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红楼出才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晴了
不过,目光扫过苏东坡时,看到苏学士正在那边跟王洋很是亲热地聊天的模样,不禁想到了当年的苏东坡,唔似乎当年的苏学生的脾气也好不到哪儿,就算是现在,在朝堂之上照样跟人经常怼来怼去。
想想当年的安石先生,同样脾气也好不到哪儿,还有那司马光,脾气也绝对是九牛头也拉不动的主,看样子这才身负大材之人,无一不是性格鲜明之人,只希望自己能够再多活几年,好生让王洋这小子磨一磨脾气才是。
高滔滔可不希望王洋与赵煦之间未来无法君臣相处融洽,而是希望王洋与赵煦,就像前朝的太宗皇帝与治国良相房玄龄一般,让大宋越来越好。
而一帮之前大言不惭指手画脚的旧党重臣们此刻老脸火辣辣的,特么的三个元祐,就像三记恶狠狠的耳光,抽着这帮子老家伙脸都肿了。
再一次回到了大殿之后,高滔滔回到了竹帘之后,稍稍平复了一下之前激动的心情之后这才朝着王洋仔细地询问了起来。
不论是那元祐冶炼术,又或者是元祐炼焦术,都可以极大的提高了大宋冶炼出精良钢铁。
而这大宋元祐甲,制作远远不如大宋目前所流行的那种鳞甲繁琐,而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工人和工时,极大的节约了人力物力以及时间。
听闻了王洋讲述起他这些日子专研改造的经过,再加上有赵佶这位端王殿下替王洋摇旗呐喊,更有那两位经验丰富的军器监官员在旁佐证。
这一刻,哪怕是最看不惯王洋的那些旧党诸位重臣,此刻也不得不承认,王洋所研发出来的这些新技术,不论是哪一项拿出来,都绝对不会辜负元祐这个大宋天子年号,甚至可以说,大宋的元祐年号,只会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必将会被天下人铭记,甚至会被历史牢牢的铭记住。
而之后,军器监的卢大人被唤了出来,详细地询问了一番情况之后,得知目前军器监共有制甲工匠近三万人,而原本的制甲工艺,再加上使用了烟煤冶炼之后,使得钢铁杂质过多,大宋的铁甲只能依靠增加重量来提高防御力,造成了大宋的将士们在战场上难以快速进军或者是撤退。
而现在,有了这种重量比之过去要轻便了许多的大宋元祐甲,不仅仅能够在极大保证大宋的将士们的安全的同时,还同样能够让将士们能够减轻负重。
重要的是,位于汴梁的军器监三万工匠每年只能制作新甲不足千副,而现在看来,一年制三万副大宋元祐甲,根本不成问题。
好吧,看来哀家现如今所需要担心的可不是将士们没有足够的精良铠甲披挂,而是该担心,每年需要多少财物才能够保证让军器监的能工巧匠们天天都有活干。
听到了高滔滔之言,在场的大臣们都不由得笑了起来,气氛显得份外的轻松。王洋也不禁莞尔,这倒是真的,过去,一副铁甲的连同人工以及各项费用,大约需要三万钱,也就是三十贯。
而王洋在铸造大宋元祐甲时,亦同时对大宋元祐甲的成本进行了测算,过去,耗费得最多的还是人工成本,一千五百人需要一年方可制甲一百五十套,也就是十名工匠需要干上一年才能够得甲一副。
而这十名工匠的工资就是最大的费用所在,而王洋所研发的大宋元祐甲,却只需要三十名工匠,花费十天的功夫,便能够得甲一副,并且,由于只在最后阶段对甲片进行淬火与回火,所以消耗的燃料也远远比过去要少得太多。
总计下来,一套比过去的大宋铁甲更轻便,更坚固的大宋元祐甲的成本,就有过去的大宋铁甲的三分之一不到。
过去,一副铁甲,约需要钱财三十二贯左右,而大宋元祐甲的成本只需要九贯一百钱左右,便能够得甲一副。
