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自古红楼出才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晴了

    那王洋王巫山之言行举止,倒着实是让人觉得一如朝中的一股与别不同的清流,而且做出了一件件令人瞠目结舌之事,又极受天子与太皇太后的信重,只可惜太年轻了。

    年轻,并非是坏事,我等皆已老朽,做起事来,皆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倒是这王巫山,还真如他那篇《少年中国论一般,朝气蓬勃,勇于进取。

    那先生您的意思是吕陶沉吟良久之后,抬起了头来看着苏东坡。

    苏东坡的手指轻轻地抚过了案几之上那方雕工精美的端砚,笑容显得意味深长。不急,且先看看再说

    吕陶显得有些迷茫地看着跟前的苏东坡,最终点了点头,不再多言。

    朱雀门外的御街的改造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几乎是每天一个样的刷新着所有人的感观。他们需要的不再是煅烧好的青砖,又或者是需要大量的石匠雕琢打磨的平整青石。

    需要的只是将普通的砂石铺在地面上,然后就用巨大的,在现在用水泥浇筑出来的水泥圆柱体碾压。

    之后,再用细砂石灰掺上大量的水泥开始铺装路面,之后就是让那些没有多少力气的年轻人或者是老年人用泥瓦匠的那些工具来将表面刮弄平整,变得光滑之后,再用早就已经准备好的工具,压出漂亮而又好看的纹饰。

    由宣德门到朱雀门内的水泥硬化御街已然可以通行,这让所有大宋京师的官员们都惊讶的发现了王洋所发明的这元祐水泥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在这样的路面上,哪怕是一场滂沱的大雨之后,路面也不会泥泞,那段御街,仍旧是那样的干净平整光滑,而那些刻意拓印出来的漂亮云纹,站在宣德门与朱雀门的门楼上看到时,越发地显得醒目。

    王洋在大宋汴梁的勋贵官宦圈子里边,其名字几乎可以说是炽手可热,但凡是聊起近期的热门话题,就根本没有办法绕过这位据说年方十八的今科状元。

    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就算现如今硕果仅存的大家东坡先生都以一句汝当可安居于吾席之右。而轰传天下。

    而其所发明创造出来的一件件新生事物,更是让所有人都惊掉下巴之后,连眼珠子也都掉到地上也不算夸张。

    重要的是,其人如今不仅仅是那位冲动的少年天子眼中最值得信重的肱股之臣,就算那位与少年天子关系并不算和睦,大宋国政大权一直掌握在手中的太皇太后,对于王洋的恩宠也是让所有人都眼红不已。

    但问题在于,王洋对于这些,反而不是太在意,他很清楚自己的声望和那些功勋是从何而来,而如果自己真的想要在未来扭转自己与子孙的命运,甚至是整个华夏民族的命运的话,自己的所作所为,还远远不够。

    最大的功勋,令所有人都哑口无言的功勋,站稳在朝堂之上,赢得天子最大的信任。如此,大宋王朝,才能够犹如一张画卷般由着自己挥毫泼墨,改变历史曾经的悲惨命运。

    之前,王洋随同天子来到这甲坊署溜跶的时候,正是他全程陪同,结果,半个月不到的功夫,王洋就弄出了一堆令自己这位堂堂甲坊署,以及甲坊署万余工匠瞠目结舌的各种新技术革新来。

    而当甲坊署在王洋第一天入职之时,看到了王洋所带来的那些大宋元祐甲的锻压甲片,以及那一块块铮亮的钢锭,甚至还有那闪烁着金属光泽,燃烧时几乎没有什么异味和烟气的焦煤时。

    甲坊署的工匠们,除了服气,还是服气。




第461章 军器监甲坊署的流水线作业(第二更)
    第461章

    而王洋来到了这甲坊署主持工作,所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仔细地将整个甲坊署的工作流程仔细地梳理了一遍。

    默默地把自己觉得所需要改进的地方都记录在心里边,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考虑该怎么让整个甲坊署的工作效率提升上去。

