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大明当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云中怪客

    在当时,柳如是这么一位青楼名妓能嫁给东林党魁的钱谦益,绝对算是高攀;可在后世,柳如是却是拥有大批粉丝的偶像,是大明鼎鼎有名的秦淮八艳之一。

    我见青山多抚媚,青山见我当如是。

    这么一位年轻貌美的偶像重演一枝梨花压海棠旧事,被钱谦益这位六十岁的老头子糟蹋,自然有无数粉丝为之嫉恨,是以钱谦益留下投清这一大污点后,无数人极力贬低钱谦益,对其恨之入骨。

    但钱谦益真的没有这样坏,当传来北京城破崇祯殉国的消息时,他确实是有心为国殉葬的,若不然也不会当真来到水池中了,可是千古艰难惟一死,因为怕死以“水太凉”为由未能自杀成仁,以致于留下千古骂名。

    投清之后,钱谦益在柳如是的影响下逐渐醒悟过来,暗中与西南和东南海上反清复明势力联络。

    之后十几年,他不顾年迈体弱,积极参与各种反清活动,致书瞿式耜,以“楸秤三局”作比喻,痛陈天下形势,并报告江南清军将领动态;多次亲自策反金华总兵马;多次协助郑成功、张名振北伐,甚至在长江口白茅港卜筑红豆庄,作为隐居之所,以便与各地联络,刺探消息。

    直到1660年,北伐再度失败后,他才心灰意冷,痛感“败局真成万古悲”;“忍看末运三辰足,苦恨孤臣一死迟”。

    笔者无意为东林党人翻案,毕竟明朝败亡的最大原因,便是崇祯轻信了东林党人的忽悠,废弃了矿监税、工商税、海贸税,以致于国库空虚没钱打仗,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

    可是在历史上,当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自尽殉国时,跟随崇祯自杀殉国最多的臣子既不是太监也不是勋戚,而是东林党,史册记载为国殉葬的就有范景文,李邦华,倪元璐,刘宗周,高弘图,左光先,孔贞运,施邦曜,黄道周等人。

    这些人,无愧为中华民族孕育的优秀儿郎,即使赞颂他们是民族脊梁也不为过。但东林党之罪,非罪在道德品质,而是罪在治国无方,即使在后世名声几可与文天祥争锋的史可法,也难以洗脱无能这一罪名。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这便是大多数东林党人的真实写照,所以朱由检仍然不会重用他们,但是在历史上已经证明过能力和忠诚的一部分东林党人,朱由检还是要用一用的。

    毕竟天子嘛,平衡才是王道,即使黄立极等阉党对他唯命是从,他也不会任由他们一党独大。

    ……

    “后世红朝太祖说“枪杆子里出政权”,当真是至理名言,一语道尽权力真相。如今朕才刚刚登基,厂卫掌握在魏忠贤手里,京营在张维贤手里,九边军镇又听调不听宣,当务之急,还是尽快掌握军权为妙,以镇压所有不服。”

    朱由检很快从掌握朝堂的虚拟假象挣脱出来了,他已经意识到,自己最大优势仅仅只是一个天子名头而已,军权却几近于无。

    虽然魏忠贤没有谋朝篡位之心,张维贤又向来对皇室忠心耿耿,但皇帝这种生物,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人心,是任何人都不会相信的。

    总有刁民想害朕,这在后世仅仅只是一句玩笑话,但在古代皇帝心中,这句话再是正确不过了,否则何以解释那么多开国皇帝登基之后便大批大批的杀戮功臣

    不过朱由检在后世混迹了几十年,虽然始终在底层混迹,但却磨练出一副好耐性。

    虽然手中并无军权,天子也仅是徒具虚名,但他并没有急急忙忙就展开夺权行动,而是打算先摸摸底再说。

    所谓摸底,便是摸清自己的家底。

    &n




第十四章 内帑令人惊喜
    朱由检认为,正是因为辽东镇的巨大负担,才生生拖垮了堪称庞然大物的大明朝。

    倘若辽东军早早就平定女真之患,那么就不用频频加辽饷导致老百姓活不下去,老百姓能活下去,就不会形成声势浩大的流民军,没有了流民军,京城就不会被攻破,明朝也就不会在崇祯十七年就戛然而止了。

