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兵到帝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吐槽是福
这就是封建时代的战争,如果不就地征集粮草的话,以封建时代的生产力根本无法支持大军长时间的作战。
所以封建时代的战争往往都局限在人口繁密的地区,人烟荒芜的地带会对大军的后勤造成极大的压力。
地球历史中冷兵器时代农耕文明之所以无法彻底根除游牧部落的威胁,就是因为后勤问题。
农耕文明兴起之时,游牧部落打不过完全可以躲入大草原深处,农耕文明的大军光是走过去就十分费力了,游牧部落只需要付出很少的力气袭扰农耕文明的后勤路线,就能击败农耕文明深入大草原的军队!
大草原千里无人烟是常见现象,无法就地征集粮草单靠从后方运输,自然容易被切断后勤……
南宋朝廷能建立四川防线,四川盆地这处天府之国是功不可没,超过八成的粮草都是四川人提供的!
不提供也不行,军队是不会讲道理的,更何况他们是拿着朝廷的命令来要粮,不给的话直接按照叛国罪论处,都要掉脑袋!
因此,现在的四川老百姓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已经越来越期盼明军王师的到来……
因为战争变得穷困的南宋朝廷已经不再顾及颜面,四川老百姓的日子是越来越苦了……
而有着韩家军和杨家军镇守,四川老百姓就算想要爆发农民起义都做不到,刚起事就会被镇压下去!
实际上韩家军和杨家军已经镇压了不下十起因为‘借粮’而闹起来的民众暴动。
当然,在官方的说法里只是暴动,但在当地的老百姓眼里,那可真是豁出了性命拿着锄头跟正规军玩命……
结果不言而喻,除了送人头外,连韩家军和杨家军的皮毛都伤不到。
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甚至连理想都没有的农民暴动,对正规军而言比剿匪都容易!
不过暴动无用,南宋却彻底丧失了民心。
当前线不利的消息接连不断传回的时候,四川老百姓的暴动次数变得更加频繁了!
因为韩世忠和杨业为了安定军心,竟然丧心病狂的下令让士兵肆虐乡里!
士兵的士气是拉回来了,大头兵们的想法很简单,老大让自己放开抢到了好处,还享用了免费的女人,那自然是对老大顶礼膜拜,为之卖命打仗。
但老百姓可就苦了,只可惜,他们的力量实在是太单薄,根本无力反抗……
反抗就是死!
韩家军和杨家军是客军,可不会管四川老百姓的死活……
只是,军心稳住了不代表能挡得住李察的独角兽攻城大炮。
这独角兽攻城大炮虽然只有两门,但对宋军造成的威慑力远超30门6磅骑兵炮!
随着时间的推移,前线的土堡要塞甚至出现,只要遭遇独角兽攻城大炮的炮击,就立马投降的现象!
就这样,整个四川防线在韩世忠和杨业的眼皮子底下崩溃了!
韩世忠和杨业纷纷将嫡系部队撤了回来,将杂牌军留在前方抵挡李察拖延时间。
李察也乐得自在,一路慢悠悠的攻城拔地,顺路收编大量的杂牌宋军!
很快,进入四川地界的李察得知宋军在四川这里有多么不得人心,而守卫的宋军之所以投降如此积极,因为其中很多杂牌军的士兵都是四川本地人!
这就好办了,熟悉政治套路的李察迅速大肆贬低宋军,派人四处宣扬明军秋毫无犯,是真真正正的王师,并号召四川人民参加新成立的川军,攻打宋军报仇雪恨!
那些战俘就是新成立的川军骨架!
李察再次从后面的军事院校毕业的学生中抽调了一批,直接空降当川军的中高级军官,掌控指挥大权!
战俘加上被韩家军和杨家军欺负过的四川青壮,李察很快拉起来一支上万人的川军,并且这个数字随着明军深入四川变得越来越多!
由于‘恐明症’的缘故,韩家军和杨家军都龟缩在城防坚固的大城里,广袤的乡村就这么拱手让给了李察的明军,更是让李察方便大肆扩充川军。
大批四川青壮抱着复仇的心态加入川军,韩家军和杨家军镇压农民暴动的时候可没少杀人,自然积累出来一大批仇敌来。
李察当然要给这些仇敌发挥的空间。
结果,整个四川防线土崩瓦解,只剩下韩家军和杨家军控制的大城。
不是韩世忠和杨业不想跑,而是南宋朝廷下了死命令,他们跑了也是个死!
