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丈夫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迪巴拉爵士
这是中规中矩的处置方案,作为新人,宋祁表现的很稳重。
韩琦却觉得不够全面,他出班说道:“陛下,既然粮食不够吃,就取了精壮和家人,全数化为厢军吧,剩下的老弱打散安置完事。”
这个是最干脆的解决方案,也是以往的老方案。
大宋就是这样,一旦某地大灾,许多时候上面的人不会考虑什么灾后重建,直接就把灾民划拉为厢军。
兄弟们,从今日起,你们就吃上皇粮了。
大家哗啦啦鼓掌庆贺,庆贺自家从此就可以不事生产,坐吃等死了。
“陛下……臣……”
沈安在边上举手,赵祯见他小心翼翼的模样,就不禁笑了,问道:“你有话说”
这少年何时这般小心翼翼了多半是假的。
“臣是有话说。”
沈安认真的说道:“陛下,把灾民安置为厢军,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作法,以前看似不错,可现在却不成了。”
他看了韩琦一眼,说道:“大宋养的军队多的……三司使宋相想必该知道这些艰难吧。”
大宋每年的收入大多养了军队,慢慢的就成了最大的负担。
宋祁出班道:“是很艰难。”
他想低调一阵子,所以说完后就回去了,堪称是惜字如金。
韩琦皱眉道:“这是祖宗之法!”
妈拉个巴子的!
沈安不是冲着韩琦骂,而是冲着这个狗屁的规矩骂。
遇到难题没有主意没关系,咱把祖宗之法扯出来找案例,照猫画虎总是没错的。
沈安再问道:“臣敢问三司使宋相,我朝如今一年养兵花费多少”
宋祁看了赵祯一眼,然后摇摇头。
这个数据属于机密,不可对外,仅能在宰辅中传播。
赵祯犹豫了一下,因为今日在场的人不少,一旦那些数据散播出去,不但敌国能知道大宋的底细,百姓们也会……
他们怕是会慌张啊!
沈安见状就笑了笑,说道:“其实不说,臣也知道……”
你这是想诱导
宋祁觉得这个少年也不是兄长所说的那么能干,有些自以为然了。
“臣任职枢密院副承旨时,对兵房多有关注……”
沈安从容的道:“一名禁军中的步卒,一年要耗费五十贯。厢兵少些,要三十贯。禁军约六十多万,厢军约五十万……臣的心算不错……禁军每年耗费三千万以上,厢军每年耗费一千五百万
第212章 颠覆性的答案(为‘幸福’加更)
大宋的财政情况毫无疑问是紧张的,而根源就是出自于那庞大的军费。
三冗三冗,最多的就是军费。
那不是军队,而是吸血鬼。
把大宋的血液抽干的吸血鬼。
赵祯对此是有数的,可惯性让他还是犹豫了。
他曾经进行过革新,也曾雄心勃勃的准备掀开一些祖宗之法,结果被现实撞的满头包,还损失了范仲淹。
他知道自己失败的主因是得罪了那群人。
而那群人的代表此刻就在殿中。
所以他习惯性的看了过去。
“不妥。”
韩琦摇头道:“此事就怕万一,若是中牟混乱,这京城也不安生。祖宗的考量自然是对的,我等……”
“韩相!”
沈安拱手道:“养不活那么多军队怎么办”
这个……
这个问题竟然没人想过
沈安想一巴掌把这些人都抽翻在地,然后踩上几脚。
“养不活咋办”
沈安的问题让人没法回答。
按照目前的趋势下去,养不活军队是妥妥的。
“到时候只能加税,可加税却会逼反百姓,咋办”
赵祯被这话给触动了。
是啊!
军队不但是个吞金怪兽,更是一个不稳定因素。
一旦军队不稳,大宋能安稳
他摇摇头。
这事儿是要仔细斟酌考量了。
三司使……
宋祁竟然不知道大宋目前的状况
赵祯有些不满。
你进了三司,首要就是掌握大宋的财政情况,以备君王参考。
如今你一问三不知,反而是沈安这个小小的待诏,不但知道军费,更知道岁入。
他怎么知道的
赵祯想起了往事,记得有人上奏过这些情况,想必沈安就是那时记了下来吧。
这个少年有心了啊!
若群臣都是这般勤勉,朕还担忧什么呢
赵祯觉得很满意,于是就点点头,说道:“要不试试吧,地方官吏要盯紧了,周边的……要盯紧了,稍后让包拯也盯着……”
韩琦出班道:“官家,祖宗之法……若是有人造反……悔之晚矣!”
祖宗就是这么做的,这些年下来没见灾民造反,这就是成效啊!
上次你让范仲淹胡乱改革祖宗之法,结果如何
今日你又想着来一下,这个……咱能不折腾吗
“是啊!陛下,还是招为厢军吧!”
宰辅们大多支持按照老规矩来处理,旁观的赵宗绛不禁微微一笑。
沈安落了下风,就是赵宗实落了下风。
所以肖青在朝中毫无建树,目前看来还是最好的选择。
不做就不会错,做的越多,错的越多,果真是至理名言啊!
