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曹魏臣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光阴默

    哪怕代价是自己的命,也在所不惜。

    比如荀彧。

    哪怕代价是整个家族的未来,也在所不惜。

    比如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金祎。

    他们目睹汉祚将移为曹魏,喟然发愤。在曹老大领兵去汉中大半年后,正值汉室苗裔刘备有开疆辟土之功后,便约定发动叛乱。率领家中子弟僮客共计千余人,趁夜攻打在许昌的丞相长史王必。

    企图焚烧了丞相府,引起许昌的sao露an,趁机带着天子刘协去投奔刘备,为大汉朝续命。

    当然了,他们没有成功。

    在起事的当夜,就被留守许昌的夏侯惇平定了。最大的成果,是一箭射中了王必的肩膀,让他在十余日后疮口迸裂而死。

    失败后,他们都被以谋逆之罪,夷三族。

    唉,单凭一腔热血,是不足以抵御刀剑的。

    有的人会讽刺他们愚忠,不识时务,螳臂当车,连累了整个家族覆灭。

    有的人会敬佩他们的骨气,食君俸禄忠君之事,有所为,不惜身家性命。不枉为男儿身,乃大丈夫也!

    其实也没什么,对错之分。

    他们起兵,是因为忠于刘氏;夏侯惇平乱,是因为忠于曹氏。

    无非是信念不同,实力不同,而导致结局也不同罢了。

    而在冀州的河间,田银和苏伯就聪明得多了。

    他们起兵反曹,没有冀望能凭借一己之力,就能灭了曹魏的权力。5v八5v八5v读5v书,..o而是收拢部众,占了城池坚守,树立起了刘氏的大旗。

    毕竟冀州的河间郡,挨着幽州的涿郡呢!

    他们两个在中间开了朵花儿,牵制住了曹仁的驻防兵力,就在涿郡的刘备,不可能坐失良机而不率军来攻打冀州吧

    刘备的答案是:会。

    或者说是:不得不坐失良机。

    他在涿郡的兵力,张飞带了不少去攻打代郡的乌桓,是真的没办法出击。他也只能感慨着时机不对,而给田银和苏伯遥遥祭奠了一番。

    是的,没有刘备的助力,田银和苏伯是抵御不了曹仁进攻的。

    所以他们也被屠了。

    这两件反叛,虽然都没有成功,却给魏王曹操和所有曹魏的臣子们,都提了个醒:忠于大汉刘氏皇室的人,天下何其多也!

    汉室养士四百年,岂能皆向着曹魏邪!

    这种来自信念的打击,对曹老大来说,更加巨大。

    战争输了,一两年以后,再去赢回来就是。人心向背了,得要多少年才能扭转过来呢他还有多少年,可以去扭转呢

    是啊,得到消息的他,现在突然觉得,此番出兵攻打汉中,有些鸡肋。

    他应该发大兵,不惜一切代价,去灭了刘备的!

    灭了这个高举着汉室旗帜,灭了这个让天下人心,觉得汉室刘氏依然有希望的大耳贼!

    只要天下没有了汉室刘氏的旗帜,马超、张鲁和孙权等人就算称王称孤,又能如何呢

    不能安稳内部,就算攻夺再大的疆域,又有什么用呢

    但是呢,事已至此,汉中的战事也不得不鸡肋下去。

    开弓无回头箭。既然都耗费无数粮秣辎重和将士的命了,此刻无功而返,会让曹魏的威望更加低落。

    许昌与河间的叛乱,危在人心,而并非是战事。只要他将汉中夺下来,夹带着大胜之威回到邺城,就能压制住一切反对的声音!

    那些心存汉室的人士,也得噤若寒蝉!

    在某些时候,刀子比仁义更管用。而且人心这种东西,是需要时间去抹平的。曹魏的威望慢慢成长成为参天大树了,自然有的是人来乘凉!

