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盛唐不遗憾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朕御山河
而之后把铁路继续往骠国延伸,南诏能获得的好处就更大了,骠国的土特产要想输入大唐,必须要从南诏境内通过,收点过路费还是不过分的,另外,骠国的很多产品也能更廉价的卖入南诏,从而给南诏带来很大的好处。
铁路是大唐修建的,铁路改如何使用,利益如何分配,道路如何修建,这些当然是大唐说了算,但若是在别国修筑铁路,别国肯定也会提出自己的条件,具体如何分配利益,这个是需要好好谈的。
比如,铁路完全由大唐修筑,日后的维护也是大唐负责,则南诏王国就不能获得任何利益,而若是南诏提供海量的劳动力支持修筑,那就能获得部分收益,若是南诏肯给点资源和资金的援助,日后获得的利益就可以更高一些,而南诏究竟愿意付出多少,又该获得多少好处,这些都是需要双方好好谈谈的,目前也正处在谈判的阶段,而且,已经初步达成了共识,还有一些细节和要求需要继续谈,道路的选择也有分歧。
大唐对于修筑南诏境内的铁路,自然是希望成本越少越好,最好走直路直通西南的骠国,从而打通进入印度洋的陆地通道,而南诏自然不这么想,他们希望蜀中进入南诏的铁路能够多绕一点,将南诏境内的主要城池都给串起来,这样对于南诏来说,就能够获得最大的现实利益了。
利益分配之争和路线之争贯穿了整个谈判进程,而路线之争的本质其实也是利益之争,南诏和大唐所考虑的利益是不同的,南诏考虑更多的是改善自己境内的交通状况,而大唐考虑更多的是打通最便捷的进入印度洋的陆地通道,这个矛盾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没有一定的时间是谈不妥的。
还好目前益州的铁路都还在修筑之中,朝廷的资金和资源压力也很大,暂时还顾不上南诏境内的情况,所以,相关官员还有足够的谈判时间,技术人才也有足够的时间在南诏境内反复探查地形,为最终的修筑提供具体的数据。
这些活跃在南诏境内的测绘人才,既要按照大唐朝廷的要求,去测量直线通往骠国的道路,同时,也有一部分按照南诏的要求,去测绘通往沿途各重要城池的数据,两方面是同时动手的,这些测绘数据自然是为了修筑铁路服务,但同时,这些测绘数据也能成为大唐朝廷,日后轻松攻取南诏的强大助力,有了这些详细的数据,大唐兵马攻取南诏的难度将会降低很多,把对方的地形地貌和道路都搞清楚了,自然也就能做到知己知彼了,按照孙子兵法的说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都知道南诏的地形和道路情况了,凭借大唐的强大军力,拿下南诏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么。
当然,无缘无故的话,大唐也是不会拿南诏开刀的,这会给其余的附属国带来很大的压力,大唐以莫须有的罪名攻打南诏,显然是很难服众的,就算攻打南诏,也要有充足的理由才行,必须要师出有名。





盛唐不遗憾 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
/
南诏是大唐的附属国,与大唐的关系比较友好,至少,就目前的情况看,南诏并没有与大唐对抗的实力,在吐蕃并入大唐之后,南诏只有抱紧大唐帝国的大腿,才能更好的发展自身,这在南诏的高层是有共识的。
不过,当东女国选择并入大唐之后,南诏的北,东,东南和西北几个方向就都是大唐的国土了,南诏几乎是内嵌于大唐帝国之中,这种地缘对于南诏来说可不是太美妙,一旦与大唐的关系破裂,东,北,西北,西南几个方向会同时面临大唐兵马的进攻,想要防守都很难。
所以,南诏自然非常不希望东女国并入大唐,这对于南诏王国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在东女国的境内,自然有南诏的眼线,他们也算是邻国,派驻眼线和外交机构是最基本的,而这些眼线当然也不是吃素的,经营多年之后,早就已经渗透到东女国的高层,甚至东女王身边都有南诏的眼线,所以,当赵曳夫要求撤销国号并入大唐之后,南诏方面马上就得知了消息。
对于东女国并入大唐,这本来就是东女国与大唐之间的时候,与南诏王国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但唇亡齿寒的道理南诏自然是明白的,东女国一旦并入大唐,南诏与大唐的边境线就又多了一些,面临的压力也就更大了一分,虽然他们尽力与大唐帝国保持友好,一直安安分分的做附属国,但这种仰人鼻息的日子着实不好过,万一大唐帝国让他们以东女国为榜样,自愿放弃国号并入大唐,那他们该如何选择呢?难道真的照做吗?若是不同意,大唐会不会一怒之下发起进攻。
