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汉昭烈帝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沉舟烂柯

    对于张燕的保证,刘备表示相当满意,为了表现出同样的诚意,他还特意让随军前来的幽州商会成员与张燕等人见面,让他们返回幽州,调集大量粮草、布匹、食盐等物,在常山国设立专门的榷所,将这些生活必需品平价售卖给黑山军。

    “冀州大将麹义的部队就驻扎在常山和赵国,若是被他知道,恐怕会派兵前来抢夺,到那时徒生事端,反而不好。”张燕一听交易地点选在常山,心中有些不安,希望刘备可以让幽州商会尽量前往并州,若是能深入到太行山脉,那就再好不过了。

    刘备却是不以为意地摆着手笑道:“此事无妨,麹义那边我会给他打招呼,黑山军只要不去劫掠百姓,冀州军就不会主动找你们的晦气。”

    “原来使君与麹义也早有勾——联络。”张燕又惊又喜,险些说错了话。

    得知刘备已经与冀州军方实力派有所往来,并且听他语气,麹义这样的人物也是唯他马首是瞻,张燕更加觉得,自己为黑山军找的这条出路是对的。

    张燕带着重任和憧憬离开了,幽州大军则是在确保侧翼安全之后,选择了继续前进,但是,他们刚刚进入河内地界,又有一条重磅消息传来。

    在董卓授意下,刚刚搬迁到长安,就连皇帝都居住在普通官邸的东汉朝廷,由司徒王允牵头,将太傅袁隗等人问罪下狱,经过短暂的审判之后,以袁隗、袁基为首的袁氏直系子弟全部斩首于午门之外。

    这也就意味着,东汉官场上最为位高权重哦,根深蒂固,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汝南袁氏,精锐丧尽。

    从今往后,袁绍和袁术二人能够依仗的,就只有那个显赫的名头,以及他们家族往日里积攒起来的人脉,来自家族内部的援助就想都不要想了。

    “袁绍和袁术平日里就互相不睦,如今又没了袁隗镇着,恐怕不等董卓攻打,他们兄弟二人自己就先要翻脸。”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对洛阳那边人际关系了如指掌的简雍笑了起来,“玄德,只要汝南袁氏这个庞然大物受到重创,世家豪强没有领军人物,他们也就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刘备却是苦笑着摇了摇头,他对三国那段历史有所了解,知道除了这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两兄弟外,天下还有层出不穷的英雄豪杰,比袁氏兄弟厉害的还多着呢。

    并且,董卓将滞留在洛阳的袁氏子弟灭了满门,对袁绍和袁术来说,未必是什么坏事。

    “董卓倒行逆施,天下人早有怨恨,之前强行迁都,挖掘皇陵与公卿陵墓,更是令人不齿,袁隗刚刚帮他夺取朝政,还支持他废立皇帝、迁都长安,就这都逃不脱他的毒手,满朝文武,还有谁敢真心为董卓卖命”刘备缓步走在军帐之中,轻声说道:“依我看来,长安朝廷已是暗流涌动,人心思变,董卓领军在外还能保住一条性命,若是他返回长安,死期就不远了。”

    简雍才不相信刘备所说,哂笑着说道:“就那些庸庸碌碌,尸位素餐的公卿,连我在洛阳的时候都能耍得他们团团转,还能对付得了董卓”

    “那是因为他们都在忙着争权夺利,抢占黄巾之乱制造出来的




第九十七章 流言
    幽州商会近几年来南来北往,在各地都有关系网,随着简雍一声令下,这些跟随大军一路前来,并且售卖了不少货物的商队便星散而去,很快,一条针对袁氏兄弟的流言就悄然传开,并四处蔓延开来。

