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崛起南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零点浪漫
自从联军本月开始在辽东海岸正式展开大面积袭扰行动之后,送来广鹿岛的难民数量和频率都比先前翻了几倍,以至于岛上难民营出现了人满为患的场景。如果不是刘尚来到广鹿岛之后便抓紧时间又兴建了一些简易房舍,加快了难民的登记和转运速度,当下的状况早就已经超出了难民营的接收能力了。
如今岛上难民营的临时住客已经超过两千,而今天这支船队送来的难民又至少有七八百人之多,他的属下只能来请示该如何安置这些新来的难民。至于军方库存的帐篷,民政人员无权征用,也只有刘尚出面跟军方打过招呼之后,难民营才能使用这些军用物资。
好在联军早早便跟金州这边联系过了,提前运了大量粮食、被服、药材等物资到广鹿岛上备着,岛上除了住所比较拥挤,物资供应方面倒是没有什么缺口,这也让刘尚需要操心的事情稍稍少了一些。但他知道要缓解岛上接收能力不足的问题,仅靠难民营扩容是不够的,因为岛上的驻军和民政工作人员数量终究有限,能管理的难民人口也是存在上限的。而金州方面的人手也同样吃紧,没法调来更多的专业人员供刘尚指挥,所以他也只能因地制宜,想办法自行解决眼前的困难。
刘尚能够被委以重任,独力处理广鹿岛难民营的相关事务,自然是在这方面有一套手段。如何从难民中选拔出既听话又不至于太傻的人来作为临时属下,刘尚在芝罘岛和旅顺都曾有过实际操作经验,而广鹿岛上的现状也正好能让他以这种手段来解决问题。
当然他不会用自己的宝贵时间去一个个面试难民,那样做的效率未免也太低下了。这个时候难民们的登记手续就起了作用,虽然记录下来的个人资料都很简略,但有特殊专长的人都会在资料中进行备注,比如能读书识字的人,资料上便会有个打了圈的“文”字,表明此人是有文化的,而有手艺的匠人则会有“匠”字标识,以此类推。如果其专长非同一般,还会有更为详细的注释,甚至是直接推荐到刘尚这边。
自他来到广鹿岛,已经陆陆续续从岛上的难民中选拔了二十多名可用之人,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大明统治时期曾在乡间从事过里长、衙役、书吏等工作的人员,对于如何管理民众具有一定的实际经验,也能够听懂并执行刘尚所下达的任务。有些主动性比较强的人,还会向刘尚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以提升现有的难民身份核实和登记手续的效率。
这些人虽然还谈不上对海汉效忠,但刘尚告诉他们,只要在广鹿岛上把交予他们的差事完成好,今后到了海汉国统治区安顿下来,也依然还可以进衙门当差,甚至是成为基层官员。而刘尚本人现身说法,从一介平民成为手握实权的官员,这样的事例无疑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对于这些曾经在大明衙门里任过职,后来被满人踢出局的“前公务员”来说,能够有机会再回到衙门里做事,哪怕这个衙门不是大明所属,但只要还是汉人当政,那也能让他们看到开始新生活的希望。而且海汉人在辽东打下一块统治区与清国分庭抗礼的消息,他们这两年也都有所耳闻,今后能得到海汉人的庇护,总比大明朝廷的不闻不问好得多。只要能好好地活下去,为海汉人效力也不是什么禁忌的选项。
刘尚向这些人灌输的便正是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思想,只要解开了他们的思想禁锢,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开始为海汉效力,那么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他们自然会逐渐意识到海汉的强大实力,到时候就知道效忠海汉才是他们人生中最为明智的选择——就如同刘尚自己当初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一样。
对于这些辽东本地的汉人来说,刘尚这个标杆榜样的作用还是相当大的。既然大家都是大明出来的汉人,都是两条胳膊两条腿,别人能在海汉当上大官,那自然会有“我上我也行”的想法。而这样的想法自然会不断刺激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工作动力,从而提升其工作效率和可靠度。