    军器监的地盘位置十分的绝佳,位于汴梁城外的汴河一条分支上,水量充沛,重要的是,这里恰巧被两座土丘给包围住。

    单单是在河岸边上,就足足耸立了超过五十架水车来帮助冶炼和锻造。但是这些水车,全都是过去的那种纯木质,几乎就没有什么金属的水车结构。

    所以,磨损很容易就会让这些纯木质的水车罢工,至于那些冶炼炉,过去,都只能够冶炼出生铁,然后再用生铁去进行炒铁工序,得到熟铁。

    到得第三天,在王洋的指示之下,甲坊署内三分之一的工匠们都停下了自己手中的工作,熄灭了身边的火炉,关掉了吹风机。

    因为王大才子要对整个甲坊署进行全面的革新和改造。之所以只让三分之一的工匠们停下手中的工作,主要还是因为之前的那些制甲尚未完结,需要收尾。

    而这三分之一的工匠,也有三千五百多人,而从中抽调了一批五百多名经验丰富,学习能力强的

    又委派了超过百名工匠们前往吴氏冶炼工坊去学习王洋所发明开创了来的元祐炼钢术元祐炼焦术以及大宋元祐甲的制作工序。就是对水车冶炼炉冶炼工具进行着改良或者是改造,

    让那些瞬间变得无所事事的三千多名工匠们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建设工作当中。

    其中虽然有不少的工匠都不太理解王洋的做法,但问题是,在面对这位堂堂的朝庭委派的正七品官员的跟前,他们的反对意见根本没有任何的作用。

    原本的十多个冶铁炉并没有动,但是,在旁边,又多竖起了近二十座冶炼炉,之前在吴氏冶炼工坊的那一套冶炼工具不仅仅全盘照搬过来,而且王洋还仔细地对于这三千多名的工匠的工作进行了分工。

    过去几乎所有甲坊署的工匠们都在锻造铁甲,而现如今,王洋则让那位张署令将甲坊署内的工匠们进行了区分,五分之一负责以后的选煤炼焦工作,五分之一负责粉碎铁矿以及选矿山工作。

    五分之一负责生铁以及钳锅冶炼工作,主要就是生产适合的锻造甲片和进行拉丝产品的生产。

    五分之一负责钢甲片的锻造和后期热处理工艺,还有五分之一,则负责钢丝的链甲工艺制作,以及铁甲的组装工作。

    另外,王洋特地去询问了禁军那边,又去找到了那位几位如今蹲在朝堂之上养老的老将军们仔细地询问了一番之后,找来了极具代表性的几位将士,对他们的身形进行了测量,然后对于铠甲的普适性和灵活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整。

    如此一来,将会把大宋元祐甲分成两个型号,大号与中号,而且每一种型号,都能够满足身高高度相差达到二十公分的军人们的穿着。

    也就是说,大号的铠甲可以满足一九到一米七的将士们的需求,而中号的则完全满足一米八到一米六的需求。因为大宋对于士卒的要求,最低身高都在一米六以上。

    而哪怕就算是有身高真的超过两米的军人,也仍旧可以通过链甲甲环的增减而让其能够获得满意又坚固的防具。

    国家的力量,显然不是个人和集体企业所能够媲美的,只花了不到五天的功夫,二十座钳锅炼钢所需要的高炉便拔地而去。

    炼焦室也已然全部完工,经过了试验性生产之后,预计三十个大型炼焦室第分三个批次轮流炼焦的情况下,每天能够提供超过六万斤的焦煤。

    采选铁矿那边的水车通过改造,则每天如果加班加点的工作,足足可以提供超过十万斤的铁粉。

    而新建设好的高炉大小形状与那吴氏冶炼工坊的几无二致,预计一个高炉可日产钳锅钢三千斤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不过,想比起当时十五到二十名工匠需要耗时十日方才能够生产出两副大宋元祐甲,王洋并不满足。

    因为当时只是想到什么,然后才开始准备,然后再去做,但是现在,王洋需要的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生产出最质优价廉的大宋元祐甲。