韩家军和杨家军的后勤都掌握在南宋朝廷手里,没有南宋朝廷的支持韩家军和杨家军的人心就散了!
毕竟韩世忠和杨业不是岳飞,没有那么大的个人威望维系韩家军和杨家军的统一,最多只能保证自己的嫡系亲军不离开。
李察看到川军扩充到超过5万人后,立刻拉开了进攻韩家军和杨家军驻守坚城的序幕。
因为川军人数太多,李察害怕会吃垮自己的后勤……
如今明军可是秋毫不犯,供养川军的都是打土豪得到的钱粮,李察的到来自然也带来了均田免债令,不然的话四川老百姓也不会如此拥护明军……
但打土豪的都是快钱,打完了就没了,再加上四川的土豪乡绅也不傻,看到李察来了大多数都卷着浮财跑路……
土地虽然拿不走,但土地也没办法立刻变出粮食啊。
所以李察的收获根本供养不了几万大军吃喝拉撒太久。
李察将炮队编制在一起,组成专门的攻城大队,川军自然就成为了攻城的主力步兵,骑兵则作为野外侦骑和外围护卫。
从小兵到帝王 422 兵临首都
亡灵军团坐守中军保护李察和吉纳维芙,双头巨人都不再加入攻城战当中。
作为压箱底的力量使用。
就这样,李察一座一座坚城打过去,先是攻城炮队摧枯拉朽般将已经落后的坚城给轰破出缺口,然后就是川军在榴弹炮的掩护下发起集群冲锋。
近卫军步兵作为督战队,李察可不相信依靠复仇的力量能让川军死战不退……
毕竟他们的军事素养是不如韩家军和杨家军的。
就这样,李察的队伍负责火力支援,两只原本隶属于宋朝的部队互相厮杀,血流成河……
四川的战场形势很快就向着李察一方倒去。
因为李察够狠!
无论川军伤亡比例多高,攻城的任务都不会停歇,一旦发生兵变,就是一个十一抽杀律砸下去,在如此严苛的军法下,无论是复仇的四川青壮还是战俘,都开始后悔了……
不过世上没有后悔药,进了军队就要做好牺牲的准备,李察的人早已告诉他们从军后就必须服从命令,不然的话就是军法处置!
在独角兽攻城巨炮下,前唐时代建立的城池变得脆弱不堪,九十度直角城墙哪怕是坚固的青砖铸就,也挡不住独角兽攻城巨炮的轰击!
坚城防线屡屡被轰破,对守城方的韩家军和杨家军造成了重大士气打击,没有了牢固的城防体系,他们根本没有信心打败明军!
李察在四川攻城拔地,不是川军打仗厉害,而是韩家军和杨家军的心气被大炮打没了……
当然,川军能维持高强度作战,与李察的督战队制度密不可分。
每一次攻破城池,李察都会收编一些战俘进入川军当中补充消耗,即便如此,当韩世忠和杨业相继被打死,韩家军和杨家军彻底覆灭的时候,颠峰时期足足超过5万人的川军,也死到不足5000之数……
李察得到的战果就是将整个四川收入囊中,彻底打开南下直逼南宋首都的道路!
打下四川后,李察也履行了自己的承诺,解散了军心早已涣散的川军,将他们遣散回家。
因为四川战役的惨烈程度超过了四川老百姓的想象,原本拥护明军的四川老百姓再次回到了中立状态,如果不是均田免债令,四川老百姓甚至会敌视李察!
宋明在四川的拉锯战,差点将四川打的家家戴孝!
四川战役打完之后,南宋朝廷举国震惊,因为他们再也没有多余的野战部队去阻挡明军的进攻!
