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自古红楼出才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晴了

    似乎注意到了赵煦脸上的表情,向太后笑着解释道。想必官家也知道,咱们大家的不少官员调任诸地,因为地处偏远,艰辛难行,故尔家中眷属多留于京

    而我朝国子监诸学,倒是接收了那些宦官子弟入读其中,也使他们的父母可以放心自家子嗣的学业

    儿子在国子监诸学读书,但是还有不少的闺女,怎么办?自宋太宗时期开始,皇后便开始在宫中置女学,让那些官宦之家的女儿们入读。

    不但教她们读书识字,这琴棋书画也是少不了的,当然女红刺绣什么的也会教。而且,可以通过长期的观察,了解这些官宦之家的女儿的秉性,从中择其良人供天子选择。

    哀家这里自然是比不太皇太后娘娘那里,不过,倒也有几位颇为灵巧聪慧,端庄娴淑的可人儿,不知官家有没有兴趣去瞧瞧?说到了这,向太后脚步不停的继续前行。

    而赵煦自然是点了点头,跟前些那向太后的脚步朝着那边而去。不多时,便来到了一间屋子外面,透着那竹帘,能够看到里边至少有七八名官宦家的妙龄女子正在一名女官的引领之下读书,而读的正是《女训。

    官家可是想进去瞧瞧?看到那赵煦仿佛颇有兴致的模样,向太后心中不由得一喜,不过表面上倒是不显露什么,只是声音越发地显得慈详。

    那,就有劳母后了赵煦两眼微微一眯之后,露出了一个很是感动的表情点了点头答道。

    这间干净敞亮的屋子里边一共有九位年龄从十一岁到十五岁之间的妙龄少女,而有四位目前已然是十四岁半或者是十四岁多了。

    每一位女子都长相清丽端庄,不过听闻天子与太后娘娘过来,都不禁有些激动,不过经历了短暂的骚动之后,都很快压抑了内心的激动,规矩地朝着那步入了房间的太后娘娘和天子行礼。

    而向太后则如数家珍的给那赵煦介绍起了这些姑娘们的家世和年龄,赵煦脸上丝毫没有半点的不悦,一面听一面微微颔首。

    而他的目光,更多的则是落在其中两位姑娘身上,一位是正是那十一郎赵佶所相中的那位王氏女,至于另外一位十四岁半的徐氏女不但肌肤胜雪,明眸皓齿,而且嗓音极其甜润。

    向太后看到那赵煦的目光一直在那王氏女与徐氏女之间转悠打量,心是不禁长出了一口气,暗暗得意不已。

    虽说太皇太后那里占了更多的资源,可又有谁能料想得到,天子居然会在自己的这里边挑中两个良人。

    赵煦很快便随着向太后一起离开了这间屋子,而房间里边经过了一阵小骚乱之后,姑娘们终于又恢复了宁静,在女官的引领之下继续学习起来。

    而领着天子再次回到了大殿之内的向太后直接就询问了起来。官家如今也大了,该是要成亲的时候了,不知官家觉得那些姑娘如何,若是有中意者,倒不妨与哀家说说

    多谢母后,那位徐氏女,儿臣觉得不错赵煦不禁一喜,直接就说了出自己的目标。

    这自然是没问题,不过方才,我看官家似乎还很注意另外一个人,那是那王氏女,只是不知官家你向太后点了点头之后,略有些疑惑地道。

    赵煦笑眯眯地解释道。母后,十一郎不过小我一岁多,现如今,也快成年了,可惜父皇早逝,而今,只有儿臣这个兄长

    儿臣观那王氏女年方十三,却容貌庄端,应答颇为得体,重要的是,儿臣觉得此女似乎与那十一郎甚为般配

    母后想必也知道儿臣与那十一郎兄弟情深,而今,我这个当哥哥的自己有了意中人,又焉能不为亲兄弟着想一二?还请母后应允。说到了最后,赵煦站起了身来朝着向太后一礼道。




第308章 那太后娘娘也太不知足了吧(第三更)
    第308章

    向太后有些愣神地看着跟前的赵煦,心说好嘛,赵煦你是大宋天子,你挑也就罢了,居然小小年纪就想要替你弟弟作主,眼里边可还有我这个母后。

    可是这些话,不是天子生母的向太后很清楚自己不能说,不过,那端王殿下不过是一闲散王爷,而今官家春秋鼎盛,那一个闲散王爷自然是没有什么再进一步的可能。

    不过既然天子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做人要比那太皇太后高滔滔圆滑许多的向太后自然很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

