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红楼出才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晴了
重要的是,殿下乃是天子亲弟,以贵为亲王之尊,却要与那些庶民一起去参与科举之途,若真是让殿下真的成功了,那岂不是坏了规矩?
王洋也回过了味来,可是看了一眼那赵佶,本想开口劝这哥们放弃就行,可是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这边还没有开口那边厢,赵佶却就已经立起了眼角。
坏了规矩,坏了谁的规矩,父皇在世之时,便已经废除了太宗时期的宗规,允许宗室子弟参加科举入仕,难道我不是宗室子弟吗?
王洋与高俅通哥俩的表情就跟吡了狗似的面面相窥,哎哟,这小伙子脾气犯拧了。
高俅只得继续苦口婆心地劝道。那什么殿下你要考科,我们自然是很希望能够马到成功,可是眼下的问题是如果他们弹劾了殿下你那可就会直接捅到陛下和太皇太后那里去了。
那又如何?赵佶很是硬气十足地道,可是如果脸色却微微发白,声音发颤,这就显得很不完美。
第310章 不谈儿女私情,只谈家国社稷(第二更)
第310章
看到赵佶这般模样,王洋不禁有些好奇地道。我说殿下,平日里,你似乎不是这么执着的人,为何此番
赵佶看出了王洋还有那高俅的疑惑,犹豫再三之后,这才看向王洋。先生您不是告诉过我吗?但凡做事,就该迎难而上,既然做了,那就应该尽其所能,方能不负生平,未来也不会有后悔
王洋含笑不语地看着赵佶,唔,似乎这货说得很有道理,但是王洋却能够看得出来这家伙分明是心里边有鬼。
编,你丫的好好的编,哥就看你能不能编花篮似的编出朵大喇叭花来。
或许是王洋的目光太过正义凛然,又或者是这货自己也实在是有点编不下去了,这才有些不太好意思的摸了摸自己的脸。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我答应了一个人,要考个进士给她看看,让她知道我赵佶是一个有真材实学之人。
哦!王洋与那高俅俩人下意识地哦了一声,那高俅的哦声比较短促,至于王某人,简直拉的快赶上咏叹调了都。
先生你这样好吗?赵佶一脸幽怨地看着王洋,有些羞恼地责问道。
没什么,我就是很好奇,你答应谁了?值得让你这么的坚定一个男子汉的宣言。王洋的表情特别的正经,口气也绝对的严肃。
可是落到了身边高俅的耳朵里边,口水直接呛进了气管咳了老半天。
问题在于,赵佶这位得瑟小王子本就是一位很中二的少年,听到了这话非但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当,反而是很甜蜜地羞涩了一番,这才不太好意思地说出了那个人。就是,就是那个王氏
嗯,自打从天子那里得知了向太后同意将那位王氏女许给自己之后,赵佶这货开心得不能自己,三天两头找各种名义往向太后那边钻。
这一来二去嘛,自然也就跟那王氏女打成了一片,话说回来,赵佶这位得瑟小王子虽然长得娘娘腔了点,但好歹人家才华过人,棋琴书画都能够拿得出手。
自然是让那位王氏女心生仰慕,有一日赵佶这货很得意的显摆了自己参加了科举州试,并且业已经考过之后,王氏女这样的文学女青年自然是目眩神迷。
赵佶自然是越发的得瑟,更是扬言,要成为大宋王朝第一位考中进士的宗室子弟
现如今这大话都已经放出去了,如果却因为那些混帐的弹劾而半途而废,我怎么好意思去见昭娘赵佶一副长吁短叹,生无可恋的模样。
王洋砸了砸嘴之后,无奈地翻了个白眼,冲赵佶翘起了大拇指。你还真是,不错,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就该言出必践。
先生你也赞同?赵佶没有想到,方才一直没有发表意见的王洋会站在自己这边,不禁大喜,越发地觉得巫山先生果然是自己的知己。
王洋摸了摸下巴,陡然想到了之前,那些跟赵挺之蹲一个坑穿一条裤子的旧党官员们。眼珠子鬼鬼崇崇地转了几眼之后,压低了声音朝着赵佶问道。
不过,你若是真的想要去参与科举省试的话,我建议你最好还是先跟陛下打声招呼才好咦,对了,你是说这宗室定规之所以得变,乃是先帝和安石先生的功劳是吧?
