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凤舞隋末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隔壁老黄哥

    直接放他们回家不就好了

    不过,不管孟叔廷有没有把黄小刚的话待到和说透,赵行枢、裴虔通等人自然都不是省油的灯,议论再三倒也自己理顺了思路并猜出了黄小刚的真实想法。

    反正他们如今手上的最大依仗,便是八千多铁了心跟着他们一条道走到黑的北方骁果,以及万余一门心思想要吃军粮吃到死的南方兵汉。

    除此之外,南下是肯定不能南下了!

    要说强行南下的话北方骁果肯定会炸锅,继续西进北归却是大有可为,虽说如果有得选的话,想吃军粮的南方兵汉或许肯定会有那么一部分人选留下或回家,但情况是他们没得选啊!

    于是,最终还是司马德戡拍板,决定接受天凤军的提议,便让人叫来孟叔廷,让他把消息带回去。

    随后孟叔廷在两边营中往来数次,便也将最终的解决方案给定了下来一、隋军自司马德戡以下共计一万九千余人决意西归,借道从下邳行经彭城、萧县、砀山、虞城,天凤军必须在沿途设下粮营,以供军兵行路吃用;二、西归队伍除兵仗、甲械、粮草之外,还要带走一百车的财物,其余都留下给天凤军算是买路钱;三、余下的四千三百余南方隋军,自愿解除兵甲返乡归家,天凤军这边必须要放行,不能留难。

    黄小刚这边也是相当大气,谈好条件之后,便先让人运了一万石的粮食来下邳,然后就把粮食堆在天凤军营中,让那四千三百多个要回家的南方隋军挨个入营问姓名、报籍贯、听口音,并上交兵器和甲胄,然后一人发一个大口袋和一个小口袋,大口袋里装的是五斗杂粮,这是给他们回家路上吃的口粮,小口袋里装有五十个开皇钱,这是给他们的卸甲归田安家费。

    钱粮这么一发,当场便有不少隋军士卒红了眼,纷纷表示要加入天凤军,结果黄小刚却是大手一挥说道给你们口粮和安家费就是让你们回家的,先回了家把家里看顾安顿一下,要是还想当兵入伍,到时候再来投军就是了。

    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把这批南方隋军都卸甲遣返之后,黄小刚便也派人沿途开始建设粮营,鉴于司马德戡手下的一万九千多人属于马步混杂,因此便隔五十里设下一座粮营,以每人每天顶格吃用三升粮的量备好粮食(实际也没多少,就六百石而已),一路顺着官道往彭城、萧县、砀山、虞城共计四百里的沿途布设了前后八座粮营,并在虞城县下的最后一座粮营里,给留下了两万石的粮食,算是每人支给了一月口粮。

    至于说接下来司马德戡领着这些人能吃到什么时候,又能走出多远,这就不关天凤军的事了。

    这前前后后费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直到八月二十这天司马德戡一行也才动身,一万九千多人的队伍清早出发,军列迤逦五里慢慢往西去了。

    送走了司马德戡之后,黄小刚便也第一时间派人入隋营清点,然后一看清单便乐得差点合不拢嘴。

    虽然司马德戡走的时候,他麾下的骁果军兵身上一个个都是鼓鼓囊囊,也的确按约定带走了足足一百车的财物,但留下来的东西却超出了黄小刚的预料。

    首先从营里起出的就是大量的布匹,既有隋军制式帐幕用料的厚麻布和各式幔帐用料,也有杂七杂八百姓织造的土布,有成匹的也有扯用过的,足足两万多匹的样子。

    随后就是各类金属杂物,铁制的农具、铜质的家俬、木制的漆器、字画书籍乃至古董,还有宫廷里用的金银器具,乱七八糟足足装满了十几座中型营帐。

    而单单是铜器这一块保守估计就至少得有十几万斤,可别小看了这些铜器,什么铜镜、铜盆、铜烛台、铜香炉的拿着累赘不便携带,可只要融了再铸成钱,便是一大笔的外快。

    这当初骁果反叛,司马德戡曾经放任他们在江都城里劫掠十日,所得便也就是这些七乱八糟的东西了,如今金银还有轻便值钱的东西肯定都带走了,这些大件并且累赘的东西反而便宜了黄小刚。

