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公爷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贪狼独坐
尔虞我诈、君臣制衡、那些所谓的御史清流……
三大学士、三部尚书震撼无比,弘治皇帝何尝不是!
他轻柔而有些颤抖的摩挲着这把伞,双手发颤着。
这伞上的一针一线,显得那么的沉重、那么的珍贵……
他的眼眶有些发红、湿润,所谓“帝王喜怒不露”的教育在这一刻似乎完全崩塌。
“诸卿家且来,且来看看……”
弘治皇帝的声音沙哑而颤抖,对着几位重臣道“这……这便是民心!这便是民意!!”
“民心者,欺不得……民意者……辱不得啊!!”
却见弘治皇帝将这把伞从内官的手里接过来,颤颤巍巍的招手让三学士、尚书走来。
“诸位爱卿都来,都来看看……”
弘治皇帝的声音发颤,眼角已是湿润了“古之圣贤说民心,而今……朕亲见民心矣!!”
“哗啦啦~”御书房殿内,忽有罡风吹来。
却见这罗伞迎风而摆,亦乎如傲然耸立之松柏,又如那惊涛拍岸之怒礁!
上面的一块块碎布上,一个个的“福”字似乎一下子活了过来迎风而立摇曳呐喊着……
“老臣等……为陛下贺!此……天下民心者也!!”
这大殿内外众臣内官皆尽向举着罗伞的弘治皇帝慨然而拜,大礼参之。
刘健俯身时更是泪流满面“臣等……何其幸哉!得遇明君,效命御前!”
“此生……无憾矣!!”
什么青史留名、什么身后香火,突然间刘健等人明悟得古之圣贤们话语中的真意!
学问一道,不为所谓“流芳百世”亦不求甚“青史留名”。
留取者,唯有一事尔为这天下万民付出几何、留得几何!
君不见祖龙香火早根绝,西蜀迄今祭李冰!
千年之下,都江堰收益百姓当李冰父子祭时多携家带口不辞艰辛远远来祭。
每每祭祀时,多则数万少则万余。西蜀百姓从不曾忘其父子二人!
他们著书否!未曾也……
甚至其所立之碑文,亦是多言都江堰维护重任、维持之技。
他们立传否!亦未曾也……
甚至《史记河渠书》仅记为“蜀守冰”姓氏全无,至《汉书沟洫志》方寥寥一笔曰“蜀守李冰”。
《史记》和《汉书》仅简载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中”。
然史家、儒家不记,西蜀百姓却不曾忘。
大王、二王庙香火迄今不灭,受益百姓何不感念其恩哉!!
“民心天下……此方为帝国根基!国之重器!!”
弘治皇帝怒目圆瞪,呼吸沉重抬手让众臣都起来“来看看……都来看看!”
“看看这天下民心,看看这百姓民意!”
刘健等人颤颤巍巍的起身,若身负千钧般微颤而行。
至伞前,双手轻柔摩挲……
一时间几位国朝重臣竟是老泪纵横,他们仿佛看到了衣衫褴褛、面有菜色黑压压的百姓们……
在那帐营篝火下,一点点的裁下自己那本就褴褛的残衣。
仔仔细细的、认认真真的在那布上绣得这针脚歪斜、针线染色不一的“福”字。
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念至此这些个熟读圣贤之书的国朝重臣们忽然心生明悟,曾不通达的念头顿感通达。
那些晦涩的道理这一刻竟是如此的明晰,古之圣贤或许观念有别……
但究其根底,哪个又不是以为天下百姓福祉而谋!
《韩非子有度》曰“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岂非为百姓谋乎
《墨子七患》中多次提及“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等。
亦岂非是为天下百姓谋么!仅是读圣贤书,仅以此奉若圭臬岂非有违圣贤之道乎!
学问一道有谓之为“知障”,“知障”者则是自困于一端之学内自知不足却难得寸进。
此障若得堪破则可自立一学、自成一说,为大成就者!