    向太后悠然一笑,微微颔首道。官家是真的长大了,有个兄长的样子,想来,端王也应该会为有像官家这样的兄长而感到高兴才是。

    母后的意思是答应了?听到了这话,赵煦不由得一喜,迫不及待地追问道。

    官家乃是大宋的天子,端王是你的弟弟,你既然愿意替他作主,哀家自然是求之不得

    向太后与赵煦之间的气氛虽然算不是母慈子孝,但也显得十分的和睦轻松。

    而向太后在将那官家送出了大殿之后,看着那赵煦面带笑容的离开,转过了身来吩咐身边的下人,前往春秋宫去见太皇太后。

    娘娘,此事难道真的要跟太皇太后说吗?您毕竟是官家的母后一名心腹女官小声地询问道。

    休得胡言,陛下年少,太皇太后主政,这等大事,焉能不知会太皇太后,何必闹复生份。向太后瞪了一眼那名心腹之后,这才移步走下了台阶。

    我当是谁,原来是向丫头啊,今日怎的有空过来哀家这里?高滔滔看到了向太后入殿,搁下了手中的毛笔之后,亲热地招了招手让她坐到身边来。

    母后年纪这么大了,还如此操劳,媳妇那边今日炖了一碗明目清火的汤,特地给您送过来向太后凑到了高滔滔的身边答道。

    好,真是我的好媳妇,搁这吧,一会哀家会用,你这时候上哀家这里来,该不会只是来送汤的吧?

    母后明鉴,今日官家到媳妇那里去了向太后自是不会隐瞒,便将今日赵煦到他那里去请安,之后见到了那边学宫里的妙龄少女,而那徐氏女被天子相中之事,当然,还有天子想要替自家弟弟作主,指婚王氏女之事也一并说了出来。

    难得官家还能想着自己的弟弟,担起一位兄长的责任,总算是有个大人样了高滔滔微微颔首之后感慨道。

    而向太后却低眉顺眼的,双眸却悄然地盯着太皇太后的表情,只见那高滔滔沉吟良久之后,这才开口言道。既然是官家喜欢,那徐氏女就留下吧官家既然高兴要替他兄弟做主,那便由他就是了。

    不过,官家的皇后,哀家早已经有了人选了说到了这,高滔滔的目光这才落在了向太后的身上。

    目光温润清彻,很难想象这是一位五十余岁快六十岁的妇人的眼睛。而这样的目光,却是让向太后心中微微一寒。

    向太后赶紧垂下了眼帘,恭敬地答道。一切自然是由母后作主,媳妇都听母后的

    行了,都一家人,莫要闹得太生份了,其实哀家中意的那个良人,想必你也应该能够猜得到才对太皇太后笑眯眯地握着向太后的手说道。

    莫非母后说的是那位孟氏女?向太后犹豫了半天之后,这才一副迟疑的模样道。

    不错,就是那个丫头。你觉得如何?高滔滔满意地点了点头之后朝着向太后问道。

    向太后深以为然地答道。那孟氏女端庄贤惠,聪明多才,而且待人接物应对得体,是个极难得的良人,若能许与官家,实乃难得的良配。

    好,哀家的想法和你一般,那此事,就这么定了,哀家忙于国政,这官家的婚姻大事,就有劳你这个当娘的母后了

    母后放心,媳妇岂有不尽心力之理。向太后用力地点了点头,婆媳二人又聊了一些闲话之后,向太后这才告辞离开。

    刚刚出了门,却在下台阶的时候脚下不稳,险些摔了一跤,惊得身边的宫女宦官纷给色变。

    而向太后有些烦燥地推开了那些过来搀扶自己的手臂之后,转过了头来,看了一眼那高滔滔所居住的春秋宫,这才决然地回过了头继续前行。回宫!