不错,正是父皇与安石先生的功劳。不过话说回来,那些旧党上台之后,几乎将父皇与安石先生的所有新法尽废,唯有这一条似乎至令尚未有定论。
那就好办了,嘿嘿嘿王洋这货笑得份外的猥琐,看得赵佶先是一愣,旋及大喜,他可是很清楚,若是先生有办法,一定会笑得很不堪入目,唔应该是笑得老谋深算。
先生莫非你已经想到了办法了?
办法很简单,最好先跟陛下见上一面,告诉陛下你要科举,但是有人要弹劾于你,可是你不愿意放弃,因为你有一个梦想
赵佶一拍大腿,用力地点了点头。好,那小弟这就去告诉官家,我的梦想就是要履行自己对昭娘的承诺,成为我大宋王朝第一位考取进士的宗室子弟咦,先生你为何表情如此难看?
王洋一脸黑线地瞪着赵佶这个蠢货,真的恨不得把手中的鸡腿直接塞进这货那浆糊一样的脑袋里边狠狠地搅拌一下。你不觉得你这样的说话太不正能量了?
正能量?赵佶与高俅一脸迷茫地看着王洋,心说这货所说的正能量到底是什么鬼?
唔意思就是,你的这个梦想太缺乏道义上的致高点,原本很有可能成功的事情,如果你真这么去说的话,怕是连两成的成功性都没有。王洋一脸悻悻地把鸡腿骨扔在了案几之上无奈地道。
还请先生教我。赵佶似乎也回过了味来,似乎这么个理由,或许在亲朋好友之间说说还行,可是自己所要面对的可不仅仅是亲朋好友,更有一帮子御史正蹲着准备发难来着。
你应该告诉陛下,你是为了继承汝父之遗愿,愿意以身作则,成为大宋宗室的榜样与标杆,让那些还成日想要要依靠朝庭的供养混吃等死的宗室子弟们看看,更要证明给你好已然仙去的父皇看
随着王洋之言,赵佶从一开始的所若所悟,到得后来,双眼越来越亮,呼吸都显得有些急促,小白脸也开始涨红起来,很激动的模样。
别忘记了,这宗室改革,几乎是你父皇唯一留下来的一条,没有被旧党推翻的变法难道你身为人子,不该为了汝父之遗愿,贡献自己的一份心力吗?不要谈儿女私事,要谈就谈家国社稷。
激动了老半天之后的赵佶站起了身来,扶了扶头上的发带,然后满脸严肃地朝着王洋深深一礼。佶多谢先生教诲,险些因儿女私情,误了家国大事,实在是
看一赵佶一副受教的模样,王某人老怀大慰,当人老师的感觉真的很不错,特别还是站在正义的立场上去教育赵佶这位未来昏君,成就感就越发地让人满足。
自己就算是还不是朝庭重臣又怎么了?只要自己的意志能够去影响到赵佶这位未来昏君,以及现如今的大宋天子赵煦。
那就足以引起大宋的某些改变,哪怕是这些改变看似微不足道,但是一旦集少成多,那么或者就能够积蓄起一股子力量,足以扳动大宋这沉重历史车轮的力量。
高俅打量着那两眼贼亮,不知道在想到些什么的王洋,心说这货不会又想着要搞什么事情吧?一想到过去王大才子的丰功伟绩,高俅的小心肝就忍不住呯呯地跳个不停。
第311章 父皇所留下的政治遗产(第三更)
第311章
赵煦抬起了头来,看到了那赵佶步入了大殿,不由得笑着摇了摇头。
十一郎又来啦,哈哈,你这小子,过去经常十天半个月的不入一次宫,现如今到好,几乎天天能能见你上门来溜达,该不会想着又来九哥我这里打个晃头就去向太后那边吧?