虽然有山川之险,但大唐如今的实力是一日千里,所谓的山川之险已经不足以挡住大唐的兵马了,在大唐火炮的面前,任何山川要塞都会被轰的粉碎,南诏方面自然明白自己根本挡不住大唐兵马的进攻,若是进入山川游击,或许能拖垮大唐兵马,但那不是人过的日子,享受惯了的高层哪里受得了那份罪,如此受罪还不如去长安城做个归义侯,好吃好喝美女伺候。
任何一个王国都是传承很多年的基业,作为继位者和既得利益者的高层,自然不愿意放弃这份荣耀,让他们并入大唐,他们当然不情愿,就算为此能让老百姓的日子好上很多,他们也是很不情愿的,他们更多的是在乎自己的利益,在乎自己祖上的基业,才不会考虑屁民们的感受。
他们原本是觉得,只要与大唐保持友好,就能够一直维持自己的王国,可若是东女国开了自愿撤销国号并入大唐的先河,那他们南诏就危险了,一旦有了东女国这个先例,像它们南诏这些附属国都会面临同样的压力,或许东女国的自愿并入会刺激大唐帝国的野心,从而妄想别的附属国也自愿撤销国号,并入大唐帝国。
对于东女国发出的这个危险信号,南诏国的国王阁罗凤是坐立不安,他非常清楚东女国一旦真的自愿并入大唐,对于南诏意味着什么,而他显然不愿意就此认命,他要想尽一切办法,阻止这个事情的发生。
在王宫之中,阁罗凤一脸的愁苦,东女国突然要并入大唐,这对于他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东女国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这让人万分紧张,担心大唐尝到甜头之后,也要去南诏照做,万一真的如此,那他们南诏的基业就没了。
虽然大唐对待南诏一直比较友好,但随着双方国力差距的进一步增加,这种友好是不是真的能够维持下去,谁也说不好,至少,阁罗凤心里是非常担忧的。
多年前在两爨之地,他已经领教过唐军的厉害了,而那个时候的唐军还不是很强大,也没有装备威力惊人的火炮,可就是这样就把他们南诏的精锐兵马打的满地找牙,若不是唐军手下留情,他当时所带领的两万精锐只怕就要全部覆灭了。
就是因为这一场战斗没有打好,让他的父亲皮逻阁对他大为不满,从而削弱了他的权利,将南诏王国三分之一的土地分给他的弟弟于诚杰管理,从而形成了一股与他分庭抗礼的势力,就算他登上南诏的王位,也没有办法完全控制于诚杰负责管理的区域,从而无形中削弱了南诏王国的实力。
对于自己的这个弟弟于诚杰,阁罗凤自然大为讨厌,要不是这个弟弟,他就不会失去王国三分之一土地的控制权了,尽管于诚杰表现上服从他这个哥哥,承认阁罗凤是南诏唯一的王,可仗着大唐帝国的撑腰,他硬是提出了许多自治的要求,俨然已经算是南诏王国的国中之国了,顾忌到大唐的因素,阁罗凤继位多年一直与自己的弟弟井水不犯河水,并没有出兵讨伐自己的兄弟,南诏国内一片和平。
当阁罗凤自己心里非常的清楚,他们南诏的和平是表面上的,内里早就已经是暗潮汹涌了,于诚杰不间断的派遣心腹渗透到南诏朝廷,当然,阁罗凤也在于诚杰身边安插了心腹,敌对的气氛始终笼罩着南诏的内部,从而让表面的和平显得颇为脆弱。
内部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现在东女国又传来要放弃国号,并入大唐的要求,这就更让阁罗凤大为头疼了,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原本睡眠质量就不太好的阁罗凤,更加的失眠了。
阁罗凤的旁边,站着心腹段俭魏,也是阁罗凤登基之后最信任的大臣,被阁罗凤封为清平官,也就是南诏的宰相,为了表达对段俭魏的重视,阁罗凤甚至给他赐名,叫忠国,也就是忠心国家的意思,与杨国忠的名字几乎是同样的来源。
要说这个段俭魏,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可他的子孙段誉就家喻户晓了,当然,这是文学作品里的段誉了,但文学作品也是来源于现实。
段俭魏的六世孙段思平建立了大理国,而里的段誉,段正淳就是段思平的子孙,也就是段俭魏的子孙了。
此刻,段俭魏同样也是一脸的愁苦,对于东女国发生的变故,这位能力高强的宰相也是头痛不已,他也是实在想不明白,一个好好的东女国怎么就会放弃国号呢?大唐并没有采取什么措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要说能力,段俭魏绝对是南诏一流的人才,不但是军事人才,也是政治人才,可惜他效忠的南诏相对要弱小的多,其实力远远不如大唐,在小国当宰相看着是挺高的官,但其实也憋屈的很,并不能一展宏图,就算想要整合内部的事实分裂,都要看大唐的颜色行事。
