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草莽年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北海一岛

    李亚东知道,他还是没听进去,他的性子便是如此。

    老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还真是一句真理。

    “等毕业之后,再想见面恐怕不太容易,这个你们拿着,方便联络。”李亚东说着,掏出两张名片递了过去,上面有他好几个联系方式,总能找到他。

    徐泽政双手接过,两眼泛着光,郑重其事地放进贴身的口袋里。

    他心知肚明,这张名片的份量,或将成为他以后最大的一张底牌。

    孙卫国倒也接了过去,却是看也没看,塞进屁股口袋中,继续闷头灌酒。

    李亚东嘴角泛起一抹苦涩,知道他与这位孙老大,此生怕是很难再有交集……

    三人这边的尬聊依然在继续,而李亚东完全不知情的是,在这座城市的某处重兵把守的古典建筑里,一场气氛严肃的会议,正在围绕他所展开,且简约而不简单的会议厅里,落座的每一个人,身份都非同小可。

    简单点来说,一举一动都牵扯着整个国家的视野,更是新闻联播里的常客。

    “亿万富翁,不得了啊,就在我国人民都在争做万元户的时候,此人居然已经拥有亿万身家。我不知道在座各位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至少在我看来,这个特例是不该存在的,完全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是啊,韩老这话说得还比较委婉,在我看来,这就是妥妥的资本主义行径,而此人就是彻头彻尾的资本家。比近些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陈志雄和年广久的问题,何止恶劣百倍”

    “两位,我倒是不太同意你们的看法。你们还是绕回了那个‘姓资还是姓社’的牛角尖。我还以为我们已经达成共识:致力于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眼下多种经济对于国家的贡献,各位有目共睹,事实证明苏联那一套放在中国并不适应,计划经济也行不通。我们不正是因为达成了这些共识,才决定开放私营经济吗那照你们这个说法,私营经济一旦开放之后,中国岂不全是资本家”

    “这……话也不能这么说。国家决定开放私营经济,那是国家的政策允许,且大家站在统一起跑线上。你再看看这个李亚东,眼下政策不是还没落实吗,他就一个人跑到这么前头,这本就与国家政策相违背。”

    “是啊,这政策还没放开,他就把其他人远远抛在身后,那政策一旦实施起来,还得了。你们要明白一点,如果情报部门的推测属实,他现在手头上握有的外汇,等于国家外汇总储备的二分之一。这是一笔多么庞大的购买力,各位不会不清楚吧,不吹牛的说,足以轻松买下一座县城。若是任其发展下去,天知道这团雪球会滚得多大一个人的财富过于庞大,这对于社会团结,甚至是国家管理,可都不算什么好事。”

    “那汤书记是个什么意思把他给剿了荒谬!我不赞同。各位要明白一点,这个李亚东,他的财富可以说几乎全部来自于海外,也就是说是外国人的钱。而他现在又拿着这些钱回国做投资,难道香港、甚至是海外,就没有什么好买卖可做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此人有着一副忠心报国的热情。再一个,你们想过没有,以他的财富,拿个香港身份证、或是移民到海外,多简单的事情,哪个国家能不欢迎可他干了吗没有!这样一个赤胆忠心,把老外的财富往国家拢的好小伙子,谁要是敢动他,我第一个不答应!”




第三百五十八章 大展拳脚
    四月中旬,李亚东在京城饭店住了几天,主要是与政府交涉土地转让,以及与中建局签订工程合同方面的事宜。

    不算什么头疼事,但确实比较繁琐,方方面面的手续弄下来,也花了他将近一个礼拜的时间。

    眼下就等着菲利普把图纸设计出来,再与中建局方面,就工程细节问题进一步磋商之后,工地便能开工。

    由于人手充足,菲利普那边的进度比预想地快上不少,原本李亚东还打算近期启程前往海蓝,鉴于这样一个情况,便决定留在京城等他几日。

    回到四合院休息了两天,齐家兄弟跑上门来,想邀请他去家中做客,说是两位母亲的意思。

    长辈有请,李亚东自然却之不恭。

    不曾想,正准备出门时,门外驶来一辆红旗轿车,瞅着那张“不太正经”的牌照,李亚东微微眯眼,知道他的事情,终于引起了中央层面的注意。

    从小轿车的后座上下来两个人:如出一辙的蓝色干部服,年龄相仿,临近四十的模样。左侧一人,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看起来很好相处的样子。右侧一人截然相反,皮肤黝黑,不苟言笑,一副生人勿进的模样。

