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推理悬疑

学霸的科幻世界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幸运的球球

    庞学林微微一愣,不由得皱起了眉。

    电影中曾经出现一个场景,上海在地球前,曾经被海啸所吞没,海水高度甚至漫到了东方明珠塔的塔尖,人员伤亡惨重。

    按理说,如果按照人类正常计划行动的话,地球前,地表上所有人都已经撤入地下城,不太可能出现这样的人员伤亡情况。

    这种情况,只有可能沿海地区遭遇不可控灾难,引发大规模海啸,海水涌入上海市区,才会发生这样的灾难。

    江城离上海并不远,这种级别的灾难,恐怕也会受到波及。

    庞学林悚然一惊!




第五十九章 绝望的力量
    但是这些话现在庞学林没法说。

    他不过是一个十五岁的高中生,没人会在意他的想法。

    更不用说,这一切都不过是他的猜测,最终会不会发生,他也不敢确定。

    第二天一早,庞绍安和庞学林来到江城中学,找到了江城中学的校长和庞学林的班主任杨志和。

    一开始,庞学林出自己的想法时,校长和杨志和都不同意。

    但是在庞学林轻松做完几套io竞赛的试卷并且全部满分的时候,他们就无话可说了。

    不过他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庞学林必须继续代表学校继续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才可以放他走。

    庞学林一口答应了下来。

    搞定江城中学,接着,庞绍安又带着庞学林来到江大。

    有了庞绍安的关系,想要在江大混个旁听证不要太简单。

    特别是庞学林拿出中学时代的成绩证明以及各种获奖证书后,负责接待他们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当即拍板,只要庞学林在接下来的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能进入国家集训队,江大可以直接特招入学,高考都不用参加了。

    对此庞学林没有太过在意,他其他科目的成绩也不差,当年他在现实世界参加高考的时候,他的考了728(总分810),比清北的分数线高了20多分,如果不是因为爷爷的关系,他根本不会选择江大。

    他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快地展现自己的能力,将基础打好,然后找个合适的时机,将飞刃材料和石墨烯气凝胶超材料给拿出来。

    材料学专业要学的内容很多,基础课就不必说了,物理化学、材料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材料物理、材料力学……每一门课都要花费大量的精力。

    庞学林找来材料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表,将专业课上课时间一一列出来,然后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有了江大的旁听证,就可以参加实验课,可以办理图书馆借书证以及食堂饭卡,除了没办法参加考试取得学分,庞学林和普通的江大学子无异。

    而且图书馆还有电脑,庞学林可以通过这里上网,获得方方面面的信息。

    接下来,庞学林每天早上先骑车送姚冰夏去学校,然后再前往江大,如果上午没课,他就会准时出现在图书馆,等到下午的课结束,再顺路将姚冰夏接回家。

    庞学林仿佛回到了以前的高中时代,每天都有看不完的书,做不完的习题。

    他很感激爷爷从小给他培养出来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上勤奋不懈的努力,庞学林的名字很快就在材料学院的老师口中流传了开去。

    几乎每一门课的老师,都遇到过下课后被庞学林拦住提问的场景。

    对于这位好学的少年,他们也自然不吝惜时间去解答。

    庞学林就仿佛一块干涸的海绵,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材料学方方面面的知识。

    虽然这些年他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数学上面,但物理、化学的基础在那里,再加上多年的学习经验,因此对于材料学,庞学林很快就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

    至少有关飞刃材料和石墨烯气凝胶超材料的论文,他已经从一开始的一脸懵逼,到现在已经渐渐能看出门道来了。

    ……

    两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

    九月的时候,庞学林代表江城中学参加了全国高中数学竞赛的考试,毫无意外地获得了满分的成绩,成功入选中国高中数学奥林匹克冬令营。

    只是冬令营要等到十二月份才能开营,现在时间还早着。

    而且庞学林也已经决定,不准备去冬令营和集训队了,反正去了也只是每天刷习题各种训练,对他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至于到时候怎么让冬令营的老师同意,这更加不成问题,只需要拿几套io试卷,花上一点时间做完,甩到对方面前即可。

    这两个月,庞学林对这个时代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因为太阳危机的关系,这个世界的科技树似乎歪得有些厉害。

