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汉之魂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实在闲得疼

    走一步看一步,高迎祥已经不满足于在陕西称王称霸,他对洛阳、开封这两座大城、古城、前朝的帝都垂涎三尺,他内心里期望能够占领河南,染指中都。

    是不是能够心想事成,就得看接下来的仗打得好不好,能不能做到大量剿灭、逼降明军。

    &n




第八百七十二章:大战一场
    邢红娘部活跃的山区,

    地主、富农只有两条路可走,逃亡或者死亡。

    山民获得了土地又失去了官府的盘剥,还不需要缴纳地租,日子果然大有起色,他们知恩图报,愿意给邢红娘部提供粮草。

    得到了山民认可的邢红娘部果然耳聪目明,几次都成功逃脱官军围歼,还发展壮大了,现如今拥有两千余人马,武器基本上做到人人拥有。

    高迎祥见到邢红娘的人马后觉得奇怪,因为绝大多数来投奔的队伍都如同叫花子般,独独这彪人马不仅仅人数多,而且面色红润,衣着干净。

    细问究竟之时,邢红娘隆重介绍自己的压寨相公李岩,高迎祥得知这位相公不仅仅是读书人而已,还是河南杞县的举人老爷,立刻礼贤下士。

    举人已经迈入了士大夫的门槛,已经是官老爷,基本上不会有人下贱到从贼。

    因此流寇队伍里的另类李举人乃是稀缺品,哪怕是为了千金市骨装装样子,高迎祥也得摆出求贤若渴的高姿态。

    于是乎,高迎祥邀请李岩把酒言欢高谈阔论,渐渐地这个正处于迷茫期的资深反贼就被李岩不俗的谈吐吸引了。

    原本崇祯十三年才投奔李自成崭露头角的李岩提前一年半遇上了比李自成更加具备魅力和统御力的高迎祥,立刻碰撞出了火花。

    听了李岩有关于造反仅仅是打烂旧制度只能治标,唯有建立新制度才能够治本的论述。

    茅塞顿开的高迎祥紧紧地握住李岩的双手道:“足下龙虎鸿韬,英雄伟略,必能与本王共图大事开基创业谋取万里江山!”

    李岩已经堕落成为了流寇,就如同数典忘祖投靠建奴做汉奸的范文程那般,他必须使得流寇强大最后摇身一变成为正统,才能够有脸面回家乡。

    见已经割据了陕西的高闯王如此高看自己,李岩纳头便拜,口中道:“岩漂泊半生无枝可依,今日得遇明主相见恨晚,岩愿为主公牵马坠蹬!”

    高迎祥哈哈大笑,当场许诺委任李岩为军师,位列十八大将军之上,册封邢红娘为大将军位列第十九。

    李岩改变了命运,认了有容人之量的高迎祥为主子,不知道会不会在明末乱世再掀起波澜

    历史上的崇祯十四年,继承了高闯王遗产的猥琐男李自成如日中天,李岩在民间宣传: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导致一帮不明真相的穷人们信以为真,太多人由被动从贼转变为主动追随李闯贼。

