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兵到帝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吐槽是福
当然,一般而言普通老百姓是不会因为征粮问题被扣上叛国罪的,毕竟叛国罪是要抄家杀头的。
普通老百姓家里能抄出啥玩意?
至于杀头更是赔本买卖,这可都是人口劳动力,杀光了谁种地去?
所以违抗征粮的老百姓罪名一般都不重,最多也就是流放东伯利亚当移民开荒去。
当然,也可以选择西域葱岭以西的无人区开荒,还可以选择没有人烟的辽东半岛开荒。
明国大得很,只要你敢违法,有的是地方让你去开荒……
只要不是真的造反跟当地官府正面对决,是不会有死罪加身的。
在死罪方面,明国法律那是相当宽容,除了造反外,九成重罪都不用去死。
不过造反的话,死罪可不单单是杀头那么简单,领头的人千刀万剐大套餐是必备的,胁从者中地位高的也免不了一番酷刑后再去死。
真正被一刀子切脑袋死得痛快的罪名,反倒不多……
明国的法律就是这样,为了震慑将死罪定的极为残忍,很多死刑都需要先经历一番生不如死。
但对罪名的判定又很少用死刑,流放居多。
不管是李察还是内阁都意识到东亚大陆人口劳力的重要性,罪犯也是劳动力,自然要合理利用。
就算管理困难也没关系,可以流放到冰天雪地的东伯利亚冰原啊!
扔到无人区中,任你罪恶滔天,还能翻出花来?
在明国百姓对白条征粮政策怨声载道,敢怒不敢言的时候,李察总算征集到了第一波出征的粮草。
现在李察的系统军队只剩下两万多人,实际上消耗的粮草不多,大头主要在于运输粮草和弹药的民夫,以及就地征集的预备役士兵头上。
被征集的预备役士兵都是屯田兵,跟随大军出征后负责的田产就无人耕种,或者给其他人耕种,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所以需要朝廷进行战时补助。
这些预备役士兵是要上战场卖命的,自然不能用白条打发,需要真金白银和粮食来喂饱了才行!
他们就是李察出征的后勤保证和炮灰预备队,是必不可少的,谁叫李察现在的系统兵规模太小呢?
:。:
从小兵到帝王 439 招安土司
大明内阁政府启动纸币经济计划,李察则带着系统兵踏上了南征的道路。
自从有了诸葛亮为首的系统内阁后,李察就从繁杂的世俗事务中解脱出来。
可以一心一意带领军队对外征伐,完成全面战争系统的地图拼接!
现在距离李察的第一个目标——将东亚大陆所有区域统一,让全面战争系统的税收数额完成质变已经不远了。
很快,李察的军队主力就抵达云贵地区。
这也是大明和东南亚半岛的分界线,再往西南而行就是当地人俗称的‘十万大山’。
有没有十万座山李察不知道,但他知道前面的路全特么都是山路!
虽然达不到天险的程度,但对于大部队而言绝对是一场考验!
更重要的是,山路间充斥着毒蛇虫害以及各种瘴气,如果不是本地人,外来的士兵很容易病倒在行军路途中。
这也是大唐巅峰时期不愿意征伐东南亚半岛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东南亚半岛开发程度太落后,之前大唐的军队虽然没有往西南征伐,但却有少量的冒险者和商旅试图探索西南半岛。
东南亚半岛一词是相对于整个欧亚大陆,对于东亚大陆而言,东南亚半岛其实位于西南方向。
以东亚大陆为中心,越往西南越落后,土司的数量越多,在中原人眼里,土司就是一群野蛮人的部落,依靠群山的遮蔽过着原始而落后的小日子。
野性十足,征服了还没有什么油水……
一群落后野蛮的人类部落出产的东西根本不会被当初的大唐人放在眼里,反倒是那些野蛮的人类部落非常需要大唐出产的铁器和各种生活物资。
人都是逐利的,这个年代贫穷落后的土地不值钱,大唐自然也就没有欲望去征服穷困潦倒,地形复杂的西南半岛。
毕竟大家都知道,征服西南半岛除了地图上好看一些,提升一些国家威望外,就是一桩赔本的买卖。
征服过程中得病死去的士兵绝对远超战损,即便打下来,光是开荒和修路就足以让朝廷赔个底朝天,即便这些都完成了,朝廷也得不到多少收益……
至少,在商旅和冒险者传回来的讯息中,东南亚半岛就是贫困的蛮荒之地。
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自然是因为前唐的商旅和冒险者没有真正走到东南亚半岛富余平坦的地区,他们也走不到那里……
光是沿途不讲道理的野蛮土司就足够让他们止步了,十个进入西南半岛的人连一半都回不来。
因此,李察坚持南征西南半岛的军事行动再一次被大明官僚和民间人士看作一次暴君为了满足征服快感,而发动的劳民伤财一无所获的无意义战争。
而且,这一次的反响比北伐绿皮还要激烈!
