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昭烈帝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沉舟烂柯
可是郭嘉做足了心理准备,想要看见什么新的超越时代的兵器或是器械,最后显现在他面前的,却是这么个傻大笨粗,看上去就跟个房柱没啥区别的玩意。
难道刘备是想修宫殿,为称帝做准备了
“当然是好东西。”刘备笑嘻嘻地让郭嘉自己去看。
郭嘉来到这根巨木旁边仔细端详起来,只见端口处的圆孔约有碗口粗细,黑洞洞的仿佛深不见底,他凑到洞口一看,仿佛最末端还有一个透光的小孔。
再看这巨木外侧,仿佛还不是直接挖洞,而是将粗大的树干纵向剖成两半,又用胶类粘合,再用一圈圈铁箍紧紧捆扎而成,看上去坚固异常,也不知究竟有什么用处。
巨木下方是用装满了泥土的麻袋作为底座,使得较为纤细的一端微微仰起,后面则是堆了好些个麻袋,紧紧抵住粗大且被铁箍裹得格外严实的尾部。
“打仗用的。”郭嘉看了半天,最终只能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
这玩意看起来蠢得要死,其他什么用都没有,估计就是新兵器。
可是就一节傻大笨粗的破木头,又不是攻城的冲车撞木那种东西,真要是吭哧吭哧扛到战场上,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刘备见郭嘉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什么端倪,不由得得意地笑了起来,手一挥,葛玄便指挥着几名军士围到了巨木周围。
一包黑灰色颗粒被薄薄的丝绸包裹着,用带有长杆的小锹送进孔洞底部压实,紧接着被送进孔洞的还有一大包铁钉和指头大的铁砂粒,同样被压得严严实实。
在郭嘉疑惑的目光中,葛玄亲自动手,用长锥子在巨木末端钻出来的小孔里捅了捅,n一根两尺长、手指粗细的灰色捻子,然后从腰间摸出火镰,转头对郭嘉笑了笑。
“奉孝,捂住耳朵。”
“啊”
郭嘉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就看见葛玄噌噌两声打出了火花,灰色捻子遇见火星就骤然闪起亮光,迅速燃烧起来,仅过了短短一瞬间,火光就像是灵猫一般钻进了
第一百一十一章 举一反三郭奉孝
这种令人胆战心惊的近距离大杀器俗称松树炮,是两千年后一群活跃于山区的军人、以及劳苦大众们为了打破敌人的围剿,在简陋条件下的伟大发明。
虽然以后世人的目光来看,这种武器射程近,威力往往发射几次就要重新打上铁箍,即便如此也是用不了太长时间就得报废,可是在两千年前的东汉末年,这一门松树炮,却已经算得上是极其令人震惊,威力极其巨大的恐怖武器了。
见识了松树炮的威力之后,刘备又带着郭嘉巡视整座戒备森严的建筑群,见识了几座不停将三种原料碾成粉末的作坊,这时候郭嘉才有些相信,他身边的这位无所不能的刘使君还真是掌握了一种强大的武器,而不是误打误撞,瞎猫遇见了死老鼠。
“单是这三种东西配在一起,遇见火之后,就能引发剧烈的使君你刚才说的是什么,对,b”
“为什么按照最佳的配比调制之后,还要加水来反复搅拌,最后再挤成米粒大小的颗粒,放在通风的地方阴干”
郭嘉化身好奇宝宝,小心翼翼地捻起一粒已经干透的黑色放在眼前,这东西呈现出不太规则的细小长条状,若不细看,只怕是会误以为是老鼠屎。
“炭粉、硫磺粉和硝石粉不一样重,若只是拌在一起,放得久了之后就会逐渐分层,烧起来的效果不好,像这样搅拌均匀之后做成颗粒,就不会出现那种情况了。”刘备得意地讲解道:“不但易于长期储藏,运输和使用也更加方便。”
