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草莽年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北海一岛

    “不过,我只负责给钱,至于猪去哪里弄,就由村里想办法。”

    猪肉是计划物资,李亚东可不想触这个雷,再说这么多的肉票他也没地方去搞,交给村里无疑最合适,直接去农户家拉,就算被食品公司知道了也不顶事。

    都是党的人,谁怕谁啊。

    方驼子趁热打铁的本领李亚东是见识过的,这家伙也就早生了几年,日后放到私企里做业务,大概没有老板不喜欢,办事效率出奇的高。

    第二天中午还不到饭点,就蹬着二八大杠来到老李家,他猴精的很,估摸也不想给自己找麻烦,胡秀英问他有什么事,只说村里要写文件,来找李老幺这个大学生当参谋,然后偷摸着告诉李亚东:猪源都联系好了。

    意思很明显——就等老板你付钱。

    李亚东总归对他的脾性有些了解,寻思着还是得亲自跑一趟,不然漏了几个钱是小事,主要还是心里不舒坦。

    但方驼子也有他的优点,李亚东早就承认过他是个人才,找了十个劳动力,村里的七位小队长,外加他的两个儿子,已经在村头集合好了。

    没办法,猪源虽然联系好,老板也带足了钱,但怎么把猪弄回来,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数量太多,牛车肯定不顶事,那就只能人工赶。

    一人手里拽着一条粗麻绳,用山上的某种树木纤维搓成,比铁链子还结实,穿过猪前蹄套在胸口处,扔它随便折腾,只要不能把人拖走就行。

    十处猪源都是在周边村子联系的,自己村里倒也有,鬼知道方驼子为什么没要,八成是嫌过个头太小,只要不花村里的钱,他其实也是挺大方的。

    李亚东跟着他们在附近晃悠了好大一圈,方驼子还把自己的二八大杠给他骑,自己坐在硬邦邦的后座上,也不嫌硌得慌。

    一九八五的猪肉价格跟八四年区别不大,物价闯关要到八八年,国家定价猪肉在1.75-1.9元之间,得看地区,而李亚东他们这里的穷乡僻壤,价格自然是最低的档次。

    不过食品公司的收购价格可达不到一块七毛五,这是零售价格,真正给到农户




第九十二章 叛逆
    临近村里的时候,李亚东没跟他们一路,他们赶猪慢,李亚东快步先回了家。

    大约过了十来分钟,村里果然沸腾了。

    “小东,小东……”李冬梅从门口跑进来,模样显得有些兴奋,气喘吁吁的说道:“村里有大好事!”

    “哦。”李亚东坐在堂屋里手里捧着一袋方便面,漫不经心的应了一声,中午没吃饭,又晃荡了好一圈,是真饿,他娘正在厨房烧饭,问着味儿更受不了,然后就想起来袋子里还有包回来是买在路上吃的三鲜伊面。

    八十年代的方便面还不是垃圾食品,而是改善生活的美味,居家旅行必备之物,市面上最流行的就是三鲜伊面,北方还有浪花方便面,都是油炸的,调料包很简单,一点盐巴一点胡椒粉啥的,但用开水一泡,也是顶好的美味。

    如同李亚东这样干吃的人,用日后的话说就是壕到不行。

    “你就不问问什么好事”李冬梅撇撇嘴,感觉有点扫兴。

    李亚东笑了笑,“怎么,又想玩猜谜”

    “好啊,你猜呀,你猜出来我晚上,不,我明天一天不吃饭!”李冬梅鼻子一歪,还真不信了,这事儿简直太阳打西边出来,要不是亲眼所见,谁能信呀。

    李亚东见她一副自信满满的模样,也起了一点玩心,这是他跟四姐从小玩到大的游戏,满满的回忆啊。

    “真要我猜但事先说好,输了可不能哭鼻子。”

    “你才哭鼻子呢!”李冬梅轻哼一声,显得有些不爽,她的某些小性子专属于李亚东,旁人是没机会看见的。

    “那我可就猜了……”李亚东笑着摸了摸脑门,“快过年了,还是村里的好事……放电影不可能吧”

    他说着,望向四姐。

    “就知道你猜不到!”李冬梅叉着腰哈哈大笑,得意的很,总算被她赢了一次。

    可这股高兴劲儿还没使完呢,李亚东冷不丁的来了一句,“不放电影,难不成要发肉”

    李冬梅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嘴巴张了张,硬是气得说不出来话,瘦小的肩膀不停抖动着。

    眼看她眸子都红了,李亚东赶紧吱声,“诶,别耍赖,说了不许哭。”

    这时倒是后悔了,玩个大头鬼咩,用屁股想都知道她的话肯定作不了数。

    “不跟你玩了!”果然,李冬梅眼泪汪汪的脚一跺,直接捧着脸回了房。

    李亚东一脸尴尬。

    也不知道别人家怎么样,总感觉家里有个姐姐就是会被弟弟欺负的样子,一不小心就欺负了,忍都忍不住。

    村里晚上可热闹了,十头猪哪有空余的猪栏放,万一睡觉的时候跑山上去了,得把人郁闷死,指不定将来还多出一窝祸害,白嫩嫩的家猪被黑乎乎的野猪看到能有个好就是公的八成也得被逆推,到时多出一窝小猪崽子,半夜下山跑到地里就是一顿拱。

