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螺旋纪元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蒸的热带植物
我也就称他为麦哲伦吧。
麦哲伦的亲身经历,给硅基人社会带去了极大的冲击。原先,他们的世界里只有东区,现在,不仅多了西区,而且,这两个地方竟然还存在联系,自然而然地,他们就开始对东区西区之外的世界产生了兴趣,比如炎海是否真的存在,如果真的存在,那炎海有多高有多深,环绕东西两区的冰圈又有多厚,冰圈之外会不会有其他什么东西……
就在硅基人社会速运转大脑的时候,有一部分人收到了钻出岩层的探险队的遗言,很快,这些遗言就传遍了整个硅基人社会。
没有人会想到,上边岩层之外的世界,竟然是‘空’的。
但因为遗言中包含的信息有限,‘空’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悬在‘空’里的那个巨大的亮斑又是什么,一时没人说得清。
硅基人社会彻底疯狂了。
生命的本能告诉他们要待在适合生存的地方,但作为能演化出智慧与文明的生命,极强的好奇也是他们的本性。所以,当好奇心被彻底激发出来之后,整个社会的运转重心都转移到了探索之上。
总而言之,就是往上钻,甚至是往各个方向钻。
东区与西区之间也就是在这期间产生了竞争。
第一个往上钻出地层且安返回到地下的人,出现在东区。
他,就跟你文明里的加加林一样,硅基人社会的这个竞相钻出地层时代,我想,就跟你文明里的加加林时代类似吧。
在东区出现加加林不久之后,西区也有一组成员完成这项壮举。
接下来,东区的团队将一个无人钻探机开到了地表,并以这台钻探机为基础,建造了第一个站点,这为之后硅基人钻探员长期在地表工作打下了基础。
西区也有同样的动作。
为了亲眼看看这个浩瀚无垠的宇宙,参宿四第一行星上的硅基人,付出的比你所代表的碳基人多得多。因为地球的大气层只会阻挡少量的电磁波,而厚厚的岩层可以阻挡绝绝绝大部分。你只要抬起头就能办到的事,他们需要把命押上去。
但他们没有畏缩。
除了这些‘载人’的探索,还有许多无人探索的计划。
比如用无人钻探机向地下钻探、向理论中的炎海与冰圈钻探。
直到他们意识到炎河已经来不及消解钻探产生的岩石碎屑,探索的步伐才放慢了下来。
但因为具有逻辑运算能力极强的大脑,所以,理论方面的研究并没有慢下来,尤其是在物理学这个方面,研究速度极为迅猛,像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这些,你的文明花费了几十上百年才得到的进展,他们只花了很短的不到一年的时间。
在天文学方面,根据从不同经纬度的地表采集到的数据,他们也弄清楚了一些问题。
比如天体运行他们所在的星球,围绕着参宿四运行。因为行星的自转与公转时间几乎一样,所以,行星的一面始终面对着参宿四,而另一面永远不见光。这就是极昼与极夜,极昼的地表呈现出红热状态,温度高,极夜的地表与之相反。极昼与极夜接壤的地区的地下,就是适合他们生存的东区与西区。
因此,他们也确定,极昼的地表之下,就是炎海,而极夜,造成了冰圈。
根据极夜地表探索的无人钻探机传回的数据,他们找到了另外几颗绕着参宿四运行的行星。
就在他们动脑筋想离开地表期间,发生了两件事。
一是,天上的那块大亮斑变大了,也变得更亮了。
二是,在极夜地表之下钻探的探测器,发现了另一种形式的硅基生命。
(iishu)是,,,,!