    小媳妇都已经成为太后了,哀家这个老婆子,确实是老喽等那向太后离开之后,高滔滔似笑非笑地打量着那宫门的方向,有些疲惫地自言自语道。

    娘娘,那向太后娘娘她也太不知足了吧?为了她这位先帝的皇后,您可是都跟陛下之间起了争执,没有想到今日她居然还想着徐大总管不坐有些愤愤地小声嘀咕道。

    多嘴!高滔滔横了一眼徐得功,却没有半点的蕴怒之色。莫要乱嚼舌头。

    是是,太后娘娘,老奴省得。徐得功赶紧点头哈腰地答道。娘娘,那陛下下诏要在今岁恩科的事情,您

    高滔滔缓缓地点了点头道。官家登基至今,也有不少年头了,却一直未开恩科,今次,官家自己昭告天下,以示皇家恩泽,不知道有多少人弹冠相庆,这倒是件凝聚天下士子之心的好事

    哀家终究是老了,而官家一天一天的在成长,老婆子,总不能一直都把官家当成孩子这件是好事,难道哀家还能去反对不成?

    就连那些朝臣百官,听到了今岁恩科之事后,有哪一个不是眼巴巴的等着?老婆子才不会去做那个碍眼的人。

    可是,那个王洋他,怕是早已经是陛下意属的人选之一了吧?徐大总管至今可还没忘记王洋得罪过自己的事情,能够给这货时不时上点眼药,再是美好不过。

    且看看吧,他若真是块良材美玉,那也不妨,若不是,哀家还替先帝,替官家看着一天,就不会让那些小人有登高的机会。

    咱们大宋,多亏得有娘娘您这样睿智冷静的人给掌着,不然,先帝去得早,官家又年幼,若无娘娘,真不知道会成什么模样

    行了,少拍哀家的马屁,去把那些奏折拿来,哀家的正事还没完呢高滔滔揉了揉有些发红的老眼,继续强打精神看起了那些大臣们的奏折。

    不过,高滔滔仿佛就像是随口一般地又吩咐了一句。官家的婚姻大事,可不能有半点的马虎,到时候得功你记得着人盯着点

    诺!老奴一定着人盯紧了。心领神会的徐得功赶紧躬身领命。



第309章 我听不见,我看不见天长地久的(第一更)
    第309章

    省试,也就是在那殿试之前的最后一层关卡,只要过了省试,那么,殿试更多是像一个走过场,只要不发挥失常过火,一般而言都是可以直接成功通过殿试的。

    但是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得瑟小王子赵佶,这位业已经成为的通过了州试的赵佶,很是开心的等待着那省试的开始,可是却没有想到的是,居然因为此事,被官员弹劾。

    心情顿时变得无比消沉苦闷的赵佶实在是无人倾诉,干脆来寻了王洋吃酒,在酒楼里边大吐苦水。

    不是吧?那些家伙有病还是发神经,你考你的试,关他们什么事了?叨着一只肥鸡腿的王洋打着饱呃看着跟前这位意志消沉的赵佶。

    怎么也没有想到,堂堂的端王殿下,只不过是想要去考个试,那些御史居然要弹劾于他,这不是瞎扯蛋吗?

    若是那些普通宗室去科举的话,也就罢了,可是谁让殿下是宗室子弟,而且还是一位亲王殿下坐在一旁陪酒的高俅无奈地摇了摇头苦笑道。

    在高俅看来,赵佶这货去参加科举本就是闲得蛋疼的无聊之举,可问题是这哥们一向喜欢得瑟又爱闹腾。

    重要是的他居然真的过了州试之后,赵佶这货就开始雄心勃来,一副一定要当历史上第一个成为考取进士的亲王殿下的架势。

    高俅倒是劝过,可问题是赵佶这个得瑟货哪里会放过这种可以在人前得瑟的机会,自然不会去听,这段时间可是十分的刻苦用功。

    可是现如今已然临近省试之时,不知道是哪个王八蛋把赵佶的化名给漏了出来,捅给了御史,有几名吃饱了没事干闲得鸡蛋的御史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开始磨刀霍霍,一副要拿赵佶这位亲王殿下开刀的架势。