北伐绿皮朝廷还可以用复仇的口号忽悠下老百姓,但南征和东亚大陆本土毫无瓜葛的西南半岛就没有什么政治口号可以宣传了。
大家都知道西南方向穷得底朝天,开疆扩土的代价远超收益,南征纯粹是得不偿失的行为。
再加上白条征粮让民间怨声载道,大明境内一股暗流渐渐抬起头来。
当然,得益于李察杀出来的威名,大多数人虽然非常不满,也不敢真的加入造反组织,复兴会的串联行动并没有获得想要的结果。
但各地的黑帮和反明组织纷纷派人密切关注明国南征的结局,一旦李察的大军在南征过程中损失惨重,反明运动就会如火如荼的展开!
西南方向给东亚本土人留下的印象太可怕了,那不是人力能抵挡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力量,所以很多人并不认为李察的明军主力能安然无恙的取得南征胜利。
明国的统治是建立在李察不可战胜的系统明军基础上,一旦这支系统明军损失惨重,让外界觉得有机可乘,有的是人想要将暴君李察掀下皇帝宝座!
用句通俗的话讲就是,李察的统治不得人心!
不得人心的原因很简单,一个是均田免债令的执行,将原本所有的既得利益者都得罪了个遍,虽然大部分都被处理掉了,但终归是有残余的。
既得利益者可都是社会精英,他们真的潜伏下来至少不会泯然众人。
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明军在统一东亚大陆的过程中杀得人太多太多。
杀得人一多,积累的仇恨就多,谁还没有个七大姑八大姨之类的亲朋好友?
无论是战场上被杀得,还是因为战乱原因被兵祸害死的,都会算在李察的头上。
李察的胜利是建立在累累白骨上的,仇恨的种子早已遍布天下!
不过李察南征还没有显露颓势,所以大明的暗流只敢悄悄的联络,根本不敢冒头,甚至连武器装备都不敢大量积攒,否则锦衣卫就会请他们去诏狱喝茶……
特务机构相对于这个时代绝对是相当先进的政治理念。
李察前世中为什么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务机构?
还不是因为这种机构太好用了!
即便李察不得人心,只要战无不胜的核心明军还在,锦衣卫就能牢牢压制民间的反明势力形成。
正因如此,李察才会放心南征。
比起酣畅淋漓的北伐作战,南征就是一个长期的活了。
李察首先召集了数万预备役士兵,组建了南征先遣军清剿大山里不配合的土司们。
这些先遣军都是带着大明诏书过去的,只要愿意归顺就可以成为大明家庭的一员。
当然,归顺可不是口头上说说,这是需要接受明国派遣的官僚机构,并且还要将普通平民移居到相对平坦的地方开垦荒地。
核心目的就是将那些生活在大山里的人忽悠到平坦的地域生活,便于管理和收税。
如果乖乖合作的话,明国可以允许当地的土司头目成为第一代父母官。
当然,明廷肯定会派出各级监督官员并剥夺土司头目的兵权!
实际上,这种诏书更像是一种将土司头目变成当地富家翁的招安条件。
:。:
从小兵到帝王 440 暹罗王国
很显然,这种招安条件彻底侵害了土司头目们的利益。
明廷没有保证他们世世代代为官的权利,也就是说老一辈土司头目死去后,土司头目的家族就要面临衰落的情况!
虽说明国有一套公平的科举考试体系,土司头目家族子弟可以依靠考试继续当官。
但正因为这套考试体系太过公平,对当地土司头目家族而言反倒成了不公平!
