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舞隋末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隔壁老黄哥
待得杨禄把他家绘制的日本地图拿出来一瞧,的确就是这个时代比较流行的山水画式地图,什么海岸线、山形线还有路线、海河线统统没有不说,甚至日本列岛的样子也画得好似四个分隔老远的球型岛屿,明明本州、四国和九州是连在一起的,结果杨家的地图上愣是标出了两个宽度吓人的海峡将之分离开来。
黄小刚当即表示地图什么的都是小问题,问题是他愿不愿意参与到这个庞大的计划中来,反正费脑子和动手的工作肯定由天凤军这边承担,杨家在前期只需要提供海运吨位,在中后期甚至还可以承包“长京”高速路的承建和维护、运营工作,简而言之一次投入、百倍回报,不出意外的话这个项目足够他杨氏的子子孙孙吃上十几辈人了。
对此杨禄几乎都没有过多考虑,当即满口答应下来,愿意举族投入参与此事,随后便也快速的计算出了他能够在半年之内调集到的船舶吨位总计能达到十万料的规模,加上天凤军这边预计能在一年内陆续下水的八千料吨位,这也才得到了十万八千料的总吨位。
当然,整个计划如此庞大,本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敲定了合作方后,黄小刚也就简单的做了一个三期的规划。
这初期,也就是天凤军为代表的东华政权与高丽杨氏家族达成战略合作联盟,计划在三年内先打通旅顺港至日本京都的商业航线(外环线),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再进一步组织人力物力去登陆济州岛,并在岛上设立初级农工商品的精加工中心,随后再慢慢来打通青岛港至济州岛的工业航线(内环线),而“长京”高速路和长崎港,以及长崎港至济州岛的贸易线自然属于第三期规划。
而根据杨禄提供的确切消息,如今的济州岛可不是什么荒岛,在岛上有一个名为耽罗(dan-luo)的部族政权,人口大约数万左右,他们的国王姓高,又称星主,其国服属于百济。
对于这耽罗国,以杨禄区区一介高丽海商的身份,拿它自然是老鼠咬乌龟没地方下嘴,可对上了天凤军就完全不是一个问题了。而杨禄给出的建议,是直接派人武力征服也就是了,凭着天凤军以区区几千人的规模就占了辽东半岛,让高丽都没脾气只能筑城对峙的现实,打下济州岛他认为最多三千战兵就足够了。
&nbs
第四百二四章 流放辽东
虽说黄小刚用一张天文台加天文望远镜的设计图把袁老先生给震住了,但这并不代表他真能在短时间内把这高科技的玩意儿给造出来。
以现在黄小刚手上已经点开的科技为基础,保守估计真想要造出个功能差不离的成品出来,少说也得一、二十年功夫,到时候老先生还在不在可就难说了。
至于袁天罡,他在接手了东华世纪坛的设计工作之后,倒也拿出了两份看起来不错的设计,不过中心思想就是绕不过五行八卦还有邹衍的五德始终说,让黄小刚看在眼里怎么都觉得别扭,最后不得已他只能琢磨着按照记忆中的中华世纪坛模样给打了个草图,然后再让袁天罡在此基础上稍微修改润色一下。
说起来黄小刚也是送黄娜去上大学的时候,赶着时间逛了一圈首都的各大景点,对于中华世纪坛的记忆倒也不深,毕竟当时跟的散客团就给了一个小时的时间自由活动,不过毕竟是会木工和装修的人,他倒是轻易把整个中华世纪坛的主体结构给记下来了,所以打的东华世纪坛草稿也不是乱来的。
大致上,他设计的主体也分为几个部分,比如说上下三层结构的主体平台、然后正面会有一条类似星光大道一样的通道,用来安装名人手印或者脚印,再有就是一个全年燃烧并配上喷泉的圣火广场。
而且主体平台也要有中华世纪坛的那种日晷,虽然配套的电动转盘估计短时间内解决不了,但大不了可以搞成水力乃至人工动力的也成,然后三层结构的平台内部自然也要搞成大厅的模式,可以弄成历史博物馆或者爱国教育基地,把他舅侄俩建国的丰功伟业都陈列在里面,还得立上一批铜像或者蜡像,以供后人世代敬仰。
然后黄小刚差不多也就把这么一份大致的设计丢给了袁天罡,让他在此基础之上稍微再润色补充。结果自然不用多说,袁天罡也不是什么顶级建筑设计师,他看来看去也没看到什么自己可以置
置喙的地方,除了傻眼就只能提供少许关于地势还有天干地支及方位之类的建议了。
不过根据黄小刚自己计算的结果,他弄得这个东华世纪坛大小基本上与后世首都的中华世纪坛一般大,占地差不多要六到八公顷,设计建筑面积至少得四万平方米,造价估计得是天文数字不说,需要的人力还有土石方、工料和建材更是不计其数,最重要的是没有三五年不可能建造出来。
不过这不是问题,随着黄娜的“秋季攻势”终于步入尾声,从华东和华北以及黄河两岸控制区正不断往高密迁徙而来的流民数量也日益增多,这些人如果是交在隋朝官府的手里无疑就是巨大的不稳定因素和人口包袱,可放在黄小刚这边便是难能可贵的劳动力啊!