轻柔而颤抖的摩挲这顶十万苦命人之心,御书房中从弘治皇帝再到这些国朝重臣顿生明悟。
弘治皇帝明悟的乃是麒麟儿多次于他强调的,恩出于上、百姓为根。
国朝之重不在于那朝堂、不在于清流、不在于读书人,乃是在于这大明帝国之万千百姓!
民心犹在、民意犹存,何有可覆皇室者乎!
刘健、谢迁、李东阳等所明悟的,乃是古圣贤之言其根本在于“利民、利天下”而非学问之别。
利于民者、利于天下者,源自于何学重要么!
求以学问之辩,却不思圣贤所言根基处……乃舍根求叶耳!
“民心……不可辱,民意……不可欺!!”
弘治皇帝昂首似乎是以此不让自己泪落,缓缓将伞收起。
双手郑重的交与身侧萧敬,萧敬见状慌忙下摆双手将此伞捧起。
“萧敬!拟旨此伞,将为帝国第一重宝!!”
此言一出刘健、谢迁等人不由得目瞪口呆,第一重宝!这意思是比玉玺更为甚尔!
“唯其随驾,时刻提醒于朕、于后继者为君施政者,当以天下百姓、民心为根基!不可忘也!”
弘治皇帝深深的吐出一口气,双目中尽然是一股柔意。
摩挲着这顶伞,声音却极为坚定“此伞……朕往之处,他亦随之!”
“陛下圣明!!”刘健等颤然拜下,竟行大礼无不心服者。
弘治皇帝这才转过身来,沙哑着嗓子轻声道“都起来罢……”
说着,竟是亲自去搀扶痴虎儿“虎儿……朕的痴虎儿,朕的螭虎!”
“此番……辛苦!”
弘治皇帝双手搀扶着他,目光坚定“虎儿,朕……绝不负于你!皇家亦绝不负于你!”
“帝国……亦绝不负于你!!”
却见痴虎儿被搀扶起来,后退两步大礼参下声音低沉而肃穆。
“尽忠本分,何敢言功!得遇明君,小子幸哉!”
“臣只敢言未负陛下重托,灾民……无恙!!”
第二百八十四章 三大学士吃稀饭,螭虎谏言立新军
看过奏报、了解事情来去的弘治皇帝及三大学士知道,这句“灾民无恙”中麒麟儿究竟付出了多少。
大灾之初麒麟儿便首次动用了密奏职权,向弘治皇帝陈述了自己对救灾事宜的安排。
几乎是一己之力让两宫、勋贵皆尽纳捐成就一段佳话,更是亲率军伍前往迎接灾民。
并以性命担保,将会安置好这些灾民不使其沦为流民。
晋阳外士绅豪族勾结弥勒妖人试图逼反流民,为他所平定。
归程中更是深处险境几乎力扛晋阳余孽、弥勒鞑靼勾结的精骑,死死的保住了这些灾民……
“痴虎儿起来,快起来~!”
弘治皇帝看着小公爷显得憔悴的脸色,不由得心里责怪自己太着急了。
痴虎儿还是个孩子,刚刚历经大战好容易回到京师就被自己召来了。
“得痴虎儿,乃朕之幸!大明之幸!百姓之幸!!”
弘治皇帝重重的拍了两下小公爷的肩头,无比郑重的道“此番……痴虎儿辛苦了!”
让萧敬仔细将这百衲万民万福伞收起来,弘治皇帝平复了一下心情望着麒麟儿沉声道。
“将士们的封赏、抚恤事宜已让内阁六部出章程了,痴虎儿有何想法可一并道来。”
“将士们用命,朕……必不吝啬!”
刘健等几位重臣及弘治皇帝都以为,痴虎儿必定感激涕零俯身拜谢。
却怎知咱小公爷沉吟了会儿,对着弘治皇帝轻声道。
“封赏事宜还可押后,关于他们眼下要事却非此也……”
弘治皇帝有些好奇,回到御座上道“哦!痴虎儿有何见解,且给朕说说。”
刘健捻着胡须微笑的看着小公爷,轻叹道“如此青壮,受陛下大恩、又与鞑靼对阵……”
“若皆是放与为民则是荒废矣!”