臣弟见过官家,臣弟今日过来,不光是给官家请安,更是因为有一件事,想要求官家帮忙才是。赵佶有些不太好意思地笑了笑之后眼巴巴地看着赵煦说道。
你且说来看吧。赵煦这才搁下了正在练习书法的笔,端起了案几上的龙凤团茶抿起来。
臣弟化名参加科举之事,官家您是知道的,可是现如今,却有御史想要借此事来弹劾于臣弟,臣弟惶恐,故尔特地过来向跟官家说明一二
有人要弹劾于你?赵煦愣了愣之后,旋及无奈地摇了摇头。那些御史台的家伙,就喜欢乱咬,既然如此,那也就罢了,反正十一郎你参与科举,也不过是游戏之举尔。
看到赵煦那副随口而言一副不以为意的模样,果然没有出乎巫山先生之前的预料,赵佶的心里边越发地对王洋的佩服又不禁多了几分。
似乎感觉到了赵佶的沉默,赵煦转过了头来打量着赵佶问道。怎么了?
官家,其实其实臣弟参加科举,并非是只是为了满足一下自己小小虚荣心的游戏之举。赵佶抬起了头来一脸认真的看向赵煦。
哦?那我可要洗耳恭听了。赵煦若有所思地看着赵佶,半天才笑了笑,抬手示意赵佶继续。
臣弟是想父皇了赵佶犹豫了半天之后,这才抬起了头来,直直地看着赵煦,而这第一句话,就让那赵煦不由得鼻子一酸。
所以臣弟一定要参加这次科举,就是希望父皇的在天之灵能够看到,他和安石先生的新法未绝,臣弟身为他的子嗣,没有给他丢脸,愿意为大宋那些宗室子弟做个表率和榜样
赵煦愣愣地看着跟前说话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高,脸都涨得通红,却没有半点的胆怯和退缩的十一弟。
这个时候赵煦似乎也才省起,按太宗制,宗室子弟是不得从事任何事情不得参与科举的,而是直到了父皇当政,安石先生变法之后,这太宗皇帝立下的宗规这才废除掉的。
而当父皇过世之后,新法尽废,就连这太宗皇帝定下的宗规,也曾经有人要求尽复旧观。但是似乎在这一项法规前,旧党的内部,却并没有完全的统一声音与意志。
或者是他们也都看出来了,被触动利益的只是大宋宗室,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五服之外的宗室子弟不再由朝庭供养,使得朝庭可以省出一笔不小的开支,这才是旧党内部发生纷争,而最终导致这一项太宗宗规是复恢复旧法而被搁置的原因所在。
这个时候,赵煦这才回过了神来,怎么也没有想到,原来父皇所留下的政治遗产,并没有全部被旧党官员们一荡而尽,除了那些被贬谪各地的新党官员之外,原来还有这么一项新法继续存在着。
原来如此看着那跟前满脸不忿之色的赵佶,赵煦突然觉得有些愧疚地拍了拍额头。看来是为兄错怪你了,快快坐下,待为兄好好想想。
这既是父皇少有被有没旧党废除的新法,那么这证明什么?不就证明了父皇与安石先生他们是的对的吗?只不过其他的新法触动了他们的利益罢了,他们才会反复得如此强烈。赵煦摸着下颔,悠悠地低喃道。
官家,那臣弟该如何做,还请官家给拿个主意才是。看一这位内心远远比外貌更熟的九哥,赵佶很迫切的想要获得一个答案。
你继续去参加省试就是了,不妨事的,就算是他们真的弹劾于你,那又如何?说到了这,赵煦的脊梁陡然挺得笔直。当年父皇与安石先生为了大宋的未来,锐意进取,几乎可以说是处处受人掣肘,可是他们还不是干成了很多的事情?
