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汉之魂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实在闲得疼

    他不屑于摧眉折腰事权贵,干脆退休回老家,在松江府继续他的农业试验,并终于编纂完成了他划时代的科学巨著一一《农政全书》。

    他这一次为了确保永平府老百姓有收成,特意带来了刚刚试种成功的新农作物,这东西性喜冷凉,是喜欢低温的农作物,比甘薯更加容易在大明北方种植,这东西当然是马铃薯。

    根据后世学者研究统计,大明拥有耕地总量不低于六亿亩,而人口不会超过一亿五千万。

    由此可见男女老少平均拥有四亩耕地以上,而四亩耕地也仅仅能够维持脆弱平衡而已,一旦出现天灾就会大量饿死人。

    后世接近十四亿人口,耕地红线是十八亿亩,洪涝、干旱、台风等等自然灾害年年有,在改革开放后就没听说过有人饿死,只是经常听说粮食浪费严重,太多饭店里半桌子菜肴都会变成泔水。

    由此推算,后世一亩来地生产粮食就能够满足一个人饱食,还能够满足禽蛋、肉类的供给。

    禽蛋和肉类其实也是由粮食转换而来,大体上是三斤粮食转换一斤鸡蛋,不到七斤粮食转换一斤猪肉。

    而在明末,四亩多地的产出都满足不了老百姓的温饱线,导致大量老百姓饿死,两厢对比,足以说明当时的粮食亩产量该有多低。

    徐光启满怀热情来永平指导农民进行生产自救,可惜遭受了冷遇。

    由于他是朝廷正三品大员,来到地方上赈灾却没有带来粮食和真金白银,使得报以希望的战争难民人人骂娘。

    徐光启虽然是个智者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但是




第一百七十八章:拷饷
    郑国昌不傻,当然知道朝廷根本不可能得到足额的大军缴获,能够有个一两成上交朝廷就已经阿弥陀佛。

    他选择睁一眼闭一眼,明知“红旗军”的随军劳役这些天奔走在永平至开平镇之间用马车、牛车、独轮车一趟趟拉东西也不制止。

    郑国昌的想法就是与其便宜了如辽镇那样的人马还不如让“红旗军”实惠一把。

    反正他过不了多久就会回京师履职,因为他这个藩台的官署在京城,永平府只不过是按察使在此地有衙门而已。

    他为了避嫌从来不问郑孝文“红旗军”的机密之事,这些天儿子在不遗余力搞物资,他还有意无意提供方便。

    郑国昌知道有些不太容易到手的东西,郑孝文往往都是亲自出马,人家哪里会是给“红旗军”正八品衘的小小主簿面子,还不是扯他这个藩台虎皮做大旗谋取“红旗军”一营之私。

    黄汉夺下了永平使得这个历史上被屠城、焚毁的大城避免了厄运,他当然要争取到最大利益,搞物资、钱粮一直在进行中。

    高有谋有了上一次收拾开平镇、榛子镇土豪劣绅的经验,在永平府复制手到擒来。

    永平府城里投降的世家大族虽然无一例外被后金军血洗,因为建奴抢劫很有经验,专门挑选大宅门下手,但是由于时间仓促,总会有一些运气好的地主老财侥幸躲过一劫留下了一条命。

    这些注定了里外不是人的士大夫、士绅已经被后金军制造的大屠杀吓丢了魂。

    高有谋发动群众举报,当天就确认了许多曾经做过汉奸的土豪士绅,他带着“红旗军”把惊魂未定的这些人抓捕之时,他们都以为这一次恐怕死定了。

    谁知高有谋居然宣布只要没有血案又不是朝廷在职官吏的人都可以网开一面,至于放了谁杀了哪一个,就得看认罪表现。

    于是乎,这些人为了活命竭尽所能挣表现,最行之有效的表现这些人统统明白——出银子为“红旗军”助饷。

    他们的家里被后金军搜刮了一遍,又被“红旗军”细致搜索过了,按理说应该没什么油水。

    其实未必尽然,狡兔三窟也!

