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大明当老师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拥有福气
他们能坐到内阁大臣这个位置,靠的是本事,但同时也是察言观色的手段,今日朝中气氛甚诡,自是选择了静观其变。
弘治皇帝不置可否,又向着其他大臣问了过去,这些大臣却也是人精,见徐浦四人的姿态,也都有些模糊想法,纷纷坐起了缩头乌龟。
反倒是那些职位不高的臣子,都或多或少的献策。
但这些计策却都是公式化的,如同隔靴搔痒般,戳不到弘治皇帝的痛点。
这时候,张懋咳嗽了一声,说道:“启禀陛下,臣那不争气的儿子拜了名良师,其师曾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鞑靼之祸,必由内瓦解。”
弘治皇帝故作惊讶道:“英国公快快说来。”
当下,张懋便将自家儿子的话,又说了一遍。
至于那份奏折,当然是不可能拿出来的,它还在御书房里放着呢。
众臣听完,各表不一。
文臣们纷纷躬身道:“此计虽好,但若要封鞑靼蛮子为王有失大明体面,祖宗礼法不可逾越啊,还请陛下三思。”
而武勋贵族们则同一阵线,齐声道:“臣等以为,此计乃安国之计,请陛下下旨。”
他们是武将们的领头人,他们的声音便是武将们的声音。
弘治皇帝头疼万分,这一幕他心里其实早就已经想到了,但身为皇帝,却只能如此,想要口含天宪,除非是明太祖那般威势才有可能。
况且,弘治皇帝也不是一个独断的皇帝,他更希望用柔和的办法来平衡臣子间的意见。
这时候,张懋知道该自己继续发力的时机到了。
他躬身行礼,拜服道:“陛下,臣以为鞑靼蛮子之祸非是一日之祸,若不将其连根拔起,势必会卷土重来,以往种种也都尽数彰显,臣独子师尊之计,乃是安国兴邦的大计,但其毕竟是世外高人,不通朝政,此计可行但却需要改动,否则定是有愧诸位开国先祖。”
弘治皇帝满意的点点头,但面色
第14章 又有人来送儿子了
殿外。
待张懋走后。
忻城伯赵槿和魏国公徐公辅面面相窥。
英国公你不地道啊!
谁家还没个不争气的儿子,现在你儿子找到名师了,就不跟我们玩了是吧
呵呵!
说的好像谁儿子不是天资聪慧一样。
拜师!必须拜师!
告辞、不送。
赵槿和徐公辅相互拱手,转身便走。
……
杜家村的私塾。
师徒两人正蹲在院子里,看着地上的一块木板。
木板是早上的时候找的,用凿子掏出两条圆圆的拱道,再压实以后便是最简单的模具。
如今它已经放在太阳底下晒了许久,看样子粉笔却是已经晒的差不多了。
杜慎用一根竹签挑了下,粉笔便倒了出来。
“师尊这就弄好了”
“不错。”
杜慎喜不自胜,将粉笔放在手中把玩着。
这枚粉笔边缘坑坑挖挖,跟人的大拇指般粗细,和现代的粉笔完全不像。
但杜慎却非常满意,毕竟是明朝,也不求能做出来质量多好的粉笔,一切以使用为主。
当了这么多年老师,只有握着粉笔头的时候,他才能安全感,没了粉笔头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美滋滋的带着傻憨憨徒弟进了私塾,杜慎在黑板上写下教书育人四个字。
字写的倒是非常不错,而且极为骚包的用的宋体并不是简体字。
虽然和毛笔字写出来的有些出入,但也极为方正,让人看起来极为舒服。
提到宋体不得不解释一下,明朝时候用的字体其实就是宋体字,而宋体字的发明者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奸臣秦桧,秦桧博学多才综合前人之长,创立了最适合印刷的字体,所以宋体字在某种意义上应该叫秦体字才对。
这时,傻憨憨徒弟却不好意思的笑笑,“师尊,您写的是啥字啊”
杜慎:……
差点忘记,这娃是个不学无术的five,半个文盲。
幽幽叹了口气,杜慎心中的激荡起伏荡然无存,看着傻憨憨徒弟没好气的道:“这四个字名为、教书育人,就是把你教成人才的意思。”
张灏恍然大悟,感动不已,躬身行礼道:“定不教师尊失望。”
杜慎点头,傻憨憨徒弟虽然文盲了点,但对待自己倒是尊师重道,这一点上无可挑剔,自己却不能辜负了他,看来是时候把汉语拼音给弄出来,省的日后再生出这种笑话来。
但,就在杜慎思忖着的时候,杜家村外两队人马悄然到来了。
这两伙人不是别人,正是在太和殿外的忻城伯赵槿和魏国公徐公辅二人。
两人自从下朝后,便带上不争气的儿子,或带众骑马,或驾车而行,飞速的向着杜家村赶来。
至于如何得知杜慎所在
以他们的身份和地位,这还叫事!