    对吧

    不得不说,曹老大心中的思虑很对,深谙人性的逆来顺受。

    不过呢,让他无法将汉中之战打下去的事情,来了。

    荆州南阳郡,宛城的守将候音和卫开,也反了。他们并不是高举汉室旗帜而反曹,而是因为不堪徭役之苦,和屯田民们一起叛乱。

    曹老大此番攻打汉中的军粮,绝大部分都




第三九四章、此竖子不堪大用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冬十二月。

    汉中之战,在曹军军粮难续之下,落下帷幕。

    他将曹军都撤出了武都郡,只留夏侯霸驻军在大散关处,还让阴平氐王强端带着族人,前往关中陈仓繁衍生息了。

    阴平氐王强端,不得不迁。因为曹老大这是为了他好。

    武都郡,是陇右与蜀中的通道,只要有一个曹军兵卒在,马家军和张鲁军就不可能停止这场战争。

    而他既然已经明确站队到曹军那边了,不走的话,马家军肯定要去攻打的。

    阴平郡,位于武都郡的西边。他被攻打的时候,曹军隔着个武都郡,就算想去救援,赶到的时候都是焦土一片了。

    张郃则是变成了街亭的督军,因为曹真回长安驻扎了。

    他是接替夏侯渊,暂代关中都督之职。夏侯渊因为身体不适,便被曹老大半是命令、半是劝说,带回去了邺城休养一段时间。

    曹彰部更是直接被调往去了河东驻扎。

    也就是说,曹老大给马超和张鲁,一个很明显的信号:在未来数年之内,曹军兵锋的方向,将变成刘备,而不是再兵出关中。

    的确,曹老大与刘备的矛盾激化了。

    在曹军的治下,连续发生了两起心向刘备的叛乱。为了曹魏长治久安的考虑,曹老大首要减除的势力,就是汉室苗裔。

    而且呢,曹老大释放的善意,还表现在行动中。

    他上表朝廷,给马超封了个镇西将军;张鲁为大汉的右将军。

    好嘛,战争之前,还上表说他们是叛贼呢!战争结束了,就变成了同殿为臣的大汉栋梁了...

    马超和张鲁,还挺开心的,直接上表谢天子刘协之恩,还破天荒的让使者带了些土特产,献给刘协和三公九卿们。

    因为他们不想,也再难坚持和曹军再打一次了。

    不只是军粮。

    对于马家军而言,凉州、陇右和蜀中,因为这场大战,财物粮秣都变得一空二白。粮仓之中,老鼠进去了,都得伤心得掉下眼泪离去。

    更惨的是,军中战死的、伤残的,将整体实力下降了一半。

    再来一次汉中之战,马家军还真的不堪重负!

    张鲁军,也差不多。

    汉中虽然一直粮秣颇丰,但也架不住,误了农桑和多了庞统带来的一万多大肚汉啊!一个军中厮杀汉子,在战时的吃用,比闲时三个农夫都能吃!

    更别说各种军械、衣甲的消耗了。

    张鲁在战后,清点库存的时候,也难过得差点犯了心绞病。

    嗯,他不知道的是,让他更加难过的还在后面。

    曹军退出大散关之后,庞统和马超见了一面。

    不光是清点此战的得失,还密谋了一夜。

    他们达成了一个共识:想在未来继续抵御曹军,单凭蜀中的出产,是支持不了大战消耗的。如果汉中姓马了,那应该就可以了。

    反正此次大战,没有马家军的帮忙,汉中早就易主了不是再说了,曹军明明是攻打汉中的,结果马家军的兵卒死伤得更多!

    这叫什么事!

    既然汉中无论是不是姓马,马家军都要出力,还不如让它姓了马呢!

    不过呢,当务之急是安抚战后的琐碎,谋夺汉中这个事,得慢慢来。

    有了未来的规划后,已经有了些人主风范的马超,当即就以新鲜出炉的镇西将军之权,给麾下封官及抚恤。

    虽然他对镇西将军这个职位,不太满意。

    他的阿父马腾,之前的官职征西将军,他应该继续才对的。但这个官职早就被夏侯渊担任了,曹老大是不可能给他的。

    算了,反正就是称呼而已,能让他做事师出有名了就行。

    马超按庞统的建议,不辞繁琐的,亲自去慰问战亡将士的家眷。不光承诺在三年之内可以不用缴纳赋税,还表示他们家中子弟想从军,定能优待什么的。

    在时间与野心的催化下,他慢慢向着权谋者转变,而并非是那位“豕突之将”了。

    所以呢,老天爷看他顺眼了。觉得他挺努力的挺不错的,就给了他个甜头。

     