小公爷听得刘健的话,不由得瞪大了眼珠子这老家伙怎么知道我的想法。
刘老头儿促狭的挤了挤眼睛,臭小子!你还真以为我等内阁三学士都是吃干饭的!
唔……你们是吃稀饭的!
痴虎儿毫不客气的撇了撇嘴,但没等他说啥李东阳便接口的道“九边之事恐牵连甚多!”
“其将校牵涉多少不得而知,然能运出五支碗口铳可见九边之糜烂!”
谢迁这个时候站出来,轻声道“直面鞑靼不退并胜之,恐怕九边亦不曾有多少将校军卒曾有此阵例!”
弘治皇帝听得这些话,不由得一拍大腿!着啊!
若是言道忠勇九边那些个卖碗口铳、放鞑靼入关、勾结士绅豪族……纯纯狗犊子们。
哪儿有这些给自己送百衲万福伞,直面鞑靼并胜之的百姓来的忠勇啊!
而且这些个青壮们都是没太多根底的,身家清白啊!
能跟着队伍与鞑靼死战的,一方面勇气不缺、其次身手不差。
最重要的是他们肯定无甚根基牵扯,否则也不至于逃难来京。
皇家对他们还有恩德在,到时候成军了自己再多加安抚赏赐哪儿还能不归心!
“小子的看法,是此次前往作战之京营皆尽归入新军重新操演训练!”
却见痴虎儿这个时候对着弘治皇帝躬身作揖,轻声道。
“战功优异者,可直入‘帝国皇家军事学院’引为天子门生!”
“再立‘帝国皇家军官学院’,功勋次者入之就学。学成后归入新军任职,行伍满三年可考军事学院!”
弘治皇帝听得这话不由得掐着大腿免得自己激动的跳起来,这可是真真的良策啊!
如此一来新军上下将校都尉等全数与卫所隔绝开去,此举之下尽归于皇家所领!
“新军与卫所不同,操演之法亦须有变。”
小公爷望着众人,轻声道。
“比如此次车阵之威,若无车阵恐怕小子早已身故无法立于陛下及诸位大人面前了……”
此言一出众人默然,奏报虽然不尽详细却也说明了一些问题。
新式火炮、火枪之利,在此次作战中尽显。
这也是麒麟儿以弱兵而能抵鞑靼精骑,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还有那车阵,亦是在此次大战中显得极为亮眼!甚至对方动用了火牛阵、碗口铳才最终攻破。
“骑兵、步卒阵、炮营、火枪营、战车……等等,总结下来皆为新式战法!”
“若是战阵中使用得当,甚至可以一当百、杀敌无算!”
这话听得弘治皇帝不由得激动了起来,想想数百战车、数千骑兵轰然杀至草原追逐鞑靼……
卧槽尼玛!那可是永乐帝才有的功绩啊,到时候莫说平定九边了。
自己都得让下面的军伍杀至捕鱼儿海去,重现永乐帝之功绩了!
不等弘治皇帝反应过来,张小公爷皱着自己那双漂亮的丹凤桃花轻声道“是以,一切皆当重置!”
“军制、军服、铠甲、响银……等等,皆须重新厘定!”
却见的张小公爷望着弘治皇帝,轻声道“九边之将校已是不可信,然全数处理却恐生大变……”
弘治皇帝听得这话不由得点了点头,的确是这个道理。
若是九边的将校们乱起来那可真是大祸了,若是他们一咬牙勾结鞑靼兵锋直逼京师更是泼天大祸!
其实九边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了,可为何由来已久却处置不掉!
还不是因为怕真的处理的太重、涉及的太广,会引发他们的集体动荡么。
“新军若起,只需一部便可替代九边!”
小公爷笑眯眯的对着弘治皇帝及诸位重臣,轻声道“阔且达延汗刚死,鞑靼内部必乱!”
“九边之患可暂解,待得新军成势九边卫所甚至天下卫所之患怎能不解!”
一众国朝重臣们闻言不由得一拍大腿,着啊!
若是新军起来了有着巨大的战斗力,那还需要保留那么多卫所么!
“可……卫所如此多人,总不能全数裁撤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