尤其是之前从刘霸道手中弄回的那批人口,如今基本上可都是消化完毕了,其中大部分都补充到了胶州新城的工地上,少部分也分散到了芦山的各个矿区,还有一些不怎么听话的直接用船送去了辽东,如今高密城下的十几个分流营地完全空了出来,就等着新一批的流民入驻。
对了,也就在四月中旬的时候,从清河发来的崔氏一族,也终于被押送到了高密。
清河崔氏全族一千九百余人,除了十数老弱病死于途中,其余人等都是平安抵达,便是崔叔重这老王八蛋也是
第四百二五章 将开春闱
而当黄小刚决定将崔氏家族的全体男丁流放到辽东的消息一经传出,通过崔叔重知道内部消息的崔家人倒还没什么激烈反应,反倒是在高密以及华东各郡县的士绅阶层当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自夏商以来的中国,因为走的是农耕文明的路子,因此大多数人几千年来都是被束缚在土地上,安土并重迁,如《汉书元帝纪》上便有曰:“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因此人们普遍强调家族血脉,讲究子多福多、儿孙满堂、数世同堂,这些成为多数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在这样的环境中,无论是谁,一旦遭受到流放的刑罚,就会被认为是一件极为不幸的事情。
而如今被流放辽东的清河崔氏,可是天下皆知的河东大族,是三国时代就登门立户的门阀豪族,是天下士人高山仰止的偶像,是娶妻当娶五姓女的士族楷模,可如今黄小刚说要将他们流放,这就流放了,居然一点回旋的余地也没给留,甚至都没问问他们这些东华士族的意见。
所以,便有一些私底下悄悄咪咪自诩为天凤军治下的“东华新士族”们便有些不太高兴的情况,很快便由历城的谢、王、颜、司徒四家领头,纠集了东华各郡的一些小门小户的所谓士族,齐齐赶赴高密求见黄小刚。
当然了,按照此时的惯例以及民间对“流放”这个刑罚的惯常理解,人们普遍认为流放是一种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苦役和劳动改造的一种严酷刑罚,基本上被流放的罪犯会在去的路上就得死上一半,而到了地头之后又要干活劳作,做最苦最累的活计,因此被流放者最多也就能活个三五七年。
所以在众人的理解中,把崔氏一族的男丁全流放到辽东,这无疑是判了人家全族的死刑,如此刑罚也未免太过苛厉了一些。
结果,面对着群情激愤上门质问的所谓“东华新士族”群体,黄小刚一开始也是有点懵,待得问清楚他们的真实看法后,这也才慢条斯理的与众人分说道:“这
这首先,本监军先来问诸位一句,可知道今次我军于清河城前,与河东五姓开战的战况如何想来恐怕知道者寥寥无几,本监军倒也不妨与诸位细细说道一二,大体上说来今次作战我军共计阵斩了四千六百多人,生俘了一万八千多人,而自身的伤亡也达到了一千二百三十二个阵亡和两千一百三十八个伤残,且问诸位,这些伤亡本监军如今报来或许只是一些数字,可诸位好生想想,他们可全是我东华子弟,而此役的始作俑者、罪魁祸首又是谁人”
众人听了先是一惊,随后便呐呐不言,惊的是天凤军的伤亡战损与斩获和俘虏根本就不成正比,而一千多的阵亡和两千多的伤亡看似很多,可真要拿同期的隋朝官府与义军的战绩来比较的话,根本就不值得一提了。
至于说始作俑者是谁这还用问么要不是清河崔氏挑头搞事,并且还主动出面召集了河东五姓共同出兵来对抗天凤军,天凤军也不会有此伤亡了!