    这是一个重工业高度发达的世界。

    重工业占gd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比例。

    工程科技更是达到了巅峰,否则也没办法造出像行星发动机这样的庞然大物。

    此外,冶金、能源、航天等领域也极其强大,能源就不必说了,轻核聚变以及重核聚变技术都已经完全突破,电池的能量密度更是达到了68千瓦时千克,几乎是现实世界的二十倍。

    但即使这样,在行星发动机启用之前,人类依旧存在着能源不足的问题。

    一万两千座行星发动机,每一座发动机的建设成本就高达百万亿美金。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原材料问题。

    甚至庞学林自己看到相关数据的时候,都有点不敢相信。

    一座行星发动机,其主要结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由钢铁构成,每座行星发动机的质量更是高达五亿吨,能爆发出将近一百五十亿吨的推力。(注这里存在漏洞,正常情况下,这样的推力是没办法将地球推离太阳系的,但原著中如此,就不改了)

    整整一万两千座发动机和地下城,几乎超出了人类工业所能达到的极限。

    为了逃离太阳系,为了能在这片星空下继续生存下去,这个绝望的种族爆发了难以想象的力量。

    全球五十亿人,除了老人、小孩和学生外,剩下的人类,超过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在直接或者间接地为建造行星发动机服务。

    三十年来,联合政府不惜一切代价,全民总动员,将所有资源都砸到了行星发动机的建设中去。

    核聚变电站发出的百分之九十的电力,都被用于行星发动机的建设。

    地球上的铁矿石不够,就去月球上挖,月球上还不够,人类就派出飞船,前往小行星带去寻找富金属小行星,找到之后,在上面安装发动机,将其运回地球。

    剩余的电力,也只能勉强保证大型全封闭式农场和民生用电。

    像比较耗电的私人电动车,更是被严格禁止,就连普通的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价格也高到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地步。

    因此,这个世界在微电子领域反而和前世差距不大,材料学也是强在冶金等方面,非金属材料领域的几乎没什么特别大的突破。

    石墨烯倒是勉强能量产了,但无论纯度和成本,都难以令人满意。



第六十章 无法开启的宝藏
    “有点意思!”

    图书馆内,庞学林正在翻阅飞刃材料相关资料。

    当初抽到飞刃材料和石墨烯气凝胶超材料这两项技术后,系统也给出了这两项技术的技术原理和工艺流程。

    其中与飞刃材料相关的论文就有三十多篇,与石墨烯气凝胶超材料相关的论文有十多篇。

    庞学林曾经尝试解读这写论文,结果自然是一脸懵逼。

    于是他只好将这些论文全部都束之高阁,原本想着等老爸回来后,和他商量一下,该怎么利用手头的这些论文谋利,却没想到首先在这个世界用上了。

    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庞学林将首先将飞刃材料的论文通读了一遍,如果遇到没有搞懂的地方,他就记下来,要么自己查资料解决,要么就去询问江大的老师。