    所以,王洋决定采用后世最为常见,也是最经典的做法:流水线生产。

    举个例子,负责生产锻造甲片的工匠们,将会折分为几个小组,一个小组专门负责锻压甲片成形,另外一个小组负责裁剪甲片,下一个小组负责对甲片进行淬火,还有一个小组负责打磨甲片,还有一个小组负责将打磨好的甲片进行钻孔作业。

    锻压组有水锤锻压机帮忙,裁剪组有水力裁剪机帮忙,淬火组的每块甲片的渗碳时间长短都有着明确的规定,打磨小组使用来打磨甲片的同样还是水力打磨机。

    而甲片钻孔机则是之前王洋捣腾出来的那种类似于缝纫机的手工机床。有了这些各种机械的帮忙,如此一来,从第一个小组拿到甲片开始,直到最后一个小组将打磨好的甲片钻孔作业完毕,总耗时不超过一个半时辰。

    然后再交到了下一个工作车间,也就是组装车间那边,组装车间的工序不多,就是将从另外一个链甲车间拿来的链甲,与这铁甲甲片进行组装。一整铠甲整体组装,大约需要两名工匠花费大约三个半时辰的时间,也就是说,两名工匠每天可以组装大宋元祐甲一副。

    从钳锅钢的生产开始,甲片和链甲的工序一旦进行分工作业,一直再到大宋元祐甲的组装完毕。

    其实时间只需要花上十一时辰的时间,而且在这种规模化流水线作业上,钳锅钢的生产只需要二十个人,就可以日产钳锅钢三千斤

    听着王洋在那里侃侃而言,那位军器监的卢监卿有些懵逼地看着手中的那份帐册,或者说是报表。

    里边每一道工序所需要的人工材料时间都详尽到令人发指。

    这份报表,着实详尽,唔虽然很详尽,但是也把这位博学广闻的卢监卿看得头昏眼花,悻悻地搁下了这厚厚的报表之后,卢监卿的目光再一次落到了王洋的身上。

    不过更让本官好奇的是,你刚才说一副大宋元祐甲耗时多久来着?



第462章 真的激动得中风不停的节奏(第一更)
    第462章

    卢大人,王监丞的意思是,从钳锅钢出炉,到制成大宋元祐甲,只需要耗时十一个时辰。

    哈?!你说啥?卢监卿伸手指下意识地掏了掏耳朵,他觉得如果不是自己幻听了,那就是跟前这两个王八蛋在谎报军功。

    最快十个多时辰,最慢十二个时辰,就能够生产出一副大宋元祐甲。所以,下官希望卢大人能够同意下官的计划,对于甲坊署的工作程序和安排完全按照下官的计划进行。王洋朝着这位一脸震惊到懵逼的卢大人很有耐心地道。

    我说状元公,你这,你之前不还曾经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告诉过娘娘和陛下,二十人制甲,十日可得甲两副,怎么这一转眼,你在咱们这军器监,就一天,哦不,半天的功夫,就能够制作出一套大宋元祐甲来?

    下官就知道大人或许不会相信,不过这倒没关系,若是大人您愿意的话,可以到我们甲坊署走一走看一看,您就会知道,下官所言绝非虚妄。

    卢大人当然不相信,就算是他相信,他也需要眼见为实,于是,这才刚刚听完了王洋的禀报,便匆匆地随着王洋和张署令赶到了甲坊署。

    甲坊署内过去处处都是冶炼炉的场面依旧,不过,旁边另外一处,则要显得规范了许多。

    能够看到那二十座冶炼炉上面正冒着淡淡的烟气,而那些钢水出炉四溅的火花耀人眼球。

    大型的水力锻压机那沉重的水锤,只需要数十下,就可以将一块厚重的甲片锤打得只有原本厚度的三分之一。

    卢大人一直都显得很是沉默,用心地打量着每一道工序,甚至连那些工匠们的手工机床,他都硬是站在机床前足足站了小半个时辰的功夫,看着那名工匠将一整块甲片打磨好。

    而王洋则继续担负起讲解员的工作,告诉这位卢大人,打磨车间之内又分为了几个小车间,每个小车间所打磨的甲片都是统一的,这样一样,不仅仅能够让工匠们能够以最快的速度熟悉手中的工作,变得更加的熟练。重要的是,打磨好的甲片型号与规格也不会出现差错。