不过,尴尬的是,这两队人马竟然在杜家村村口碰面了。
赵槿下马,徐公辅也从马车中钻了出来。
两人对视刹那,竟能看到对方眼中的恍然,似是意料之外,又似是情理之中。
“好巧啊……”
“呵呵,是啊。”
赵槿拱手,“不如同行”
徐公辅挽须,“正有此意。”
而后,两人齐声对身后道:“吾儿快快随爹来。”
两人说完又是一愣,然后哈哈大笑了起来。
杜家村的村民们虽然生活在京城外,但眼力劲还是有的,见到来者衣着华贵,身边还跟着侍卫,定然是大人物。
杜老汉赶紧迎了上去,拱手行礼道:“见过二位贵人,不知二位贵人来杜家村所为何事啊……”
赵槿笑着摆手道:“乡老无需多礼,吾……我二人来此却是为了找杜慎先生,给顽子则良师,乡老可否带我等见上一见。”
啥
又是要拜慎之那小子为师的
杜老汉彻底懵逼了,若是他记得没错的话,前日也有个贵公子跑来说要找师尊杜慎,今日又来了两名贵人要带子拜师
杜老汉胸中惊疑不定,面上却赔笑道:“敢不从而。”
说着,杜老汉便带着两伙人浩浩荡荡的来到杜慎家门口,门并没有关。
&nbs
第15章 秀儿,是你吗?
私塾的院子里。
杜慎硬是挤出笑容,冲赵槿和徐公辅再次行了个大礼。
好家伙。
虽然不知道这二位究竟是何身份,但既然能被张灏称为叔伯,那地位应当不比英国公张懋低上多少。
赵槿二人含笑着也回了个礼,场面好不尴尬。
幸得这时,私塾外突然响起人声。
“先生杜慎何在,还不出来接旨。”
杜慎茫然,接旨接哪门子的旨
还是徐公辅老奸巨猾,出声提醒道:“早朝时英国公将先生良策献与陛下,看来是宫中的太监前来封赏。”
还有这种好事
杜慎双眼放光,赶紧出门迎旨。
只见门外站着十多名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手持绣春刀矗立着。
而在这些人的中间,则站着一名双手背负着,面白无须的传旨太监。
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却也显得颇为英武。
杜慎还是头一次见到活的太监,化身小盯裆,用余光瞄着对方。
他恶意满满的想着,这太监没了那玩意,上厕所是用蹲的,还是站着的呢
见杜慎一行人走了出来,传旨太监先是惊讶魏国公和忻城伯竟然在此,正想要行礼,却被两人暗自摆手给止住了。
传旨太监知道这二位是不想高调,便咳嗽一声道:“听旨,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今感杜卿献良策以安邦,赐银五百,丝绸十匹,封国子监典簿从八品,望卿不负众望。”
对封官,杜慎并没有什么感触,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压根不是当官的料,老老实实的做个老师,就是最大的心愿了。
但想不到居然还有赏赐,不管是银子还是丝绸,那都是好东西啊……
当下,杜慎心中笑开了花,躬身答:“草民接旨。”
传旨太监淡笑道:“杜典簿,圣旨以下,日后莫要让陛下失望啊。”
杜慎道:“自是省的。”
传旨太监又向魏国公二人拱了拱手,便告辞离开,协锦衣卫等人快马扬鞭,转眼间扬长而去。
而赵槿和徐公辅二人见此,留下学费后也相继告辞,并吩咐自家小子要尊师重道,否则定要责罚等等。
送走了二人后。
私塾门口就只剩下了师徒四人以及杜老汉在场。
杜慎见杜老汉还站在原地,疑惑道:“乡老还有何事”
杜老汉道:“呵呵、慎之啊,其实呢……你爹临死前虽说你不是个读书的料,但还说了一句话,你日后大有作为啊!”
