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昭烈帝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沉舟烂柯
如今襄平城里的百姓们都从心里接受了刘备,这位年轻的太守虽说杀起人来眼睛都不眨一下,但平日里都是笑呵呵地甩着两只长胳膊四处晃悠,遇见百姓有困难就想方设法解决。
其实百姓们不是傻子,谁真心愿意对他们好,为他们的生活排忧解难,这些人都看在眼里,所以刘备的付出也不是没有回报,现在只要是官府提出的劳动项目需要人手,这些民众都会争先恐后地响应号召。
挖煤、炼铁、伐木、烧制陶器,地处偏僻寒冷地带的辽东郡人民历年来养成的猫冬习惯被打破了,人们每天起床之后就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出门,去街角的粥棚喝上一碗热乎乎的杂粮粥。
这也是刘太守的新举措,他认为百姓们在大冷天还要劳作,以往一天吃两顿饭的习惯不足以维持体力,便索性不让百姓们在家吃饭了。
襄平城的每一个街角和移民营地里都设立了粥棚,官府指定的人员天不亮便起床开始烧水煮粥,等到大多数百姓醒来出门的时候粥也熬好了,浓稠的杂粮粥里什么都有:米、麦子、粟米、豆类。这些杂粮被煮得稀烂,散发出诱人的香味,百姓们喝下之后浑身暖烘烘的,连去往各个劳作地点的脚步也变得轻巧有力起来。
中午和天色渐晚的时候也是一样,百姓们只需要专心劳作,把心思力气都使在干活上,吃饭问题自然有官府来解决。
他们也不用担心孩子们饿着,大人们吃完饭去上工之后,老人和小孩便来到粥棚,不能干重活的老人们吃完粥之后便带着小孩子们走街串巷,他们或是清理道路上的石子,或是帮着战兵们清理马厩,收拾饲料。
刘备走着走着,恰好遇见张焕了,这位现在的襄平城治民官正在苦口婆心地劝说一名老汉回家,这老汉也不知道多大年龄,腰都快直不起来了,可还是带着一群孩子在清理路面。
“诸位不嫌弃我们这些老梆子没用,给我们分房子,还给我们饭吃,老汉也得做些事情来回报,要不然这辈子就算是白活了。”老汉很倔强,坚持不肯回去,闹得张焕十分为难。
刘备看着这名老汉单薄的衣衫、佝偻的身形和谦卑的笑容,心中很不是滋味,他站在一边看了片刻,终于忍不住走上前去,把张焕拉到一边低声嘱咐起来。
“这些老人愿意干些活,那就让他们去干,就算是他们回报的力量再微薄,那也是一片赤诚之心。我知道你劝阻他们也是出于好心,但他们不这样,就会觉得自己是被我们施舍,没有人喜欢白白得到他人的施舍,老汉们这样做也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尊严,我们应该尊重。”
尊严
尊重
张焕被说得一愣,再转过头去看了看趁机走开,继续起自己工作的老汉,心中仿佛有什么东西被触动了。
拍了拍张焕的肩膀,刘备继续往北走去,他一边迈动脚步,脑中却在不停地深思,这些社会最底层人民虽然没文化,讲不出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身上却闪耀着淳朴而又无比绚烂的人性光辉。
为了保卫这一份善良和尊严,必须坚持为人民而战,永不退缩!
