又不能不治,十分着急。“

    “朱褆竟然患了这样的病为何不向朕请求,派出太医为他治病”允熥惊讶的问道。

    “起初时殿下以为世子的病朝鲜的医生能够治好,所以并未向陛下请求派出御医。后来殿下有些着急,但因殿下病情还算稳定,担心在上国面前失了面子,又听说上国民间也有许多神医,所以派人从北平等地请了许多名医去汉城为世子诊治。可这些神医却仍然没有治好世子的病,殿下这才慌了手脚,派臣来京城请求陛下派出御医为世子诊治。”说道这里,郑易跪下说道:“王世子乃是我朝鲜国十分重要之人,还请陛下务必派人救治。”

    “你放心,朕必定派出医术最为精湛之人救治朱褆。”允熥先答应派出御医为朱褆治病,又出言安慰了郑易几句,随后开始批评朱芳远。“遗德的做法就是讳疾忌医。他本该在朝鲜的医生争论不休时就派人来京请求朕,而不是拖到今日。幸好朱褆所患之病并非急病,若是急病,他此时已经故去了,遗德那就等于害死了自己的长子与朝鲜储君。所以讳疾忌医可千万要不得。你回去后也要同遗德说,以后万万不能如此。”

    “臣必定遵从陛下之意。”郑易跪下说道。

    允熥这时对卢义吩咐道:“你马上去太医院,挑选出医术最为精湛之人,即刻准备前往朝鲜汉城。”

    “是,官家。”卢义答应一声,转身退下。

    “爱卿可还有其他事情要向朕禀报若是没有,爱卿也带领仆从,与御医一道返回去吧。毕竟救病如救火,若是因迟了一步,没能将朱褆救回该如何是以你应马上回去。”允熥又对郑易吩咐道。

    “臣还有一事,代我国殿下请陛下决断。”郑易又跪下说道。

    “何事”允熥显得有些不耐烦,问道。

    “陛下,”郑易小心翼翼的说道:“我国殿下自然会全力救治世子,以求将世子治好。但若是世子始终不能治好缠绵病榻,甚至发生不测之祸,对我朝鲜也是十分大的打击。毕竟,世子现今只有一女尚无子嗣,我国殿下又已经年过五旬,因忧心世子之病情近来更加憔悴,若是世子不测,殿下恐怕会有不忍言之事。若如此之事真的发生,朝鲜必乱。”

    “朝鲜乃是我国王室之朝鲜,我国



第1699章 理番院迎来了他们意想不到的头儿
    “想的不错。”允熥再次对文垣的想法表示肯定,让文垣更加高兴。他又提出了几样建议,商议一阵,见时候已经到了午时,父子两个一起去用膳。在用膳时,文垣仍然在琢磨这件事,不时还提出自己的见解。允熥面上的表情不变,但在心里说道:‘可惜文垣的见解了。不过从此事文垣的想法来看,文垣虽然仍比不上文垠,但也比前二年要强上一些,果真当年是因年纪幼小么。’

    允熥心思一动,待文垣说完了话,笑着说道:“文垣既然有如此见解,可见是长大了。为父想再给你一个差事。”

    “请父亲吩咐。”文垣马上说道。

    “为父前些日子派了理番院院使傅安与西方司郎中克拉维约旁的差事,让他们去了印度,至少几个月内无法赶回京城。这样一来,理番院,尤其西方司的差事就无人能办了。为父虽然以礼部尚书胡广暂且兼任理番院院使,但他并未办过与番国有关的差事,为父恐怕他管理不好这个衙门。正好为父带你头一次办差就是与朝鲜有关的外番之事,就暂且由你将理番院的差事管起来。”允熥说出了要派给文垣的差事。