    辽东镇仿佛是趴在大明身上的一只巨大吸血虫,将大明从全国各地征收的粮饷吸纳一空,当大明国库空虚得可以跑马,自然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如今辽东军早已被后金打得胆寒,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辽东军大肆宣扬狗屁的“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当谎言说了一千遍、一万遍,所有人都对这句谎言信之不疑,以致于这句谎言还当真成就了后金无敌之名。

    对于后金来说,再也没有比辽东军更可爱的猪对手了,他们不仅担当了后金运输大队长的角色,给后金运输盐铁粮食,还给后金大造声势,令得明明只是一股地方割据势力的后金,成为有分量逐鹿天下,和明朝平起平坐的大清国。

    朱由检明知辽东军的无能,哪里还会听从郭允厚的请求,从自己的内帑中掏出五十万两给辽东军糟蹋

    想都不要想!

    他宁愿把这笔钱掏出来拨给东江镇,至少东江镇斩获的女真人头可比辽东军多多了。

    而且东江镇穷惯了,倘若自己掏出五十万两拨给东江军,那就是结结实实的雪中送炭,立马就会获得东江镇上至毛文龙下至军卒屯民的衷心拥戴,性价比无疑更高。

    想到这里,朱由检当机立断道:“辽东镇每年徒耗国库五百万两银子,却不能保境安民,大失朕望,朕决定从崇祯元年起,辽东镇粮饷降为四百万两,至于今年欠下的五十万两,不用拔付给他们了,他们连出城野战都不敢,还有脸跟朕闹饷”

    看到朱由检如此草率便做出给辽东军消减粮饷的决定,郭允厚不得不硬着头皮劝道:“陛下,虽然辽东镇耗费钱粮不少,但是正因为有了铁一般的宁锦防线,才能保住辽西走廊和京畿地区的安全,京畿重地事关国朝安危,臣看这笔钱还是要花的。”

    宁锦防线只不过是明朝版的马奇诺防线罢了,历史上后金于崇祯二年十月,饶过宁锦防线,取道蒙古,直逼京师,震动天下。

    朱由检明知道再多的粮饷也填不满辽东将门贪得无厌的胃口,所谓铁一般的宁锦防线又不能阻止后金南下,又怎么可能傻乎乎地继续充当冤大头!

    “如果仅仅只是保证京畿地区的安危,那就更不需要每年耗费五百万两粮饷了,反正他们根本就不敢跟女真野战,只会固守城池而已。仅仅只是固守城池,朕并没有要求他们去收复辽东故地,又何需每年五百万的粮饷”

    郭允厚不无担忧的道:“可若是辽东将门闹将起来,故意放后金入关,岂不是大祸临头了”

    朱由检轻笑道:“郭爱卿是户部尚书,想必对数学颇有造诣,爱卿不妨好好计算一番,是大明给予辽东将门的利益多,还是后金给予的利益多”

    朱由检的问话犹如当头棒喝,一下就把郭允厚给点醒了。

    是啊,后金只是关外野民而已,崛起不过十年,全国财富加起来都还没有辽东将门多呢,又能给予辽东将门多大利益

    而大明就算每年消减辽东将门一百万两白银,落在他们手里的仍然有四百万两,当今天下,又有谁能开出比大明更加丰厚的待遇呢

    消减了一百万两的粮饷,辽东军最多只是闹一闹,难道他们还能打破自己旱涝保收的铁饭碗,放后金入关叩京不成

    不可能的,赚钱的买卖抢着做,赔钱的买卖没人做,大明亡了对他们有百害而无一利,傻逼才投靠后



第十五章 节流不如开源
    户部存银五十万两,内帑存银二百万两,黄金五万两,这就是天启留给朱由检的全部家底。

    对于这个家底,说实话,朱由检还是感到几分惊喜的,毕竟崇祯朝在后世,留给世人的最大印象便是——穷!