于是,南宋朝廷的主和派(投降派)占据了上风,坚定的主战派扛把子级别的人物全都死在了宋明战场上,南宋朝廷已经没有决心对抗李察了。
在南宋朝廷风雨飘摇的时候,宋太祖因为连连噩耗,本就被掏空的身体彻底归西,一命呜呼……
早已成型的太子集团拥立太子登基,年后宋太宗。
宋太祖登基后立马干了两件大事,将之前的亲兄弟全部赏赐毒酒诛杀掉,彻底稳定自己的皇位,朝中不是太子党的异己也是贬的贬,流放的流放,下狱的下狱……
宋太宗以雷霆扫穴之势将南宋朝廷换上了自己人……
然后,立马乾纲独断,派人向李察求和……
岁币啊,割地啊,赔款啊什么的,只要保证南宋朝廷的基本盘不丢掉,李察退兵,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
难怪宋太宗要铲除异己,这种卖国行为足够他的政治敌人将其名誉送入地狱了!
不过无论是禁军还是名存实亡的种家军都不愿意跟明军对抗,宋太宗的卖国行为虽然可耻,却得到了一致赞同。
似乎随着宋太祖的死去,南宋强硬的政治风气也变得颓然……
不过现在的局势南宋却是无力继续跟明国对抗,能打的三只野战部队全都被李察料理了,剩下的宋军还患上了严重的恐明症,这仗怎么打?
理所当然的,根基在全面战争系统金手指上的李察拒绝了和谈条件,他还指望着一统东大陆,增加系统税收呢!
大明历15年年初,刚刚得到新的2万气运币税收的李察直接花费两万气运币招募了200个连队,总共一万六千名近卫军步兵!
加上原本的近卫军步兵总共一万六千五百多人,李察以这支部队为攻城主力,从四川出发顺江而下,用抢夺的沙船运输炮队,沿途攻城拔寨,收编投降的宋军,组成辅助军团充当炮灰,直逼南宋首都!
被南宋寄予厚望的禁军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被接连击败八次,表现的连韩家军杨家军之流都不如!
当然,这并不是宋国禁军战斗力太弱,毕竟宋国才建国不久,禁军还远没有到腐化的地步。
宋国禁军即便不如岳家军,比起韩家军和杨家军也是不弱的。
但宋国禁军面对的却不是炮灰主力,而是近卫军步兵啊!
再加上明军的绝对火炮优势,能打得赢才怪……
其实从近卫军步兵的战损上就能看出,宋国禁军还是很能打的。
禁军接连战败八次后灰飞烟灭之际,李察的近卫军步兵也从一万六千五百多人下降到5000多人!
阵亡率高达三分之二!
同时,也耗费了李察数个月积累的炮弹基数,让李察的明军不得不因为缺乏炮弹而停止突飞猛进的进攻态势。
不过南宋朝廷是不会承认禁军战果的,因为特么的明军已经打到了南宋首都城郊!
大明历3月份李察因为缺乏重炮炮弹不得不在南宋首都城郊停止进攻的脚步。
而这时候整个宋国竟然没有一支勤王军敢过来,甚至连亡灵军团和枪骑兵联合护卫的后勤线路都不敢袭扰!
李察将最精锐的部队用来护卫后勤线路的做法,显然是非常成功的。
当然,这也跟现在的南宋已经找不出一支能打的部队有关……
南宋首都中的守军都是东拼西凑起来的,其中最能打的竟然是权贵们的家丁护卫!
而南宋的宋太宗则在李察大军抵达之前,就带着心腹小朝廷继续南下了……
:。:
从小兵到帝王 423 私人财产受到保护
宋太宗带着小朝廷南下对南宋的国祚打击是十分巨大的,皇帝都跑了,下面人自然是人心惶惶!
还在南宋控制下的地盘不少高官都主动派出心腹到明国那里为自己谋求后路,现在南宋治下的局面再次变得混乱,如果不是李察颁布的均田免债令得罪人太狠,地方富人和士绅阶级不敢投降明国,现在南宋北部地区早就传檄而定了。
不过因为均田免债令的杀伤力太恐怖,如今南宋朝廷失去控制的地方士绅阶级已经开始和官府勾结起来,大肆募集团练,毕竟官员和士绅阶级本就是盘根错节,很多当官的本身就是一方士绅豪强。
他们自然不愿意眼睁睁看着自家田产被李察均分给泥腿子农民,所以在做着最后的挣扎。
至于南宋朝廷的威望,在宋太宗逃跑的那一刻就丢光了……
留在南宋首都城内的守军虽然很多,各地云集过来的杂牌军加上禁军残余,足足5、6万人。
但这5、6万人的士气就低的可怕,而且因为南宋朝廷国库空虚,财政因为连战连败从而崩溃,底层士兵别说拿军饷了,连一日三餐都无法保证!