    至于最后还起出了一万多套各式甲胄、兵械,这些都属于附赠的东西,甚至在黄小刚看来都没有什么清点的价值,处理起来还挺费事的,得安排人运回高密去回炉。

    清点过隋营之后,黄小刚便也下令让驻在埝头湖的曹豹领了新降的令狐行达和李覆来见,虽说这次处置司马德戡和骁果军之事全靠黄小刚运筹得当,但不得不说令狐行达和李覆的投献也很重要,至少没有造成天凤水军有所伤亡这一点便是立功了,更别说他们还带来了数千的隋军水师和数万兵卒和百姓、青壮,以及如今都尚未清点好的各类财物和近两千条各式漕船、趸船,功劳可是大大滴!

    。




第五百零一章 去国之人
    亲自得见令狐行达和李覆二人时,由于黄小刚并未提前在心目中建模,因此失望感大大降低。

    令狐行达出身山西令狐氏,而且瞧起来祖上也没什么混过外族的血,便也是一付地道汉人的模样,颌下一部山羊胡子打理得十分精细,微末之处更显出几分儒雅,让人当真难以相信这家伙是古往今来少数几个能够亲自拿下“真弑帝者”成就的人!

    当初这令狐行达随宇文化及、司马德戡等发动江都兵变,杨广当时说:“天子自有天子的死法,怎么能对天子动刀,取鸩酒来!”

    结果马文举等人不答应,让令狐行达按着杨广坐下,杨广无奈自己解下练巾(白色头巾)交给令狐行达,于是令狐行达便用条练巾勒脖绞死了杨广。

    而根据后来市井之间的传闻,令狐行达绞死杨广的过程十分的暴力,也就是将练巾在杨广脖子上缠绕几圈后,一手扯着一头,单凭一双手臂的力量活活把杨广给勒死,据说杨广的死相极其难看,不但双目瞪出眼眶,舌头也吐出老长……当然“据说”的事情能不能当真还得另说,但令狐行达“手绞皇帝”的成就肯定是没跑了,这是要上史书的!

    “你二人领军投献,不使刀兵涂炭生灵,与我、与天凤军、与你麾下军兵和百姓都有大功!”

    黄小刚在身受了二人下拜见礼之后,忍着本该礼贤下士上前搀扶的冲动,淡淡示意二人起身后,也才沉声以极其严肃的表情说道“只是,你二人做下弑帝、谋叛的大逆之事,虽事出有因,但有悖于今日世间通行之礼法良俗。是以,天凤军受你二人之降以免干戈是仁,不以弑帝、谋叛罪责是义,因此你二人万万不可再领兵卒为将帅了,日后只可从居于高密做富家翁或归乡隐居田园二者之间择其一,如此你二人可有怨言”

    令狐行达和李覆之前与曹豹探投献的时候,便早就得知了这个大前提,到了如今自然是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毕竟他们俩干下的事情确实过了份,用“有悖于今日世间通行之礼法良俗

    ”来描述算是客气话,真要直白一些来说,反叛、谋逆、吃饭砸锅……这些都远远不够啊!

    然后,都不用让别人拿膝盖去想,一个俩个有这样前科的人,谁又真干招纳在手下带兵,万一某天他手又痒了想来个“比扣……肯等,打波凸”(双杀)怎么办

    所以,当富家翁并且还是去新朝的国都当富家翁,也就是他们必然的选择了,回乡隐居这种事想都不要想……虽然这天下恨杨广人比喜欢他的人多,但保不齐还真有想要为他报仇的二愣子啊!

    于是,便也见二人再次抱拳,由令狐行达开口道“某等行下大逆,自是无言辩解,今得凤军庇佑檐梁,深感五内如波,去国之人何处不安身矣!”