再说东华子弟的说法也是众人顿时面露羞色,比起这些家乡人来,世代居于清河的崔氏怎么算都不可能跟他们这些东华士族沾亲带故,毕竟人家正儿八经是高门,也不跟他们这些小门小户通婚!
见众人的气势一下被打了下来,黄小刚也见好就收,继续道:“再来,便怕是诸
第四百二六章 科举时代
根据历史记载,正是在大业三年(607),杨广正式下旨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如《旧唐书薛登传》曾记载:在唐武则天天授年间任左补阙的薛登,就曾上书请求改革当时“选举颇滥”的弊病,上书称:“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于是后主之徒,复相仿效,因陋就寡,赴速邀时,缉缀小文,名之策学,不以指实为本,而以浮虚为贵。”
同样,《旧唐书杨绾传》也记载:“进士科起于隋大业中,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
此外,《大唐新语》、《唐摭言》以及《通典》都记载有进士科开始于隋朝大业时期,南宋学者朱熹更加指出进士科创设于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
不过,也有不少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他们的出发点就是抓住科举制度创立的主要标志——进士科!
如果隋朝有创建进士科的记载,那么毫无疑问科举制度诞生于隋朝,但他们宣称查《隋书》、《资治通鉴》等史书,没有找到大业二年设置进士科的记载,反而在唐朝找到了不少证据。
如唐武宗时期的宰相李德裕说:“李唐御统,艰阙制度,立进士之科,正名也;行辞赋之选,从时也。”(夏竦《文庄集》卷二十)
唐宣宗时期的右补阙裴庭裕说:“大中十年,郑颢知举后,宣宗索《科名记》,颢表曰:自武德已后,便有进士诸科。”(《涌幢小品》卷七)
不过,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黄小刚在这件事上决定做甩手大爷,干脆就把事情一股脑的全推到黄娜的身上去算了。
不过这也是当初他俩就商量好的,毕竟抛开古代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不说,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公平性和普适性,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提供了一个进身的机会,与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选官制度的不同,只要参加考试,任何人都可能凭借自己的学识取得成功。
科举制度之所以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家族乃至整个社会所接受可推崇,也正是因为它给予成功者以崇高的荣誉,又激发全社会奋发向上的道德力量,更使得华夏民族的文脉得以绵延千年,星火相传,生生不息!
从唐宋元明清一直到近代,所谓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科举时代并不是一句空话,而现在黄娜和黄小刚要做的,就是让天凤军治下的东华诸郡直接一步到位,跑步进入科举时代。
然后,黄小刚的信大概花了六天时间被送到了黎阳,而黄娜的回信也不过用了七天就送回了高密,并且随信附上了一份十二件套的模拟试卷,以及一份厚达二十余页的读书单。
对于科举这个事情,黄娜其实早有准备,因此在行军途中闲来无事之时,她就凭着记忆和学识拟出了几个等级的模拟试卷,分别是童生卷(初级)、秀才卷(中级)、举人卷(高级)和进士卷(国考级)。
至于书单所列,什么四书五经、论语孟子这些肯定都是必修课业,此外经史子集、刑律法典、算术地理,乃至兵书战策肯定也要涉猎,甚至到了进士卷里,黄娜更把后世的国考题库也搬了出来。
&nbs
第四百二七章 科举细则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趣阁]
最快更新!无广告!
