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重生之唐帝李承乾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钰泓

    “追杀我的人是高句丽和新罗派来的人,他们怕我从大唐借来援军,便在半路上截杀我。”

    “我不敢走大路,只好走小路一路跋山涉水前来长安,谁知道还是被他们发现,这才惨遭毒手,要不是殿下的侍卫和这位将军赶来,我怕是已经死在他们的刀下。”百济使者道。

    “胡说,新罗归附我大唐,是大唐的藩属国,怎么可能对同时依附大唐的百济动手,又怎么可能和高句丽联合。”程务挺道,毕竟,新罗和百济都是归附大唐的小国,他自然不可能相信新罗会联合对大唐有敌意的高句丽。

    但李承乾却是相信的,新罗狼子野心,早就想要灭了百济和高句丽一统半岛。

    只是单凭新罗的实力根本无法消灭它的两个邻居,于是,新罗便归附大唐,借大唐的手来消灭百济和高句丽。

    并趁大唐主力大军调到其他地方作战的时候,吞并百济和高句丽的旧土,完成了统一半岛的伟业。

    然后,新罗小国在假惺惺的向大唐称臣认错!大唐当时要应付吐蕃,唐高宗见新罗认错态度良好,便不再追究这件事。

    “你说的都是真的”李承乾道。

    “是!外臣不敢欺瞒太子殿下!”朴克昌诚恳道。

    “寡人信你!高句丽和新罗也未免太过放肆!寡人定要在父皇面前参他们一本,出兵消灭他们。”李承乾道。

    “谢太子殿下!”百济使者感激涕零!百济终于有救了,他也算没有辜负百济义慈王的重托。

    此时,薛仁贵和王方翼正好狩猎完成返回。




第55章:提高粮食产量
    “承乾,那你觉的应该派谁去警告高句丽合适”李二问道。

    对于李二来说派谁都无所谓,无论最后成不成功,李二都要出兵高句丽,给高句丽一点颜色瞧瞧,既然这事是太子提出的,就让太子来挑个人选好了。

    李承乾想到了相里玄奖,历史上就是由他出使高句丽,去告诫高句丽不要太嚣张,停止对百济的进攻。

    当时李承乾一直不明白,大唐人才济济,历史上李二派谁去不好,为什么非要派相里玄奖这个粮食管理部门的官员去出使高句丽。

    哪怕高句丽不过是一个小国,你居然只派个粮食管理员来,未免也太不把高句丽放在眼里。

    更何况,出使的事情一般来说应该是礼部主客司的事情,跟相里玄奖有半毛钱关系。

    确实,现在的李二也没有太把高句丽放在眼里,能够派个官去跟高句丽打个招呼,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

    要不是太子提出来,李二都懒得去理会高句丽,一个弹丸小国,也敢挑衅天朝上国的威严!简直就是找死。

    “父皇!儿臣以为司农丞相里玄奖合适!可担此出使高句丽的重任!”李承乾道。

    “就这样吧!让司农寺丞相里玄奖持符节出使高句丽。”李二点头同意李承乾的意见!当场便宣布让相里玄奖出使高句丽。

    李二说罢,不给褚遂良说话的机会,便直接离开大殿,去了一旁的偏殿,李承乾见状也只好回自己的东宫。

    “王泉,派人去司农寺把之前那两个农官给寡人叫来。”李承乾道。

    “诺!奴婢这就让人去把他们叫来!”王泉领命而去。

    李承乾一回到东宫,便让人把负责农业的官员叫来,几个月前,李承乾跟这些农官提起过有关杂交水稻的研究。

    让他们回去按照他所说的方向努力,看能不能研究出杂交水稻出来。

    大唐四处征战,这粮食消耗便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要是遇见灾年,粮食根本不够。

    唐朝的粮食产量并不大,一亩上好的良地,年景好的时候,才能够出产2石粮食。

    唐量亩产一石合汉量3.8石,汉朝时一石相当于100斤,唐朝是汉朝的3.8倍,也就是说,上好的良田最多能够出产七百多斤的粮食。

    这还是遇到好年景的时候,才会有这样的收成,要是遇见年景不好,那就够呛了。

    唐朝不同于后世一样,一亩良田能够产粮几百斤,甚至一千多斤也不在话下。

    如何提高粮食产量,便成了李承乾要考虑的问题。

    于是李承乾便想到了这个能够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杂交水稻。

    要是能研制出杂交水稻的话,便能够大大的提升粮食的产量,百姓家里就能够积赞更多的粮食。

    到时候,真的遇上了灾荒什么的,就可以不用为了粮食而发愁了。

    可是研究杂交水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便有李承乾后世杂交水稻的技术资料,要靠唐朝农官研究出来。