    哪家地主老财会傻到把所有的金银财宝都摆在家里装入坛子里封好,在夜里偷偷的埋起来这个最简单的做法人人都会。

    隐藏一部分金银财宝在别院或者在城外老宅子深埋地下也是司空见惯的做法。

    高有谋自己就曾经亲自在夜里藏过他这一房的金银财宝,对此道门儿精。

    阿敏那厮抢劫杀人得到的只不过是这些土豪劣绅的一小部分财货,“红旗军”来掘地三尺只能获得显而易见的金银财宝。

    高有谋带着“红旗军”采取攻心战术,让土豪劣绅自己吐露出金银财宝的埋藏地得到的收获恐怕要远大于阿敏所得。

    至于那些投降建奴并且侥幸躲过阿敏大屠杀的原大明现职官吏,就用不着高有谋出面了,因为他的形象是给人希望,他经手的案子都不会弄死当事人。

    王展鹏专门对付这些必死之人,他采取的办法有些类似于闯贼的拷饷做派,采取用刑、饿肚子、暴晒等等做法不一而足,目的自然是在明正典刑之前把这些贪官污吏榨干。

    不是黄汉好杀,也不是他不愿意给汉人洗心革面的机会,而是众目睽睽之下要是徇私不处置明目张胆投降建奴的在职官吏。

    不仅仅难以堵住悠悠之口,也无法教育大众,杀一



第一百七十九章: 种田
    想着为老百姓尽一份力的徐光启兴冲冲赶来到永平期望帮助老百姓进行生产自救,郑国昌已经接待并且宴请过了。

    本来以为这位大人来参与赈济战争饥民应该带来粮食,谁知道他是给老百姓送来希望。

    郑国昌觉得蛋疼,目前他要的不是希望,而是渡过眼前粮食危机,这位徐大人貌似天真得可爱。

    黄汉不想在永平府呆着空耗大好光阴,他又亲自送来了几万两追缴到的叛国官吏的赃款,并且来找布政使大人辞行,准备带着本部人马去开平休整。

    他预备在开平镇投资实业,把诸如煤窑、洗煤厂、砖窑、炼钢小高炉、土焦化厂、水泥窑等等规划后就准备去海边建设一个属于自己私人的城堡。

    这年头连地方豪强都结寨自保,连乡下的村子都联合起来修建土城堡,这些属于宗族武装的堡垒、城寨防盗、防匪、防流寇的同时更加防备官军。

    这就表示,连代表政府的大明军队都无法进入宗族武装的堡垒、城寨。

    一般情况下,朝廷都是睁一眼闭一眼,除非有确凿证据指明这些割据武装公然造反,明军才会承受伤亡去攻打。

    黄汉乃是朝廷的军官,有时候身不由己,说不定自己明明把一个地方经营得有模有样,可是朝廷一个调令,地盘就有可能被后来者捡了桃子。

    因此黄汉采取私人名义屯田,建造一个属于私人的海边堡垒,居民以“红旗军”伤残退役军人和军属以及工匠家庭为主流。

    以后即便自己不在这里当官,后来者也无法染指自己的产业,也进不去属于私人的堡垒。

    郑国昌正在接待徐光启,他被这位天真的科学家缠得一个头两个大。

    因为他没办法在人心不稳的时候以行政命令让老百姓试种徐光启带来的新农作物,被兵祸波及的升斗小民嗷嗷待哺,此时一个处置不当就会生出是非,朝廷不给救济还强拉硬派岂不是要激起民变