    一听这令狐行达说话,倒也是个有文化的,所谓的“去国”既有离开本国或没了国家、归属的意思,听他以“去国之人”来表述自己,倒也说明他该有过深刻的自审了,黄小刚便也安慰道“无妨!天地且宽,新朝岂能不容人自新汝二人投献之功甚大,待国朝立鼎之后,自当有所表示,或会封敕爵位,以示恩容优待,汝等后代亦可科举、从军,与国民无异。”

    听得黄小刚这般许诺,二人心中忐忑也才放下,便自帐内落座之后才来报上此次投献的详细数目。

    数字方面倒也没有写得太过详细,大致就是隋军水师计有四千八百五十二人,大小水师战船二百三十七艘、江南府兵一万六千三百人、裹挟百姓、船夫、民壮等两万六千二百余人,民船、漕船、趸船计三千二百余艏……此外,若干公私财物不算,船队中尚有存粮约六万石(大石),驽马、驮马及驴骡三千余匹。

    而自令狐行达和李覆以下,共有三百七十六名郎将,其中超过半数愿意卸甲为富家翁或归乡,其余则希望继续效力军中。

    在大业九年的时候,杨广搞了一波军制改革,简单点可以理解为他把原本文帝时期繁琐复杂的各级军官称号、官职与武官阶级做了简化归纳,分置虎贲、折冲、果毅、武勇、雄武等郎将官职来统领全军,而各级郎将大致也就可以分为五十人将、百人将、二百人将、五百人将和千人将等层级,然后由更高级的将领鹰扬郎将、鹰扬副将统领。

    对于这批人,黄小刚自然是不可能全部留用,也不可能全部都放他们卸甲归田,如今既然他们自己做出了选择,黄小刚倒也好顺水推舟。

    不过,不管是想要卸甲归乡,还是要留任继续吃军粮,都不可能由着他们自说自话,因此黄小刚也就定下了这批中高级军官必须要和麾下接受整编军兵一起组团前往高密接受为期半年的集训,待得集训完毕完成了考核,才可根据实情况自由选择是否除役卸甲。

    再说了,天凤军这边的军官待遇可是不低的,加上这天下还没统一,以后还有的是仗打,离开了军队损失的可是他们。

    待得将杂七杂八的事情最后敲定,黄小刚又好好的安抚了令狐行达和李覆二人之后,也才让二人退下,把曹豹一个人留下说话。

    待得二人又把一些杂事议定,黄小刚也才拿起一封军情文书与曹豹道“曹帅,闲话咱俩刚才也说完了,如今说两句正事。一个是未来半年一年之内,你必须要在南边待着,吕星北的南路军或将迁到下邳来,寻机南下入主江都,但在此之前沿运河一线都将靠你来主持大局,你的任务很重,一定要扛住了!”

    说着黄小刚才把军情文书交到曹豹手里,笑道“再一个就是,高密那边是真炸锅了,我不回去是不行了,你看看这个……现在每天都有好几百读书人堵在东华时报的门口,我再不回去处理,指不定就有人得死那给我看了!”

    黄小刚说的这事,其实就是他之前让人把黄娜弄出来的童生、秀才、举人和进士科举的模拟试卷用手抄报的形式在东华时报上刊登,头两月刊出考童生、秀才的试卷时还没什么问题,等到举人和进士卷随后一刊出来,直接就炸了锅……后世国考所涉及的知识量和难度,可比明清时候的八股难多,再说隋朝还处在初开科举的时期,主要搞的还是“时务策”,哪里见过这般需要翻文山蹈题海的恐怖战阵。

    。



第五百零二章 无迹可寻
    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可是从唐宋元明清一直到近代,都是官府朝廷用以选拔人才的优越制度,并且这个制度比起同时期地球上的其他人类文明而言,都是无比先进的一种成熟制度。

    作为一个在后世靠着自己真本事修出了双学士学位,并且还义无反顾的一头扎进题山卷海,励志要在“国考”这场比“高考”还要难度更高,竞争更激烈的搏浪击潮的大会战中要夺占鳌头的牛人而言,照着她所知和所识,把土洋结合的新式科举搞出来不要太简单了!