    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很快东宫的内侍便将两位农官招到了东宫。

    “参见殿下!”一高一矮,一胖一瘦的两位农官向李承乾行礼道。

    “免礼!王泉赐座!”看着进来的两位农官,李承乾道,并吩咐王泉赐座。

    “谢殿下赐座!”王泉命人搬来了两张椅子给两位农官。

    “寡人要你做的杂交水稻,进展的怎么样了”他们屁股刚沾椅子,李承乾便迫不及待的问道。

    两位农官感觉有些为难,太子给他们名叫两系法杂交水稻的培育新水稻的技



第56章:弹棉花
    “王泉!寡人让你准备的帛叠,可准备好了”等两位农官走了之后,李承乾问道。

    帛叠,又叫白叠子、白叠等,是一年生草本非洲棉,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棉花。

    杂交水稻的事情急不来,棉花却不能耽搁,这可是制造棉衣棉裤的大事。

    现在的大唐可没有棉衣棉裤,百姓在冬天御寒的是用蚕丝填充衣服夹层的绵衣。

    那玩意虽然也能够起到御寒的作用,主要是不怎么保暖,更加不如棉花填充的棉衣暖和。

    棉花传入华夏之前,华夏只有能够提供填充枕褥的木棉。

    木棉产自木棉树,虽然木棉也能够用来制作棉衣,但木棉生产成本高,产量低,一般人根本负担不起,木棉树大多用作观赏性植物,也能够入药。

    相比于木棉来说,还是产量大、成本低一年生的棉花比较实惠,更能普及到全国去。

    “郎君吩咐的,奴婢怎么敢怠慢!早已经准备好!”王泉笑道。

    “哦!在哪拿来寡人瞧瞧!”李承乾大喜!

    “奴婢这就去取来!”王泉道,转身朝外跑去。

    片刻之后,王泉怀抱一物回来,李承乾看到后满头黑线,嘴角直抽搐。

    王泉怀抱里盆栽不就是李承乾要的棉花,是什么!

    “郎君!奴婢给您把帛叠拿来了!这玩意好看是好看,不过比起寒梅傲雪来可就差远了。”王泉将手中的盆栽放到地上,抹了把额头上的汗水,可把他给累坏了。

    好在完成了太子爷的吩咐!累点就累点,这不算什么!

    李承乾叹息一声,没有责怪王泉,毕竟,他没有将棉花这件事给他说仔细了!

    王泉还以为他李承乾要这棉花,是为了观赏用的。

    棉花是南北朝时期从印度和阿拉伯传入,却被中原地区的人当成观赏的花。

    宋末元初时才大量传入内地,人们这才开始认识到棉花的作用,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却是在明朝初年,在朱元璋强制进行。

    “王泉,我要这帛叠不是为了观赏,是要用这上面的白色的花,你去给我把上面的白色花朵摘下来,越多越好!”李承乾道。

    王泉一怔!

    好好的观赏之物,摘它的花做什么这花又不能吃。

    想是这么想,但太子爷吩咐的,他不得不去做。

    “诺!”王泉应道,端起盆栽转身再次走出大殿。

    半天之后,王泉终于把所用的棉花摘了下来送到李承乾的面前。

    “就这些”李承乾看着面前一堆棉花问道。

    “是,就这些还是奴婢好不容易才弄来的,长安城以及附近,除了达官贵人家里有外,再没有人会种植这些观赏的花了。”王泉道。

    “为什么其他人不种植棉花,这东西有不是不好种!”李承乾不解道。

    “郎君有所不知!这帛叠是观赏之物,平常百姓整日为生活忙碌,哪里还那个闲情逸致去观赏此物。”