也就勉强饿不死的程度……
最重要的是,之前的南宋禁军武器装备都在之前的拦截作战中损耗代价,首都城内的守军从甲胄到火器什么都缺,绝大多数士兵就是一套布服外加廉价的大刀长矛……
现在连农夫都知道战争已经不再是大刀长矛的天下了,明军用枪炮打败了宋军几十次,再愚蠢的人都知道这个时代的战争比的是谁的枪多,谁的炮威力大!
只可惜,明军的长驱直入让南宋的火器行业受到了巨大损失,被攻破的城市火药作坊几乎被抢掠一空,不然的话李察的弹药不可能一直那么充足……
宋军遍地都是的火器行业无疑为李察的明军提供了不菲的弹药补给……
燧发枪和火绳枪使用的铅弹是可以互相熔炼的,铅弹很软,随便一个士兵自己就能捏出来,十分简便。
黑火药直接从南宋城市中的火药作坊里抢,也勉强够用。
李察的后勤线只需要专注于补给南宋无法生产的炮弹就足够了!
面对李察人数不多但却十分强悍的攻城部队,没有了皇帝和主要朝廷高官的南宋首都中的武官们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很多人都已经半公开化的与城外的李察接触!
只为在城破之日可以免受兵灾,甚至保留一份荣华富贵!
李察看着南宋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与日俱降,但地方士绅团练武装的规模一天天壮大,不禁开始深思起自己的均田免债令。
实际上这些年来,均田免债令对李察的帮助并不是很大,民心这东西固然有用,但却无法转化为军事力量。
老百姓再感激你,也不可能无条件给你当兵,人都是需要吃饭的!
而均田免债后,士绅阶级土崩瓦解,使得商业活动几乎消失,毕竟农夫是没钱做买卖的,能当商人的都必须有一定身家,有一定身家的人在封建时代往往都是地主……
所以,打倒了士绅阶级就相当于消灭了商人阶级!
这自然也就让朝廷的商税大幅度下降!
如今明国的工商业完全是朝廷官办撑着的,民间的工商业可以忽略不计……
当然,这些对李察而言都不算难题,只要老百姓稳住了,能有稳定的粮食税收,李察的朝廷内部就能稳定。
但现在李察却发现,朝廷内部虽然稳定了,但外部的敌人却因为均田免债总也杀不干净!
如今的形势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南宋灭亡已经进入倒计时,无非就是北明用多久时间而已。
南下逃跑的宋太宗带走了小朝廷,却没有多少军队跟着,想要重建一支精兵,至少也需要两三年时间吧。
李察会给宋太宗两三年时间么?
南宋的权贵们都知道李察是一个战争狂人,别说两三年,宋太宗能在东部大陆挺过一年就不错了!
这就是为何南宋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朝廷都快完犊子了,地方官府和士绅阶级自然不肯跟着陪葬。
而李察又跟他们是阶级敌人,所以地方士绅官员就只能自力更生大兴团练武装了。
如今南宋失去控制的地区已经隐隐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以州府为单位地方士绅官僚抱团自保,组建武装团练,互不统属,但却结成了临时的军事协定,共抗明军!
这完全就是前唐末期军阀节度使割据的翻版啊!
只不过现在没有节度使了,而是组织度更加松散的地方士绅官僚联盟。
这种地方团练李察虽然有信心能打败,但这一路推过去不知要打到什么时候,而且会带来大量的系统兵损失。
现在南宋已经快要倒下,李察显然不想再继续打无谓的战争……
因此,均田免债令需要改一改了!
更改的初始点就是南宋首都。
因为南宋首都中的武官们几乎都提出了保住家财的条件,他们一个个都是大地主,保住家财自然也就是抵制均田免债令了!
如果李察同意他们的要求,相当于均田免债令被取缔,南宋首都将不战而降!
如果拒绝,或许仍会有贪生怕死的南宋武官投降,但战斗却必须要打一场……
于是,在大明历15年4月,李察公布在南方不再强制性执行均田免债令,只要愿意投降明国,他们将会保留一切合法的权益,私人财产可以得到法律的保护!