    李亚东他们这四周的山上是真有野猪,这年头估计还不少,因为他二十年后都见人用老虎夹捕到过一只。

    既然没地方关,又担心跑掉,干脆就直接宰了,方驼子发动全村人开干,大家吃完饭后就赶到村委会,男女老少一起动手。女的烧水,男的磨刀,脸上的兴奋藏都藏不住,因为村长说了,猪肉每家每户都有份。

    就像之前李冬梅想的一样,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太阳打西边出来的大好事。

    老李家的几口人也去了,听说自家也能分到肉,胡秀英撸着袖子干得起劲的很,李亚东看着三哥和四姐屁颠屁颠儿的在那忙活也就算了,但看她娘这么卖力,就有点心疼。

    “娘,你就别忙活了,这么多壮劳动力在呢,哪用得着你动手。”

    “这孩子,咋能这么说,村里分肉也不要钱,猪宰了还是吃到咱们肚子里,做梦都能笑醒的好事情,干嘛要计较这几分力气。”

    “唉……”李亚东劝说不过,无奈的叹了口气,你说这叫什么事。

    偏偏最后猪宰好的时候,方驼子还提着一块肉走过来,对着李亚东眨着眨眼睛,然后把肉交到一脸欣喜的胡秀英手中。

    李亚东明白他的意思,做戏就要做足嘛,不然就露馅了,你家又不是困难户,肉分多了不适合。

    自作孽不可活啊!



第九十三章 年样儿
    老李家要盖楼房,村里附近一片的人也都没闲着,这年头的民风极为淳朴,但凡左右邻里有这样的大事情,几乎每家每户都要出一个劳动力,根本不用人说,很自觉的就过来了,就算真有什么事情脱不开身,也一定会来打声招呼,说些歉意的话。

    好几十号人呢,做起事情来利落得很,男人们力气大,各自扛着铁锹修路铲土,以便建房子的材料好运到后山坡上,女人们量力而行,搬砖提土,还有几位帮着胡秀英操持伙食。

    这是必须的,人家来帮忙,也不要工钱,饭菜肯定要管饱。

    李亚军请来一个做泥瓦匠的老师傅,他就负责统筹大局,开始在师傅的指导下凿地基,老李家两个女人负责张罗伙食,李亚东这个“文弱书生”原本想上工地,可村里人不给干,把他轰下来了,索性就当起了采购,这么大帮人每天消耗的食物份量不少,家里哪有这么多存货,都得买。

    所以这两天李亚东都是县里乡里到处跑,除了红砖外的水泥等建材也都预定好了,会陆陆续续的送过来,商铺里原本没有这项服务,但这种增值类的要求一般加钱就能办妥。

    至于食材,李亚东绝不是小气的人,把村里的大田叔给拉上,他是赶牛车的老手,每天天光光亮就一起去乡里,瓜果蔬菜、鸡鸭鱼肉、烟酒副食,样样不少,过来帮忙的乡亲们每天吃得满嘴抹油,嘴巴都笑歪了,这要放自己家里,大年三十也没有这样的待遇啊。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才两天时间过去,老李家的新楼房就从地上冒了头,接下来倒是用不到这么多人,主要还是师傅们的事情,留几个人负责提灰桶,大概也就足够了。

    乡亲们倒还真舍不得走,特别是大老爷儿们,饭菜就不提了,这每天有烟有酒的好日子,上哪儿找去

    不过舍不得走也得走,因为明天是腊月二十四,也就是小年,各家总归有些自己的东西要置办。

    老李家门外的小坪上,用黄泥巴临时搭建的灶台上放着一口大铁锅,正往外冒着腾腾的热气,这两天胡秀英母女也是累得够呛,李亚东就算再怎么说,他娘也没有闲着的道理,如今新房子那边张嘴吃饭的人锐减,总算腾出点空蒸了一锅糯米。

    蒸糯米自然是打糍粑用的,明天李老大和李老二也会回来,一家人算是团了圆,过年就要有过年的样子嘛,糍粑、个儿粑,那是绝对不能少的。

    因为三哥李亚军在新房那边监工,所以李亚东就成了老李家仅剩的男劳动力,这打糍粑的重活,自然非他莫属。

    洗净的糯米用木甑盛放着上大铁锅蒸,等熟透后,就要趁热倒进石臼中打,工具有两种,一种是木锤,一种是石锤,总体来讲还是石锤效果好,因为份量重,一锤下去糯米能捣得粉碎,但要力气,一般的石锤起码二十斤往上。

    “啪!”李亚东双手持着锤柄,上脚成弓步,将石锤高举头顶,然后再用力捶下。

    胡秀英搬了个小凳子坐在旁边,脚下放着一个搪瓷盆,里面盛有清水和毛巾,儿子每一锤落下,她都要用浸过水的手去抚摸石锤头,以便他更省力的拔起,时不时的还要用毛巾彻底拭擦一下。

