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汉之魂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实在闲得疼




第七百四十五章:千刀万剐
    听到此处郑芝龙不由得抚掌大笑道:“甘老弟真智勇双全的大将军,看待问题一针见血。

    也是,征虏大将军调我等其实是看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选择抗拒,势必会跟朝廷反目成为了反贼、海盗。

    龙武水师紧接着就会前往福建剿寇,不仅仅冠冕堂皇,还导致我们孤立无援。

    我们选择遵旨前往辽海,见到征虏大将军恭恭敬敬,执行任务不折不扣。

    据说征虏大将军赏罚分明治军严谨,以他的权位应该不会巧立名目为难我们。”

    郑芝虎道:“肯定不会,我耳闻征虏大将军的威名久已,心里佩服这样的英雄好汉,大哥,您干脆派遣我率领五十艘战船北上。放心吧,说不定我还能立功升官回来呢!”

    见郑芝虎如此乐观,郑芝龙唯有苦笑,一山不容二虎,投靠了征虏大将军,保住命不成问题,加官进爵也能够预见,可是独立自主权肯定会丢了毋庸置疑。

    其他都是虚的,唯有独立自主才是命脉,郑芝龙心里叹息,独立自主对于其他将领甚至于自己的兄弟郑芝虎、郑芝豹等等都无所谓。

    因此这些人根本没有这样的觉悟,唯有郑芝龙患得患失舍不下大权在握独断专行的快意。

    议事的结果让郑芝龙灰心失望,麾下发现龙武水师才是大明的强者,纷纷做出了明智的决定,请带头大哥郑芝龙遵旨派遣五十艘战船前往辽海。

    郑芝龙还没有完全服气,他没有让郑芝虎单独前往,而是决定亲自带领船队和郑芝虎、甘辉一起去辽海看看,单看看闻名天下的征虏大将军拥有了何等实力。

    留守福建的将领有郑芝豹、郑芝莞、郑芝凤、洪旭等等。

    四月初,郑芝龙船队从厦门扬帆。

    跟郑芝龙心事重重完全相反,郑之惠和甘辉很是兴奋,他们认为能够作为大明将领参与平辽之战善莫大焉,都憋足了劲想着建功立业。

    郑芝龙也是具备无赖精神的枭雄,他要么不做,既然做了就不想弄巧成拙。

    因此他没有挑选船舶,而是随选了五十艘战船带上了,这些船舶拥有的战斗力不低于郑氏集团的平均水平。

    郑芝龙的战船没有外加人力驱动的轮桨,大多是赶缯船、三桅炮船少有西夷盖伦船,大多数是西夷口中的戎克船,都是使用的硬帆。

    戎克船的牢固度和抗沉性好于盖伦船,但是速度拿大量使用角帆增加了受凤面的西夷船舶差了一个等级。

    黄汉开了金手指后,体系内建造的老闸船硬帆、软帆混搭中西合璧速度比戎克船快。

    但是比同样吨位的盖伦船慢半节至一节。

    “红旗军”战船的优势在设计了轮桨,全驱动之时可以比盖伦船快两节有余。

    由于郑芝龙船队中还有速度更加慢的三桅炮船,整个船队平均航速保持三节就不错了。估摸着需要一个月有余的时间才能够到达辽海。

    征虏大将军发动平辽大战,率领“红旗军”大胜清军夺取原朝鲜王国都城的消息刊登在“红旗日报”上发行全国。

    所有的汉人欢欣鼓舞,酒楼茶肆的读报人身边总是围满了听众,如今的场所如果没有读报这个服务就留不住顾客。

    读报人的收入还不错,不仅仅有酒楼茶肆老板提供的月钱,还有一边喝酒一边听新闻的顾客给予打赏。

    有些老顾客养成了固定时间听新闻稿的习惯,类似于后世到点就准时收看新闻联播的观众。

    &n



第七百四十六章: 汉江省
    安定了大半个朝鲜,春耕进行到了尾声,大太监郑之惠和张凤翼、梁廷栋又赶去京师面圣。

    由于加大了投资力度,京师到达天津卫的道路完全是混凝土大马路,道路经过的所有河流都用不着摆渡,全部架起了大桥。

    本来汉民族的桥梁技术就领先世界,有了黄汉出银子购买、收集大工匠的祖传绝活儿形成文字,向整个“红旗军”体系的建筑工推广技术,效果杠杠的。

    黄汉不会利用权势逼迫大工匠献出祖传秘籍,但人总是有弱点的,不为名利的少之甚少。

    比如旗卫打探到一个叫做贺鸣春的大工匠家里珍藏了不少知名石拱桥的图纸。

    貌似连赵州桥的维护图纸都有,可以确定正德年间整修小商桥的图纸就在贺家,可是不管旗卫如何开价这个大工匠都不肯拿出图纸。

    汇报到了黄汉这里后,黄汉给王徵去了书信,把事情经过写清楚了。

    自从来到“红旗军”体系搞科研教书育人,科学家王徵就焕发了青春,工作热情高涨。

    得知了这个好消息,老人家第二天就出发了。

    王徵声名赫赫,贺鸣春如雷贯耳,见这位大家上门哪敢怠慢,又得知王徵能够保证给予他和两个儿子正九品官身,哪敢给脸不要脸

    七天后贺鸣春一大家子都跟随王徵来到了虎穴城住入人才楼。

    黄汉手里有大明科学界的泰斗“南徐北王”,有这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家、士大夫上门就不会出现谈不下来的条件。