“那这到底是怎么个道理,为什么把这个什么点燃了,就能发射出去那么多的东西”郭嘉继续问道。
“是气的原因。”刘备笑道。
“气”郭嘉更疑惑了。
刘备带着郭嘉来到一间屋子,这里满地都是竹子和木头,看上去像是个木匠铺子。
“看看这个。”刘备拿起一个长约五尺,粗约一寸的竹筒,熟门熟路地抓起桌子上的小纸团用水一沾,然后塞进竹筒一端,用个细一些的竹棍往里捅了捅,然后又拿起另外一根带有把手,顶端裹着麻布的竹棍,同样把顶端在水力沾了沾,塞进了另一端。
只见刘备端着竹筒对准郭嘉的大腿,右手猛地一推带有把手的竹棍,“嘭”一声轻响之后,郭嘉就被疾飞而来的纸团给打得一蹦三尺高。
“好玩吗”刘备哈哈大笑起来。
郭嘉呲牙咧嘴地揉了揉大腿,却根本顾不得跟刘备打嘴仗,而是低头弯腰,拈起那枚击中自己大腿的纸团用力捏了捏。
由于沾了水,这个纸团并不是很硬,然而就一个略显柔软的东西把自己打得嗷嗷直叫,这是什么道理
“这是什么东西”郭嘉快步来到刘备身边,接过他手里带有把手的竹筒问道。
“竹子炮,好玩吧”刘备教着郭嘉安装上纸团,躲得远远的以防被报复,然后看着郭嘉瞄准不远处的小木块,“嘭”一声轻响过后,木块也被打得翻了个个。
“这就是气”郭嘉反复打量着手中的小玩意,这东西看上去简单得没法更简单了,只是一个被打通了关节的竹筒,怎么被刘备一捣鼓,就变成可以发射纸团的东西了
刘备点点头,开始用郭嘉可以理解的理论来解释
第一百一十二章 发展
黑、火炮,这两项划时代的发明令郭嘉兴奋不已,他就像个见到了新鲜玩具的孩童一般,把所有好玩的都尝试了个遍,还亲手放了几个炮仗才心满意足,跟刘备谈起了自己之前一年在河东做的正事。
这一讲,就是整整一个下午,其间各种煞费苦心的布局被郭嘉逐一道出,听得刘备大开眼界,同时也是感慨颇多。
为了自己的统治根基,郭嘉实在是昧了不少良心,做了不少有损自己私德的事情,如果有机会,这份情是要还他的。
“河东有名有姓的世家大族全部被罗织罪名整垮了,如今可谓净土一片,正是能吏前去施政、获取声望的绝佳之处。”郭嘉最后说道。
“不急,王文都在河东这几年也很注重生产,为政颇有可取之处,还是让他多坐一坐吧。”刘备摇摇头,决定暂时还是以维稳为主,“调一些精明强干,擅长度田、水利的吏员过去任职就好了。”
郭嘉想了想,觉得这样也挺好,人家王邑这一年来心甘情愿地当个提线木偶,任由自己和简雍做各种事,很多时候还主动出头,用河东太守这面招牌来给自己背书,就算没功劳也有苦劳呢。
作为回报,即使是把王邑调离河东,来到冀州担任其他职务,也总得让人刷一刷政绩,来个体面的告别才是。
“那关中诸将的后勤,就也托付给他”郭嘉问道。
“那倒不用,宪和不是还要留在河东建立商会吗,就交给商会了,以后我军的后勤补给、辎重运输,基本都要包出去。”刘备说道。
郭嘉当即点了点头。
后勤外包,这事在刘备军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如今在幽州、冀州等地,军队开拔调拨,不像过去那样带足长期行军需要的粮草,而是由军需官根据部队人数、路途距离而计算出来,然后由先头部队持手令前去沿途各地的储粮基地提前支取粮食,大军自身只需要携带三天口粮,行军速度大大加快。
根据刘备的计划,未来的大汉王朝将会设有十个核心储粮基地,一百个大型储量基地,不但可以供应军队出征所需,还可以通过对各地粮食储备的调控,尽量减少灾荒对民众生活和地方统治的影响。
到那时候,担负起往来各地,运输粮食等重要物资的,主要就是拥有大量运力的商队了,甚至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像后世那样,将运输独立成一个重要行业出来。
虽说理想与现实肯定有很大的差距,但刘备认为,尝试一下总是没错。