第三九五章、否极泰来伏隐患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正月,邺城。

    新春的第一天,曹丕以最年长儿子的身份,在魏国宗庙中祭祀过后,便面无表情的归去了五官中郎将府。

    自从崔琰、毛玠死了以后,曹老大打压他的羽翼后,他便闭门谢客,好久了。

    他的心情,也落寞好久了。

    尤其是,曹植在去岁秋季的时候,就私坐王室的车马擅开司马门了;他也在第一时间,将此事传达给司马懿了。

    然而,他的阿父,魏王曹孟德对此事处理的命令,依然没有传来。

    一开始,他还在暗地里劝说自己,要沉住气。也许司马懿还没有找到好机会,将曹植的罪行给捅出来呢

    但是呢,慢慢的,他就无法说服自己了。

    征伐汉中的归师,已经踏上了河东的土地了!连夏侯衡,都得到其父夏侯渊,归来邺城养病的消息了!

    司马懿怎么可能,还没有将事情上报给魏王呢

    既然上报了,依然没有消息,那么,只剩下了一种解释。

    他的阿父,魏王不想去追究曹植的违制。

    或者说是,他的阿父魏王,如今的心中,依然觉得曹植比他更适合担任魏国世子,所以不去追究曹植之罪。

    是啊,某阿父,不会追究的。

    因为在他的心目中,某从来都不是一个可担重任的人!可以将魏国传承下去,更进一步的继承人!

    “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以前仓舒天不假年的时候,他便这么明明白白的,对某咆哮过了....

    可怜某还一直冀望着,也许有一天,他会转变心意的。还努力的去,奋力的,去成为一个让他心满意足的嗣子!

    夙夜匪懈的,去为这一天做准备!

    时至今日,方才知晓,这不过是一场自以为是的美梦而已!

    唉....

    异想天开的奢望而已....

    曹丕独自枯坐在前堂,看着已经门可罗雀了好久的五官中郎将府,顾影自怜。

    在漫长的等待中,在望眼欲穿的冀望中,他从点点失落,变成了彻彻底底的绝望。甚至,他心中还自暴自弃的,恨起了自己。

    为什么要见微知著呢

    哪怕留着一点念想,哪怕是带着希望自欺欺人的多几日,也是好的。

    不是吗....

    他咧了咧嘴,眼光有些凄迷的,看着桌几上的各种案牍,无声的在发笑。

    曾经,他是多么喜爱这些案牍啊!是多么喜欢,在案牍内添加寥寥几笔,便决定大汉朝一州一郡的、几个人或者一群人命运的权力。

    那种至高无上的,唯我独尊的权力!

    只是他现在,觉得这些案牍,特别的讽刺。

    里面的蝇头小字,一笔一划,都在嘲笑着他的不自量力;都在无声的述说着它们不属于他。

    可恼!

    可恨!

    也可笑。

    唉,就这样吧。

    曹丕的眼皮,慢慢的耷拉了下来,遮住了眼中的悲凉,泯灭了心中的冀望。

    直至,心如死灰。

    而就在这时,一记充满了兴奋之意的声音,划破了寂寥无比的前堂,打断了曹丕自伤,“丕公子,魏王有书来!”

    他睁眼一看,是五官中郎将门下督,王昶。

    只见他一脸喜色,拿着一卷诏令,脚步急匆匆而来。情绪激动之下,连行礼都忘了。

    忽然之间,曹丕便觉得王昶也挺可怜的。

    这个太原名门之后,将身家未来托付到他身上的世家子,还在冀望着他阿父魏王,能青睐于自己呢!

    还在冀望着,司马懿将事情上报了,魏王能就责罚曹子建呢!

    唉....

    若是责罚,他的阿父早就下令了好吗

    曹丕有些兴趣索然的摆了摆手,语气依然落寞,“文舒,帮某看看,魏王有何命令邪”

    他连自己看看,都没心情了。
1...117118119120121...14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