    等他们来到了最后位置的组装车间之后,就看到了大量的工匠们正在对于甲片和链甲进行组装。

    有些是负责胸甲与链甲的组装,组装完之后,交到下一组去进行链甲与肩甲的组装,依此类推,一直到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之后,再交给数十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们进行检查,确定合格之后,用钢锥在上面打出印鉴。

    这里,已经有这么多了?卢大人随同着王洋来到了库房之后,就看到了那里的工匠们给那一件件崭新的铠甲抹上了保养和防锈的油脂之后,摆放起来。

    其实并不多,这几日我们一直都处于试生产阶段,工匠之间的配合度还需要磨合,再加上,只有甲坊署只有三分之一的工匠正在进行大宋元祐甲的制作工作,所以现如今的日产大宋元祐甲大约在三十五副样子

    如果甲坊署的所有工匠都进行流水线作业的话,预计甲坊署日产大宋元祐甲一百二十副左右。另外经过整合和流水线作业,每一副铁甲的成本又减少了两成左右,现在一副铁甲的成本总计为八千一百三十二钱。

    卢大人愣愣地看着王洋,瞳孔业已经开始有些散大,嘴皮开始泛白,目光呆滞,手情下自禁地捂向了自己的心口。你的意思是说,每天就可以产甲一百二十副,那一年是多少来着?

    张署令砸了砸嘴之后,扳着手指头估算了下之后,咬着牙根恶狠狠地道。一年三百五十五日(农历)计算的话,甲坊署可年产大宋元祐甲四万两千副。哎哎哎卢大人,卢大人

    王洋一脸懵逼地看着这位方才还兴奋得不能自已的卢大人现如今已然翻着白眼软倒在地上,嘴角歪向了一边,嘴里边的唾涎不受控制的开始流出来。日,这货该不会激动得脑溢血而中风了吧?

    这,卢大人你这是怎么了,快醒醒,快醒醒啊那位张署令赶紧扶着那卢大人在那里摇来晃去的。

    王洋赶紧将那个蠢货推开。让开,别碰他,你再那么摇下去卢大人的命会让你给摇没的,赶紧帮我一把,让他平躺好,还有你,傻愣着干嘛,赶紧收叫医生过来



第463章 状元公把卢大人吓中风了……(第二更)
    第463章

    看着这位卢大人紧咬牙关,面色涨紫的模样,王洋这位义务急救员立马就明白了应该怎么处理。让人去找来了一根尖锐的铁丝。

    然后开始戳那卢大人的十个手指头放血,然后又在这位卢大人的两个耳尖扎了眼,挤出了血来。

    等到医者气喘吁吁的赶来之时,卢大人已然能够睁开眼睛,恢复了些许的意识。艰难地冲王洋露出了一个感激的表情之后,沉沉地昏睡了过去。

    看着这位卢大人如此下场,唔王洋的心里边也很不好受。

    此刻,皇宫之中,用过了午饭的太皇太后高滔滔正兴致盎然的与那前来问安的少年天子赵煦在下着那很有意思的跳棋,结果就听到了宦官的禀报不禁一愣。卢卿家中风了?这,这不太可能吧。

    听,听说似乎是被状元公吓的。那位前来传话的宦官先是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赵煦之后,这才压低了声音说道。

    ????赵煦与高滔滔都一脸懵逼地看向这名宦官。然后又十分有默契地互望了一眼。

    赵煦站起了身来朝着高滔滔一礼道。王巫山虽然脾气是急了点,但是,他怎么可能会把卢大人吓得中风了,这里边怕是有什么蹊跷,皇祖母,孙儿觉得,应该速速遣人探查一番,明确真相才好。

    官家言之有理,来人,得功,你派个得人之人速去军器监打探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徐得功点了点头,匆匆地快步离开了春秋宫。方才在一旁安安静静地看棋的孟氏先是小心翼翼地看了眼左右,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1...188189190191192...55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