    历史上崇祯为了省钱,他规定后宫中所有的妃嫔餐食标准就是一菜一汤,不准多食,不准浪费,他要求妃嫔们一菜一汤,自己当然也不能例外。

    他以身作则,从不添置新衣,几套龙袍从登基一直穿到去世,破了便让周皇后拿针线缝缝补补。

    一开始崇祯穿着有补丁的龙袍还有些害羞,深怕龙袍上的补丁被大臣们看出来,所以他的坐姿常常非常别扭,经常把有补丁的部分塞到屁股底下,以做掩饰。

    可他越是掩饰,大臣们就越是看得分明,然而这帮大臣非但没有因为皇帝的困窘而心生怜悯,站出来慷慨解囊为君分忧,反而在私底下取笑崇祯“望之不似人君”。

    从来没有一个皇帝像崇祯这样,连一个肉菜都舍不得吃,连一件新衣都舍不得穿,过得连乡下老财都不如。

    但是他的大臣们呢

    几乎人人富可敌国,户部存银仅仅五十万两而已,随便挑出一个大臣,身家都远远不止这个数。

    当年李自成打进北京城时,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直扑皇宫内帑而去,在他想来,大明绵延至今将近三百载,皇宫里肯定堆满金山银山。

    但结果却令李自成大失所望,即使他在皇宫刮地三尺,也仅仅搜出十三万两白银而已,而且这些银子还是李自成兵临城下时,崇祯放弃皇帝的尊严,向大臣们求婆婆告姥姥乞求而来的。

    从皇宫里搜刮不出钱财,李自成自然无法对手下们交代,于是他便把目光对准了京城的文武大臣们,结果却令他大为惊喜,竟从大臣家里搜刮出7000万两银子出来。

    这样的结果,令得李自成不由对崇祯十分同情,说崇祯“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翻译过来便是:崇祯你不是一个昏聩的君主,奈何势单力薄,身边都是只吃饭不干活的人;大臣们都只顾着自己的私利,到处结党谋私,忠于你的人几乎都没有了。

    李自成是明白人啊!

    大顺军兵临城下时,为了保卫京城,崇祯召集文武百官说:国家有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号召大家募捐来为防守京城的士兵发军饷。

    文武百官迫于无奈只得认捐,但内阁首辅魏藻德只捐了600两,其他大臣便跟着随便捐了几百两,几十两,形同打发要饭的。

    相比百官,反倒是宦官更明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太监首富王之心捐了一万两,其余太监捐款也大多在千两以上。

    看到这样的情况,崇祯又急又怒,不得己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自己的岳父周奎是个富豪,崇祯想让其带头捐献十万两,好让其他大臣效仿。

    但周奎却一毛不拔,反倒找到自己的女儿哭穷,周皇后深明大义拿出五千两给周奎,周奎反手就截留了两千两,只捐了三千两。

    堂堂一朝国丈都如此敷衍,大臣们自然乐得有样学样,有些大臣为了显示自己清贫,甚至在家门口拿出锅碗瓢盆来卖,以示自己砸锅卖铁捐赴国难的决心。

    最后零零散散筹集十几万两,崇祯彻底绝望了,身为皇帝的他已经低声下气的乞求百官募捐救国,百官依



第十六章 崇祯下基层
    不过才登基几天,朱由检就已经总结出自己接下来一定要干成的几件事:东江镇犒军,夺取厂卫大权,招降郑芝龙,扩大海贸。

    可这一桩桩,一件件,都需要一批人才去为他做事,他不可能仅仅是发几道圣旨,就把这些事情给办成了。

    不过朱由检才刚刚登基,手里的人仅有信王府潜邸的几位太监而已,缺人啊!