    “红旗军”体系拥有了水泥,拥有了钢筋混凝土,拥有人才,拥有研发团队,这六七年里不断积累经验,新一代建筑工的架桥技术日趋完善。

    建造大桥的跨度也越来越大,以贺鸣春和两个儿子为首的研究团队已经有了在黄河之上建大桥的宏伟构想。

    如今来往于京师、天津卫对于郑之惠、张凤翼等等来说简直是一种享受,一路上还能够看到京畿之地的新面貌。

    他们乘坐的乃是黄氏出品的高级四轮马车,减震效果杠杠的,由于车尾外部安装了取暖的蜂窝煤炉子烧开水为内部暖气片供热,哪怕外面寒风刺骨,马车内也是温暖如春。

    他们再一次来京城乃是为“红旗军”将士们邀功请赏,也要尝试劝文武百官和皇帝早早给予征虏大将军郡王爵位。

    还有一件事情也很重要,征虏大将军拿下大半个朝鲜纳入大明版图,这里将要设立一个承宣布政使司,还叫做朝鲜不合时宜。

    黄汉的提议叫做“汉江省”,并且提名了不少官员担任汉江承宣布政使司左右布政使、左右参政等等,还有提刑按察使司正副按察使,下辖州府的知府、知州、知县。

    被提名当相当于高官的左右布政使的第一人选比较搞笑,乃是当朝首辅温体仁。

    第二人选乃是前五省总督陈奇瑜,第三人选乃是已经去云南赴任的卢象升,第四人选就是差一点被崇祯杀了的前户部尚书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的大员杨一鹏。