    河内联军大营之中,袁绍面如寒霜,死死盯着面前的一封信件,这封信是与他交好的一家豪强那里送来,说是城中多有闲散人员,四处散播流言,似乎对袁公有所不利。

    据这位豪强说,流言传播的范围不仅仅限于河内一郡,恐怕黄河南边的东郡、陈留等地,也已经传得沸沸扬扬,引得人们讨论不休。

    “本初你或许还不知道,这些流言在军中也已经传开了。”坐在下首的逢纪也轻声说道。

    根据流言所说,当初袁绍和袁术不顾汝南袁氏全家都在洛阳城内,执意与董卓闹翻,并自行逃出京城,来到地方上举起反董大旗,似乎有故意将族人置于死地的意图。

    如今关东联军坐拥十几万大军却不思进取,以盟主袁绍为首的联军将领每日只是饮酒作乐,高谈阔论,坐视董卓裹挟朝廷和百万黎民前去长安,并将洛阳周边陵寝挖掘一空,此等行径,恐怕不是真心为国之人做得出来的。

    还有些人将十常侍之乱的前因后果串联起来,最后“惊讶”地发现,就连董卓本人,都是在袁绍的一力坚持下,才得以领兵入京,掌控朝政。

    这样看来,袁绍袁术兄弟二人名义上是高举为国除奸的大旗,实际上很有可能和董卓才是同谋。

    袁绍沉默片刻,忽然低声笑了起来,他越笑越大声,根本不管目瞪口呆的逢纪、许攸等人。

    直到笑得累了,袁绍才缓缓停下,故作轻松地说道:“这又是刘备的诡计,不用管他。”

    “又是刘备”许攸现在一听到这个名字,就感觉自己脑袋都大了三圈,并且胀得难受。

    当初在赵忠家里搜出来的收据,还在他那里保管着呢,那可是数万金的巨款,居然在袁绍等人的眼皮子底下飞走了,这事换成是谁,估计都要气得七窍流血,袁绍时至今日还没气死,已经算是他心胸豁达了。

    “据我所知,天下闻名的幽州商会,实际上就是刘备的私产,那些看似是各自为政的商户,早已与他的家奴没什么两样。”袁绍笑容一敛,冷声说道:“去查查,最近几天有没有幽州商会的人出现,若是还有人留在我军控制范围,通通抓起来审问!”

    许攸眼珠子转了转,连忙赶在淳于琼之前起身领命,“在下这就去查。”

    “子远心思缜密,有你去做,我就放心多了。”袁绍见许攸难得地没有装腔作势,心中感到十分宽慰,便微笑着点了点头,让他带人去追查幽州商会的踪迹。

    走出大帐之后,许攸才松了口气,抬起衣袖擦了擦鬓角的冷汗,就在前两天,他去河内郡治所怀县公干的时候,确实是遇见了一支商队,对方得知自己是袁盟主麾下从事许攸之后格外敬重,不但低价卖了不少货物,还偷偷送了几件精美的小礼物。

    现在想想,那群出手阔绰的商贩,应该就是幽州商会的人。

    而且,当日借着酒意,许攸似乎还说了些不该说的话,这些事要是被袁绍知道,那他可就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我得带上几名心腹去怀县看看,若是那些人还在,务必要让他们赶快走,走得越远越好。”许攸下定决心,迈开脚步就向东边走去。

    几天追查下来,袁绍这边是什么有价值的消息都没有得到,非但如此,就连河内太守王匡也坐不住了,亲自带着人来到袁绍驻军之地,询问他接下来的意向。

    “董卓势大,急切之间难以对敌,只能徐徐图之。”袁绍先开始还在搪塞,直到被王匡逼问得无处可退,这才无奈地说出自己的打算。

    王匡和鲍信一样,都是个暴脾气,否则当初也不会



第九十八章 分兵
    对于袁绍说出这种话,王匡倒是一点都不稀奇,因为他也知道,屯驻在酸枣的那一众“大汉忠臣”都是些什么货色。

    “那本初的意思是,你要去酸枣会师,督促他们合力进兵”王匡略一思索之后出声问道。

    “正是。”袁绍遥遥指着地图,“黄河以南地势平坦,又是洛阳门户,我若能整合诸军,令其协力作战,董卓必定亲率大军前去救援。”