“诏主,以臣之见,这一定是东女王自己和少数心腹的意思,东女国诸大臣和贵族,未必同意并入大唐,或许我们可以从东女国的内部入手,让他们联合反对东女王的决定,阻止这个事情的发生。”
段俭魏开口说道。
他现在能想到的也就只有这个办法了,毕竟,南诏王国的实力摆在那里了,若是贸然武力干预,就给了大唐出兵的借口了,到时候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阁罗凤点头道:“相国说的是,元也觉得是这么回事,不过,就是不知道支持东女王并入大唐的心腹有多少,这些人是否能控制东女国,而我们是否能改变些什么,比如……”
虽然说得很含蓄,但阁罗凤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要杀鸡儆猴,将支持东女王撤销国号的心腹击杀一些,尤其是关键的大人物,只要击杀了支持东女王决定的高层,剩下的高层又反对并入大唐,那么,东女国并入大唐的这个事情就能够被搅黄了。
当然,这个事情必须是在非常隐秘的情况下去做,万一泄露了是他们主使的,后果就严重了。
“相国觉得,派何人前往东女国执行任务比较靠谱?”
阁罗凤开口问道。
段俭魏想了一下,开口说道:“诏主,臣觉得应该花钱买通东女国境内的强人,让他们出手刺杀,完成了给高价报酬,当然,不能说出买主是谁,就谎称是仇家即可。”
南诏军中不乏有武功高强的高手,但这些高手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并不能保证可以全身而退,万一刺杀失败被活捉了,说不定能审出点什么,一旦审出是南诏王所为,那就要给南诏带来灾难了,所以,买通东女国境内的强人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足以说明段俭魏的政治素养还是很高的,知道如何能避免自己被沾染上。
阁罗凤点头道:“相国所言极是,元觉得非常可行,只是要尽快查清都是些什么人支持东女王才行,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对东女国的高层进行试探,看看有谁反对并入大唐的,我们要全力支持这些反对并入大唐的人,甚至扶持他坐上王位。”
为了自己的利益,阁罗凤也是疯狂了,他甚至有杀掉赵曳夫的打算,因为只要杀掉这个东女王,并全力支持听话的人,那么,日后东女国的政策,就要受自己的控制了,想想都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情。
“诏主放心,臣一定会尽快办妥的,实在不行,臣愿意亲身前往东女国,以便更好的把事情办成。”
段俭魏开口说道。
“不行,元离不开你,元不会让您亲身犯险的,派其它人去就行了。”
阁罗凤开口说道。
他非常清楚,段俭魏武功高强,若是由段俭魏亲自出手的话,刺杀东女王的成功率会大增的,可这样做的风险太高了,万一段俭魏被杀被俘,作为南诏王的他,是不能承认这个段俭魏就是南诏宰相的,甚至会编个病逝的名义,说段俭魏早就已经病逝了,而南诏人才凋零,像段俭魏这样的大才实在是不多,阁罗凤还指望段俭魏能很好的辅佐自己呢?怎么忍心让自己的宰相亲身犯险。
“是,诏主,臣会派遣最可靠的心腹去做这个事情。”
段俭魏激动的说道。
商量了半天,阁罗凤的心情总算是好了一些,可只要事情还没有办成,他的心里就没有底,他觉得既然赵曳夫都敢向大唐皇帝上书了,那说明这个女人对东女国的控制已经达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或许大部分的东女国贵族都同意了撤销国号,否则,身为国王的赵曳夫,怎么敢贸然上书,就不怕麾下的贵族造反吗?一想到这一层,阁罗凤的心情又沉重了,总感觉这个事情并不是自己想的那么容易解决。
与阁罗凤的心情抑郁不同,此时的大唐皇帝李隆基却是心情不错,尽管庆王薨世不久,失去孩子让他很是伤心,但这毕竟不是第一次失去儿子了,伤心了三天之后就已经没有痛感了,而此时,东女王赵曳夫要求撤销国号并入大唐的消息,着实让他大为兴奋,并在略微思考片刻之后,就做出了同意的决定。
“陛下,这是天大的好事儿啊!这都是陛下的洪福,臣恭贺陛下,恭贺陛下。”
右相杨国忠非常兴奋的说道。
“哈哈!国忠啊!这个事情着实让朕高兴了许久,真是好久没遇到这么让人高兴的事情了,哈哈哈。”
李隆基高兴的说道。
“陛下,既然归昌王愿意取消国号,并入我大唐之中,那我们应该尽快选派官员和兵马进驻,以防生变啊!”