让一群人数稀少的土司跟汉人公平竞争当官,这不是欺负人么?
土司头目们又不傻,自然明白自家子弟如果真的公平和外来的汉人竞争官员,会输的有多么难堪……
因此,很多土司头目一眼就看出了明国这是要彻底断绝他们的世袭富贵!
得知这一点后,即便明军无论是兵力、武器装备、士气都比自己要高,土司头目们仍然联合起来打算做最后的反抗。
他们不可能因为明廷的一纸诏书就放弃自己原本的权利,即便明军是带着火枪大炮过来的!
于是,轰轰烈烈的西南土司战争爆发了!
这一场战争由于地形缘故,全都是小规模的,土司头目们虽然结成了名义上的联盟对抗明国,但同样受限于地形变得仅仅只是名义上的反明同盟……
这种作战中,李察自然不会将近卫军步兵充作进攻主力,哪怕土司的武装力量只有弓箭和大刀长矛,但依赖于地形仍然会对近卫军步兵造成伤害。
所以作战的主力换成了西南先遣军。
这几万西南先遣军的兵力比所有的土司武者加起来还多,恶劣的生存环境,落后的生产方式注定了西南土司不会拥有多少人口,哪怕将所有的青壮武装起来,单比人数也远远不如明军……
能有数百个武装人员,就算是力量强悍的土司了。
很多小土司只有几十个青壮武装!
因此,这场对决在一开始就已经分出胜负,击败明军的不可能是土司武装,而是当地的环境!
不出意外的,西南先遣军病死的士兵远远高于战死的士兵,甚至超过了2倍的数目!
西南先遣军官兵没有对土司产生畏惧,反倒是对山川丛林产生了恐惧感。
当然,这一切在李察面前都不好使。
大明是怎么发家致富的?
两万多近卫军步兵的刺刀在后面顶着呢,只要病死的人不超过一半,都不准下前线!
不过李察也不是纯粹让装备了火绳枪的西南先遣军进攻,在很多易守难攻的地点都用上了榴弹炮,让土司武装们见识到了什么叫做‘现代化战争’。
巨大的榴霰弹只需要一轮齐射,没见过炮弹长什么样子的土司武装就崩溃了……
因此,西南先遣军虽然非战斗死亡严重,但战事推进的速度却十分稳定。
土司武装根本没有抵抗明军的能力,他们连蛮勇都使不出来,再怎么蛮勇的土司武装也没法跟悍不畏死的绿皮兽人相提并论。
连绿皮兽人都在枪炮下横尸遍野,更何况是区区土司武装?
然而,推进顺利不代表李察的进军速度快,西南未开发的山路行进难度远超李察想象,特别是对于大股军队而言。
这场土司战争一直持续到大明18年六月份才结束。
结束不是因为所有的土司都被打了一遍,而是因为前面顽抗的土司屡战屡败,被明军大肆屠杀的场景吓坏了后面那些没有交战的土司,一个个主动向明国投降。
幸存的土司头目在血淋淋的现实面前明白,被抄家灭族和失去权利当一个富家翁之间,该如何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
原本土司头目们想要依靠地形和病害让明军知难而退,但却发现明军无论病死多少人都坚定无畏的前进,对反抗的土司部落杀戮的也十分彻底。
凡是顽抗到底的,都是整座山寨杀个血流成河!
土司头目们看到李察的决心和明军的恐怖战斗力后,自然也就没有了反抗的野望,纷纷投降。
随着大批土司头目投降,西南半岛的路径虽然很难走,但至少有了大批带路党,加快了不少行进速度。
此时此刻,李察的东亚北域行政中心和军工厂也建设完毕,税收3万气运币花费了1200气运币,剩下的气运币都用来招募军队。
随着东亚北域的上诉法院建成,税收增加到35000气运币。
李察用28800气运币招募了20门六英寸榴弹炮,将六英寸榴弹炮的规模扩充到40门!
这在如今的时代是一个十分恐怖的数字!