    要使得徐光启带来的秧苗能够按时种到地里去,唯有跟拥有大量土地的士绅协商办理。

    可是这谈何容易,大明朝乃是政令不下乡,况且人家的田地,想种什么粮食他这个布政使也管不着。

    这时亲随来报守备黄汉求见,郑国昌顿时找到了脱身的借口,拱手向徐光启解释“红旗军”主将求见有可能是有紧急军务,连忙让亲随传见。

    人家要处理军务,按理说徐光启应该告辞了,可是科学家相当执着,不肯走,大有一副今天郑国昌不答应他的请求就要赖在这里的架势。

    因此黄汉来到原按察使衙门二堂之时发现还有一位身着绯袍,绣胸前补子上绣着孔雀的正三品文官大员。

    黄汉跟郑国昌关系融洽,抱拳见礼后,郑国昌见徐光启依旧端坐,只得介绍道:“黄守备,快见过礼部徐侍郎。”

    徐光启也耳闻“红旗军”久矣,当然听说过黄汉,此时笑眯眯上下打量这位年轻将领。

    黄汉这时不知道这位礼部徐侍郎是何方神圣,抱拳施礼道:“卑职见过大人!”

    徐光启道:“不错、不错,‘红旗漫卷西风’脍炙人口,黄将军果然器宇轩昂,真是一员虎将。”

    黄汉谦虚道:“大人过奖,卑职愧不敢当。”

    郑国昌问道:“黄守备,今日前来所为何事”

    “卑职来向大人辞行,永平刚刚光复百废待兴,卑职认为要及时组织老百姓生



第一百八十章:天造地设
    黄汉打蛇随棍上,厚着脸皮套近乎道:“徐大人怎么如此健忘,您就是卑职的恩师啊!”

    徐光启哑然失笑道:“黄守备说笑了,老夫今日跟你乃是初次见面。”

    “非也、非也,卑职早就把大人牢记心中,卑职对于农作物的一些浅见就是曾经有幸看过大人的《农政全书》。

    卑职还看过《甘薯疏》、《几何原本》,因此内心里早把大人当做恩师,今日见到大人真的是三生有幸。”

    徐光启再次惊呆了,嘴巴张得老大,郑国昌也觉得匪夷所思,这个愣头青明明是一介武夫,他怎么会看如此专业性的书籍他看得懂吗还是故意装大尾巴狼

    徐光启忽然若有所悟问道:“不对啊!老夫的《农政全书》里没有记录马铃薯的种植技术,这是去年老夫掌握的种植方法,也刚刚育出秧苗,黄守备又是从何得知”

    哟!扯淡扯大了不好自圆其说了。黄汉没办法只能装无辜反问道:“《农政全书》里居然没有记录马铃薯的种植技术,还请大人告知卑职会在哪里得知这个技术”

    科学家一般情况下不精于人情世故,被黄汉的反问迷惑了,他也无从得知,只得不纠缠这个问题。

    他现在着急那些马铃薯、甘薯秧苗,催促道:“黄守备既然熟知甘薯、马铃薯的好处,那么赶紧安排人种植,抢一天农时就会多一分把握。”

    “那是自然,卑职马上就带大人的手下疾驰开平,今天无论多晚,哪怕挑灯夜战也要把所有的秧苗全部种下如何”

    见黄汉做事如此干脆,老人家满心欢喜,道:“老夫也不呆在永平城里,这就随你去开平。”

    郑国昌见二人说走就走哪里肯放,他心里装着小九九呢。

    笑道:“徐大人,不知您是否瞧得上黄守备这位年轻人文韬武略,多加磨练日后定是我大明不可多得的帅才!”

    徐光启狐疑道:“老夫早有耳闻,黄守备确实可堪大用,只是不知郑大人言下何意啊”

    郑国昌见徐光启貌似比较欣赏黄汉,趁热打铁道:“黄守备一口一个恩师,老夫以为徐大人何不认下这个学生”

    徐光启乃是朝廷正三品礼部左侍郎,早有风闻马上就会升职为礼部尚书,他曾经参加考选成为翰林院庶吉士,有这个经历接下来入阁就水到渠成。

    郑国昌有意让黄汉跟他拉上关系无非是为了提携后辈而已,当然他也有一己之私,他的儿子跟着黄汉混呢,黄汉爬得高,他的儿子还会差了

    他还有一个心思,老妻来信了,告知女儿乐意下嫁黄汉。

    可是他一个名门望族的士大夫,一个朝廷从二品封疆大吏,把嫡女嫁给一个武夫面子上有些过不去,如果黄汉成为了名满天下徐光启的弟子,就会截然不同。

    黄汉虽然不屑与低眉折腰事权贵,但是在科学家加道德君子徐光启面前例外,他闻言立刻跪下行大礼道:“恩师在上,请受弟子大礼。”

