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大明当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云中怪客

    这为国事走上正轨奠定了基础,天启抓到了点子上,单从这方面来看,天启简直就是英明之主。

    纵观天启在位的这七年,外有宁锦大捷,内平流民作乱,财政方面重用魏忠贤收工商税、矿监税、海贸税,国库内帑都能做到收支平衡。

    倘若历史上天启没有早死,一直延续他登基以来的政策,关外后金能否崛起,都还是未知之数。

    &nb




第九章 大朝会【上】
    天启七年九月三日,朱由检召开了新君即位后的第一场大朝会,对此朝会,期待已久的满朝文官均极为振奋,倍感期待。

    朝会,是古代行使皇权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皇帝召集臣僚商议政务的主要形式。

    在明代,朝会分为大朝和常朝,大朝一般在正旦、冬至和万寿圣节时举行,为礼节性的朝会。常朝分为朔望朝和日朝,其中朔望朝顾名思义,一般在农历初一、十五举行,亦属礼节性的朝会;日朝顾名思义,则是皇帝日常处理政务的朝会。

    太祖朱元璋建立政权之初,许多制度都直接承袭自元朝,如中书省、御史台等,但朝会制度却不徇元制。

    元代朝会极其简略:每日则宰执入延春阁及别殿奏事而已。

    应该说,元朝的朝会规则有利有弊,有利之处便是皇帝和宰执只要达成共识,就可以形成政策,简单有效,成功避免了文官们无休止的哔哔。

    弊端却是范围极小,时间地点都不固定,元代的御前会议,有权参加会议的只有中书省、御史台、宣政院、枢密院以及怯薛近侍寥寥数人而已。

    无疑,这样的小朝会很不利于扩大皇帝的威仪,也堵塞了言路。

    而朱元璋对元失其鹿的一个最重要经验总结,就是权臣蒙蔽,皇权无法下移,他自然将其视作弊政而予以彻底改造。

    因此,朱元璋建立大明政权之后,便极力推行大朝会,京城但凡有点品级的官员,都能参与大朝会。

    如此一来,皇帝威权自然得到很好的扩张,百官的言路也由此敞开。

    但是,明朝大朝会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稍有争议,整个朝会很容易沦为菜市场,争议双方从争论朝政发展到人身攻击,进而大打出手,神烦。

    有鉴于此,明朝朝会经历了三次大变:第一次,洪武十三年太祖废相,原有政体解纽,早朝的性质及功用也因之而变。

    第二次,宣德十年,英宗冲年即位,规定早朝奏事必须预进事目,并限制每朝奏事件数,朝会效率大为改观,这已经非常接近现代的开会规则了。

    第三次,隆庆六年,万历继位,改为每月逢三、六、九日上朝,从此早朝一月只举行九次,不再称为“日朝”了。

    万历主政之后,皇帝更加不爽朝会的叽叽歪歪,几十年都不上朝,朝会由此停摆,形同虚设。

    天启帝在位初期,一开始对于朝会还颇感兴趣,但很快就被东林党的叽叽歪歪给恶心坏了,于是他便推出魏忠贤镇压东林党,自己个儿回宫专心做木工活儿。

    如今朱由检才刚刚登基,便放出消息说要恢复隆庆旧制,每月逢三六九日举行朝会,一个月召开九次朝会,这对于很久都没有感受过朝会快乐的文官们来说,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朝会时辰未到,文官们便摸黑来到紫禁城,等待朝会召开。

    明代朝会召开时间比较变态,五更天便召开朝会,这对于大臣们来说无疑是一大折磨,他们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

    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大臣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

    不过官员们都好久没有参加朝会了,如今崇祯登基又让他们看到了参与朝政的希望,所以他们即便睡眼稀疏,仍然怀着极为振奋的心情前来参加新皇登基后的第一次朝会。

    5点一刻,百官们正在翘首以待时,皇极殿的宫门缓缓打开,一位宦官走到台阶前,对着台下的官员高声唱道:“百官入朝!”