当然了,刘尚的这些手段大部分还是从他在三亚期间所接受的专业培训中学来,只有小部分是在这几年的工作中自己琢磨出来的成果。用来对付这些怎么没见过世面的乡下人,随便使点小手段就够用了。
刘尚虽然不太清楚前线的战况如何,但从最近这些天送到广鹿岛来的难民和军中伤员的人数,便不难推测海汉目前在辽东战局中的优势地位。
特别是最近送到岛上这些难民,都是整村甚至整镇打包运来的,而且大多人员齐整没有出现什么死伤,说明海汉组织的联军在前线拿下这些地方的时候并未遭遇太强的抵抗。
当然这也算是一个合理的现象,毕竟听说清军都集中在鸭绿江那边打朝鲜去了,而辽东半岛的守军几乎有大半都堆在金州防着海汉军北上,这个时候从海上出击,清军在漫长海岸线附近的防线肯定会如同筛子一样,让海汉军在当地予取予求了。
按照刘尚自己的统计,如果刨开东江镇的人口不计,那么去年这一整年从辽东地区获得的人口,大概还没最近这一个月的收获多。仅从他来到广鹿岛之后由各种船只运来岛上的难民,就已经差不多有四千上下了,而这还仅仅只是从清国统治区掳得人口的一部分,据说还有几千人已经被送去了朝鲜那边的新殖民地安置,可见这段时间真的称得上是收获颇丰了。
对于海汉在辽东的殖民地来说,人口是绝对不会嫌多的。尽管海汉在金州地峡以南占领这片地区的实际面积还不到两百平方公里,但相比其他海外殖民地的实控面积已经不小了。比如
1817.第1817章 无解难题
第1817章 无解难题
以清军目前的兵力规模、装备水平和作战经验来看,在东北亚地区其实已经算是准一流的实力,即便是对上明军主力也丝毫不怵,但怎奈遇到海汉这个从天而降的难缠对手,不管如何行动总是处处受制,皇太极也只能感叹流年不利。
皇太极其实也曾召集文武大臣集思广益,商讨如何才能应对海汉。大臣们倒是想了不少法子,但最终都有一个问题无法解决——如何才能消除海汉在海上的优势。
在清国君臣看来,海汉军能在战场上一直占据优势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武器、战术、兵力这些显而易见的方面,而是强大的海运能力和武装舰队所来带的制海权。海汉军可以在任何时间向辽东半岛漫长海岸线上的任何一个地点投送数以千计的武装部队,达成作战目的之后又能迅速从海上撤离,让清军根本无从部署有效的防御手段,反而会很容易陷入到无休止的治安袭扰战当中——就如眼下清国统治区所面临的这种状况一样。
清军想要改变被动的颓势,这个问题必须要首先解决,但没人能拿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虽然当初叛逃到辽东的大明水师还有不少人如今仍在军中服役,但苦于没有用武之地。在被海汉舰队扫荡了两年多之后,如今清国统治区的海岸线上连舢舨都看不到一艘,造船的地方更是全部都被捣毁殆尽,根本就看不到水师复兴的希望。
当然清国也可以尝试在内河上游地段建立秘密造船厂,但还是会存在别的问题,辽东半岛海岸附近的河流基本都不具备太好的通航能力,造点打渔渡河的小船也就罢了,想建造体积庞大的战船就比较困难了,而且造船厂因为所需人员物资较多,也极为容易暴露位置,一旦被海汉人发现就会找上门来捣毁一切——这也是之前已经发生过且没能找到化解办法的状况。
此次清军渡江所使用的船只,便都是在叆河上游江段秘密建造的成果,虽然瞒过了海汉和朝鲜的侦察,但这些船的排水量普遍偏小,船体结构也为了赶工而没有作专门的加固,并不适合作为战船使用,甚至都不适宜出海航行,只能用来在内河航段承担短途的客货运任务。
这些小船自然无法用来与海汉的武装舰队对抗,所以在海汉舰队进入鸭绿江之后,清军方面便将这些小船全部调到了叆河上游隐藏起来,直到海汉舰队主动退走之后才重新投入使用。这样做当然无法彻底掌控鸭绿江上的通航权,清军的作战计划仍存在着极大的隐患,而当下海汉舰队在辽东半岛频频出击的消息,更是让清军在朝鲜的行动蒙上了一层阴影,天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再杀回鸭绿江,截断清军的后路。
皇太极担心的倒不是清军的退路,大不了就往北方的鸭绿江上游撤,海汉舰队终究不能一直逆流而上。但清军要想在朝鲜持续作战,来自后方的补给就必须得跨越鸭绿江完成运输,如果为了保障运输线而将渡江点迁往北边,那么运输路程就得再延长若干,而运输效率则将进一步下降,这对于清军来说势必会大大拖慢南下的速度,进而影响到整个作战计划的实施。