如今父皇不在了,九哥我不能亲政治事,在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兄弟联手才是。说到了这,赵煦抬起了手,拍了拍赵佶那显得有些单薄的肩膀,郑重地说道。
官家放心,臣弟一定不会负你所望,一定会好好的考,愿父皇在天之灵保佑臣弟得以高中。得到了赵煦的承诺,赵佶不由得心中狂喜,好半天,这才按捺住了心中的欢喜,告辞而去。
看到赵佶消失在了大殿之外后,赵煦揉了揉自己的眉心,不禁有些唏嘘。十一郎虽然仍旧心性跳脱,但是他的性格终究还是起了变化,比起过去那种整日只知道棋琴书画的闷骚宅男而言。
现如今的他至少已经渐渐地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而这一切,自然离不开自己这位兄长的教导,当然,肯定也会与王巫山有莫大的关联。
不过现如今,经历了多次与那些旧党大员们的斗智斗勇之后,赵煦这位大宋天子已然是越来越知道该怎么跟那些官员们打擂台了,而不会像过去一般,只会被怒火掩盖掉理智,却忘记了自己应该要争取的利益还有目的所在。
坐到了榻上,赵煦没有去动那只笔,而是开始仔细地盘算起来,若是那些家伙真的弹劾了十一郎,自己应该怎么去应付。
苦思半天,赵煦却发现,自己与诸党官员之间,根本就没有任何可以调和的矛盾,不过很快,赵煦就醒过了神来,脸上总算是露出了一丝如释重负的笑容。我怎么把太皇太后忘记了。
来人,摆架春秋宫,朕要去给皇祖母问安赵煦一声招呼,周围的数十名宦官宫女们顿时忙碌开来,不大会的功夫,便起驾朝着太皇太后高滔滔所在的春秋宫的方向而去。
高滔滔本还以为赵煦不过就是为了尽一尽孙儿的责任,过来打个晃头,却怎么也没有想到,赵煦在请安之后,居然会单刀直入的询问起了自己对于太宗所制定的宗规的看法。
这着实让高滔滔半天才回过了神来,搁下了手中批改奏折的朱笔,打量着跟前一脸坦然的赵煦,心里边满是疑惑。
实在是有些闹不明白自己这个孙儿在打什么主意,但是,高滔滔倒也没有直接无视赵煦之言。
官家此言何意?哀家不太明白老谋深算的高滔滔怎么可能会轻易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更何况她一时间还摸不清天子的路数。
第312章 咆哮的宗室,安静的旧党(第一更)
第312章
皇祖母,孙儿只是有些好奇,想朝中的诸多臣工强烈反对父皇与安石先生的变法,故尔自孙儿临朝以来,新法几尽废绝,却不想居然还有一项居然没有新法没有被废除
赵煦缓缓地说道,目光却一直注意皇祖母的神色变化,太皇太后高滔滔虽然一直把自己当成小孩子看待,虽然她一直站在旧党那边,反对新法,但是赵煦也不得不承认,太皇太后是一位很理智也很顾大局识大体的优秀女性。
但问题是,她的做法,却是与父皇截然不同的,或者说虽然目标都是一样,都希望大宋能够好起来,但是父皇希望的是通过改变,而太皇太后则希望的是维持祖宗家法,没必须把天下人心闹得心惶惶的。
高滔滔听得此言之后,夹杂着此许银丝的眉毛不禁扬了扬,双目落在了赵煦那仿佛只是透着疑惑与好奇的脸上。
心里边却忍不住嘀咕起来,这小子,看样子真是越来越油滑了。哀家年纪大喽,都记不太清了,不知官家所说的是哪一样新法?
就是废除太宗所订制的宗规。赵煦单刀直入地说道。
听得此言,高滔滔有些不淡定了,把玩着手中的朱笔,沉吟半晌之后,这才故作不以为然地道。原来是那事,其实在哀家看来,先帝更改祖宗定规之事,也不是全是错的
而以太皇太后的老谋深算,自然也该看得出来修改祖宗成法之中的废除太宗宗规这一条所带来的利益于于大于弊端。
但是其他更多的新法的法规,在太皇太后的眼中所带来的影响要比起这宗规而言都要远远为大。
毕竟宗规所规范的,只是一帮子宗室子弟,可以说,以太皇太后的身份搁在这里,那些宗室子弟都可以算是太皇太后的晚辈。
所以,能够让晚辈们出息一点,能够替大宋王朝分担一些压力,这自然是她这位作长辈的很愿意看到的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