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行三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苍山浅陌
“选择曹文诏!”
“叮,宿主择定曹文诏成功,曹文诏植入身份为虎卉营士兵,宿主可自行征调。”
“叮,其余七名人才分配如下”
纪晓岚植入身份云游书生;阵营在野;所在地北海;
包拯植入身份锋行学院文院学生;阵营在野;所在地蓟县;
呼延赞植入身份呼延赞兄长;阵营在野;所在地蓟县;
杨延德植入身份杨业五子;阵营在野;所在地雁门;
符存审植入身份锋行书院武院学生;阵营在野;所在地蓟县;
杨玄感植入身份杨坚三子;阵营杨坚;所在地长安;
哥舒翰植入身份刘表军校尉;阵营刘表;所在地襄阳;
史进植入身份袁术军校尉;阵营袁术;所在地汝南;
徐宁植入身份江湖游侠;阵营在野;所在地东莱。
“本次制衡乱入完毕,望宿主知悉。”
接着刘锋分析了一下本次乱入的人才,这次一共入了十人。
第一人是清代政治家、文学家纪晓岚,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官至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
纪晓岚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
纪晓岚的所在地是北海,身份则是云游书生,这个植入倒是挺有趣的。
第二人是崇祯第一良将曹文诏。
曹文诏勇毅而有智略,在镇压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争中功勋卓著。
第三人乃是北宋名臣包拯,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包拯的植入身份是锋行学院文院学生,所在地是蓟县,这不是说自己可以随时征调包大人么
第四人是铁鞭王呼延赞,一对铁鞭在当时鲜有敌手,戎马一生为北宋立下了无数汗马功劳。
呼延赞成了呼延灼的兄长,这不差辈了么!
不过这个身份的植入,铁鞭王也就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了!
第五人是杨五郎杨延德,金沙滩一战后,杨延德寡不敌众,遂削发假装僧人逃过追兵,后至五台山为僧。
在五台山上,五郎融合杨家枪与佛门武学,创下五郎八卦棍。
在野的杨五郎所在地是雁门,看来冉闵的手下又要多出一员大将了!
第六人乃是符存审,五代后堂猛将,原名符德祥,因被李克用收为义子并赐国姓,史册又载为李存审,到后晋时其子符彦饶复归本姓。
符存审手中一杆镔铁戟,作战勇猛,身先士卒,有万夫不当之勇。
符存审的植入身份为锋行学院的学生,这不是说刘锋手下又多出来一员大将么!
第七人乃是杨玄感,为隋朝名将杨素之子,手中一杆青铜槊,骁勇过人。
102武力的杨玄感再次给到了杨坚势力,看来杨坚和董卓之间的纷争,也快开始了。
第八人乃是哥舒翰,哥舒翰是突厥王之子,与吐蕃战于苦拔海,屡破吐蕃,立下诸多战功。
哥舒翰给到了刘表,不过哥舒翰这个数据,貌似并不能搞定刘大耳势力。
第九人乃是九纹龙史进,给到了沙雕袁老二。
第十人乃是金枪手徐宁,97的武力马马虎虎,徐宁同样是在野身份,自己或许可以将其招募。
刘锋盘算了一下,除了杨五郎,杨玄感,哥舒翰和史进四人,其余的五人自己貌似都能收服。
呼延赞、符存审和包拯三人都在蓟县,这身份也安排的明明白白,自己很容易收服。
纪晓岚和徐宁在青州,他俩也没理由舍近求远的不来投自己,而选择其他诸侯。
刘锋很是好奇,系统会这么好心这不相当于给自己好几个人才么
 
第二百四十三章 甄家的示好
刘锋给呼延赞封了个裨将军的官职,然后让他回去收拾东西来燕王府报道。
接着刘锋又召来了曹文诏和史建瑭,对着他俩好顿夸奖,给他俩同样封了裨将军的官职,然后让其暂且留在王府听候调遣。
刘锋想着等科举考试完事之后,把这几人分给郭子仪和陈庆之二人,让他们在他俩部下为将。
但这陈庆之该如何才能领兵,如何才能使士兵心服陈庆之,这让刘锋几乎愁白了头发。
刘锋心里很清楚陈庆之的才能,108的统帅值,当时罕有人能与之匹敌。
但刘锋知道也没用啊,士兵们可不知道。
李靖好歹是个游侠,也练过剑术,但陈庆之却是连弓都拉不开,手无缚鸡之力。
这样的人当三军主帅,士兵们怕是不会心服。
刘锋恨不得把系统安进士兵们的脑袋,让他们看看陈庆之的统帅值有多高。
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刘锋只能另寻办法,等待一个契机再给陈庆之兵权。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刘伯温可是陷入了忙碌之中,简直就是忙的脚打后脑勺。
毕竟这是第一次举办科举考试,其中的许多细节都需要具体商榷一番。
文试的倒是好说,准备桌椅笔墨足矣。
但这武试和科试的,要准备的东西可就多了。
首先武试得准备比武的擂台,各式各样的兵刃,还有弓箭等考试科目,当真是繁杂至极。
科试要准备的东西完全不必武试的要少,各式各样的器具,人家叫上名来的你就得给人家准备好,要不然便是丢了燕王的脸面。
除去这些考试所用的器具,刘伯温还得把科举考试这个消息告知于天下的贤才。
刘伯温思虑再三,写下了榜文一道“天下皆知,燕王求贤若渴,周公吐哺。今燕王新行六部,百废待兴,故创科举以招天下贤才效力,不问出身,不问门第,但有一技之长者,或文或武或科,皆可前来蓟县参考,只重德行,唯才是举尔。”
接着刘伯温又把科举考试的三科细则一同附在了下面,交由锦衣卫送往大汉各州郡张贴。
其余诸侯并没有阻止张贴,刘锋提前打过了招呼,他们也没必要因为这事得罪了刘锋。
多数诸侯认为刘锋此举乃是异想天开,因为在他们看来,世家大族才是维持手中权力的中流砥柱,让这些泥腿子般的草根身居高位不存在的!