赵祯在犹豫着,他的目光转动,看到了赵宗绛那得体的仪表。
再转过去,他看到了眉头紧皱的沈安,和身边木然的肖青对比强烈。
这个少年在为了大宋而忧心忡忡
这一刻赵祯觉得自己看透了沈安,他唏嘘着说道:“试试吧,中牟周边驻军多,可以试试。”
中牟靠近京城,周边驻军多如牛毛,五千余人就算是造反也能压下去。
沈安在想着赵仲鍼当了皇帝,会不会给重臣们下泻药的问题,闻言就喜道:“陛下英明。”
众人看着赵祯,有人失望,有人焦急,最后还是富弼出班道:“如此当马上调运钱粮过去。”
作为首相,他必须要学会掌总,而不是事事都和官家作对,否则下一次你别想再上台。
五千余人的灾民,而且有老有小,还有不少女人,问题应该不大吧。
他一说话,就是皇帝和首相都赞同此事,这事儿就算是板上钉钉了。
一直没说话的赵宗绛突然肃容道:“陛下,此事……沈待诏一力主张……少年有为啊!”
这话让人一怔,随即大家都反应过来了。
这事儿是沈安一力主张的,和官家可没关系。到时候失败了,别把罪责往官家的头上推。
大家看了赵宗绛一眼,觉得这位很稳重,而且还会顾全大局。
不错啊!
众人都点点头,沈安说道:“臣以为,百姓但凡能吃饱穿暖,就没人会造反,他们更乐意在家乡安居乐业,而不是去做厢兵!”
“你怎么知道”
赵宗绛突然问道,然后仿佛是觉得自己的话太多了些,就歉然颔首,退了回去。
可他的问题却被刨出来了,谁都有兴趣知道这个答案。
“我当然知道!”
沈安不想和这人解释,赵祯却说道:“沈安吃过苦,所以知道些下面的想法。”
赵宗绛尴尬的点点头,随即赵祯就吩咐道:“令包拯去。沈安和肖青也去。”
老包的节操还行,而且脾气不好,赵祯觉得他要是去了,铁定能镇压一干官吏。
官吏不老实,这是常态,对此他非常清楚。
可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他同样清楚。
而让沈安和肖青一起去,就是作为两位备胎的代表,算是间接帮他们了解朝政。
至于直接让他们参与朝政,这个是万万不可能的。
宰辅们出了大殿,大家都有些不安。
传统习惯被颠覆了,大家始终觉得不对劲。
前面的沈安看着神采飞扬,甚至是有些嘚瑟。
赵宗绛一路回到家中,见到赵元良后就不禁笑了。
“笑什么可是遇到好事了”
赵允良很是惬意的问道。
老八家如今也算是成了备
胎,这多好的事啊!
赵宗绛笑道:“中牟有灾民,朝中都说把精壮灾民编为厢军,可那沈安却独辟蹊径,建言以工代赈,原地处置。”
赵允良的眼睛一亮,说道:“祖宗为何要把灾民编为厢军不就是怕他们造反吗!沈安这是在颠覆祖宗之法,群臣此刻看似同意了,可一旦中牟有人起事,他沈安就逃不脱罪责!”
赵宗绛笑道:“以往那些灾民在等候处置期间,多有不法,这次也不会例外,所以爹爹,沈安这次怕是要完了。”
赵允良点头道:“是啊!只要有人一起哄,法不责众嘛!”
……
“他急切了。”
赵宗实看来恢复的不错,他皱眉道:“沈安急切了,灾荒之后有大乱,这是铁律,他急什么”
赵允让也头痛的道:“这少年……”
只有赵仲鍼,他很是笃定的道:“这等事就是大宋的毒瘤,不尝试着去了,以后会成大患。”
赵允让瞪了他一眼,说道:“祖宗之法何等的高瞻远瞩,你懂个屁!”
赵仲鍼想想反抗的代价,最终还是决定要为了道理而反抗。
“翁翁,时移世易!”
别抱着老规矩不放,那是腐朽的。
“你说什么”
“孙儿说……哎呀,您怎么又打人呢!”
“站住!还敢跑!”
……
&nb
第213章 官家,以往他们都在骗你(为‘一帘幽梦888’加更)
以前富弼觉得首相是个令人垂涎的好差事。
是啊!上面只有官家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是何等的荣耀,何等的威风。
但他也深知位置越高,责任越大的道理,所以上台至今堪称是兢兢业业。
我很勤奋啊!
一个人勤奋没用,你还得要有帮手。
“……富相,沈安那小子整日就只知道纸上谈兵,祖宗之法多年验证下来,谁不交口称赞可他就要顶着反对,而官家更是……昏了头,跟着他一起胡闹,若是中牟生出些乱子来,他的脸丢尽了也就罢了,可官家呢”
“你是首相,当时就该站出来反对。可你当时却赞同……你这个首相做的……让人怎么服气”
这话旁人听了,大抵会以为是帝王说的。
可说这话的人却就在身前。
韩琦气势汹汹的在咆哮着,值房内其他人都在看着。
富弼微怒,心中哀叹着:这就是老夫的帮手,可这人不帮忙也就罢了,反而经常添乱。
韩琦桀骜不驯,不管上面是首相还是官家,他要是觉得不爽了,不满意了,那就会喷。
可你喷就喷吧,你能喷准些吗
沈安在场的话,定然会骂道:吓几把乱喷,就是一个粗俗之辈,整天在装什么读书人。
祖宗之法啊!
富弼微微摇头,他想起了当年的范仲淹。
那时候他跟着范仲淹一起革新,韩琦也在其中。
那时候大家是多么的意气风发,都发誓要改变大宋的弊端。什么祖宗之法,压根就没放在眼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