    徐明扬、张国维、朱大典、阎升斗、李诗圣、王本立、张文魁、倪可大、张有俊、何炳等等黄汉有耳闻的忠义官员全部上了“汉江省”选官名单,而且都是建议提拔一级调用。

    朝廷肯定不会完全满足征虏大将军的愿望,点名的官员能够给三分之一就不错了。

    但是这里留下了伏笔,朝廷给予这些人提拔,于国于民大有好处。

    他们中不少人原本就受到过“红旗军”恩惠



第七百四十六章: 阎应元
    新版图“汉江省”的地方官完全由征虏大将军举荐不太现实。

    内阁班底和六部大员在朝堂上跟征虏大将军的代言人张凤翼、梁廷栋、吴襄等等谈判高手讨价还价,终于开始妥协。

    最后的结果是同意一小半官员由征虏大将军推荐,朝廷肯定必须委派超过一半以上两榜进士出身的地方官。

    大明的办事效率高不起来,总要扯皮一段时间才会落到实处,张凤翼、梁廷栋、吴襄等等早就习惯了。

    他们不急于回去,成天呼朋唤友在不夜城聚会,不少文官见卸下兵部尚书担子的张凤翼貌似越活越精神啧啧称奇。

    朝廷一下子多出几百上千百实缺,跑官的士大夫趋之若鹜。

    这不是夸大其词,“汉江省”从无到有,由军管逐渐向文官治理过度,真会需要成百上千的官员来治理。

    这片地盘大着呢,超过二十二万平方公里,纬度和后世的江苏省接近,面积大了两倍有余,

    没有官员是傻子,连清流都看上了去新鲜出炉的“汉江省”做官的机会。

    他们大多数人曾经参加过“崇祯大字典”的编纂,虽然不喜欢黄汉威逼朝廷的做法,但是都佩服黄汉的统御力和安民养兵的本领。

    更加知道黄汉拥有的武力和财力,知道“汉江省”有征虏大将军率领“红旗军”十数万厉兵秣马,安全无虞。

    新诞生的“汉江省”经历过战火洗礼百废待兴,那里简直是一张白纸可以实现胸中为国为民的抱负,争取去“汉江省”任职的官员成百上千。

    温体仁本来就准备急流勇退,见征虏大将军递来了台阶,当然顺坡下驴,他连续三次送上奏疏请辞,主动要求前往汉江承宣布政使司担任布政使。

    崇祯装模作样两次挽留后第三次同意了首辅的请辞,任命温体仁为汉江承宣布政使司第一任左布政使。

    黄汉请调卢象升前往“汉江省”任职被崇祯皇帝否决,陈奇瑜被任命为汉江提刑按察使司正三品按察使。

    换了首辅,内阁班底也得调整,皇帝批准了何如宠告老的奏折。

    征虏大将军的岳父郑国昌也选择急流勇退,干脆写了告老还乡的奏折,可是连续递交三份都没有得到崇祯的批准。

    不肯放归郑国昌不是虚情假意,而是崇祯需要这样的人跟征虏大将军沟通。

    崇祯十年的内阁班底现在是以首辅张至发为首,阁臣有刘之伦、郑国昌、贺逢圣、薛国观、刘宇亮、黄士俊、孔贞运等等。

    宋应星只不过是个从八品教喻,根本没有出彩之处,如何当得正四品知府经过内阁合议给了征虏大将军面子,宋应星连升三级当上了汉城县正七品知县。

    至于阎应元、冯厚敦、陈明遇三个老百姓被提名委任从五品、正六品官员太过儿戏。

    介于新领地的山里还有化外刁民,巡检司必不可少,朝廷特事特办给了三人正九品巡检官职往汉江省委派。

    至此,黄汉最想搞到手的人才由于在大明一文不名,全部成为了“汉江省”的官员,相信只要“红旗军”有了跟他们打交道的机会,同化他们只是时间问题。

    五年平辽计划被“红旗日报”炒作得沸沸扬扬,大明几乎是家喻户晓,阎应元、冯厚敦、陈明遇这三位满腔报国热情的俊杰当然耳熟能详。

    只不过他们没想到会有喜从天降,忽然间就被



第七百四十七章:徐光启科学院
    朝廷给的官职不管用,官员到了“汉江省”一亩三分地得到征虏大将军的任命才算数。

    温体仁担任左布政使没问题,陈奇瑜当按察使就完全没有必要。

    黄汉安排陈奇瑜进入总赞画部担任赞画将军,排名仅次于孙传庭,给了他参与完善围歼多铎一万满蒙骑兵的任务。

    前年陈奇瑜不仅被御史、给事中弹劾虚报战果骗取朝廷封赏,还被弹劾收受贿赂蒙蔽皇帝导致招安流寇失败。

    其实主抚的决策人根本不是陈奇瑜而是崇祯。

    可惜一贯没有担当,总是让手下办事之人背黑锅的崇祯没有为陈奇瑜开脱,而是顺水推舟判陈奇瑜流放。

    也是因为崇祯太没有担当,不肯保护肯执行自己意图的官员,到了最后没人肯为他出头。

    陈奇瑜这个人的能力在明末数得上号,未必比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差,要是崇祯能够用好了保不准就能够避免吊死的命运。

    可惜自从崇祯九年六月被贬充军,陈奇瑜就再也没有得到复出的机会,最后到了南明隆武朝,隆武帝朱聿键才给了他迟来的爱,召陈奇瑜为东阁大学士。

    而然才五十岁的陈奇瑜在充军的岁月里熬坏了身体,死在了唐王诏书到达的前几天。

    陈奇瑜本来以为这辈子完了,历史上他的结局就是如此。

    谁知居然还有咸鱼翻身的机会,根本没打过交道的征虏大将军不知怎的就瞧上了自己,举荐了高官厚禄。

    现在又被委派参与五年平辽大计划,打建奴谁不趋之若鹜陈奇瑜哪管朝廷究竟给了什么实缺,绝对以征虏大将军马首是瞻,高高兴兴参与谋划。

    此时的陈奇瑜才四十出头,正是精力旺盛之时,他渴望再次证明自己,真把赞画工作做得事无巨细。

    孙传庭和陈奇瑜都是利用地形设伏的高手,一个在历史上生擒高迎祥把李自成打得仅仅剩下十八骑漏网了。

    一个是在车厢峡成功困住了崇祯末年的绝大多数流寇老贼和他们的人马,离把流寇斩草除根仅仅一步之遥。

    估摸着有这二位参与谋划,又有如臂使指的强军,还有征虏大将军的信任和不遗余力的支持,多铎那厮要活捉跑回去恐怕难于上青天!

    宋应星是个爱好钻研的科学家,让他当知县未必人尽其才,黄汉要在江华岛修建一所高等学府,名称叫做“汉江大学”。

    师资力量由徐光启、王徵、宋应星、王玉琪、贺鸣春、沈存力、彭家旺等等物色,不仅仅是体系内的新学毕业生担任教员,也会请不少大明学者来参与教学。

    “汉江大学”不教授八股文,也不需之乎者也,完全执行大白话教学,以自然、科学、科技的融合理工为主。

    宋应星在赶来汉城的路上已经被安排去虎穴城大学堂参观调研了三天,然后又去了坐落在青泥洼口的辽南大学堂调研。

    他早就被“红旗军”体系向上的氛围感染,期望能够跟诸多同道中人继续搞科研做学问。

    得知征虏大将军委任自己担任汉江大学的负责人之一常务校长跟崇拜的科学界泰斗“南徐北王”一起做事,他激动兴奋之余觉得亚历山大。

    无他,人家徐光启是退休阁老,王徵也是退休的从四品大员,都是两榜进士出身。

    自己一个举人选官的从八品县学教谕,跟人家的差距简直是天上地下。

    不仅仅是地位悬殊,宋应星还担心教不好学生误人子弟,忧虑研究内容




第七百四十八章:实业兴国
    “红旗日报”刊登的连载小说射雕英雄传完本了,由于这部小说脍炙人口使得报纸大卖,已经扭亏为盈。

    爱妾徐妙妍得了足五千块银元也就是五千两银子的稿费。
1...168169170171172...21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