    “到那时候,王太守这边就可以趁虚而入。”逢纪补充道。

    王匡陷入了沉思。

    说了半天,原来袁绍是想让河内郡兵,以及王匡从泰山招募的士卒留在黄河以北,搞不好还要独力迎战董卓麾下的凉州与并州边军。

    这就有些不好办了

    “公节你麾下士卒勇猛善战,精于射术,大将方悦更是有万夫不当之勇,只要扼守黄河北岸渡口,不去渡河与董卓正面交锋,想来他拿你也没什么办法。”袁绍见王匡犹豫,连忙出言劝说起来。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王匡这个人家资丰厚,年轻时就花钱如流水,尤其喜欢资助名士,藉以获取声望,可以简略地说,他的一生,就是不惜代价,追求名利的一生。

    因为有钱,能花钱,王匡被大将军何进青睐有加,担任大将军府掾,并不远千里返回家乡泰山郡招募兵马,可惜何进死了,王匡的一番努力化为泡影。

    后来董卓进京,又将王匡任命为河内太守,出于这个原因,在那个时候,王匡其实更加倾向于支持董卓这个慷慨大方,直接将自己提拔为一郡之长的豪爽人。

    天下群雄以四世三公的袁绍兄弟为首,纷纷举起义旗,联合反董,王匡又觉得,董卓是注定敌不过整个关东的,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响应号召,并且主动邀请袁绍的部队前来河内会盟。

    此时此刻,王匡被袁绍的分兵计划吸引,觉得这个计划大有可为,相比起来,自己或许要面临的危机也不是那么重要了。

    反正打起仗来,他王太守又不会出现在第一线,就算下面的泥腿子打光了,对他来说,也不会损失到一分一毫,相反的,王匡即使兵败,也可以从中获取更多名望。

    这事做得。

    “既然盟主心意已决,那我自当领命。”王匡下定主意,当即慨然抱拳,朗声说道。

    “王太守无须如此悲壮,据我所知,幽州牧刘备已经率领五万大军南下,此时正驻扎在魏郡,很快就能抵达河内,与王太守会师。”逢纪笑呵呵地说道。

    在简雍策划的流言攻势之下,袁绍表现出了此前几乎从未出现在他身上的决断力和行动力,忽悠王匡独自驻守河内,自己跑到酸枣,这些事情做得一气呵成。

    “只要我们动起来,并且做出向董卓一方进攻的姿态,那些流言自然会不攻而破。”在南下的路途之中,袁绍回顾之前的一系列举动,有些心满意足地眯起了眼睛,“只是到了酸枣之后,若是还被刘备散布流言,说我消极避战,又当如何是好”

    逢纪策马走在袁绍身侧,听他发问,当即不慌不忙地轻笑着说道:“明公不用多虑,之前那刘备可以肆意污蔑我军,是因为河内只有明公和王匡两支人马。到了酸枣之后,群雄聚集,号令不一,按兵不动就成了理所应当的明智之举,就算刘备胆子再大,他也不敢同时得罪所有关东诸侯。”

    这番话的意思袁绍听明白了,逢纪是要他纵容关东联军,然后用关东联军作为挡箭牌,阻挡别人往自己身上泼脏水。

    十几路人马都按兵不动,刘备再揪着袁绍一个人不放,那就太不合适了吧

     



第九十九章 常林
    于是,在刘备率领幽州大军缓缓前行,终于来到河内重镇修武城,派出使者去怀县拜会王匡的时候,却惊奇地得知,王太守已经亲率主力,以从事韩浩为先锋,向洛阳北部重要渡口孟津方向挺近了。

    “这个袁盟主,这个王太守,早不走,晚不走,偏偏在我要来的时候,一个跑去了酸枣,一个要打孟津,他们就那么怕见我”听了来人的禀报,刘备脸上不禁露出了一丝冷笑。

    老子又不是老虎,还能吃了你

    随使者过来汇报情况的是一个年轻人,他见刘备直言直语,丝毫不给王匡半点面子,也是觉得有些难堪,便低声说道:“王太守与使君一样,都是怀着忠义之心才高举义旗,如今太守主动出征,却被使君说是出于其他目的,恐怕传出去会令人心寒。”

    “哦”刘备饶有兴趣地看着这名惴惴不安的年轻人,“如此伶牙俐齿,你是何人”