杜慎震惊了,我爹死前话这么多
他撇了撇嘴道:“您老人家有话直说,就别拐弯抹角了。”
杜老汉颇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那个……我那孙儿…嗯…”
杜慎了然,眉头一挑,便笑道:“想来我这读书”
杜老汉点头道:“正是。”
杜慎倒也不是那种小肚鸡肠的人,况且拿人手短吃人嘴短,前几日可是吃了杜老汉的饼子的。
而且,若非是那个饼子,他也不会起了去京城的心思。
想到这,杜慎便道:“来读书倒是可以,不过学费还是得教的,十个铜板,不二价。”
杜老汉大喜,“好嘞,我这就把那不成器的孙子带来。”
身后,张灏三人却嘴角一抽。
十个铜板您问我们亲爹要学费的时候,可没往十个铜板上要啊。
……
赵秀一直有个远大的理想,那就是投身大明黑恶势力,化身游侠儿,快意恩仇。
在京城的祸害之中,他算得上是较为奇葩的。
不溜鸟,不玩女人,也不喝花酒,整日里就是带着侍卫“惩恶锄奸”。
比如说有小贼当街行乞,他把人打成重度残废。
有粮商提了一文米价,他率众抢粮分与百姓。
有官员判案太慢,他嫌弃之下带人去堵大门。
今日他正在家中操练武艺,准备出门快意恩仇,却没想到被亲爹连打带抽的弄到了这劳什子的杜家村,还让他拜了个教书先生为师。
好吧,拜师也就算了,可这位先生一看就肩不能挑,腰不能抗的,这能教他啥
舞文弄墨么
赵秀现在很不爽!待他爹走后,看这刚认的师尊也没了好脸色。
而杜慎就不一样了,一日内,却是收了三名新徒弟,他心情大好。
尤其是这最小的徒弟,还未取名,唤作幺娃,生的方头方脑,非常讨人喜欢。
将四名高徒领到私塾内,杜慎敲了敲黑板,轻咳道:“你们先后拜在我门下,张灏便是你们的大师兄,往下排便是赵秀、徐鹏举,幺娃,可有异议”
徒弟们摇头,表示没意见。
杜慎满意点头,继续道:“为师门下并无太多规矩,只要尊师重道,就是为师的好徒弟,为师教你们自然也不会
第16章 孩子学习老不好,都是作业布置少
俗话说的好,学遍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张灏对自家师尊的口头禅深以为然,同时他脸上也露出了骄傲的色彩,用余光睥睨着赵秀。
小样,就你这点能耐还好意思嘚瑟,你懂什么叫数理化吗碳酸钙的化学反应了解下
赵秀自然是不懂的,因此他现在就震惊了。
从小到大,赵秀接受的教育可以说极为不错。
好吧……他识字不多,算是个半文盲。
但圣贤书多少读过一些,府中请的教书先生也见识过。
可教如杜慎这般大谈砍人下毒的,却想都没敢想。
这真是个教书先生不是游侠强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