刘备捏紧拳头,脚步越发坚定起来。
到了城北军营,刘备却诧异地发现,这里只有稀稀拉拉的百十名士卒在看守营房,他麾下的主力部队和将领却都不翼而飞了。
张着嘴发了好一阵子的愣,刘备才想起来,原来前段时间关羽就曾经跟自己说过,城中军营地方狭小,容不下两千人的规模,他在城北河边发现一处被废弃的村庄,那里地势开阔,且和襄平城形成掎角之势,正是驻军的好地方。
好在这些士卒大都是认识刘备,连忙给他找了一匹战马,刘备翻身上马,一路就来到了城北的那处村庄,正赶上关羽他们在操练队列,一千多人的部队在新平整出来的校场上排列得整整齐齐。
看到老长官亲自来视察自己操练,那些在校场上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士卒们一个个更加来劲,一时间呼喝连天,各个百人队前进后退的脚步也比平日整齐了许多。
刘备被几名将领们簇拥着穿行在操练的队形里,关羽不断给他讲解军队建设的最新进展,当听关羽说到辽东士卒精锐,可以做到三天一操练的时候,刘备不禁皱起了眉头。
“云长,这样的训练强度会不会让士卒们受不了啊,你们这里粮食还够吗”在中国古代,五天一操练就是绝对的精兵,三天一操练是人的体能极限,因为在养殖业大规模发展起来之前,中国人普遍缺乏动物性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而重体力运动消耗的能量又极其多,很难通过吃谷物来补充,刘备担心关羽这样盲目的加大训练量恐怕不等敌人来杀,士兵自己就把自己练死了。
关羽有些自得地笑了起来,他拉着刘备来到部队硕大的厨房,“大哥请看。”
 
第五十三章 襄平东门送君去
第二天一早,赵云告别刘备,踏上了南下的道路。
山东和辽东之间在汉代就有了一定规模的航海往来,而两个半岛之间距离最近的航线就是从辽东半岛最南端的沓县,也就是现在的大连市到山东半岛的东莱县。
从襄平到沓县有几百里的路程,为了确保来回的顺利,刘备专门挑选了十名自称是辽东本地通,熟悉沿途道路的老兵跟随赵云前往。
“子龙,咱们是讲道理的人,一定记得要以礼相待,那个左伯要是不来,你就打昏了带回来。”刘备大言不惭地说着前后矛盾的话却一点都不脸红,“还有,遇见有能耐的人都带回来,咱们辽东需要人才,还有船匠,能召集多少就召集多少。”
赵云面无表情地听完刘备唠叨,跨上骏马就像逃命一样地飞速离开,而刘备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啰嗦,他手搭凉棚眺望着赵云等人远去的背影,忽地诗兴大发起来:“襄平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好诗,真是好诗。”
在一旁忍了半天的裴元绍终于羞愧地捂住了脸,摊上这么个没羞没臊、喜欢自吹自擂的老大,他感觉自己有时候都被传染得不靠谱起来。
时间就像赵云一样跑得飞快,转眼之间已是十二月,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到来了。
那些跟随着刘备的脚步,跋涉了几千里来到辽东,然后又辛勤建设了新的家园之后,原本的黄巾余众们终于可以安心躲在属于他们自己的房屋里度过这个冬天。
这里有坚固的住房、有充足的食物和燃料,还有愿意为他们的生活而奔波劳苦的官员,没有什么更好的了。
冬天过后就是春天,到那时这些人将会将希望的种子洒进开垦好的田野,到那时他们的新生活才算真正的进入正规,所有的百姓们都在翘首期盼这一天的到来。
刘备和张宁正在太守府里对着火盆烤火,张宁的身上穿着一件栗红色,并且点缀着白色斑点的漂亮皮衣,这是上次刘备去视察军营时带回来的梅花鹿皮做的,在他的坚持下给张宁做了件长风衣来御寒。
美丽的梅花鹿皮被做成了一件连帽束腰大衣,这是刘备特意画出设计图给襄平城里最好的裁缝李大娘去做的,一开始李大娘还不怎么相信男人的眼光,结果当皮衣缝制好,被穿在张宁身上的时候,李大娘那惊艳的眼神着实让张宁得意了许久。