杨国忠笑眯眯的说道。
当了这么长时间的宰相,杨国忠对政治也懂得了不少,自然明白任何事情只要最终真的落实到位了才算完成,中间只要出现一点问题就会导致生变的可能,所以,处理这个事情是宜早不宜迟,越早处理就越稳妥。
李隆基自然更加明白这个道理,点了点头道:“你可有人选?”
杨国忠笑道:“陛下,犬子杨暄未立尺寸之功,却贪居高位,实在难以服众,不如给犬子一个机会,让他去东女国做个副职,也让他锻炼锻炼。”




盛唐不遗憾 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杨国忠真是太精明了,能够及时的抓住机会,他自身能够上位,本就不是很让人服气,他的儿子就更不用说了,能力还远不如他,却身居高位,这导致他们父子被人背后指点,而若是他们能够做出成绩,把大唐治理的更好,则之前指责他们的人,就会心服口服,也就是后世人常说的黑转粉。
作为大唐的右相,杨国忠自己肯定不能亲身前往东女国,让自己的儿子前去锻炼一番,是非常合适的,只要自己的儿子,顺顺利利的把东女国的事情搞定,那么,威望自然会提高一个档次,到时候就会收获一批粉丝,也就会有不少人认可杨暄,觉得他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坐上高位也是理所应当的。
后世人喜欢镀金,喜欢到处立功,喜欢政绩和成绩,古人自然早就会这一套了,历史上杨国忠急于发动对南诏的战争,不就是为了立功么,若是真的能够顺利的把南诏给拿下,他的威望绝对会提高很多,到时候就没有人敢不服气了。
现在,东女国已经提出要并入大唐,大唐也需要派人前往接收,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意外,而只要负责人可以避免这些意外,最终顺利的将东女国改造成东女州,那么,这就是大功一件,绝对值得称颂。
在杨国忠看来,既然东女王都上书了,这说明并入大唐已经是东女国大部分人的共识,完成这个任务的难度并不大,以自己并非弱智的儿子,完全能够完成这个任务,所以,他才毫不犹豫的把自己的儿子给推了出去。
李隆基自然也是同样的观点,他也觉得既然人家国王都同意了,这个事情处理起来是相当轻松的,派遣杨国忠的儿子前往东女国完全能够完成任务。
“朕觉得可以,另外,陈玄礼之子陈壮也很不错,让他统领三千龙武军一同前往,以免遇到意外。”
李隆基开口说道。
既然东女国要撤销国号并入大唐,那么,以后东女国就是大唐的州郡了,而且是边境的州郡,大唐自然需要在那里部署兵马,先派遣龙武军前往稳定局势,日后,肯定是要重新安排兵马的,到时候龙武军就可以撤回了。
“陛下圣明。”
杨国忠说道,顿了顿,开口问道:“陛下,若是一切顺利,东女州第一任刺史该让何人担任呢?”