    “而且,达官贵人之中也不是谁都喜欢这样的东西,它还不如梅花好看,还是西域传过来的物种,也不是什么贵重的物品。”王泉道。

    李承乾心里十分无奈,唐朝还没有发掘出棉花的具体作用,并不知道它更大的作用是用来保暖御寒。

    既然他重生到了大唐,怎么能够让棉花这样的重要物资浪费,应该好好的利用才是。

    眼前的这些刚摘下来籽棉,全部加工成棉皮的话,能够做一床棉被和两三套棉衣。

    但是,这棉皮还需要经过弹棉花这一步进行加工,弹好的棉花这才可以用来制造棉被、棉衣等。

    “王泉,你让人把这些帛叠加工,将里面的籽去掉,留下外面这



第57章:弹棉花(2)
    由于李承乾催的急,又加上大木弓不用像制造弓箭一样的程序繁杂,工匠回去之后,便立刻召集人手,加班加点赶制。

    最后在两天之内便已经完成了全部弹棉花工具的制造。

    一套崭新的弹棉花工具便出现了李承乾的面前。

    “我要的人都已经找来了吗”看着崭新的工具,李承乾问王泉。

    早在两天前,他便安排王泉去给他挑选合适的人来弹棉花,现在正是需要他们的时候。

    “郎君!人呀!奴婢早就选好了!现在正在殿外侯着,等待郎君的差遣。”王泉道。

    “快将他们叫进来!还有将准备好的皮棉等东西也一并拿进来!”李承乾笑道。

    “好勒!奴婢这就去!”王泉说罢,便朝殿外小跑而去。

    来到殿外王泉指挥大家做事,“还愣着干什么!还不快把皮棉给拿进来,还有你们几个也别站着了!赶紧得进去,郎君可还等着呢!”

    被叫到的众人立刻进入殿内,先是向李承乾行礼,然后便是等待李承乾的吩咐。

    “将这些皮棉都放到这块板上!把这些工具都拿过来。”李承乾一直一旁的木板道。

    内侍立刻上前将皮棉放到木板上之后,退到一旁,等待李承乾下一步的指示。

    李承乾一指其中的一人道:“你过来!”

    被指的那人急忙来到李承乾面前,李承乾直接拿起大木弓和大木锤道:“看好了!跟着我学!”

    李承乾亲自动手示意怎么弹棉花,虽然他也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但好在他曾经看过这方面的纪录片。

    弹起棉花也算是有模有样,只有自己亲自弹过棉花,李承乾才明白,要弹好一床棉花是多么的不容易。

    “看明白了吗按照我的动作,将这些皮棉都弄的松软!”李承乾说罢,将大木弓和大木锤交给内侍。

    内侍急忙接过,按照李承乾刚才教学的动作,一手握锤,频频击弦,使木板上的棉花渐趋疏松。

    “你们两人将他弹的松软的棉絮,两面用纱纵横布成网状,来固定这些棉絮。”李承乾坐在椅子上,又叫了两人,指挥他们用纱布固定棉絮。

    “固定好后,用木制圆盘压磨,压磨到平整,坚实、牢固为止!”李承乾继续指点他们。

    内侍又急忙将一旁的圆盘拿起来,放到固定好的棉絮上面进行平压的工作。

    “行了!将这些加工好的棉絮,拿去内直局,让内直局的人织造一套棉衣、棉裤、棉袍和一床新被子。”

    等一切工序完毕之后,李承乾让人拿这些棉絮去缝制一条棉被,另外再为自己量身订造一套棉衣棉裤,外加一件棉袍。

    几天之后,做好的棉衣棉裤棉袍和一床棉被便送到了李承乾手里。

    有了这些棉衣,李承乾不怕寒冷冬天了,毕竟后世上千年都是靠他手中的棉衣来御寒保暖。

    “还有剩下的棉絮,能够再造出几套棉衣来”李承乾将手中的棉衣放到一旁问眼前的内直局一把手內直郎赵安。

    “殿下!剩下的棉絮,要是做棉衣、棉裤、棉袍的话,最多还能做两套,还会剩一些棉絮,要是只做棉袍的话,能够做五件,也依旧会剩些棉絮。”赵安道。

    “那就做三件棉袍,其中两件棉袍,一件给太子妃,一件给萧良娣,剩下的棉絮给两位皇孙也做件袍子,另外为陛下也准备一件棉袍。”李承乾将剩下的棉絮进行一番安排。

    他现在有了一整套的棉衣裤和袍子,自然不能厚此薄彼,怎么也得给自己的两个老婆和两个娃一人一件。

    至于给他父皇的袍子,主要是为了能够让他父皇同



第58章:利国利民
    “陛下可说为什么宣寡人觐见”李承乾问道。

    “不曾,只是让殿下即可前往两仪殿觐见!”内侍道。

    “陛下派了谁来宣寡人!”李承乾问道。

    “是内侍监王元!”内侍道。

    李承乾一阵狐疑,平日里李二没事的话不会让他过去,更不要说派身边的贴身宦官王元来找他。

    除非是出了什么大事,李二才会派王元这个内侍监来叫李承乾这个太子。

    “知道了!王泉准备步辇,随寡人一同觐见陛下!”李承乾道:“顺便将棉袍也一并拿上。”

    “诺!”王泉吩咐内侍去准备步辇,他将一旁的棉袍拿上,随李承乾出了大殿。
1...1415161718...1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