    皇极殿,也叫奉天殿,三大殿之首,搁在后世,那就是人民



第十章 大朝会【中】
    金銮殿内,满朝文武三叩九拜,参拜完新君之后,王体乾便捏着嗓子喊道:“有本出班早奏,无本卷帘退朝!”

    可能是许久都没有上过早朝,以致于官员们有些激动过度,也可能是许多官员第一次上朝还未适应节奏,所以当王体乾话音落下后,群臣反应都有点懵,一时间竟鸦雀无声。

    朱由检见到没有大臣上奏,便对身旁的太监王承恩说道:“王承恩,宣旨吧。”

    王承恩当即站了出来,双手展开一张圣旨,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以渺渺之身继承先祖宏业,常闻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先帝即位以来,內抚黎民百姓,外却关东女直,恩德泽布天下。

    古之天子祖有功而宗有德,着内阁、礼部、宗正、御使大夫,共议先帝庙号、谥号,以明修德,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听到朱由检登基之后所下达的第一个诏命,满朝文武不由面面相觑,没错,先帝宾天新皇登基,照理说是该给先帝议定庙号、谥号的,但是令大臣们始料未及的是,朱由检给天启帝的评价竟然这么高。

    从朱由检对天启帝的评价来看,他的意思很明显了,就是要给先帝立一个评价比较高的庙号、谥号,给先帝彰显功德,盖棺定论。

    只是先帝在位七年,对待东林党人极其严苛,不但捣毁东林书院,更兴起无数大狱,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大章等东林魁首均惨死狱中,杀得东林党人头滚滚,怎么也称不上仁德之君吧。

    至于內抚黎民百姓,外却关东女直,倒算是言之有物。

    天启朝整体而言,国家赋税收入稳定,对农民起义安抚得当,百姓过得虽然苦,但也能支撑得下去,文武百官算是各安其位,愿意报效朝廷。

    至于军事方面,天启帝非常重视东江军镇的作用,《明熹宗宝训》卷四一段天启皇帝给内阁的训示,恰好就是天启皇帝对毛文龙塘报的反应,显示出他对毛文龙情报的高度重视。

    天启训曰:“上谕内阁,朕览登莱巡抚塘报,准平辽总兵官毛文龙揭前事。为屡获活夷,斩首级,得获鞑马夷器等件。虽功微小,实挫贼锋。其复辽之基,端在斯乎。朕心岂不嘉悦。”

    反倒是时任天启老师的孙承宗,在战略眼光上还差天启一筹,对毛文龙在东江镇牵制后金的作用视而不见。

    要知道,孙承宗在明末可是最为知兵的大臣之一,他主持修筑关宁锦防线,统领军队十一万,收复失地四百余里,选拔培养了如马世龙、袁崇焕等一批文武将领,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五千多顷,安置辽东难民近百万,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七百里,功勋卓著。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知兵能干的大臣,也许是党争或者别的缘故,对东江镇采取了无视的态度。

    纵观整个天启朝,自从天启二年以后,后金不但不能再前进半步,反而不断退缩,根本看不出有什么取代大明的可能,充其量不过是个地方割据政权罢了。

    其实直到天启死,明朝的运行都还算稳中有序,可以说天启不死,给明朝续命几十年是没什么问题的。

    朱由检也是有鉴于此,才敢在朝堂上光明正大为天启争取名誉,为其正名。

    另外,朱由检还有一个不能宣之于口的目的:他下的第一个诏令给天启议定庙号、谥号,可从中观察朝堂大臣的站位,大臣们到底是忠于朕还是忠于阉党亦或是忠于东林党

    &



第十一章 旗开得胜
    黄立极,万历三十二年进士,累官少詹事、礼部侍郎。天启即位后,成为魏忠贤的亲信,天启五年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不久晋升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次年迁武英殿,建极殿大学士,为内阁首辅。