第一百五十六章 默片(4)
【】(iishu),
()以下,是水星石虫通过‘默片’自述的具体内容
关于参宿四的膨胀,硅基人的天体物理学家在这之前已经有所预见。在他们的恒星演化理论模型中,像参宿四这样质量的恒星,寿命不超过1亿年,而最稳定的阶段,也就是你所说的主序阶段,仅会持续不到一千万年。
主序阶段具体哪一天会结束,他们当时的演化模型并不能准确预言。
当他们看到参宿四变大、变亮时,他们知道,参宿四稳定的主序阶段结束了。
他们不得不暂时停下对航天的研究,因为他们很清楚,参宿四脱离主序阶段意味着什么。
在科学团队的建议下,绝大部分硅基人都离开了故土,开始往极夜方向掘进、迁徙,东区的往东,西区的往西。以经度来好衡量迁徙幅度的话,大约在30度上下,也是说,东区与新东区间隔的经度约为30度,西区亦是如此。
不久之后,被参宿四潮汐锁定的‘第一行星’的极昼地区,因参宿四的膨胀而开始变得更热极昼地区的地表之上,熔融状态的岩石的粘稠度有所降低,受此影响,该地区地表之下的炎海也变得更具流动性,东区与西区地下熔洞里蜿蜒流淌的炎河,也因此泛滥成灾。
而南北极之下、连接东区与西区的隧道,也不复存在了,有的是坍塌了,有的则被熔岩填充,总之,东区与西区之间暂时失去了来往的桥梁。
一段时间后,参宿四停止了膨胀,光度也不再增加,第一行星的地质活动也随之减弱、并稳定了下来。
经此一难,硅基人的科技工业基础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不过,因为准备充足,硅基人社会的有生力量还是被最大程度地保存了下来。
而原本寒冷的新家园新东区与新西区,也因为炎河的泛滥变得温暖而适居。
大难之后,硅基人社会首先打通了新东区与新西区的极地通道,但并没有立刻着手开始重建基础设施。
因为出现了分歧。
在天体物理学家的恒星演化模型中,参宿四在脱离主序阶段之后,将不再稳定,也就是说,它这次的膨胀停止之后,不用过多久就会收缩,之后会再度膨胀、再度收缩,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毁灭。
膨胀之后,是收缩,也就是说,当参宿四收缩之后,新东区与新西区将再度变得寒冷,炎河干涸,获取能量的难度会呈指数级增加,硅基人的适居带将会再次转移到老东区与老西区。到那时候,回迁是最好的选择。但收缩之后,是再度膨胀,到时候需要再迁,如果在这样的循环中一直被动地迁来迁去,必然会迟滞社会的发展。
对此,有一部分人倾向于往更深的地下发展,因为‘地层越深温度越高’,他们的具体思路是,在极夜地区的更深的地下,找一个温度适中、且稳定的安逸的生存环境,以此来解决频繁的迁徙。在第一次迁徙之前,这部分人就提出过这样一个一劳永逸的思路,但是被另一部分人否决了。
否决的原因有二。
一是更深的地下,岩层更致密,几乎不存在天然的熔洞,也没有可以消解碎石的炎河,想要在那种致密的地方钻掘出庞大的空间,总之就是难于上天。
参宿四脱离主序阶段后,社会的劲应该都往一处使,那就是发展航天技术上天,而不是分出可观的精力去下地。
因为,参宿四迟早有一天会吞没第一行星。
在天体物理学家的演化模型中,参宿四第一次膨胀,直径会从1膨胀到2,收缩时,直径会从2收缩到1,第二次膨胀时,它会从1膨胀到3,然后从3收缩到2,然后再从2开始膨胀,总之,它虽然会在膨胀与收缩之间循环,但它也会越来越大。所以,第一行星迟早有一天会被吞没。想要活下去,最终只有一条路可选,那就是离开第一行星。
如此,就必须要发展航天。
而发展航天,自然是距离地表越近越好。
在非常深的地下费力挖掘建造相对安逸的生活环境,显然南辕北辙。
二是早先在极夜地区地下的无人钻探器,发现了另一种形式的硅基生命,这种生命对硅基人有益还是有害,还不清楚。
最终,硅基人社会权衡利弊之后,在大方向上选择了‘迁徙’。
在你发来的资料中,有提到一种沿纬度季节迁移的鸟,称为‘候鸟’,硅基人也一样,在参宿四脱离主序阶段、进入膨胀收缩循环的阶段后,第一行星的硅基人,就变成了‘候人’,只不过,是沿经度。
在经过了数轮迁徙之后,硅基人社会也逐渐习惯了这种模式。
在第四轮迁徙之后,他们在极夜地表上成功建造了第一座‘永久居住地’。虽然规模不大,仅能够维持三个硅基人的日常生活,但这也是一个里程碑。之后,在极夜地区的地表之上,各种设施建筑陆续拔地而起,航天发射塔、望远镜、信号塔、甚至是小型粒子对撞机等等等等。
在第五轮迁徙时,硅基人社会的生物学家总算是亲眼见到了被钻探器带回来的一只生存在极夜地区地下的那种硅基生命的,经过研究,他们彻底确定了它的生存方式。
这种微型生物耐低温,不耐高温(这里的高温,是相对硅基人来说的)。它的生命活动异常缓慢,主要依靠的是核聚变产生的能量维持生命。
它会把岩石中的硅,变为铁。
我这里就给它起名为‘噬硅体’吧。
而且,生物学家还发现一个规律,在参宿四收缩至最小、即将再度膨胀的时候,噬硅体‘消硅产铁’的效率会有所提升。
在第七轮迁徙时,粒子物理学家证实了一种粒子的存在,就是你在资料中提到的穿透性极强的中微子。
中微子被证实存在,也进一步完善了天文学家建造的恒星演化的模型。
通过观测之后,天文学家进一步确认,参宿四在收缩至最小、即将再度膨胀的时候,其核心的核反应最为剧烈,这时候,也是它释放中微子最多的时候。
在第九轮迁徙时,生物学家与粒子物理学家通过实验,证实了‘噬硅体’表现出的特性,与参宿四产生的中微子有关。
在第十四轮迁徙时,天体物理学家通过‘噬硅体’的生物核反应,找到了天文学家宇宙模型中暗物质存在的证据。
在第十五轮迁徙时,第一枚电火箭试射成功。
在第十六轮迁徙时,第一颗卫星顺利进入了同步轨道。
之后,还有许多‘第一’不断产生,对硅基人社会来说,正是这些意义重大的‘第一’,让他们一步步地接近着自己的目标离开第一行星。
但随着恒星演化模型的完善,他们发现,离开第一行星还远远不够。
参宿四会以剧烈的方式终结一生。
他们,需要离开参宿四恒星系。
(iishu)是,,,,!