刘备是除了张宁之外最得意的人,他按照自己的喜好给张宁改了个造型:马尾辫、红色大衣、黑色的齐膝皮靴。修长的收腰设计将张宁的苗条身材衬托得更加优美,而被扎成马尾辫的黑色长发让她白皙的脸庞显得格外皎洁,如今张宁每天出门走在襄平城的街道上都会受到无数目光的注视,让她这个小女孩的心里又是不好意思又是暗自得意。
“郎君是怎么想出这种不合规矩的打扮的啊现在人家都不敢出门了。”张宁故作羞涩的模样让刘备看得心中暗笑,也不知道是谁每天对着铜镜看好几次,恨不得不到饭点就不回太守府呢。
如今在两个人独处的时候,张宁已经放下了拘谨和羞涩,大胆地用郎君称呼起了刘备,虽然他们还没有夫妻之实,但双方早已默认了对方就是自己的爱人,每日里卿卿我我个没完。
刘备拨弄几下火盆里的炭火,张宁连忙向后缩了缩身子,她可不想有火星蹦到这件宝贝衣服上。
“你打扮得越漂亮越好,城里的女人们看了你,她们也想自己漂亮,女人漂亮了,男人干起活来也更有劲头。”刘备懒洋洋地说道。
张宁嘿嘿笑了几声,“那郎君是不是也更有劲头了”
“是啊,我现在每天想的就是出去宰头熊,给自己也做一身威风的皮衣,总不能看你一个人得瑟吧。”
两人正在乐呵呵地闲聊,突然门外传来一声响亮的咳嗽,刘备一听就是裴元绍的声音,这小子现在也不怎么进门了,都是站外面咳嗽然后大声通报事情。
“启禀太守,赵都尉回来了。”
这么快刘备噌地一声从矮凳上跳起来,起身来到门外,一溜小跑就来到了太守府用来待客的前堂。
只见屋里除了赵云之外,还有两名男子,他们一见刘备进来,连忙齐齐向刘备行了一礼。
&
第五十四章 孤胆英雄太史慈
由于旅途劳顿,左伯坐了一阵就有些精神不振了,刘备见状连忙喊来裴元绍,让他把左伯送回去,然后又特意叮嘱,务必要把太史慈家的老夫人接到这里来居住。
“此时万万不可。”太史慈连忙起身阻拦,他如今一介白身,和刘备的身份有天壤之隔,再加上初来乍到未立寸功,怎能受得起对方如此的礼遇。
更何况老娘是自己的,让别人伺候算什么事啊。
刘备用力按下太史慈的双手,正色说道:“我府中人手充足,侍奉老夫人不过是举手之劳,子义无需多虑。”
“可是这……”人家这么客气,丝毫不考虑双方的身份差距,几乎可以说是折节相交,太史慈反倒一时间不知道怎么说好了。
“子义乃是人中豪杰,难道来我辽东不想着有所作为,反倒甘心每日待在家中侍奉令堂”刘备干脆站上了道德制高点,开始以理相晓,“若是子义实在过意不去,那就请在我帐下多多施展才能,就算是报答了。”
中国人历来讲究个礼尚往来,尤其讲究知遇之恩,有道是彼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
太史慈此时已经被刘备用情用理一套组合拳打得晕头转向,他双手抱拳,热泪盈眶地对刘备深深一拜,哽咽着说道:“承蒙太守如此厚爱,太史慈虽粉身碎骨不能报也。”
哎,这就对了,刘备收了一员猛将,心情极为舒畅,这时候关羽等人听说赵云完成任务回来,也都兴冲冲地跑回了城中,刘备一见人都来齐了,便带着关羽等人来到议事厅,开始通报这一次的收获,同时也准备对过去一年的工作来个总结。
议事厅是用阳终书房改造成的,刘备专门请木匠做了几张方桌并在一起,同时又按照后世的样式订做了许多方凳,他真是被汉代的跪坐之礼给弄得受不了了。
众人各自随便找了个凳子坐下,刘备笑嘻嘻地看着关羽说道:“子龙已经把造纸的人才请到了辽东,你就等着新书吧。”
关羽也开心地笑了起来,此时他因为赵云长期不在,骑兵队伍没有主将而产生的小小不满早已经飞到九霄云外,只要有书读,什么都行。
“不过也有坏消息,青州又有动乱的苗头,当地百姓正在寻求到海外逃避战祸。”刘备话一出口,顿时看见众人脸上的神色凝重了起来,他稍稍停顿一下,继续说道:“从青州出海,要么来辽东,要么去南边的乐浪郡,所以咱们来年开春要忙的不仅仅是春耕,还有安置新的流民这一条。”
在座的众人虽然主要负责辽东的军事防务,但他们之前也都经手过流民安置,深知这方面工作的困难重重,所以在刘备说完之后,屋内难得地有了一阵沉寂。
“当初皇上为了让我来辽东之后能够积蓄人口,稳住边疆,特地免了辽东百姓三年的口赋,这一条记得给百姓们仔细地宣传。最好是挑些精明能干的人去青州宣传,多招纳些流民过来,辽东这边地多得很,人口再翻上一番都养活得了。”