    “李先生,中央办公厅,孔思清。”戴黑框眼镜的人走过来,笑着伸出手。

    “我应该就不用自我介绍了。”李亚东呵呵一笑,伸手与他握在一起。

    “郭邦进,率属于国家安全部门。”黑脸汉子硬邦邦的说道。

    “幸会。”李亚东还是与他握了握手,然后将俩人请进了院子。

    东厢房里,齐家兄弟给三人上好茶水后,便很识相地退了出去。

    李亚东也不说话,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俗话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来一位中央办公厅的官员,倒是在他的意料之中、或是说能够想到的范围之内,可来一位国家秘密安全部门的人员,是个什么意思,就恕他实在难以揣测。

    “李先生不要误会。”孔思清似乎看出什么,笑着说,“老郭这次之所以跟来,主要还是首长有所交代。李先生可能还不知道,你已经是首长钦点的重要保护人物,过来照个面,还是很有必要的。”

    “首长”李亚东诧异,不明所指。

    孔思清也不说话,伸出右手从身前的搪瓷杯里,沾了些茶水,然后在紫檀木的桌面上,写了一个只有四笔的字。

    李亚东见他一笔一划写完,眼珠子不禁猛地一凸,实在没预料到,自己的事情居然已经惊动了那位老人。

    心中一时激动无比,连身体都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

    他毕竟生活在这个年代,对于那位老人的敬重,尤甚历史上任何一位领导者。

    “小……哦不,首长他可有什么指示”李亚东一脸兴奋,如同刚被老师奖励了一朵小红花的小学生一样。

    “李先生不必如此,连一个年广久的问题,都曾几度传到首长耳里,更何况是你”孔思清呵呵笑道。

    “也是哈。”李亚东同样笑了笑,挠了挠脑壳。

    “首长的意思很明确,让你放开手脚干,不用顾忌太多,只要是对国家经济有助力的事情,他都会全力支持。”

    “那就好!”

    李亚东顿时心神大定,用力的点了点头,笑着回话,“孔大哥,实不相瞒,我一直在等这句话,在没有得到中央层面的具体批复前,其实很多想法都不好开展。”

    由于孔思清没有透露职务,所以他也不知道该如何称呼,也只好按照年龄来叫。

    “既然你叫我一声大哥,那我也就不再‘先生’来‘先生’去了,说实话,感觉挺别扭。”孔思清呵呵笑道:“小李同志,首长这次可是力排众议,坚决站在你身后,支持你回国搞投资建设,你可千万不要让他老人家失望啊。”

    “那不能够!”李亚东拍着胸脯回道:“还请孔大哥转告首长,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添砖加瓦,绝对不做对不起人民,对不起首长,对不起国家的事情。”

    “那就好。”孔思清笑着点头。

    就连一旁的郭邦进,硬邦邦的面色都稍有缓和。

    “这里有两通电话……”

    孔思清说着,从上衣口袋中掏出一张小卡片,“上面是我的,底下是老郭的。小李同志日后如果在国内遇到任何安全方面的问题,可以直接联系老郭,至于其他事物,联系我就是。”

    “好!”李亚东伸出双手,郑重其事地接过。

    心里十分清楚这张小卡片的意义,那可是能让他直达天听的好东西!

    有了这张小卡片,日后再在国内行事,可就方便得多。

    “哦,这是我的名片。”他想了想,又将自己的名片掏出两张,递了过去,“上面有我香港那边的公司、住宅,以及京城这边的住宅电话,两位日后若是有什么事情联系,打这几通电话,肯定能找到我。”

    孔思清和郭邦进一听,纷纷点头,也将名片收了起来。

    “小李同志,还有什么问题吗”

    李亚东知道这是准备告辞的意思,他们今天过来无非是给自己传递一个讯息、或是说带一颗定心丸过来,脑子里下意识地就想到最近心心念念的《汽车制造许可证》,寻思着有没有可能直接问中央要一张,不过想法刚生起,便被pass掉。

    因为感觉不太合适,第一次间接与那位老人接触,就开口要东西,仿佛有点恃宠而骄的意思。

    “没有。”

    “既然这样,那我们就先告辞了……”

    李亚东将二人送上汽车,目送着他们离开后,才情不自禁地作了个胜利的姿势。

    一切如同他所想一般,中央有一位大贤者掌舵。这对于整个国家、全体人民,以及他这样的商人来说,都是一件无比幸运的事情。

    那么,接下来他就可以大展拳脚。

    有那位老人



第三百五十九章 海岛巨变
    转眼间,时间已至五月。

    京城的事情终于尘埃落定,菲利普的“城市广场”设计图,几天之前已经规划完成,李亚东仔细观阅过,事实证明他的眼光没错。

    天才与疯子总在一念之间,这个性取向不太正常的家伙,在设计方面的才华,毋庸置疑,东方红广场一旦落成,必将成为整个京城最亮眼、也最具有国际范的地标性建筑。

    图纸确定后,李亚东又与中建局方面,就工程细节进行了长达五天的磋商,其他事宜问题不大,主要是工程进度方面,李亚东不太满意。

    按照中建局早前给出的进度时间表,像要建造这样一座造型别致、创意复杂、超高标准,以前从未涉猎的工程项目,至少需要长达两年时间。

    这个时间跨度太长,直接进入了九十年代,恕李亚东实在无法同意,最后在追加建设资金一千万人民币的情况下,中建局方面作出妥协,表示将施行二十四小时两班倒的工作制,将工程进度缩短至一年。