第一百五十七章 默片(5)
【】(iishu),
()以下,是水星石虫通过‘默片’自述的具体内容
这就是你传来的资料里提到的‘超星新爆发’,当参宿四的‘红超巨星’阶段结束后,就会以这样的方式结束它的一生。
可离开参宿四恒星系,并不容易。
诞生于参宿四第一行星的硅基人文明,是地下文明,他们首先需要在地表站稳脚跟,然后才能谈向太空进发、离开参宿四恒星系。
向太空进发的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载人航天’。
对硅基人来说,上天相对容易,但返回的难度难以估量。
第一行星大气层稀薄,返回舱返回时,降落伞几乎无用,而且也很难找到在上千摄氏度时还能保持柔韧性的轻质材料。即便有降落伞可用,也只能在极夜区使用,因为极昼区温度太高了。
所以,返回舱必须携带足够的工质。同时,返回舱的生命保障系统也需要重点设计,因为第一行星距离参宿四过近,且被潮汐锁定着,极昼地区是粘稠的熔岩之海,极夜地区是零下两百度的严寒之地,对于硅基人来说,返回舱落在哪里都不好受。
硅基人的工程师们在第二十八轮迁徙时,才研究出了可靠的载人航天器的设计方案。
第四十九轮迁徙时,在地表建造的遥测基地、搜救基站等等相关设施已经成型,在他们的计划中,第五十二轮迁徙之后,就能进行第一次‘载人航天’了。
但残酷的现实让硅基人的努力一夜回到了。
在第五十轮迁徙时,参宿四膨胀到临界尺寸、进入收缩阶段的过程中,恒星的部分外层区域发生了剧烈的磁暴活动。其过程与太阳耀斑爆发、日冕物质抛射类似,但造成的后果远比太阳耀斑要严重
硅基人经历了数十轮迁徙、费尽心力在轨道上布置的所有的探测器、卫星,部被毁。
虽然硅基人的天文学家早就通过恒星演化模型预知到了可能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并且在航天器的设计上做了相应的防护,但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爆发产生的高速粒子流与各波段的高能辐射,摧枯拉朽一般摧毁了硅基人的绝大部分航天成果。
硅基人没有泪腺,他们表达悲伤的方式只有沉默。
不过,这次灾难也为天文学家完善恒星演化模型提供了更多的数据。通过模型推演,他们预测参宿四在进入红超巨星阶段后,磁暴活动会越来越频繁、剧烈,而且,会在膨胀与收缩的过程中抛出了大量的物质。
这无疑是给硅基人的‘航天梦’判了死刑。
而恒星演化模型的进一步完善,也让硅基人的天文学家们逐渐意识到,仅仅只是离开参宿四恒星系,也是不够的参宿四爆发后,它产生的高能辐射与急速扩张的遗迹,足以对方圆五十光年内的每个角落都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他们,只能把目光投向五十光年之外。
但前提是,他们能在环境恶劣的第一行星发展出成熟的载人航天科技。
他们最终选择了单程载人航天。
第五十二轮迁徙时,硅基人发射了三组共九颗无人探测器,包括轨道探测器与着陆器,目标分别是参宿四的第三行星、第五行星与第七行星。
第五十四轮迁徙时,他们得到了这三颗岩质行星的详细数据,包括质量、元素构成、平均密度、地质结构、地理环境、温度、大气构成、磁场等等等等,经研究,他们选择了相对适居的第五行星。
第五十五轮迁徙时,硅基人的工程师以第五行星登陆环境,重新设计了载人舱、登陆舱。
第五十八轮迁徙时,两艘无人飞船从第一行星的极夜地区顺利升空,目标第五行星,三轮迁徙之后,其中一艘飞船成功在第五行星地表着陆。
第六十二轮迁徙时,三艘载人飞船载着三组共十二名硅基人,飞向了第五行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