黄小刚虽然没办过报纸,但在后世自然看过不少,所以基本的套路他还是明白的。
所以作为创刊号,他也没准备搞成花里胡哨的大杂烩,而是言简意赅的直奔主题,毕竟内容多了全凭抄书先生手抄,速度怎么可能提得上来。
在头版安排了几条近期发生的重磅消息后,第二版的内容就比较接地气了,用了一整个版面介绍了天凤军即将实行的科举制度细则。
比如说天凤军的科举制度有严格的分级制度,凡男女年满十二岁便可参加由县组织的童生试(乡试),合格便可获得童生资格,获得童生资格的学子能够得到每月半石粮食的养俸(为期六年),并可进县学修读;凡男女年满十八并获得童生资格者,才可参加县试,合格便能晋级为秀才,每月可得一石粮食及一贯钱的养俸并获得进入郡学修读的资格(也是为期六年);凡男女年满二十四并获得秀才资格者,才可参加郡(州)试,通过便能获得举人的资格,方能参加春闺,并可以获得每月两石粮食及两贯钱的养俸(为期还是六年)。
此外,童生、秀才和举人考试分别在每年的六月、九月和十二月,原则上不允许越级考试,也即是必须遵循童生进秀才、秀才进举人的顺序,不能一上来就让你去考举人,但同时允许连考,也即是六月考童生过了,就有资格参加九月的秀才试,要是秀才试也过了就可以参加十二月的举人试,要是全考过就可以参加来年三月的春闱了。
而春闱也被称为国考,每年的三月择期举行,考试的地点如今先暂时放在高密,以后会确定在新朝的首都。然后参加考试的举人在通过考试后,会获得进士的资格,正式获得国家发给的俸禄,但却还不能做官任职,而是需要进入未来即将组建的国务院下属各政务司进行学习和培训,合格之后才会授予官职并确定品序及实职。
就目前来说,草拟的国务院下属政务司大致分为:律法、商业、农业、工业、国防、外交、审计、教育、公安、财政、建设、水利、医药、资源、交通、航海、航天、秘书等司。
但是,由于篇幅的原因,报纸上只是粗略的提了一下考过了国考的进士还需要进入政务司学习,以及政务司大致有如下的分支机构,但细节什么的就没提了。
当然这里要多说一句,之所以规定十二岁才能考童生,十八岁才能考秀才,二十四岁才能考举人,目的就是为控制考生的数量,虽然什么甘罗十二岁就当了宰相的事情肯定会出现,而且历史上少年聪慧之人也是不少,但这对于国家正常取士而言却不是正道,而且经过后世教育产业化的洗礼,舅侄俩也知道普及教育很重要,但精英化的教育才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
所以在未来,一旦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新朝,将首先推行的是三年义务教育,规定全民范围之内,凡孩童年满九岁就必须进入公立学校上学,而三年的义务教育内容也不会太多,主要就是一千五百个常用字还有基本的加减乘除,此外再加上一点山川地理、人文风俗和思想品德就行了。
之后还是参照唐宋元明清的模式,分设县学、郡(州)学乃至大学机构,对学生以三一淘汰的制度(也即三人中取一人)来进行选拔和精英化的教育,先从点上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然后再徐徐图之。
此外,
第四百二八章 创刊发行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趣阁]
最快更新!无广告!
当然相对童生试来说,题目难度如果对应小学的话,那么秀才试自然要对应的是中学,至于接下来的举人试还有正式的科举,自然得要高中毕业的程度。
不过想要在隋末时代照搬后世的标准试题难度显然是不可能的,先不说这个时代的人,他们总体的知识含量本来就不是很丰富,知识体系的机构还有系统也不明晰,真要让黄娜照搬后世的标准考题肯定能让所有人都歇菜,甚至就算是房玄龄和王岳这样的自己人也不一定考得上童生。
所以,在童生试和秀才试的两份考题的难度设计上,黄娜是用心降低了难度的,而到了举人和进士的试卷,就全完是后世的标准模式了。
先说举人试的试卷,自然不再是单一的文综模式了,而是分成了语文、数学、地理、历史还有常识(政治+思想品德)五份试卷,而进士试的试卷除了这五项之外,还有行测、律法、申论三科,并且还要采用“五加三模式”(也即是基础五科和行法论三科的成绩各占总分的百分之五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