    遗憾的是,这个世界在碳纳米管材料方面似乎始终没什么大的进展,很多概念连江大的老师们也不太明白。

    不过即使这样,庞学林还是勉强搞懂了飞刃材料的核心技术。

    在这之前,庞学林一直对飞刃材料以及碳纳米管技术有些不以为然,觉得这种材料虽然有一定价值,但只是在特定范围内用处很大。

    毕竟在三体世界内,飞刃材料也一直只表现出了高强度的性质,其他方面并没有过多赘述。

    直到有了一定的材料学基础,再看完论文后,庞学林才意识到,这项技术有多么逆天。

    飞刃材料中的碳纳米管,实际上是单壁碳纳米管,几何结构可以视为由单层石墨烯卷曲而成。

    碳纳米管可以分为单壁碳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

    多壁碳纳米管可理解为不同直径的单壁碳纳米管套装而成,层与层之间距离约034纳米。

    单壁碳纳米管的管径很小,一般在12纳米之间,使得其比表面能很高,大多情况以成束存在。

    相比于单壁碳纳米管,多壁管在开始形成的时候,层与层之间很容易成为陷阱中心而捕获各种缺陷,因而多壁管的管壁上通常布满小洞样的缺陷。

    因此,飞刃材料便是由成千上万根单壁碳纳米管材料交织而成,形成碳纳米管纤维,由此具备了极高的强度。

    但这里面,真正厉害的并不是这种碳纳米管的强度,而是它的高纯度。

    要知道,目前人类一般只能利用甲烷经钴催化剂催化裂解,然后在空气中氧化制备得到的碳纳米管。

    这种方式制备得到的碳纳米管纯度并不高,而且以多壁碳纳米管居多。

    单壁碳纳米管更是只能在实验室里少量制备,但即使水平最高的实验室中,单壁碳纳米管的纯度也只能达到95左右,根本没办法商用,更遑论大规模产业化了。

    而在三体世界,汪淼他们团队利用黑箱反应,可以制造出纯度高达9999999的单壁碳纳米管,这种纯度的碳纳米管,不但可以制造飞刃材料,而且还可以用于制造碳纳米管os器件(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及制程,集成电路基本单元)。

    碳纳米管具有独特的力学、光学和电学特性,尤其是其高迁移率、柔性、通透性和生物可兼容性等特性,相比于硅材料以及其他纳米材料,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能够满足信息产业未来对高性能、低功耗和各种功能化的需求,对整个集成电路产业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流浪地球因为太阳危机的原因,当年在硅基材料接近极限的时候,并没有将资源投入到碳基芯片的研发中去,因此,这么多年以来,人类的计算机技术整体进展不大。

    这一点从电影中其实能看得出来。

    当然,集全球科学家之力制造的领航员号空间站中,负责管理空间站的人工智能oss是个例外。

    而高纯度的单壁碳纳米管,恰恰可以解决碳基芯片研发中最关键的问题。

    而且,高纯度单壁碳纳米管的应用可不止这一点,基于高纯度碳纳米管制造的非易失性随机访问储存器,无论储存容量、读取速度(为普通闪存1000倍)、功耗、可靠性和耐用性,都比普通的储存器高出一个数量级。

    在储能领域,单壁碳纳米管材料还是一种特殊的导电添加剂,它能在较低浓度时就形成导电网络,因此,将其加入电池中去,可以改善电池中的活性物质,能够将电池的能量密度增加百分之五十到六十。

    此外,碳纳米管在医疗、生物传感器、纳米机器人、导电塑料、电磁干扰屏蔽、隐形材料、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用途。

    “这玩意儿就是一逆天神器呀!”

    庞学林看得两眼发光,他之前还在想这两项技术搞出来之后,能否得到联合政府的重视呢。

    现在,他丝毫不再担心了。

    单单增加电池储能密度的功能,就足以引起联合政府重视了。

    更不用说这种高纯度碳纳米管对于集成电路产业的巨大意义。

    只要自己将这种材料搞出来,那么他将得到某些至关重要的权力,至少让自己的亲人提前进入地下城,未来拥有更好的居住环境都没什么问题。

    不过随即,庞学林又有些头疼。

    有原理,有技术,有工艺流程,有完善的可执行方案!

    但他手底下没有团队,没有可以任由他使用的实验室。

    这段时间在江大,庞学林就已经发现,江大材料与工程学院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硅材料、耐高温合金、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领域为主,在碳基材料领域并没有太强的力量。

    而且就算有,庞学林也不可能得到一个实验室的主导权。

    这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了。

    不把实物做出来,谁相信他有这个能力制造出高纯度单壁碳纳米管。

    眼下这些论文对他而言,就相当于一个无法开启的大宝藏。

    “看来,只能找爷爷帮忙了!”

    庞学林揉了揉太阳穴,有些头疼道。



第六十四章 末日绝境
    “小夏,起来,我们我们回家看看!”

    庞学林将姚冰夏从地上拉起来,两人踉跄着往小区方向走去。

    周围已经是一片狼藉,幸存者失魂落魄地站在街头,也有伤者被掉落的建筑物碎片砸中,躺在地上哀嚎,不少倒塌的建筑物内,隐约传来被掩埋人员的哭泣声和呼救声。

    庞学林和姚冰夏跌跌撞撞来到爷爷奶奶居住的小区前,笼罩小区上空的烟尘渐渐散去,出现在他们眼前的只是一片山体滑坡后留下的废墟。

    这片小区就建在玉皇山脚下,一直景色宜人、环境清幽著称,可现在,这却成了最致命的缺陷。

    大地震中,玉皇山山体坍塌了大半,整个小区都被山体滑坡彻底掩埋。

    “爷爷、奶奶”
1...2324252627...23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