    这个消息,还是高俅的一位旧友得知之后,悄悄地告诉了高俅,高俅给吓了一跳之后,赶紧禀报了赵佶,于是这才有了今天的这顿黯然**宴。

    而赵佶本就只是一个闲散王爷,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那种,除了有个当天子的九哥之外,就只不过是有个亲王的爵位在,除此之外,根本就没有什么。

    毕竟宋朝的皇帝们对于宗室的防务是极其严格的,更何况还有个斧声烛影而接太祖帝位的宋太宗。

    太宗皇帝是不是亲手弄死了自己的老哥宋太祖不得而知,但问题是,之后宋太祖的亲儿子,太宗皇帝的亲弟弟纷纷以少年或者是壮年之躯翻白眼咽气,足以得见这位太宗皇帝对于保全帝位的警惕性。

    之后,太宗皇帝更是下旨。宗室子弟全部居住在京师皇城之内,赋以重禄,别无职业。

    不准参加科举考试但仍可授予虽有职无权有名无实却奉禄优厚的官爵;不准出补外官,只是留在京师养起来,养尊处优,衣食无忧——为防止发生宗室之祸故。

    等到了百年之后,至神宗皇帝之时,宗室近千户,这是一笔不小的财政开支,所以赵煦的老爹,英明神武的改革派神宗对宗室制度进行了改革。

    熙宁二年十一月,下诏别其亲疏,异其等杀:不许五服外的宗室子弟在皇城居住;不再给予五服以外的宗室子弟赐名授官拿国家补贴的特殊待遇;但允许宗室通过科举致仕。

    这一改革直接触及大多数宗室成员的利益。神宗和王安石变革宗室子弟的任官制度,使不少远房的金枝玉叶失去了得到官职的机会,因而招致他们的强烈不满。

    但是最终在神宗皇帝以及王安石等变法派的极力支持之下,最终得以执行了下去。但问题在于,宗室子弟,一个二个都养得肥头大耳的,或者说早已经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

    成日的混吃等死,又有几人能够真正的去用心苦读诗书立志报效国家的,所以自神宗朝以来至今,未有一人科举而入进士的。

    不过其他诸科,倒也有一些五服这外的宗室子弟考中,开始走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为他们的老祖宗打下的江山努力的挥散自己的生命和汗水。

    而一些有头脑的宗室,也已然开始考虑自己甚至是自家子孙后代的未来,例如那个圆脸女司机陈杰的老公平阴侯赵世勋以侯爷之尊,都投身到了繁重的经商工作当中,正在努力的为自己的子孙后代谋福。

    不过当那太皇太后高滔滔执政以来,旧党执掌朝政大权之后,几乎是将新法尽废,可问题是,偏偏是在这个十分重大的宗室五服之后的子弟该不该去找工作做生意的问题上,似乎保持了缄默的暧昧态度。

    似乎这些旧党的成员也看到了,虽然在他们的眼里,新法都是坏的,但是,似乎在处置宗室问题,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方面,神宗皇帝与王安石还是配合的相得益彰,干的不错。

    于是乎,一直叫嚣着要将新法尽数废除的大多数旧党官员们,一个二个装聋作哑,任凭那些宗室子弟上窜下跳,那些旧党大员们愣是就跟一帮智障似的。

    他们面对着痛哭流滋,或者是撕心裂肺的那些宗室子弟时,只会面无表情,默默在心里边深情的唱道:我听不见,我看不见,天长地久的诺言我只看见,我只听见,曾经拥有的缠绵

    听完了高俅这货乘着那赵佶黯然**借酒浇愁的机会解释的这堆老黄历之后,王洋不由得砸了砸嘴。那就奇了怪了,既然那些旧党恨不得把所有的宗室赶去干活,干嘛还要弹劾殿下?

    这也是高某百思不得其解之处,或许,想要弹劾殿下的,并非是那些旧党大员的意思,而是另外一帮子人吧
1...125126127128129...55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