就算是按十贯来计算的话,装备一个军的禁军将士,五千副大宋元祐甲也不过才需要耗费五万贯,若是过去的话,至少需要十六万贯,才能够为这些将士们配备好足够的铁甲
还有就是,小王大人拿来的这两柄钢刀以及之前的那些钢材,皆是良品,若是能够用这样的钢材来进行锻造的话,绝对可以减少相当数量的人力和物力。
所以,臣恳请能将小王大人所研发的元祐炼焦术元祐冶炼术,以及大宋元祐甲的打造之法,在我军器监推广开来。
第451章 这是要升官发财的节奏吗?(第二更)
第451章
军器监卿卢大人声音高昂,面色发红地侃侃而言。一想到,未来大宋元祐甲能够毫不逊色于西夏瘊子甲,那些新装备上了这种大宋元祐甲的边军将士们,肯定会很高兴,而军器的能工巧匠们,甚至包括自己,也能少被那些边军将士问候父母祖宗。
高滔滔沉吟一会之后,便首肯了军器监卿的请求,并且要求工部全力配合,户部保证军器监的制甲费用。
而王洋这位最大的功臣被太皇太后勉励了一番,赏十万钱,端王赵佶也得赏钱十万,另外两位军器监官员也各得赏钱十万。
然后给王洋等四人两天的假期,等到王洋等人离开之后,高滔滔开始考虑起了对于王洋的使用。
如小王卿家这样的大材,若是一直置于右校署内着实太过浪费了高滔滔清了清嗓子之后缓缓言道。
而听得这话,一干大臣都左顾右盼交头结耳不已,很快,便有一位旧党骨干,绝对是旧党中的战斗机,号称殿上虎的刘安世站了出来,面沉如水的朝着高滔滔的方向一礼。娘娘,臣有话要说
那小王大人虽然功勋卓著,然其入职不足一年,资历太短,若是太快升职,有违我大宋官员转迁之制,望娘娘明查。
那刘卿家你的意思是,有功不当赏喽?赵煦听得此言,脸色不禁一黑,声音也透着一股子蕴怒。
刘安世却丝毫不在意赵煦的恼怒,平板无波地道。不然,有功自然要赏,故尔臣以为,当多赏小王大人资财,甚至府邸皆可,不过,官职方面,不论是军器监还是其他衙门,都各有官员各司其职,并无空缺。
赵煦冷冷笑道。那依你刘卿家的意思,王巫山为国如此兢兢业业,呕心泣血,只适合去做个富家翁喽?
这话让刘安世微微一愣,倒没有想到赵煦居然会这么说,只是,王洋还那么年轻,入职不过一年,就已经有了这么多到令人头皮发麻的功勋,若是论功行赏起来,别说从正八品上升到与他的寄禄官同职的正七品上,就算是再升上三品,也算不得什么。
可问题在于,那小子根本就不是旧党中人,而且眼下已经看到,此人在天子与那太皇太后娘娘跟前都信任有加。这已然让许多人,特别是他们这些与赵挺之交好的旧党中坚,越发地觉得这小子太过危险。
无论如何,不能让他在继续向上爬,这是他们在赵挺之府中多次讨论之后得出的结论。
刘安世淡然地答道。自然不是,不过,臣终究觉得小王大人太过年轻,应该多多磨练方可,日后才能成为国之干臣。
至于多赐钱帛之物,自然是为了让小王大人知道,切切不可因官职之增长,而起贪腐之念,毕竟他还是年轻人嘛,臣也是担心他行差踏错。
这么说起来,王巫山到时候还得多谢你的这片拳拳苦心哦?赵煦心里边吡了狗似的,可是现在他却也很清楚,自己发怒闪人,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
总算是在这个时候,太皇太后高滔滔开口了。好了,哀家知道刘卿家你的意思了,不过,他王巫山既然是一位国之干才,那么,就应该担起更多的重担才是,至于封赏嘛
想想那前汉之时,蔡侯不过是一宦官,都因其造纸之术,而得封侯,而王巫山所献的各种技术,皆于国于民有大利
听到了这点,那些官员们全都holl不住了,靠,太皇太后你这是要搞死人的节奏吗?难道你也想让王洋那个跟整个旧党都不对付的愣货真接一下子晋封侯爵不成?