后续对土司的战斗之所以那么顺利,就是因为榴弹炮的数量翻了一倍,利用抛物线把那些土司武者炸的欲仙欲死,很多时候没等交手土司武者就崩溃了……
骑兵炮因为在西南半岛战役中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所以没有得到扩编。
攻城炮那玩意运都运不进来,李察的南征大军压根没带。
剩下的8800气运币李察全部用来招募近卫军步兵,山地作战中步兵的用途还是很重要的,在这里小股骑兵能发挥的战场或许有,但大股骑兵根本无法机动,到了西南山区立马降格为牵着战马的步兵。
8800气运币招募了88个近卫军连队,总共7040人,补充进原来的近卫军军团后,总数超过了两万七千人!
由于负责进攻的都是西南先遣军,所以近卫军步兵的损失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而西南山区的环境对土著人类要命,但对于近卫军步兵而言根本不算什么,他们的适应程度甚至比当地人还好!
因为近卫军步兵不会因为环境生病!
正是近卫军步兵没有人病倒,才能一直控制着人数超过自己的西南先遣军,压着他们前进当炮灰……
当然,西南先遣军这些炮灰的战斗力可比西南土司武装强多了……
然而,当土司战斗结束,西南土司大部投降后,李察从西南土司口中得到了一个消息:
东南亚半岛适宜耕种的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被最近崛起的暹罗王国彻底占领。
而暹罗的国王还是李察的老熟人——松赞干布!
从小兵到帝王 441 松赞干布的崛起
李察万万没想到,当初消失的松赞干布竟然带着吐番最后的残兵败将和移民来到了东南亚半岛,还击败了原始落后的东南亚土著王国,并收拢土著王公建立了符合东南亚半岛国情的暹罗王国!
松赞干布建立的不是吐番王国而是暹罗王国,也是为此付出了不少牺牲。
根据那些濒临暹罗王国的土司带路党的汇报,从北面南下的吐番人实际上已经跟东南亚土著融合在一起。
松赞干布之所以能如此快速的建立一个统一的暹罗王国,不光是因为东南亚半岛的土著王国还停留在石器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的落后阶段,更是因为松赞干布巧妙的用联姻等方式取得了大部分东南亚土著王公的支持。
并将那些顽固派的土著王国一一消灭掉。
暹罗王国是东南亚半岛土著王国中的一支,也是南下的松赞干布遇到的第一个土著王国。
松赞干布的吐番军队在击败一次暹罗王国,获得一片落脚地后,发现他想打败东南亚半岛土著不难,但想统治他们却很难做到。
原因无他,跟随松赞干布南下的吐番人口太少了……
于是,松赞干布选择了迂回统治路线。
松赞干布的崛起史已经随着暹罗王国的扩张传遍整个东南亚半岛,西南土司之所以没有被暹罗王国征服,只是因为他们所居住的都是山区,暹罗王国的松赞干布看不上,征服难度也太大。
说白了,就是打下来弊大于利!
在投诚的西南土司解说下李察得知,松赞干布的人取得落脚点后,利用与暹罗王国胜利的大势迎娶了暹罗王国的嫡女。
如此一来,松赞干布就取得了一定的暹罗王国继承权。
当时暹罗王国的国王身体仍然很健康,下面也有嫡传儿子,并不担心王权会旁落松赞干布。
然而,松赞干布迎娶暹罗国王嫡女并带着吐番人站稳脚跟后,暹罗国王莫名其妙的病故了!
明眼人都知道暹罗国王的死亡与松赞干布有很大关联,但随着松赞干布掌握大权后,证据都被抹杀了。
暹罗国王死后,松赞干布恶人先告状,说是暹罗国王的儿子想要继位谋杀亲父,然后主动挑起了战端。
就这样,暹罗王国内战爆发了。
结果不言而喻,之前暹罗国王的主力已经被松赞干布击败过一次,后来之所以联姻就是因为打不过松赞干布才嫁出嫡女,内战当中暹罗国王王子一派自然不是松赞干布的对手。
就这样,松赞干布踩着暹罗国王一家人的尸体轻松打进了都城,取代了暹罗国王的王位!
他的合法性就来自于迎娶的暹罗国王嫡女!