    “父亲,儿子对外番之事并不熟悉,恐怕自己管不好理番院的差事。”文垣听到允熥的话愣了一下,之后说道。

    “任何一人,即使是圣人也不是生而知之者;做任何事,都是从不熟悉至熟悉,所以不必担心因不熟悉管不好理番院的差事,出纰漏改了就是,也没什么。而且现下是三月份,正是理番院差事最清闲的时候,你有许多时间向旁人了解理番院,慢慢就能管好了。”允熥微笑着,用鼓励的话语同他说道。

    “可是,……”文垣仍然有些迟疑。

    “你放心,为父还会派人辅佐你,都是久在四夷馆、理番院为官与番国使者打交道之人,有他们辅佐,你定然能够很快熟悉理番院的差事。”允熥又道。

    “儿子答应去理番院办差。”可文垣虽然答应了,但心里仍不喜欢这个差事。在他看来,身为储君若是办差应当是办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差事才对,哪怕是去了解军武之事也比去理番院要强得多。

    不过文垣并不清楚,他之所会被派到理番院办差,正是因为他这样的想法。毋庸讳言,即使允熥已经继位十六年,在努力推进各项改革,但对外番十分轻视,认为外番都是一些蛮夷的官员仍然为数不少,甚至在朝堂上占到多数。他们认为外番虽然或许战斗力强大,但从文明上都是蛮夷,与大明相去甚远。虽然允熥从天方、从帖木儿汗国、从拂菻引进的一些科学、医学人才有了研究成果,但一贯对与农业没有直接关系的科技十分轻视的大明官员视而不见。

    许多官员这样认为也就罢了,毕竟还有不这样认为的官员,提拔任用这些人办与科技、外番有关的差事即可;但文垣这样想,问题就十分严重了。允熥所实行的许多改革都要绵延数十年才能完全结束,一旦半途而废就前功尽弃了。那么等允熥死后,继承人会如何看待他进行的这些改革就十分要紧了。若是继承人不赞同他的改革,将之废止,自己的心血就会付诸流水,甚至大明仍然会走回历史上的老路。所以令他最为担忧的事情就是:受大儒影响较大的文垣似乎不大赞同他的某些改革。

    也因此,允熥决定派他到理番院办差,真正与番国使者接触,了解外国文明,了解科学,慢慢转变他的想法,最后能与自己趋于一致。‘等你在理番院办几年差,就再派你去掌管格致院。’允熥这样想着。

    当然,他还有旁的想法。不论派文垣去了哪个衙门,都很可能让文垣形成自己的势力,这些最早成为他同僚、又不被文垣排斥之人都会自认为是太子的人。允熥当然要避免这种情形,因为很多时候太子与皇帝关系不好,并不是太子本身想要提前谋朝篡位,而是他身旁的人与皇帝的人发生冲突,皇帝的政治势力与太子的政治势力不能相容。

    而想要避免这种情形,允熥思量来思量去,觉得理番院最合适。理番院的官员自然也会围在太子身旁,但外交之事毕竟与内政不同,大明也不是会被外番变动所影响的国家,这样就能最大限度限制文垣的势力膨胀。

    他正想着,就听文垣又问道:“父亲,儿子去了理番院,担任何职”

    “暂且任命你为理番院院副,管理理番院诸事。”允熥随口说道。给文垣正式的官职其实没什么意义,就凭借太子的身份足以让任何人不敢不听他的话。不过既然文垣问起,允熥也就给他一个官职。

    “是,父亲。”文垣答应一声。

    文垣被派了正式差事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朝堂。许多官员十分高兴,但也有许多官员对此



第1700章 为大家牺牲小家
    “世子,该吃药了。”就在文垣与母亲在大明京城的坤宁宫中谈论他去往理番院后首先要办什么差事的时候,在并不遥远的汉城景福宫内的一间宫殿中,传来这样一句话。

    听到这话,面色苍白的朱褆转过头来看向手里举着药碗的宫女,并未马上直起身子喝药,而是反问道:“你可是两班出身”

1...446447448449450...4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