    好在朱由检终于想起了大明庞大的太监队伍,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可以说明朝的太监是人数最多,掌权最久,名气最大的。

    但是和汉唐末期太监可轻易废立皇帝,连皇帝生死都操于太监之手不同,明朝太监的生死皆由皇帝一言而决,即使嚣张跋扈如刘瑾、魏忠贤,皇帝一张圣旨便可让他们灰灰了去。

    究根结底,明朝太监都是为皇权服务的,是皇帝的私人家奴,生死富贵自然由皇帝一手掌握。

    而明朝的太监机构也是历朝历代中组织最为严密的,也许是受影视剧影响,后世大多数人以为明朝的太监机构就是所谓的东厂西厂。

    但实际上,东厂西厂这两大机构只是针对外朝的特务组织,真正掌握大明十万太监权力的,却是鲜有人知的内廷二十四衙门。

    司礼监权势隆重,大家应该都知道了,但其只是二十四衙门之一。

    大明二十四衙门包括十二监四司八局,十二监有司礼监、御马监,内官监,司设监,御用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

    四司有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八局有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世人所熟知的司礼监为整个太监权力系统中最高的机构,司礼监设掌印太监一人,秉笔太监数人,负责皇帝的公文处理,是相当于秘书的职权单位。

    但凡在历史上留下大名的太监,几乎都曾在司礼监中担任过要职,东厂提督往往由司礼监掌印太监或秉笔太监担任,出自司礼监的著名太监便有王振,刘瑾,魏忠贤,怀恩,李芳,黄锦,陈矩,冯保,曹化淳,王承恩等。

    司礼监之下排名第二的太监机构便是御马监,因其掌握了军队,大明二十六卫中的龙骧卫和虎骧卫,就听从御马监的调度,对朝政有一定的影响力。

    决心从二十四衙门选拔人才之后,朱由检便按照他从后世官场小说中学来的套路,召见二十四衙门的掌印太监和管事太监,一个个依次进入乾清宫,向朱由检汇报工作。

    按照以往的印象,大明皇帝即使再怎么重用太监,那也是只有司礼监和东厂少数几位掌权太监才有机会靠近皇帝身边,大明皇帝从骨子里,还是轻贱鄙夷太监的。

    但朱由检来自后世,深受人人平等之影响,在接见每一位太监的过程中,太监们感受到了皇帝给予他们从未拥有过的尊重,他们第一次在皇帝面前体会到了做人的快乐。

    许多太监当场就嚎哭出来,发誓要为皇帝尽忠,粉身碎骨在所不辞,出了乾清宫之后,太监们谈起和皇帝的接触,均表示:与新皇交,如沐春风。

    当然了,在这些天,朱由检不仅仅只是听取掌权太监的汇报工作,他还深入基层,到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太监、宫女中间去,了解他们的艰难困苦,对他们嘘寒问暖。

    这天朱由检就在王承恩的带领下,出了紫禁城,来到皇城底层宫女居住的区域,却见一名十四五岁的小太监,拿着几包东西匆匆向宫女居住的下房跑去,就连皇帝的仪仗被冲撞了也没意识到。

    “大胆!”



第十七章 沐浴圣恩
    朱由检从张小宝那儿了解到,明朝宫廷对宫女们的残酷剥削委实到了变态的地步,皇室是从来没有把宫女当做人看待的,只把她们当作消耗品一般。

    宫女们生了病,都是不能就医的,任其自生自灭,这在后世是根本不可想象之事,之所以有如此严酷的规矩,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后宫中不允许皇帝之外的男人随意进入,所以宫内规定宫嫔以下有疾,医者不得入。

    二是为了维护皇室宫闱**,除非皇帝加恩放归,宫女严禁出宫,于是得了病的宫女往往只能靠自己的生命力延续时日,而且不能减轻平日劳动,运气好的太医见其怜,会偷着给一点药,或请求相熟的太监去太医那里求点药,或许能多活一些时日。

    像那位名叫李海棠的宫女,仅仅只是感冒这类后世极为寻常的小病,却不能及时就医,也不能请病假,于是慢慢就拖成了发高烧,以致于有了生命之忧。
123456...8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