“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光是建立遍布河北、中原、关中和江淮的主要道路和水利,就要耗费至少三十年时间,若是心急之下劳民过甚,只怕会落得暴秦一样的下场。”刘备叹息着说道:“这天下的人力还是太少,若是有一亿人口,很多事情就好做得多了。”
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nn,随后他为了国家和个人的需求,开始了大规模的土木工程。
长城、秦直道、灵渠、骊山陵墓、阿房宫
这些规模巨大的工程旷日持久,耗费了数以百万计的人力,而当时全国总人口不过两千余万,成年丁壮也就三四百万,根本经
第一百一十三章 传道授业
郭嘉口中的两个天纵奇才,说的正是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二人自从遇到一起之后,对对方的才智都颇为心惊,于是开始了你追我赶的学习,短短一两年时间,就已经把能搜罗到的典籍读了个遍,开始研究各种新式学问了,不管是数学、农学或是刘备新创立的机械学、武器学等等,都根本难不住这两个年轻天才。
就连远在幽州的郑玄老先生都成了诸葛亮和司马懿二人的笔友,多次给刘备写信称赞,说他们两个在数学方面的探索,已经超越了幽州书院的研究范畴,希望刘备不要吝惜,让这两个年轻人去幽州书院待上几年,搞不好真能弄出个开宗立派的大家出来。
对于这超出预料的发展,刘备既是高兴又是失落,在他心中,诸葛亮就是那个无所不能的治国天才,未来的大汉丞相,在自己老去、死后让天下继续平稳前进的不二人选,司马懿的才智和能力稍稍逊色一些,但也远远超过其他同龄人,足以承担差不多的职位和重担。
让这两个人当科学家,好像有些浪费了。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也有些想开了,他不过是个普通人,能力就这么大,寿命就这么长,说得直白一点,小到个人发展,大到国家气运,不是他的主观意愿可以决定的。
随别人去吧。
这才有了刘备主动提出让二人返乡探亲一段时间,然后又给他们发了盘缠、开了路引,让他们出去游历见世面的事。
据说诸葛亮和司马懿是结伴同行,离开邺城之后就向东而去,准备去韩州看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年轻人见识见识这个天下真正的模样,帮他们把书本上的知识和道理融会贯通,有着莫大的好处。”刘备解释起自己的举动。
“多走走是有好处,我当年也是从颍川到了河北,再从河北到了幽州,一路边走边看,才下定决心铲除世家豪强的。”郭嘉点头笑道:“使君对这两个年轻人分外器重啊,真是当成传承衣钵的人来培养的。”
“那可不,管子有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想要培养一个足以承担天下重任的人才,没有几十年的栽培是不可能的。”刘备扳着手指头给郭嘉算了起来,“奉孝你想想,我今年已经三十有六了,子元和云长这些人比我小也小不了几岁,算是同一代人你和国让这些人二十六七岁,比我年轻十岁,孔明和仲达又比你年轻十岁左右。”
郭嘉静静地听着,不发一语。
“一个国家想要长盛不衰,人才培养就绝不能松懈,尤其是可以跻身到最高的决策层、掌控这个国家命脉的人才,需要一代一代没有断档。我早就想好了,再过两三年,你也去收几个看得过眼的孩童当弟子,把本事传下去。”刘备继续说道。
“要教弟子我怕是不行,懒。”郭嘉连娶妻生子都懒得去做,对这种麻烦事更是深恶痛疾,连忙摇头摆手,拼命推辞起来。