嚯,免除三年口赋。屋内众人互相看看,从彼此脸上都看到了兴奋之情。
口赋是当年商鞅所创立的向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由于这一项税收不仅数额巨大,还可以作为清查户口的一种手段,于是从秦朝一直沿用至今,。
这项税收面对的是成年人,人们从十五岁开始,一直到六十岁都要年年缴纳,每年一百二十钱是为一算,所以口赋又被称作算赋,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甚至有许多百姓因为无力承担税赋,生下孩子之后就将其杀死的惨剧发生。
如今刘备抛出免除三年口赋这一条政策,势必会影响到流民的去向选择,也就意味着辽东的人口很快就会迎来新的增长高峰。
这时候徐荣突然开口,说出了一件众人大多不知道的事情,“就算没有免除口赋,辽东这边也比乐浪好得多,诸位可能不知道,乐浪郡毗邻高句丽、濊貊和三韩,这些异族不事生产专爱抢劫。尤其是濊貊和马韩,年年都要前往乐浪劫掠一番,或是抢劫钱财粮食,或是抢劫汉人为奴,总之是绝对不肯空手而归,乐浪百姓早就不堪其扰了,若是有选择,他们肯定是愿意来辽东。”
这话一说出口,就像石头扔进平静的睡眠,顿时激起了千层浪,众人纷纷向徐荣询问具体情况,徐荣也不隐瞒,将他这些年来直到的所有消息都一五一十说了出来。
没等徐荣讲完,屋内的气氛已经极度压抑,有如一桶即将爆炸的火药桶一般。关羽蚕眉倒竖,牙齿咬得咯咯作响;张飞哇哇大叫,恨不得马上就飞到乐浪去杀上一场;赵云一声不吭,眼中却是寒光闪闪;其余众将也都气得胸口剧烈起伏,满脑门的青筋暴起。
刘备重重一拳砸在桌子上,恨声说道:“这些山沟沟里的蛮夷,居然敢将我天朝百姓抢去作为奴仆,真是不知死活到了极点。诸位,从今日起
第五十五章 给弟兄们涨工资
扩军、备战,屋内众人都达成了共识,但是军队规模要扩张到什么程度,他们心里却是没有底。
“目前辽东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口,由于人口的限制,我们的各项生产都无法全力进行,不顾自身的物资生产能力,盲目扩军的下场必然是穷兵黩武,百姓苦不堪言,最后我们变成自己最痛恨的强盗,而且是打着大义旗号的强盗。”张焕皱着眉头说道,如今他恨不得在确保和平的情况下,让全部士兵都解甲归田投入到生产中去,虽然明知道这并不现实。
辽东这边由于大量人口的涌入,目前人口看似是不少,但跟随刘备前来的黄巾余众以老幼妇孺居多,青壮数量相当少,这些人参加生产劳动是没太大问题,最多效率差一点,但要是拉上战场可就强人所难了。
徐荣点了点头,说道:“我大汉子民千万,然而先汉武帝继承了文帝和景帝两代人的积蓄,才仅仅积攒起不到十万的精锐骑兵部队,并且几次北伐搞得国库空虚,百姓流离失所,有了前人的经验教训,我等必须仔细考虑军队的规模。”
关羽盯着徐荣的脸,“鸿志兄,之前听你说乐浪郡人口近二十万,我们是不是可以从那边运一些没有土地、而且渴望安全的百姓来辽东”
“从乐浪吸纳移民前来是个好办法,毕竟很多人都是从中原逃难过去的,对那边没什么难舍。但从乐浪到辽东都陆路的话要翻过长白山,道路崎岖难行,若是走海路的话那咱们还不如直接从青州接人呢。”徐荣用手指沾了点水,在桌面上粗略画了一下辽东三郡的位置,众人看了之后就无奈地叹息起来。
“乐浪比咱们这边气候温暖,更适合耕作,所以咱们要尽量让那边的百姓安居乐业,不要总想着挖人。”刘备可不希望放弃乐浪郡,那里就是后来的平壤城一带,依托着大同江的丰富水源,是朝鲜半岛上少数适合耕作的肥沃之地,并且是他构想里控制朝鲜半岛的核心地区,人口越多越好。
赵云听了刘备的话之后马上表示赞同,“太守说得有理,我们多接纳些青州流民就足够了,据说这次的动乱是一些黄巾余党发起,打着继承张角遗志的旗号,吸引了不少当初逃在山林中的残余黄巾军,声势相当浩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