这次皇太极在龙川城中召开作战会议,众将也还是没能对当下的局势商量出一个靠谱的应对方案。最终只能先下令让国内将近海村镇的人口尽快迁往内陆安置,以此来避免被海汉军掳走的命运。至于守军也要尽量避免与海汉军正面交战,以保存实力为首要目标。
当然了,以皇太极为代表的清国高层也并不认为这种手段就能有效阻止海汉在辽东的掳掠行动,他们也很清楚要完成大量人口的迁徙和安置,并不是像下达命令这么轻松,等这道命令传达到地方上的时候,海汉人说不定已经从地图上抹去了这些村镇的名字。
“我们必须要知道海汉人是不是真的跟朝鲜闹翻了!”皇太极目前能够有条件实现的目标大概也只有这一个了,虽然之前在义州收买的朝鲜官员突然失去了联系,但随着入朝以来攻陷的地方增加,也有一些地方官员成为了清军的俘虏,而海汉与朝鲜之间的实际关系,也能从这些朝鲜官员口中打探到些许。
如果是真闹翻了,那对于清军当然是极大的利好消息,可以放心大胆地继续向南推进。但如果其中有猫腻,清军就必须得小心这两国合谋给自己布局了。
两日之后,清军攻下了宣川,这也是其进入朝鲜之后占领的第四座小城。虽说过程还算顺利,但所有人都已经意识到行动进度要比前三天缓慢了很多。这一方面是因为宣川这里集结了从龙川、盐州、铁山退下来的朝鲜部队,抵抗力度要比前面几处大了不少,另一方面是宣川坐落于山区,地势比较崎岖,清国大军难以完全铺开攻势,使得其战斗力也大打折扣。
在攻克宣川之后,清军从俘虏口中得到了一个与海汉相关的重要信息——朝鲜国在大同江畔划给了海汉一块地皮,准许其在当地修建军港并驻防部队。但让清军高层感到庆幸的是,这处所在据说是一个荒僻之地,海汉人即便得到了这块地皮,一时半会应该也建不出如旅顺口那种规模的军港。
但至于最关键的信息,海汉是否已经与朝鲜分道扬镳,在这里却依然没有得到更准确可信的答案。毕竟因为这里的地方官员所能接触到的消息层面有限,而海汉人从鸭绿江撤走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向地方上打过招呼。最靠近边境的龙川对清军的来袭几乎毫无防备,一部分原因便是并未得到来自鸭绿江上游区域的及时预警,以至于朝鲜人还以为有海汉舰队在江上充当屏障,完全没想过清军能突然打到家门口来。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铁山和宣川附近的外海不远处,便是大明东江镇军民曾经借住了很长时间的皮岛,而这两处朝鲜城镇在过去也是常年承担着给东江镇提供物资补给的任务。东江镇的人马去年迁去金州之后,这两地的百姓负担也大为减轻,但可惜好日子还没过上几天,便被清军打进来了。
满人与东江镇兵马交手多年,哪怕早就知道对手已经投靠海
1818.第1818章 构筑基地
第1818章 构筑基地
对于这处基地工程而言,目前投入的劳动力数量总算是堪堪够用了。按照技术人员的建议,钱天敦分配了更多的人手到基地北线指挥修筑防御工事。由于清军是自北南下,所以这处基地能不能像一颗钉子一样钉在大同江北岸,很大程度上就得看北线能不能挡住清军的正面攻势了。
有金州地峡防线的经验在前,海汉要在这里利用地形修筑一道只有金州防线三分之一长度的防御阵地自然不在话下,唯一的问题就在于工期太短,一些工程量比较大的项目肯定难以赶在清军抵达之前完工,不得不兴建使用更多的临时防御工事来弥补防线上的薄弱之处。
如果按照清军目前的推进速度来测算,顶多十几天之后清军的先锋营就能抵达大同江一线。独立团肯定不能完全依靠尚未完工的防御工事来部署阵地,钱天敦和麾下的军官们也需要准备更详细的作战方案,来应对届时可能会出现的清军步骑兵大举冲阵的战术。
钱天敦对于自己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当然是有充分的信心,虽说与敌军的兵力对比悬殊,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海汉也同样是以举国之力在准备着这场战争。除了独立团本身的编制之外,国防部也已经就近从其他各地增派以炮兵为主的部队赶往朝鲜,如果行程顺利,届时部署在防线上的火炮数目可达百门以上,其威力恐怕会远远超出敌军的预料。
钱天敦的作战思路很清晰,那就是工事不足,火力来补。既然需要较长工期来实现的防御手段没法及时完成,那么就只能依靠海汉军在武器装备和战术方面的优势来组织防御了。
按照先前在鸭绿江畔的交手情况来看,清军阵中其实也装备了不少火炮,不过由于军工技术所限,基本都是比较原始的铸铁炮,性能方面与海汉军中装备的火炮还是有着比较明显的差距。先前那次炮战,陆战队装备的火炮口径太小,而舰炮的射程又太短,所以海汉军也没能在战斗中取得多少优势,甚至略微还有点被动,但这次换个地方由陆军的炮兵部队来接战清军,那可就不会再让清军占到什么便宜了。