    因为糯米有粘性,且锤得越细腻越粘,所以如果少了这一道工序,李亚东想要拔起石锤,起码得多花好几倍的力气。

    饶是如此,没过两分钟他也是大汗淋漓,直接脱了外套,就剩下一件秋衣。

    “小东,来,咱俩换换。”胡秀英看他这副模样,于是说道。

    儿子心疼她,她又何尝不心痛儿子。

    “娘,没事,多好的锻炼身体的机会。”李亚东气喘吁吁的摇了摇头,这事根本不带商量的,他娘都五十多岁了,哪能干这样的重活。

    旁边的李冬梅也说道:“娘,你腰不好,当心给闪了,还是换我来。”

    说罢,一副跃跃欲试的模样。

    “你”李亚东有气无力的看了她一眼,道:“还是算了吧。”

    他不怀疑四姐能来几锤子,但也仅限几锤子。

    李冬



第九十四章 小年
    南方地区有一种习俗,统称为“辞”,逢年过节都要辞,中秋要辞秋,过年要辞年。

    大抵的意思就是嫁出去的女儿,或是不住在一起的儿子,甚至包括更小的晚辈,都要备好礼物,每逢过节去给直系长辈辞礼。

    可别理解错了,这个跟拜年不一样,拜年还得拜,那是年后的事情,而辞年是发生在年前。

    腊月二十四,小年,在李亚东他们这边就是辞年的最佳日子。

    冬日的太阳就是上天的恩赐,在这个缺衣少布的年代尤为如此,早上刚吃罢饭,太阳能照得到的人家门口就聚满了人,可惜这个年代桥牌还是上流人士的专属,不然倒是可以趁机凑两桌,反正腊月寒冬闲来也无事。

    老李家的宅子就有这样的优势,又正值家里盖新楼,总是不缺话题,门外的小坪上人头攒动。

    李亚东的阿诗玛算是彻底发完了,原本以为可以撑到大年三十,倒是忽略了给家里盖房子的师傅们,每顿饭起码要发一圈,两条烟盒很快就空了,好在去乡里的时候买了几条游泳牌香烟带回来,没过滤嘴的那种,跟阿诗玛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可农村们的糙爷儿们也不在乎,对他们来说有烟抽已经是顶美的事情,人太多,两包烟拿出来一下就发完了。

    大家有说有笑的,也不知道谁突然吼了一嗓子,“看,春兰回来了。”

    然后大家齐刷刷的扭头望向村口,李亚东踮脚一望,可不是,二姐李春兰,二姐夫赵大成,还有毛头小子赵志强,三人手里拎着大包小包,结伴向村里走来。

    “春兰前几天没回,估计还没得到消息,你们说她要是知道家里在盖大楼房,是不是得高兴疯了”大田叔嘴里叼着一根游泳烟,笑呵呵的问道。

    “那可不,八成还得蹦起来!”

    “我说……待会儿来了大家都先别吱声,等她问起来再说。”

    “哈哈……要得,要得……”

    这帮人也忒坏了。

    李亚东白眼一翻,一个个都是闲不下来的主,真要放下锄头,变着法子都要找点乐子。

    李春兰三人很快进了村,隔着老远就看到后山的高地上在建房子。

    “诶,老赵,这谁家建房子建到山上去了……哎呀!好像还是楼房呢,堆这么多砖,这是要建几层啊!”

    赵大成没好气的瞥了婆娘一眼,强调道:“这是你娘家。”

    李春兰倒也没回嘴,知道问他也是白问,自顾自的说道:“八成是张会计家了,村里有钱盖这么大的新楼房的,怕也只有他们家。”

    “是啊。”这句话赵大成倒是点头附和道:“听说赵家小儿子铺子都开到县里去了,赚钱就跟捡一样,能耐大的很!”

    “哼,那有什么……”李春兰的性子向来直率,见不得别人说其他村里孩子好,因为最好的那个永远是她弟弟,别人全比不了,“春喜那孩子的手艺,还不是我家小东教的。”

    “那你说,他咋就不教给我”

    赵大成其实也就随口说一问,但李春兰听罢却是半晌无语,回娘家的好心情顿时受到影响,因为她也想不通啊,哪有发财的好事让别人去做,留自家亲姐姐望着米缸过日子的道理

    她倒是丝毫没意识到,若是半年前李亚东让他们两口子扔下地里的生计,跟着自己去卖烤鸭,他们会同意吗

    一个刚成年的孩子,就算考上大学,出了个让家人撇下生计的主意,八成也是干不成的,风险太大。

    三人来到老李家门口,李亚东第一时间迎了上去。

    “姐,姐夫。”

    刚才的事情还没忘,李春兰虽然心里有些不太得劲,但看到半年未见的弟弟,也是真的欣喜。

    “不错嘛,看来大学的伙食可以,壮了一大圈。”

    赵大成也在一旁附和着,说不了太漂亮的话,就说小舅子看着越来越像城里人。

    “志强,你这死孩子,在家里怎么跟你说的,看到人了就要叫人!”
1...2627282930...37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