    如今“不纳粮”的谎言早就被戳穿,这两三年“红旗日报”还经常刊登评论老生常谈“不纳粮”的欺骗性,阐明合理的税赋是支撑国家运转的要素。

    明确指出人人不当差,谁去修补维护黄河大堤谁来修桥铺路谁来修筑城池谁去缉捕盗匪何人保家卫国

    不知没了“不纳粮”的广告语,李岩还能够玩出什么新花样

    邢红娘得到了重用后被高迎祥允许收容河南当地来投奔的大小流寇、山贼武装,没几天邢红娘部就有了小一万人马。

    曹操罗汝才、八大王张献忠、老回



第八百七十三章:孤家寡人
    “红旗军”调动频繁,行军之时从来不扰民,官绅、草民都见怪不怪。

    但是这一次的动静太大人马很多,在京畿之地武装大游行一两千里,起到向京师军民秀肌肉的效果毋庸置疑。

    朝廷刚刚接到黄汉的奏疏,崇祯第一时间就在平台召集重臣议事,他确实担心“红旗军”有异动。

    因为此时刘之伦、方正化、周遇吉、黄得功等等已经离开京师,他们带走了四五万京营精锐人马,现在已经进驻卫辉府。

    为了确保京畿之地,崇祯也是豁出去了,把能打的京营人马都派出严防死守黄河防线。

    名义上,除了在外征战的人马,在册的京营将士们应该还有七八万,但是崇祯不傻,知道这些绝大多数是影子部队,是勋贵集团吃下的空额。

    需要保卫京师之时,真正能够拿起武器打仗的京营兵丁恐怕都不足两万。

    加上五城兵马司、锦衣卫的人马,京师能够组织四五万兵力恐怕都勉强。

    而且这些人马中除了李若琏指挥的不足一万锦衣卫可堪一战,其余绝大多数是滥竽充数之辈。

    要是黄汉玩落井下石来个假途灭虢,趁机率领三万精锐夺取京城,后果不堪设想。

    不怕敌人强大,就怕没有应对之策。

    崇祯这些年见识了黄汉安民、养兵、搞钱财的手段,更加知道太多朝臣都参与了“汉江郡王”发起的投资。

    人心不古,大明还有忠臣良将吗崇祯心中凄苦却无法找人倾诉。

    况且他基本上不信任文官武将,最信任的大太监王承恩又没有什么能力,说不出子丑寅卯。

    崇祯根本不识人也不会用人,其实赵率教、满贵、曹文诏、卢象升等等死后也仅仅剩下了洪承畴、陈奇瑜、孙传庭、周遇吉、尤世威、侯世禄等为数不多的可堪一用之人。

    然现如今洪承畴躲在陕西的塬上不敢回朝,估摸着回来也难免菜市口挨刀。

    即便崇祯想留下洪承畴也做不到,因为“红旗日报”连续几个月都在刊登文章评论陕西之战的得失,对洪承畴、熊文灿等等口诛笔伐,已经把他们搞得臭大街。

    黄汉如果不肯洪承畴活着还可以发动大明的文官武将集体参奏,洪承畴明摆着是失陷封藩的第一罪人,比当时孙元化惹的事大多了,不杀不足以正朝纲。

    崇祯虽然刚愎自用,但是群臣据理力争,而且是显而易见的理由,崇祯也只能选择妥协,洪承畴想要活命继续做大明朝的官,根本没有可能。

    陈奇瑜背了招抚流寇失败的黑锅,又因为不能持廉、谎报军功、坐失州县、误封疆大事,被御史傅永淳、给事中顾国宝等等言官弹劾。

    最后的结果是缇骑缉捕陈奇瑜下昭狱严加审讯,几个月后陈奇瑜被革除功名充军发配。

    已经绝望了的陈奇瑜忽然摊上好事,被“汉江郡王”看中委以重任,他对崇祯失望透顶,根本不可能再回头。

    孙传庭已经得偿所愿,在争夺朝鲜之战中施展了抱负,完成了聚歼一万几千满蒙骑兵的计划并且生擒建奴豫亲王多铎。

    他爱上了“红旗军”这个集体,期待着参与率领这样的威武之师平定辽东、收复交趾,不可能再被崇祯所用。

    历史上尤世威、侯世禄等等几个榆林将领得到了崇祯召见却没



第八百七十三章:挟天子而令诸侯
    房连栋之所以留下吴甡乃是得到了黄汉的明确指示。

    大明朝廷不在乎医学家,黄汉却是当宝贝,当然不肯让吴甡人头落地。

    况且历史上的吴甡没有被失陷封藩的大罪牵连,而是自己影响了历史导致吴甡摊上大事了。

    房连栋写了公文卖自己的面子从缇骑手上以借用的名义留下了吴甡,原本还以为这位士大夫会感激涕零,谁知根本不是这样。

    吴甡见到房连栋后就立刻要求看看病人的情况,房连栋实话实说,他告诉吴甡根本没有疑难杂症等着救治,而是为了救他的性命才出此下策。

    听了房连栋的解释后,吴甡勃然大怒,他还要前去追缇骑,争取早日前往京师面圣。

    也难怪吴甡如此,他们十几个被逮拿的文官都认为至多被朝廷贬谪罢了,怎么可能掉脑袋

    因此人人情绪稳定,一路上还有说有笑。

    最后的结果众所周知,朝廷一口气杀了三十六位高官、七个大太监的消息被吴甡证实后,这位名医士大夫顿时汗流浃背。

    他此时已经在坐落在“虎穴城”的“汉江大学”教授中医理论,他还在学习西医外科,居然强忍着呕吐欲观摩了几次尸体解剖。

    “红旗军”体系的外科水平突飞猛进,早已经超越西洋人,那是因为拥有了输血、输液的技术,又拥有大量尸体提供解剖研究。

    这不是胡扯蛋,连年征战,尸体的获得比猎杀野猪还要容易,穷凶极恶手上犯有奸杀妇女罪、屠杀妇孺罪的流寇、建奴、鞑子都可以用来为医学发展做贡献。

    这个时代人得了急性肠痈一半人会活活疼死,这其实就是急性阑尾炎而已,现在的“汉华大学”附属医院“仁义信虎穴城医院”已经掌握了割除阑尾的技术。

    这不仅仅是得到了大量尸体用于解剖研究的结果,还得益于黄汉的指点,黄汉不懂高深的临床医学,只懂医学常识和常见病。

    他的这些常识有许多来自于后世的公益宣传,比如说采取按压心脏三十次,人工呼吸两次的心肺复苏法抢救心脏骤停的病人。

    烫伤时浸泡在常温水里两刻钟缓解伤情、异物堵塞呼吸道而发生窒息使用“汤姆立克急救法”等等。

    爱好钻研医术的吴甡知道自己至今都是因为“红旗军”借用故而滞留的朝廷罪官,如果贸然回京师、或者偷偷地回家,保不准就会被缉拿下狱问罪,人头落地大有可能。

    这时他才感受到了“汉江郡王”的救命之恩,他知恩图报,自认为再也不可能入朝为官,故而把几十年积累的医术传授给学生,自己也在刻苦学习解剖……

    皇帝薄情如斯,杀士大夫如同杀鸡,衮衮诸公已经失望透顶。

    大部分文官武将即便发现“红旗军”异动也会处变不惊,唯有崇祯担心黄汉落井下石,趁着流寇、建奴联合攻击京畿之地的危机时刻直接发难。

    他眼睛直勾勾盯着郑国昌的老脸确认道:“郑爱卿,‘红旗军’请旨入关真是为了拉练新兵关外何其辽阔,为何一定要入关拉练‘汉江郡王’莫非醉翁之意不在酒”