刘备一拍桌子,瞪着眼睛批判起郭嘉的享乐主义思想,“人生苦短,如同白驹过隙,等你死的时候总得在这世上留下些东西啊。像你这样不成家、不写书、不收弟子的,过个几十几百年,后人说起郭奉孝的时候就只能从史官笔下那几行字里了
第一百一十四章 章武貌
渤海郡,章武港。
此郡以海为名,此港也是一样,以所处的辖地章武县为名。
十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滩涂,偶尔有渔民在此路过,留下几行脚印。
十年后的今天,这里已经成为渤海西岸最重要的港口,冀州与辽东、韩州、徐州之间商贸往来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地。
港口占地广阔,码头被修缮得齐整异常,一眼望去很少能看见泥土地面,而是被砖石覆盖。
出于审美方面的考虑,工匠们没有单独使用青砖或是红砖作为主要建材,而是将这两种颜色迥异的砖石混搭起来,尽情发挥想象力,在地面上构成了各种各样的图案。
在这之中,位于港口中心位置的广场尤为闻名遐迩,拥有最令本地人自豪的繁复图案青红双色的云纹簇拥下,一艘通体赤红的大船扬着高高的风帆,劈波斩浪,航行在青色大海之上。
此时正值夏日的午后,天上下起了濛濛细雨,给炎热的天气带来了一丝清凉,码头上的劳工们自然不会停歇,而那些没有什么紧要事情的民众则是纷纷躲入附近的各种建筑之中,片刻之后,偌大的广场上就只剩下了两名身材高大的年轻人。
这两人衣着寻常,眉宇之间却满是掩藏不住的飞扬神采,正是冀州牧刘备刘玄德的两位亲传弟子,诸葛亮和司马懿。
“这究竟是出自什么人的手笔,竟如此气势恢宏”司马懿撑着油布伞,从踏足章武港的第一刻起就对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赞不绝口,此时漫步在广场之上更是流连忘返,鞋袜和裤脚被雨水打湿也浑然不觉。
“是工匠们自己做出来的,据说当初审太守亲临视察,请几位老工匠各自立意,然后画出图样让全县的民众挑选,最终有五成人选了这幅扬帆出海图。”诸葛亮看过这方面的公文,当即滔滔不绝地讲解起来,“那边那座石碑正是审太守亲笔所写,我们过去看看”
这师兄弟二人漫步来到广场边上一座高达两丈有余的青石碑前,才发现这碑身四四方方,说是一根丈许粗细的方形石柱或许更为恰当,碑身四面皆刻有文字,正面是洋洋洒洒的四六骈文,寻常人看不懂也没太大意思,另外三面则让他们颇有兴趣。
章武建港的由来,兴建港口的经过,都被一一记载在石碑上,更令人惊讶的是,碑身上还镌刻有上千个名字,其中没有高官显贵,反倒都是些看上去就很土气,什么二牛、黑娃之类的名字。
“另有劳工七万四千五百二十三人无法一一列举,然此功此业,必将永留史册。”诸葛亮轻声念着最后的结语,心中满是震撼。
碑身上的一千多个名字,有十分之一是负责港口各处建设的工匠,剩余的名字,则是在修建港口的几年中先后离开人世的人们,他们的职业各不相同有工匠、有劳工、还有担负警卫的士卒,他们的死因也各不相同,有累死的、病死的、还有死于各种意外事故的。
唯一相同的就是,他们的名字没有被遗忘,而是被一一列出,永远供后人瞻仰。
“了不得,真是了不得。”司马懿不住地摇着头,有些难以置信地说道:“换做以往,这些人的性命不过是草芥一般,即使死掉成千上万,也不过是史书上的寥寥数字,岂能得到这种身后留名的厚遇”
“人家为了造福后人而辛勤劳作,把命都搭上了,能够留下姓名供后人瞻仰也是情理之中。”诸葛亮轻笑着说道:“不过审太守这事做得
第一百一十五章 审配断案
“笃笃笃。”
敲门声响起,然后司马懿推开屋门走了进来。
“师兄在看什么”见诸葛亮趴在窗口眺望,司马懿不由得开口问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