他刚才已经说过了,让自己的儿子做个副职就行了,一切完成之后就会回京继续担任现有的职位,不可能一直让自己的儿子待在东女国那种地方的,所以,必须要选好东女州的刺史人选。
李隆基思考了片刻,开口说道:“朕觉得还是让他们自己人当刺史最好,东女国五个相国,每一个人都可以,愿意来朝廷为官的,皆封侯位,愿意留下当刺史的,同样也封侯位兼任刺史,只要他们真心归附,朕是不会亏待他们的。”
杨国忠点头道:“陛下圣明,东女国大相赵戴文,二相赵亚夫,三相赵敬农威望都很高,从他们三人之中挑选一人为刺史最合适不过了。”
李隆基点头道:“好,你们好好商量一下,商量好了直接下旨吧!不用再向朕汇报了。”
“是,陛下。”
对于东女国的相国,随便挑一个人为东女州刺史就行了,这个都是小事儿了,皇帝并不是很关心,只要最终东女国能够成为大唐的东女州,这就足够了,这对于他这个皇帝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政绩。
最终,经过杨国忠和几名大臣的研究,决定让东女国大相赵戴文担任东女州的第一任刺史,并封归义侯的侯位,圣旨拟定好了之后,杨国忠将这份任命圣旨交给了自己的儿子杨暄,毕竟,杨暄很快就要前往东女国了。
当然,除了任命的圣旨之外,杨暄还需要传达很多口谕,这些都是他要完成的使命,而杨暄的职位除了原先的之外,还要兼任的东女州别驾,以协助东女州第一任刺史,完成对东女州的改造,让东女州真正的成为大唐的一个州郡。
“暄儿,这次前往东女州,是一个立功的大好机会,这个机会为父已经帮你争取到了,你可不能让父亲失望啊!只要你能把这个事情给办妥了,日后在整个朝廷,就没有人再敢说你是沾了父亲的光上来的,你的威望也会大大提高,你可明白。”
杨国忠开口说道。
杨暄点头说道:“父亲放心,孩儿一定把事情办的妥妥帖帖的,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杨国忠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陈壮将军已经率领三千龙武军出发了,你也赶紧出发吧!一起走,路上也能有个照应。”
“是,父亲,孩子告辞。”
杨暄带着圣旨出发了,随行了的除了身边的管家和发小,还有三十多名护卫,不过,为了防止路上遇到歹人,还是要和陈壮的龙武军一起出发才稳妥。
为了让龙武军能够尽快抵达东女国,朝廷专门调集了六列火车,每列火车五百人,这样会比较的宽松,而有了火车的运输,大军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抵达松州车站,而从松州出发前往东女国已经没有多远了,要不了几天就能抵达目的地。
因为蜀中正在修筑的铁路遇到一些问题,所以,李安比杨暄提前出发了,此刻,都已经快要抵达松州了。
在火车的车厢里,李安左搂右抱,闭着眼睛享受惬意的生活,在这个时代,李安不论宠幸多少女子,都不能算是对妻妾的背叛,因为大唐是男权社会,只有没本事没能力的人,才会一辈子守着一个妻子,有本事有能力的男子,都会有很多小妾,家中的女仆也是男主人的人,想什么时候宠幸都行。
李安左边搂着的是淑仪小娘子,今年只有十三岁,右边搂着的是宝儿小娘子,也是十三岁,这个搁在后世都是未成年人,李安敢碰一个那都是要倒大霉的,怕是要把牢底坐穿了,而在大唐这个时代,好多十三岁的小姑娘都能生娃了,让十三四岁的小娘子服侍自己是没啥问题的。
虽然刚买入府中不久,但这两个小娘子显然是经过卖家训练的,服侍人的本领还是不错的,若是多加调教一阵子,能力就更强了。
“淑仪,你是哪里人,父母还在吗?”
李安开口问道。
淑仪一听,表情略微怔了一下,然后缓缓说道:“阿郎,奴婢也不知自己是哪里人,也没见过父母,一记世就在一个大院子里,与好多统领的女孩子一起学习做饭洗衣,还有……”
李安闻言,心下感叹淑仪真的是一个可怜的小丫头,居然连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都不知道,或许,她从出生的时候开始,就被自己的亲生父母卖给人贩子了,又或者她是完全被拐卖的,总之,这个小丫头的人生就是一个悲剧,不过,还算她的运气不错,居然遇到了李安这个好人,对于买来的女仆,李安从来都是好生对待的,从不会虐待她们,也不会让她们干太重的活儿,都是一个正常人能够承受的。
“真是个可怜的小娘子,你放心好了,既然我买了你们,就不会再让你们过以前那种苦日子了,也不会无缘无故打你们,只要你们好好干,我养你们一辈子。”
李安开口说道。
“谢阿郎。”
淑仪和宝儿全都扑向李安的怀中,娇滴滴的小模样别提有多可爱了,这个年纪的小娘子,身上自带香味,是一种闻着让人特别舒服的香味,也只有这个年纪的小娘子才会发出这个味道。
李安轻轻在淑仪的耳朵上亲了一口,然后,看向右手边的宝儿,开口问道:“宝儿,你呢?记得自己的父母吗?”
1...668669670671672...77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