    此君在天启朝干得最出名的事便是以“夜半片纸了当之”一语,促魏忠贤于半夜诬杀熊廷弼。

    清朝张廷玉编撰的《明史》将黄立极列入阉党传,其实与史实并不相符,历史上黄立极为扶持崇祯即位做出了一定贡献,然而崇祯对黄立极的频抛媚眼却视而不见,即位不久便罢免了黄立极。

    在这一世,黄立极一如既往对朱由检频频示好,八月二十一日,天启召见朱由检流露出传位之意,八月二十二日,天启又召见黄立极等阁臣示意他们将来辅佐朱由检。

    黄立极非常忠实地执行了天启的遗命,天启驾崩之后,他首先提出立崇祯为皇帝,奉笺三次劝进,“崇祯”年号即黄立极所拟。

    从黄立极对朱由检的频频示好来看,他对内阁首辅的位子仍有恋栈之意,是以朱由检今天颁布的第一份诏令,他再次第一个站出来响应。

    黄立极道:“我大明以孝治天下,陛下孝感动天,臣闻之,亦不由深深为陛下之孝心而感佩。先帝主政七年,内圣外王,行武布德,功绩垂于青史,两京十三省,乃至朝鲜、日本、琉球、安南、真腊、暹罗、占城、爪哇等海外属国亦无不沐浴恩泽。臣以为,先帝庙号应为‘中’,取中兴之意,谥号则为‘达天禅道敦孝笃友张文襄武靖穆庄勤兴皇帝’。”

    事实证明,官员的节操是没有下限的,官员的级别和节操形成反比,黄立极把天启吹嘘成大明的“中兴之主”,这在满朝文武看来,如同赵高指鹿为马一般,毫无节操。

    然而鄙视归鄙视,新皇要给天启美溢,这对于天启朝遗留下的众大臣来说,无疑是喜闻乐见之事,天启帝历史地位高,这不也代表了他们这些大臣辅佐有功众正盈朝嘛!

    于是,在黄立极之后,施凤来、张瑞图两位内阁阁臣,兵部尚书崔呈秀,户部尚书郭云厚等大臣亦纷纷附议,一时间,满朝称善,好不和谐。

    然而东林党人在朝堂上向来以强硬及不怕死著称,又岂会纵容朝堂上的一片“乌烟瘴气”。

    正当朱由检频频颔首之时,殿内一位几乎站在门口边上的官员一振袖袍,大义凛然地迈向朝堂中央,扬声道:“陛下,臣以为先帝虽小有功绩,但离中兴之主的美誉还差一大段距离,臣建议先帝庙号议为‘熹’,熹者,光明也,此庙号已足以彰显先帝功绩了,还请陛下明鉴。”

    “哼!”朱由检怒目而视,双眼直直地瞪了过去,鼻孔里重重的出一声哼声,以表达自己的不满。

    这一道哼声,经过宫廷特殊设计的扬声设备,一下就传入满朝文武的耳朵,让所有人都知道了,新皇现在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此人是谁”朱由检转过头来,向身边的太监王体乾低声询问道。

    “陛下。”王体乾在朱由检耳边低声道:“此人是监察御史蒋允仪,前左副都御史王绍徽仿照《水浒传》的方式,编东林党一百八人为《东林点将录》,榜单上就有其名,号为天捷星没羽箭。”

    《东林点将录》,自然不是为东林党歌功颂德的,王绍徽编撰此书是为了方便阉党按名单陷害东林党人。

    上了《东林点将录》的东林大臣们,要么被逐,要么被杀,很少有漏网之鱼,蒋允仪就是少数的漏网之鱼之一,当时形势最危急的时候,蒋允仪为免灭门之祸,遣散诸子,让他们跟随母姓。