    “在下姓常名林,字伯槐,家住河内温县,乃是王太守属下一名掾吏。”这名年轻人姿态很低,声音很低,但刘备从他的话语之中,能够感受到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

    这是个有种的人。

    “如此说来,本官当着王太守的下属嘲讽他,似乎是有些不对。”刘备随意地笑了笑,让这常林坐下说话。

    常林坐下之后,简雍又出言问道:“王太守走了几天”

    “从事韩浩率领前军,走了大概有十天,王太守的主力部队在其后两天出发。”常林答道。

    十天。

    这些天来,刘备等人整天趴在地图上研究作战策略,对司隶各地之间的距离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他稍一思索,心中就有了大概的判断。

    “怀县到孟津一百五十里,若是韩从事和王太守腿脚够好的话,这时候已经在孟津驻扎了三天。”刘备缓缓说着,脸上满是奇怪的笑意。

    简雍接着说道:“三天时间,足够董卓组织兵力发动攻击,若是王太守腿脚够好的话,再有几天,他也就跑回来了。”

    “河内将士在前方直面国贼,刘使君坐拥大军,却在这里高谈阔论,如此做派,岂是忠臣所为”常林终于愤怒了,怒声呵斥起来。

    刘备收起笑意,充满同情地看着这个满怀赤诚,面对自己的权势却毫不畏惧的年轻人,轻声说道:“你以为我是在嘲笑将要浴血奋战的将士和我在这里高谈阔论相比,亲手将那些怀着一颗忠义之心的年轻人送上绝地,王太守才真正是罪无可恕。”

    见常林难以理解自己的话,刘备招了招手,示意他起身过来,然后铺开面前的地图,对他讲解起自己预测的战事发展。

    “王太守麾下士卒共有七千余人,主力则是他从老家招募的泰山兵,就这么点兵力,还要留下驻防怀县等地,所以,能够跟随他出战的,也就是五千来人。”刘备手上徐徐展开地图,嘴里也在不停地讲着。

    常林有些惊讶,“使君今天才到怀县,怎么会如此了解王太守的兵力,甚至连他带领多少人马都猜得到”

    “乡下的毛孩子跟人打架,也要知己知彼才敢动手,王太守行事高调,这些信息随随便便就能弄清楚,董卓那边估计也早就知道了。”简雍面无表情地鄙视道。

    “知己知彼,这是行军打仗最基本的学问,接下来,为将者要通天文,识地理,懂阵图,明兵势。”刘备在地图上洛阳北方黄河沿岸画了一条线,“就这么五十里,你猜猜有几处渡口”

    “在下不知。”常林已经被刘备这一连串的排比句弄得晕晕乎乎,只能老老实实地回答。

    “如今正值春天,黄河水位不高,可以让大军轻易渡河的有三个渡口,分别是孟津、河阳津、小平津。若是如你当初所说,韩浩率部驻守最西面的孟津,那就意味着,王太守手中剩余的兵力,必须能够同时防



第一百章 河内司马
    话虽这样说,可无论刘备还是简雍,都根本没有把常林太当回事,包括刘备说他能当个刺史,也不过是顺口说说而已。

    其实刘备不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个河内小子乐善好施,经常救济乡邻,被曹操慧眼识珠,从一介县令做起,历任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所在之处,均是政绩斐然。

    常林追随过曹操、曹丕、曹睿这三代人,最后在九卿之一的光禄大夫位置上光荣退休,并多次推辞三公之位,八十三岁去世,死后还被追封为骠骑将军,谥号贞侯。

    不太夸张地说,刘备这次算是捡了一块雕琢之后便可以大放光彩的璞玉。

    得知王匡的主力已经被他带着去了西边,刘备担心他一旦战败,董卓再将注意力放到黄河北岸,便下令先锋部队加快脚步,尽快赶往孟津地区。

    数万大军人吃马嚼,每天光粮草消耗就是一笔庞大的开支,单单靠自己携带过来,以及从冀州韩馥那里允诺提供的粮草,只怕是不够支持大规模作战,为了在河内郡获取支援,刘备与简雍,还有幽州商会在怀县一带驻留了两三天,与河内的世家大族又进行了友好的沟通和交流。
1...7475767778...22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