    因此在行军途中闲来无事之时,黄娜就凭着她超越古人一千五百年的记忆和学识拟出了几个等级的模拟试卷,分别是童生卷(初级)、秀才卷(中级)、举人卷(高级)和进士卷(国考级)。

    至于书单所列,什么四书五经、论语孟子这些肯定都是必修课业,此外经史子集、刑律法典、算术地理,乃至兵书战策肯定也要涉猎,甚至到了进士卷里,黄娜更把后世的国考题库也搬了出来。

    当然,万事都要先得筑牢基础才能高屋建瓴,因此这里也就不能不提隋朝以及隋朝以前的国家取士和举才制度。

    简单点说,夏商周至春秋、战国及秦一统之前,算是百花齐放加唯血统论的时代,如果你想要跳出来搞事情当官甚至执掌一国,唯二的可能要么是你真有才能,要么就得是你的血统必须相当的高贵。

    而秦朝……秦朝就不提了,二世而亡,败在用人不慎,指鹿为马贻笑方家,与取士举才制度无干。

    至于汉朝以后,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官员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后者是由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对于一些有能力有才能的人,皇帝征召称“徵”(征),官府征召称“辟”。

    这后来,到了三国曹魏的魏文帝时代,由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度,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后至晋朝、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

    但是,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再来,便是隋文帝和杨广父子接力改弦易辙,废除九品中正制,弄出了延续至后世一千多年的科举雏形。

    首先,隋文帝在开皇七年(587年),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然后到了杨广的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科举人。

    并设进士二科,以“试策”取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的内容叫做“时务策”,也称“试策”,是指论时务的对策。

    简单点说,也就是针对国朝近期的某项政策或民间议论的实事来出题,要求考生据此写出一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要是大家还不明白,干脆来个例题比如说最近市面老是有老人摔倒后污蔑帮扶的行人,在社会上引起剧烈的反响,人们普遍提出了“扶,还是不扶”的议论,请考生据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一千字和不超过一万字的文章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那么,至此黄小刚和黄娜舅侄俩穿越之前的隋代科举,至此便告一段落了!

    黄娜编撰的四级科举考卷,当然是奔着务实、实干、科学和前瞻等等先进的理念出发,在试卷的设计上肯定要比杨坚、杨广父子弄出来的要牛叉多了。

    首先,南北朝至隋末的这个时代,蒙学的教材已经很多,《千字文》已经出现(作者周兴嗣是南北朝时代的人),如秦朝李斯的《仓颉》、汉朝司马相如的《凡将篇》、蔡邕的《劝学》、史游的《急就篇》、班固的《太甲篇》、朱育的《幼学》、陆机的《吴章》、还有王劭《俗语难字》等等,不过这些蒙学教材也并非是全国通用的,毕竟在这个时代文化知识还属于奢侈品,只有高门大户还有官宦人家才有能力收集书籍,并且根据需要来用来教育下一代。

    因此专门针对十二岁及以上的童生试卷为文综类型,也就简单的从上述这些教材里安排了一些填空、默写、释义、计算还有四百字短文,不过其中的拦路虎是里面的计算题,虽然只有仅仅八道题(加减乘除各两道)却占了四十分的规模,而这套卷子的满分为一百分,六十分为及格,成绩超过九十分才能获得童生资格。

    而到了秀才卷虽然也是文综类型,但题目的知识含量可就比童生试至少超过一百倍,其中关于五经(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都是隋朝以前成书,四书确定始于宋朝,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内容的填空、默写、释义题,不过分值仅占了二十分,然后山川地理、风土人情、历史典故的部分选择题占了四十分,最后的四十分则分别是申论(也即策论)占二十分,四道中等数学题占二十分。

    简单点说,童生试的题目等同小学,秀才试则等同于中学,至于举人试和正式的科举,难度肯定要和高中毕业看起。

    所以,在童生试和秀才试的两份考题的难度设计上,黄娜是用心降低了难度的,而到了举人和进士的试卷,就全完是后世的标准模式了。

    先说举人试的试卷,自然不再是单一的文综模式了,而是分成了语文、数学、地理、历史还有常识(政治思想品德)五份试卷,而进士试的试卷除了这五项之外,还有行测、律法、申论三科,并且还要采用“五加三模式”(也即是基础五科和行法论三科的成绩各占总分的百分之五十)。

    当然童生试和秀才试的两套试卷的命题内容范畴自然还是有迹可循,就算此时的一些世家高门学有专精能勉强覆盖,而对于大部分民间的读书人而言难度就高了,而举人试和进士试的大部分考试内容对于这个时代的人而言就无疑就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天书”了。
1...108109110111112...15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