    &nbs



第十二章 煤山不吉利,改名吧
    朝会结束之后,朱由检旗开得胜兴奋难耐,并没有第一时间返回寝宫,而是兴致盎然地在王体乾的带领下,游览整个紫禁城。

    说来有些丢人,朱尤简在现代时,没有钱也没有闲,竟连大名鼎鼎的故宫都没游览过。

    不过这样也好,至少今天他第一次游览紫禁城时,还保持着新鲜感,看到什么美景都感到心旷神怡。

    而且想到整个紫禁城都是属于他的,心情那就更加美妙了。

    不知不觉,朱由检一行来到一座小山坡前,远远看去,朱由检朦朦胧胧中竟有几分熟悉,不由脱口问道:“此山何名”

    王体乾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回禀陛下,此山在三百年前的元代,只是个小山丘,名‘青山’。我朝兴建紫禁城时,曾在此堆放煤炭,故有‘煤山’俗称。永乐朝时,将开挖护城河的泥土堆积于此,砌成一座高大的土山,叫‘万岁山’,又称大内的‘镇山’。”

    朱由检摇了摇头道:“‘煤山’不吉利,‘万岁山’犯忌讳,‘镇山’太霸道,我看此山景色宜人,四季常青,不如就叫‘景山’吧。”

    王体乾奉承道:“陛下英明,臣回去必晓喻宦官、宫女,以后就称此山为‘景山’了。”

    朱由检颔首不语,其实王体乾没有介绍前,他就猜测眼前这座小山坡便是日后自挂东南枝的煤山了。

    遥想他在现代时梦见的那道吊在老歪脖子树上的凄凉身影,朱由检刚下朝时的意气风发已经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便是夹杂着一丝恐惧的凝重。

    “还有十七年,我还有十七年来改变这悲惨的命运!”朱由检握着拳头,提醒自己任何时候不能得意忘形,要抓紧时间,把握一切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亦改变大明的命运。

    “陛下想上山看看吗此时正值盛夏,煤……景山上的景色还是不错的。”王体乾没有察觉到朱由检的异常,兴致勃勃的道。

    “不必了,回寝宫吧。”心情沉重的朱由检已经没了半点游兴,只想早点回宫,思考到底要怎么做,才能避免日后自挂东南枝的命运。

    ……

    通过这些天的观察,朱由检已经可以确认一件事,所谓的东林党、阉党,其实并不像后人想象的那般庞大,毕竟此时之中国还没有成熟的政党,东林党、阉党别说跟组织严密的红党相提并论,连贪腐如家常便饭的青天白日党都远远不如。

    所谓东林党,不过是魏忠贤、崔呈秀之流为了对付政见不合者,将他们打上东林党的标签,令得天启厌恶他们,进而将他们或杀或逐。

    所谓阉党,同样不是一开始就成为阉党的,天启朝党争最激烈时,东林党人左光斗当众放话曰:“若非同道,即为仇敌!”

    这话实在是太脑残太拉仇恨了,当此其时,东林党一党独大,传统的以地域区分势力的楚党、浙党、秦党、晋党、昆党全都被吓坏了,为了抱团求存,他们纷纷聚集于魏忠贤旗下,借助阉党势力,才能和东林党分庭抗礼。

    最后阉党在天启这位拉偏架的裁判支持下,战而胜之,于天启中后期,几乎将所有东林党人逐出朝堂。

    朱由检认为,内阁首辅黄立极,阁臣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等人,并不是唯魏忠贤之命是从的阉党,而是和魏忠贤合作的同盟。

    可历史上的崇祯却一股脑儿把他们定为阉党,然后将他们驱逐出朝堂,请出东林大佬韩爌担任内阁首辅,并让东林党人占据朝堂大多数席位,形成“众正盈朝”之势。

    然后在东林党人的忽悠下,崇祯为了一个“仁君”的虚名,废弃矿监税、工商税、海贸税,以致于国库空虚,不得不对农民加田税加三饷,导致民变愈演愈烈,最后沦为亡国之君。

    “决不能让东林党上位,黄立极、施凤来等阁臣虽非名臣,节操也不怎么样,但他们至少




第十三章 国库空虚得可以跑马
    钱谦益如此遭人恨,除了投清这一大污点外,还在于他娶了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为妻。
12345...8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