    双方就此达成一致,签署了相关的一系列委托施工条款。

    而与此同时,李亚东不得不马上动身前往海蓝。

    海蓝已于四月二十六日建省,一系列的新政策正在紧锣密鼓的落实,那张他眼馋已久的《汽车制造许可证》,便在其中。

    颜玮娴已经打了十七通电话催促他赶过去,说是政府有意就此召开一次“资质审核”会议,她使出了浑身解数、走了无数门路,才将会议一拖再拖,给李亚东争取到一个竞争名额。

    ……

    再次来到海蓝,眼前的景象完全不同。

    不是说城市有多大的改变,也不说经济有多大的提升。

    而是人,街头上比肩接踵的人,尤甚当年海蓝走私车的时候。

    再一个,就是精神气。

    一九八八年四月二十六日,经国务院批准,海蓝建省,成立经济特区。

    此消息传出后,一些有志之士、决意冲破旧有人才体制与社会现状束缚的人,怀揣着一个追逐梦想乐园的心,一往无前地从全国各地纷沓而至。

    因此,造成了“十万人才下海蓝”的历史壮举。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为海蓝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根基,也为不久之后的海蓝炒房热,埋下伏笔。

    这十万大军,多数都是心怀梦想的年轻人,他们思想坚定、充满激情,给死气沉沉的海蓝,注入了一股强而有力的新鲜血液。

    他们又被称作“闯海者”,而闯海者的第一目标,多半会选择省会城市海口。

    在海口人民公园一侧的东湖近水边一段斑驳的墙壁前,每天人头攒动,热烈非凡。墙壁上时常贴满花花绿绿的自荐书、招聘信息等。这就是后来在闯海人心目中占据很高地位的的“人才墙”,也称“闯海墙”。

    反正在李亚东三人眼中,土地还是那片土地,贫穷还是那般贫穷,可弥漫在空气中的氛围,却不再是压抑与消沉,而是希望与梦想。

    海蓝,重生了!

    颜玮娴开着一辆黑色蓝鸟轿车,将他们从秀英码头接到海口,并没有回三亚湾的酒店,因为接下来即将召开的会议,会在海口进行。

    透过车窗望着外面街道上热火朝天的景象,李亚东多少有些感慨,“这应该是海蓝历史上最重大的一次机遇。”

    “是啊。”颜玮娴深有同感,笑着说道:“一个地区想要发展,最不可或缺的,就是人才。而眼下海蓝人才济济,他们所欠缺的,只是一个机会、或是说一个领头人。”

    “你是说我”李亚东打趣着问。

    “对!”偏偏颜玮娴还回答得一本正经。

    不管你信不信,她已经将身后的这个年轻人,当成了海蓝经济腾飞的至关人物。

    一个地区想要发展,必需确立几条经济重心,也就是几杆大旗。

    而在颜玮娴心中,其中一杆的扛旗人,非身后的这个年轻人莫属。

    放眼整个中国,不会再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

    天知道她为了帮李亚东这个外乡人,争取到一个竞争本地资源的名额,花了多大心思。

    耗费的钱财就不提,那些都是经过李亚东允许的,就她个人而言,她已经在酒罐子里泡了整整两个月。

    每天可以说把酒当成水喝,除了守住最后一条底线之外,陪唱、陪跳,陪聊,已然是常态,身上也不知遭遇过多少次咸猪手。

    她只是一个弱女子,那些男人对她所图的也只有这些,若不给上一些甜头,又怎能走通这些关系

    不过,她不后悔,为了这片土地,她心甘情愿。

    为了某个人,她亦是如此。

    当然,这些事情那个人注定不会知道,恐怕这辈子都不会知道……

    四人下榻在一家名为“海岛风情”的酒店,会议明天上午就要召开,吃过晚饭后,颜玮娴将自己所掌握的情况,与李亚东做了一番汇报。

    “明天能够当场的竞争者,应该只有胡生彪和陆涛,其他人都被踢出局了,而你最大的竞争对手,则是陆涛。”
1...123124125126127...37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