    很明显皇帝早已经不信任黄汉,郑国昌心里叹息,由此可见女婿即便想做个忠臣良将也无法回头,事到如今不得不做个权臣。

    最后是不是做到挟天子而令诸侯,只能够走一步看一步了。

    郑家难以独善其身那是肯定的,郑国昌很欣慰,因为他在大明相当于是裸官,坐落在“虎穴城”的郑家府邸人



第八百七十四章:刻薄
    首辅刘宇亮奏对道:“陛下,郑阁老言之有理,老臣以为然也,‘汉江郡王’爱惜羽毛,他如果高调表态进入中原剿杀流寇、打击建奴、鞑子,就要有始有终。

    然流寇祸害大明十几年,非朝夕之功能够平定,自然会影响平辽大计。

    想来‘红旗军’三万人马的意图是一击就走不肯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事,故而没有明确任务,以练兵的由头入关。”

    阁臣薛国观道:“陛下,这是一件大好事啊!

    只要‘红旗军’三万人马出现在黄河附近,哪怕他们真是拉练不参战,也能够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就会导致流寇、东奴畏首畏尾。臣认为即刻准奏才是上策!”

    崇祯见两位阁老如此正面评价三万“红旗军”入关,腹诽不已,可是军情急如火,洛阳、荥阳、开封等等大城形同虚设,流寇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河南,眼看着就要威胁到大运河。

    曹州知州朱大典如同绝命书形式的奏疏已经在大前天夜里送达,“十二万曹州军民同心死义,保大明二百里江山。”这样的句子令崇祯涕泪满衣襟。

    河南、中都几大百文官武将望风而逃,唯有曹州知州朱大典欲凭借不足三千乡勇、民壮死守城池,可歌可泣!

    崇祯特想下旨命令刘之纶出兵渡河协防曹州,可是又害怕走不到曹州就被满蒙骑兵阻击造成不可估量的伤亡。

    这几万京营人马都是根据“红旗军”装备、训练模式依葫芦画瓢,倾注了崇祯不少心血,每年耗用朝廷百万两军费,崇祯损失不起。

    “汉江郡王”请旨,“红旗军”三万人马将要入关进行长途行军拉练,没有说明行军路线和目的地,这决然不行。

    崇祯灵机一动,脸上不由得露出了笑意,他道:

    “诸位爱卿,朕准了'红旗军'三万人马入关,但是得规定他们的行军路线和终点,以便于通知沿途州城府县给予配合。

    朕认为终点就选择曹州,沿途穿越哪些州府内阁会同兵部立刻制定章程,今天就派出六百里加急送往山海关。”

    朱大典高调表态跟曹州共存亡的奏疏诸位重臣都知道,见皇帝如此安排都觉得妙不可言,首辅刘宇亮立刻大拍马屁道:

    “陛下圣明,如此安排举重若轻,老臣佩服之至。吾皇万岁!万万岁!”

    其余重臣也开始山呼万岁!听得郑国昌不胜其烦,他赶紧道:

    “诸位大人,当务之急赶快制定'红旗军'行军路线,下达沿线州府提供粮草、清理官道积雪、平整道路,争取提高‘红旗军’行军速度。再磨磨蹭蹭万一曹州丢了,十几万军民危矣!”

    这话在理,不少大臣颔首,崇祯也觉得很有必要。

    可是听到要给三万人马提供粮饷,户部尚书李待问如同被扎针般跳了出来,他道:

    “京畿之地遭遇旱灾、蝗灾,减产严重,各州府的粮食也仅仅能够勉强维持,提供三万客军人吃马嚼几日,就会造成大亏空,恐怕地方上不会就范。”

    郑国昌嗤之以鼻,道:“户部只管下达命令布置沿线州府做好接待准备,争取能够大量节约'红旗军'的时间,让他们能够早日到达曹州。

    李大人可以明确告知沿线的巡抚、兵备道、知府等等相关人员,所有的花费朝廷实报实销,届时从辽饷中扣除即可!”



第八百七十五章: 男儿应是重危行
    天寒地冻,京畿之地山海关通往永平府的官道上,炫目的红无边无际,赶来围观“红旗军”过境的军民官吏不计其数。

    精神抖擞的“红旗军”将士们谈笑风生,镇抚官、宣传队员不断跟将士们交流。

    “咱们这一次出任务有可能无法回家过年了,弟兄们想不想家”
1...200201202203204...21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