为了能够让炮位部署得更科学,钱天敦将独立团中的数名经验丰富的老炮兵也都派到了工地上,与工程人员协商决定火炮阵地的位置和修筑方式。
目前独立团驻扎在此地的兵力有三千余人,待海军陆战队和各地增援的炮兵等部队赶到之后,大约能集结起超过五千人的兵力,再加上防御工事和强大火力的加成,的确可以应付数倍敌军的进攻。而且届时海军还能不断在敌军主力后方制造麻烦,清军想要攻克这处基地大概会吃不少苦头了。
基地中类似营房、仓库等基础设施的修建都暂时停了下来,将这些劳动力全部投放到了北边的防线工地上,全力修筑防御工事和火炮阵地。而部队的住宿问题就只能先依靠帐篷来解决了,好在独立团本身就是野战部队出身,擅长在各种艰苦环境中作战,将士们倒也不会觉得风餐露宿的待遇有什么问题。
港口码头设施也因为工期要求而被大大简化,设计方案中长达数里,超过五十个泊位的大型码头,缩水为东西两个码头,每个码头各有五个泊位,其中各有一个泊位用于停靠威严级的主力战舰。虽然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对整支舰队进行补给和维护,但考虑到海汉海军的兵种优势,之后会在大同江进行的水面作战强度很可能极为有限,只要加强调配安排,这样的码头规模在战时也勉强够用了。
当然了,等到清军打到大同江畔,北边的防线开始与敌军接战的时候,撤下来的诸多劳工会被悉数转移到码头工地这边,继续抢时间修建未完的工程。
六月二十日,来自山东芝罘岛的一个炮兵连和摩根所率的狙击连抵达了大同江基地,这让基地的军事实力立刻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几乎在援兵抵达大同江基地的同时,清军主力抵达了下一站定州城。朝鲜在这里集结了四千兵马,期望能够尽量拖住清军南下的步伐。但朝鲜守军其实对于最终的战果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因为据南方传来的消息,海汉人拒绝了在这个时候出兵,甚至连向前线派出军事顾问的要求都没有答应。这也就是说朝鲜守军必须独力面对清军攻势,不出意外的话,这其实就是一个必死之局了。
而由四个国家所组成的联合舰队,这个时候正在辽东半岛肆无忌惮地掳掠地方。在鸭绿江口以西百里的大洋河流域,联军在两天之内连破小甸子、黄土坎、孤山、菩萨庙、谷家屯等多处镇子,消灭地方团练武装四百余人,掳得汉人难民超过两千人,钱粮若干,收获可谓颇丰。
按照联军的内部协议,海汉独占所有掳回的汉人人口,而其他的收获则是由参加行动的另外三家均分。虽然这种均分方式似乎会让参与者有划水偷懒的机会,但实际上并不会有这样的状况发生,这三家巴不得能在王汤姆面前多挣一点表现,好在后续的行动中有更多与海汉军并肩作战的机会。特别是早先在鸭绿江上扮演了大半个月哨兵的福建水师,更是不愿错过这种表现的机会,每到一处镇子,许裕拙都是主动报名要充当先锋。
盟军之所以如此积极要争取与海汉一起作战的机会,一方面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拉近与海汉军方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是想借机偷师多学一点先进战术,顺便观察海汉军中是否又装备了什么厉害的新装备。虽说与海汉军一同行动不免要打一些硬仗,但相应的练兵效果也是最好的,对于福建许氏这种一心想要练出强军的地方军阀来说,付出一些人员牺牲的代价,花销一些物资军费,那都不是问题。
这个时候皇太极下达的坚壁清野命令才刚刚抵达鸭绿江畔,等送到大洋河流域的时候这一片早就凉透了。而海汉方面也早就料想到了敌方可能会采取的措施,最近几日开始集中兵力由东向西清理沿海地区,抢在清廷的前面先将这些地方洗劫一遍。
在王汤姆的指挥之下,联军在辽东海岸的行动效率要远远超过了清军在朝鲜的表现,同期获得的人口和钱粮几乎是清军的一倍,而却仅仅只使用了大约相当于清军三十分之一的兵力。当然了,清军在朝鲜境内所遇到的抵抗,也要远比联军在辽东行动期间面对的障碍要大得多。但无论如何,在这段时间各自为战的乱局之中,海汉牵头的联军无疑是打得更为主动,也的的确确占到了更大的便宜。
&nb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