要知道,侯爵那可是从三品的爵位,也就是说,哪怕是王洋现如今只是一个小小的正八品的右校署令,可是却也会因为其爵位,而有资格蹲在朝堂之上。
一想到要跟王洋那个一言不合就想怼人的愣货呆一块,一干旧党大员们的心情简直就像是集体吡了狗似的,很不美丽。
纷纷跳出来,其中有两人直言王洋功勋不够,好吧,原本一直都当成热闹在看的那些武臣们可就顿时毛炸了,哪怕是重文轻武,可是,那主要还是指军事指挥权上,并非说不把这些武将们不放在眼中。
只不过,这些武臣也知道,论起耍嘴皮子,或者是治理政务的本事,的确不是他们的长项,所以一直呆在朝堂之中,更多的是当泥雕木胎一般的存在。
可是谁也不敢直言看不起他们这些为国尽忠数十载的武臣。不过,那些家伙说王洋的功勋不足,这是啥意思?
意思是王洋研发出了能够让大宋百万虎贲之师多上一条性命的坚固铠甲的功勋,在他们这些文臣的眼里就那么不值一提吗?
于是乎,呼延老大人为首的一干武臣纷纷跳出来,直接吵着一团,而那两名说王洋功勋不足的蠢货也被自己的同僚们不停的鄙视。
最终,才在高滔滔的弹压之下,这才把这一场难得出现的文武之争给平息下来。当然,那两名说错了话的官员,更是直接被高滔滔喝令退出朝堂,老老实实先呆在家里边反省。
我大宋的将士们为国捐躯者数不胜数,他们的功劳,哀家都铭记于心,诸位老将军莫要生气了,此事,哀家自有主张。高滔滔又朝着那些吹胡子瞪眼睛的老将军们一顿安抚之后,这才长出了一口气。
特么的没有想到王洋已经不在这里了,可是仍旧还是会因为他的事情而吵得不可开交,这算什么?高滔滔实在是有些哭笑不得地摇了摇头。
小王卿家的功勋之重,哀家亦清楚得很,只不过,他的确还很年轻,年纪轻轻陡然拔得太高,着实有棒杀之嫌,诸位卿家以为呢?
听到了这话,所有人都松了口气,旧党诸臣就差点想要弹冠相庆了,而那些军方武臣们也明白了太皇太后的意思,深以为然地点头认同。
而赵煦也觉得有道理,或许是这段时间以来,在其他问题上,虽然仍旧与皇祖母没有多少共同语言,但是在王洋的问题上,两人的意愿倒是很一致。
不过,有大功而不赏,这是会让我大宋无数才志之士寒心的,不过考虑到小王卿太过年轻的缘故,这样吧,晋其爵为开国子爵寄禄官授正六品朝奉郎。
第452章 除了声望之外没个鸟用的爵位(第一更)
第452章
高滔滔话音刚落,又有几名官员站了出来,不过,高滔滔却直接开口道。若是尔等皆不满意,那么,哀家就晋其为开国伯爵,如何?
这听到了高滔滔那饱含着蕴怒之意的喝斥之声,那几个正要向王洋开炮的旧党官员不禁傻了眼。
最终,只能一脸悻悻地连称不敢,退回了朝班之列。开国子爵,正五品,寄禄官正六品,乖乖,王洋那小子,可算是开了我朝状元升官晋爵之先河了。苏东坡不禁也有些羡慕地小声嘀咕道。
不过,以其所立之功勋,如此封爵,倒也,不算太差。毕竟他尚年少,木秀于林啊身边一位与苏东坡交好的官员点了点头。
呵呵,难道他现在就不是木秀于林?苏东坡抚着长须感慨地摇了摇头。只希望那小子能够低调一些才好,不然,有的是苦头吃,就他那性情啊,说不定,不出三年五载,就会被那些看不惯他的人弄出京师。
依我之见,怕是不出一年。你想,他现如今已经是陛下和太皇太后眼中的大红人了,而他却又一直与大多数旧党不和,就算是苏学士力挺他又如何?苏学士自己也是泥菩萨过河呢。
且不提那些大臣们在朝堂之上窃窃私语,这边,关于王洋的封赏却还没有完。既然这些工艺皆是出自小王卿家之后手,唔卢卿家,现如今军器监甲坊署令是几品?