将暹罗国王的所有王子都杀光了,他自然也就有登基的正统性……
理所当然的,松赞干布这一行为并没有受到暹罗王国权贵认可,但松赞干布也是个狠人。
在原本的吐番王国松赞干布都能举起屠刀,为了权力杀个血流成河,更何况是面对东南亚土著权贵?
结果,松赞干布用自己的方式将整个暹罗王国梳理了一遍,彻底巩固了自己的权势,成为暹罗王国唯一合法的国王。
因为他身边有一批吐番将领拥护,即便暹罗王国民间对他的做法非常反感,也无法动摇松赞干布的统治。
这种暴力夺取王位的做法杀得人再多也不会有多稳当,更何况松赞干布的吐番支持者会随着时间推移渐渐被当地人腐化,和李察绝对忠诚的系统军队没有可比性。
松赞干布也知道这一点,为了转移国内对自己正统性的怀疑,松赞干布悍然整合暹罗王国的军队,并将其跟吐番军队混编,对外发起征服战争。
原本松赞干布只是想用对外扩张来转移国内矛盾,并在战争中建立自己的威望。
不成想东南亚的其他土著王国比暹罗王国还要弱渣,屡战屡胜的松赞干布野心自然也不可避免的增长。
而且松赞干布由于对外战争开疆扩土,总是打胜仗,国内反对的声音渐渐被压制下去,暹罗王国全都沉浸在新王给他们带来的荣耀当中。
最重要的是,暹罗王国扩张后,基本盘大了,松赞干布就有足够的新土地来弥补安抚暹罗王国的本土权贵,从而获得了大量暹罗王国本土权贵的支持,让自己的根基渐渐变得牢固起来。
人都是逐利的,松赞干布能给大家伙带来丰厚的利益,哪怕松赞干布得位不正众人也权当没看见。
就这样,暹罗王国以摧枯拉朽之势统一了文明落后的东南亚半岛,肥沃的沿海地域和平原沃土全部被鲸吞,只剩下山区和戈壁荒漠没有侵占。
而原本东南亚半岛的各个土著王国则全部被松赞干布灭掉。
松赞干布岁数也不小了,他可不想自己的后代还要面临其他土著王国的反扑。
为了彻底灭绝东南亚半岛土著王国在自己归天后死灰复燃,松赞干布举起屠刀对东南亚土著的王公贵族大规模屠戮,还大肆焚烧东南亚土著王国的文字记录,统一文字和语言,试图将整个东南亚半岛文明统一起来!
正是这种内部文明清洗统一,让松赞干布在征服东南亚半岛后无力继续对外扩张,一直等到李察带兵打过来!
此时松赞干布的暹罗王国境况跟李察的明国差不多,都是敢怒不敢言,松赞干布的屠刀可不比李察的差劲,血仇早已积累下来,之所以没有烽烟四起不过是因为松赞干布杀出来的威名罢了。
如果给松赞干布足够的时间,他倒是可以将其他土著王公贵族的余孽彻底消灭殆尽,完成暹罗王国对整个东南亚半岛的统合。
只可惜,李察来的太快了!
大明18年7月,李察带领明军对暹罗王国边境发起进攻,明国与暹罗王国的战争正式爆发!
ps:本群号:3496158938,欢迎各位书友进群和我共同讨论小说内容,希望各位书友能看在作者辛苦码字的份上来支持正版订阅。
:。:
从小兵到帝王 442 一人抓十人
“什么?明国的军队占领了越土?”
暹罗王国首都王宫中,已经白发苍苍的松赞干布面色震惊的问道。
“是的陛下,明国军队装备了大量枪炮,驻守越土的兵团只逃回来不足千人……”
越土就是暹罗王国征服的南越国土,算是东南亚土著王国中实力中上游的存在,也是少数实现了中央集权的小国之一。
南越是暹罗王国征服的最后一个东南亚半岛国家,还没来得及设立行省,所以习惯性称呼为越土。
当然,南越的王公贵族已经被松赞干布的军队杀得差不多了,南越也驻守着暹罗王国三大主力野战军团之一,实行军管。
如果明军能晚来一年,越土就会完成行省化建立。
松赞干布一直在致力于推行流官制度的中央集权,就是用甲地出身的官僚去统治乙地,乙地出身的官僚去治理丙地,以此类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