    徐光启不太过问人情世故,不表示他情商低,他也不在意文贵武贱一说,此时哈哈大笑道:“老夫今日破格收下你这个关门弟子,希望你能够为大明子民呕心沥血,为大明江山社稷再建新功。”

    郑国昌凑趣道:“恭喜徐大人得此文武兼备的俊杰为徒!”

    “哈哈……老夫早闻黄汉英雄了得,想不到他居然拜在老夫门下,痛快痛快!”

    &n



第一百八十一章:东奴不灭无以家为
    黄汉道:“大汉冠军侯霍去病壮志豪言‘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弟不才东施效颦,东奴不灭,无以家为也!弟以军营为家,终日跟袍泽摸爬滚打,哪家女子能够忍受哈哈……”

    马祥麟一拍大腿大叫道:“好个‘东奴不灭,无以家为也!’黄老弟真乃英雄本色,哥哥痴长几岁,如果你不嫌弃,你我义结金兰如何”

    黄汉愿意跟白杆兵结交,跟马祥麟这个忠臣良将拜把子他当然乐得如此,道:“兄长如此抬爱,弟哪敢不从命,咱们就在此摆香案结拜可否”

    徐光启、郑国昌听见了马祥麟的大呼小叫连忙问明情况,徐光启得知黄汉自比霍去病言志欢喜得很,也来跟关门弟子干了一杯。

    此时郑国昌不失时机郑重其事对徐光启道:“徐大人,老夫膝下还有小女秀娥未出阁,想请大人保媒跟高足黄汉喜结良缘如何”

    郑国昌太精明难怪才不到五十岁就成为了大明封疆大吏,果然有两把刷子,黄汉这个赳赳武夫拜入徐光启门下,自然脱去了武人粗鄙的外衣,他此时许配爱女又会是一段佳话。

    徐光启闻言大包大揽道:“此乃好事啊!黄汉能够娶令爱为妻是他的福气,明日老夫就会在开平镇见到黄汉的父亲,那时老夫一定敲定此事。”

    两人没有藏着掖着,话音很高,秦良玉听见了喜滋滋来恭喜二位大人,那边马祥麟趁着酒意在跟黄汉结拜没听见,一大群武将都在起哄。

    秦妡怡却把秦良玉和郑国昌他们的谈话听得真真切切,霎时间脸上惨白,张凤仪也听见了,见小妹一副摇摇欲坠的样子大惊失色,连忙上前扶住。

    只见秦妡怡豆大的泪珠滚落,口中道:“嫂子,我心里难受……”

    这简直是横刀夺爱啊!郑藩台怎么就在这个时候请徐大人保媒呢张凤仪顿时觉得失望透顶,不声不响扶着妹妹出了宴会厅。

    晚上在安排给秦良玉临时使用的一个前永平大户的豪宅里,老夫人听儿媳讲明白了来龙去脉唏嘘不已。

    心里责怪自己为何对女儿的终身大事不上心,为何没有瞧出来她的心思。

    要是自己哪怕早一个时辰开口,以郑国昌的权位哪里好意思再提嫁幺女给黄汉之事一段好姻缘就此失之交臂,真的可惜之至。

    秦良玉安慰被嫂子说破心思已经哭成泪人的秦妡怡道:

    “唉!缘分这东西真的无法强求,那黄汉为娘瞧着也是满心欢喜,谁知道就在今天的酒席上,郑藩台就当众请徐侍郎保媒,娘当时还乐滋滋给他们道喜来着。”

    泪眼婆娑的秦妡怡可怜兮兮道:“娘,女儿求您一件事好不好”
1...3940414243...21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