心思灵动的卢大人哪里还不明白这位太皇太后的意思,赶紧答道。禀娘娘,军器监甲坊署令是正八品下不过,我军器监丞是正七品上。
正七品上,唔让他权知军器监丞,掌军器监甲坊署事。那小子既然那么大的本事,就让他多干些活计,省得成日闹腾,不过卢卿,记得着令军器监诸官,让他们知晓小王卿家之秉性,莫要再生事端了
听到了高滔滔这显得有些无奈的语气,卢监卿也不由得汗一个,恭敬地领命称是。
而赵煦听得此言,险些失笑出声来,不过也不得不为自家皇祖母的老谋深算默默地点了个赞,干滴好,省得王巫山不知道又会闹腾出什么事情来。
回到了府中,屁股还没坐热,封赏就到了,王洋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特么的去年的时候都还是个黑户口的倒霉鬼,这转眼之间还没到一年的功夫,居然就成为了堂堂的大宋开国子爵了。
柳依依欢喜不尽地拿出了十贯喜钱递给了那位过来宣旨的宦官等人,一直将那些人都送出了大门之后,这才下意识地扭头看向王洋的新宅院。
依依姐姐,方才那位公公说了,后日就会把那新制的开国子爵府的牌匾取来,到时候,这里可就是开国子爵府的府邸了。
想不到啊想不到,你小子出去捣腾半个来月,居然就成了爵爷了王婆收到了消息,急匆匆地从怡红楼赶了回来之后,看到了那份诏书之后,不禁一脸不是个滋味道说道。
我说老岳母,我那可不是捣腾,我那是为了我大宋的百万虎贲之师研发了精良的铠甲,要不然,你以为爵位是随随便便就能拿得到的吗?已经脱去了官袍,正舒服地靠在凉榻之上,跟前,李师师正端着一碗冰镇过的银耳莲子羹一口一口的喂给王洋这个老司机。
生活越来越**,但并不是王洋主动要求,而是李师师这位善解人意的乖巧小美人主动去做的,王洋自然不好辜负美人心意。
而柳依依则坐在自家娘亲身边,听到了王洋那句老岳母的称谓,不禁心头一甜,楚楚动人的明眸横了王洋一眼。
而王婆倒是很乐在其中,毕竟对王洋这位女婿还是很满意的,虽然有些愣头愣头,喜欢跟自己抬杠,但是,对自家闺女倒是挺好的,而且嘛,瞧瞧这小子,可是考了个今科状元,这才刚刚入职没几个月,结果一下子居然变成了堂堂的开国子爵了都。
而且一下子就从那正八品的小官,成为了正六官的官员了。
闺女,这正六品的官,比县官大吧?王婆的目光又落在了那份圣旨上,怎么看也看不够的样子。
娘正六品当然要比那正七品的县令大得多,不过那只是王家哥哥的阶官,也就是寄禄官,而他的职官是权知军器监丞,正七品上,正好与县令同品。柳依依只能耐心的给自家老娘解释道。
那这个食邑五百户这是啥意思?
那只是一个虚的东西,表示开国子爵,可以食邑五百户,不过,实际上按我大宋律,食邑一户,折月钱二十五文,也就是说,五百户折钱一万两千五百文。
这么少?日进斗金的怡红楼东家,万红万衣店万红水泥作坊瓷制品作坊的重要股东王婆不由得咋舌道。
你看你这里,六品的官,一个月拢下来都能有快五十贯的收入,这差别也太大了吧?
那娘亲你的意思是成为爵爷不好喽?柳依依忍不住翻了个白眼嗔道。
当然好了,就是朝庭太吝啬了点,堂党正五品的开国子爵,居然才那么点钱,唉够苦命的,幸好这小子在咱们怡红楼有股份,不然,娘亲可是担心我的好闺女吃不饱穿不暖。
喂,老太婆你啥意思?我王某是那样的人吗?这话让王洋当场就黑了脸,靠,想不到这老娘们不但吝啬到极点,居然还敢这么嫌弃优秀的大宋官员,要不是这老娘们是柳依依亲妈的份上,王洋都有一种想要揪起这老太太去见官的冲动。
行了,不许吵,娘您胡说什么呢,再说我可真生气了柳依依瞪了自家娘亲一眼,然后又横砸给王洋一捆秋天的菠菜,这才算没有让冲突升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