当然,这只针对投降的地主士绅阶级,如果还要顽抗的话,那没得说,打过去了不光所有的田产都没收,还要屠灭九族!
在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中,李察可从来没有仁慈过。
果不其然,这道法令一出,南宋首都在第二天就开门迎降,城内的守军对南宋朝廷的忠诚在宋太宗抛弃他们逃跑的那一刻就消失了。
李察就此兵不血刃拿下了南宋首都,由此在南宋地方再次引发一轮政治地震!
:。:
从小兵到帝王 424 南宋灭亡
南宋首都兵不血刃被李察拿下的消息和李察愿意保护私人财产的法令一同向南宋地方传播,正逃亡泉州(离明军最远的州府)途中的宋太宗收到这个法令后,差点被气的吐血。
但无论宋太宗如何辱骂守城兵将不忠不义也无法改变局面,而且坏消息一条接着一条传入宋太宗的小朝廷耳中!
南宋控制的北方地盘和大部分沿海省份接连响应李察的命令,甚至很多州府直接竖起明国的大旗宣称归入李察治下!
李察也是来者不拒,哪怕他的军队距离投诚的城池隔着上千里地,仍然接受了他的投诚,甚至同意了投诚州府呈递的官员任职表,相当于变相的承认他们为明国的内藩!
毕竟那些投诚的州府自成体系还有自己的守兵,跟藩镇没有任何区别!
不过现在李察倒不出功夫去料理他们,就先让他们挂上旗子。
当然,明国的旗帜也不是那么好用的,凡是加入明国的藩镇州府都必须出兵对周围没有归附的南宋州府进行攻伐!
那些投诚明国的藩镇收到这个命令不光没有拒绝,反倒是兴致冲冲的开始磨刀对准周边的南宋州府!
如此一来,为了躲避兵灾,又出现了大量州府主动挂上了明国旗帜,向李察送递降表称臣!
随着越来越多的南宋州府改换门庭,剩下那些州府眼见形势不妙,自己陷入了包围当中,也有样学样的向李察呈递降表。
结果除了几个脑瓜子不灵敏或者愚忠的州府外,南宋治下的土地除了宋太宗小朝廷所在的泉州外,全部被‘传檄而定’!
仅仅一个月的功夫,南宋就变天了!
占据半壁江山的南宋变成了只拥有一州之地的军阀……
那些顽抗的愚忠分子在投降明国的藩镇围攻下,连一周都坚持不住……
一来是投降明国的藩镇联军规模太大,完全是兵力碾压级别的优势。
二来南宋失去了人心,顽抗愚忠的只是高层,下面的小兵可不愿意打必败的战争,结果一触即溃,自然是被快速歼灭……
在这场吞并中,投诚明国的藩镇开始渐渐壮大起来,他们的军队也得到了实战历练!
至于李察,正忙着带兵追击泉州,并不断对泉州周边的州府下令围攻南宋小朝廷。
不过结果出乎意料的好,没等李察大军从南宋首都中出发,就传来泉州被三个藩镇联军攻破,宋太宗小朝廷再次发挥出了跑路的优势,逃到了蛮荒一般的琉球岛上苟延残喘……
实际上泉州之所以如此快被攻破,跟宋太宗小朝廷眼见不妙提前逃跑有关。
宋太宗一跑泉州的官府自然不会誓死抵抗,结果没等打就结束了……
李察面对逃亡海外的南宋小朝廷不禁有点傻眼,他没有水军可用……
不过没关系,沿海的投诚明国藩镇有水军啊,于是李察就下达了一道追杀南宋小朝廷的命令,只要能拿到宋太宗的人头,李察愿意封王!
在南宋变成了琉球岛的‘土著’后,李察就开始筹备登基大典。
登基的地方在金陵城当中!
李察实行的是多个首都的制度,龟兹是一个首都,东部大陆金陵则是重要的陪都。
登基过后,李察正式称帝,建号明高祖,不过李察取缔了东方大陆传统的以皇帝国号计算时间的方式,而是以大明历为唯一合法的时间计算方式。
也就是说哪怕李察死了他儿子继位,也使用大明历法计算时间,而不是成为明高祖某某年。
李察这么做自然是为了简化时间历法。
李察登基称帝后并没有对遍布南方的明国藩镇动手,只是将金陵周边地区到四川的割据藩镇收编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