但曹老板却是从中得到了启发,立马开始研究此事,并在治下阳奉阴违的阻止科举榜文的张贴。
和曹老板同等做法的,还有陶商和刘备等有远见卓识的诸侯。
在不久之后,他们也纷纷效仿,设立招贤馆贴榜纳才,防止人才外流。
科举榜文一出,天下皆惊。
这科举考试实在是过于新颖和大胆,与这个时代的举孝廉完全不同。
寒门子弟交相称赞科举的考试方式,世家子弟则是对此不屑一顾。
这些对科举考试诋毁之人世家中的平庸之辈和混吃等死之人。
原本他们靠着家世和门第便可轻松获得官职,但科举考试的出现,使得他们几乎丧失了成为官员的资格。
但刘锋治下的世家大族识相的没有提出任何反对意见,因为他们知道,燕王是个杀伐果断的主,要是敢出言反对,那定会没好果子吃。
而且刘锋治下的世家并不是很多,作恶多端的世家也都被刘锋派人清理了,其余的倒也安分守己。
在刘锋对几个名声不好的世家开刀之后,这些世家才明白了一个血的道理。
他们所谓的名望、财富和地位,在刘锋的刀枪剑戟面前,是多么的脆弱。
自古民不与官斗,更何况这个官,还是个一字王……
所以其他的世家都纷纷对刘锋进行了示好,无论是青州的世家还是冀州的世家,都没有一家敢不派出使者来着礼物前来参见燕王。
第二百四十四章 半数家资
甄俨冲着刘锋行礼道“草民参见燕王!祝燕王鸿福无疆!”
刘锋一脸笑容的说到“不必多礼,快快起来坐吧,三宝,赐座!”
一旁的郑和便给甄俨搬来了一个椅子,甄俨致谢后便坐在了下首的位置。
甄俨坐下后,刘锋先给甄俨喂了一颗定心丸。
刘锋开口说到“甄俨,你不必多心,孤从来没有对甄家开刀的打算。孤处置的世家,都是作恶多端欺压百姓之辈,甄家颇有良善之名,孤是不会对你甄家动手的。”
甄俨听后赶紧拱手道“燕王言重了!草民也从不曾想过燕王会对甄家不利,您素有仁义之名,怎么会和甄家这等小门小户过不去。”
刘锋笑着说到“你可是不老实,甄家要是还算小门小户,孤岂不是都得出去讨饭了!”
甄俨也笑着说到“燕王此话差矣!甄家确是有些金银俗物,但要是和燕王您相比,甄家不是小门小户是什么俨有自知之明,甄家怎么敢和您相提并论呢”
刘锋一听这甄俨果然是个聪明人,看似将甄家和自己相比,有些不通礼数。
但实际上甄俨却是在贬低甄家,太抬高自己。
刘锋接着说到“甄俨,孤也不和你藏着掖着,你甄家贩卖粮食的生意,这孤不管,也管不着,随你怎么贩卖。但你甄家以后不得再走私战马。想必你也听过锦衣卫的名声,这天下的事,很少有孤不知道的,如若让孤得知你甄家还敢走私战马,你可就要小心你甄家这百十号人的脑袋了!”
说罢刘锋身上的杀气磅礴而出直奔甄俨,给完了甜枣,也该给个巴掌了!
甄俨感觉自己瞬间掉入了冰窟之中,宛若实质般的杀气让甄俨忍不住打了个冷颤。
但刘锋的杀气只持续了片刻便收回了,没有过多的为难甄俨。
甄俨抹了一把头上的冷汗,心想这燕王身上的煞气可真是吓人,这得杀了多少人!
甄俨急忙跪地说到“还请燕王放心,臣回家之后便把甄家剩余的战马全部送到蓟县交由燕王处置,以后甄家绝不会再涉足走私战马的生意,如果违反,燕王尽管将甄家上下满门抄斩,草民绝无怨言!”
刘锋满意的点点头“如此便好,孤也不白要你的战马,你回去统计下战马的数量,孤按市价的两倍付给你钱。”
甄俨把脑袋摇的跟个拨浪鼓是的,急忙说到“草民哪敢要您的钱,你这不是为难草民么!”
刘锋脸一板,瞪着甄俨道“孤让你拿着你便拿着,你的战马也不是凭空变出来的,孤怎能白拿”
甄俨依旧摇着头说到“那也不可,草民怎么能赚您的钱,这钱草民拿着烫手!这样,草民按进价将这批战马售与您,多的草民分文不取,如果您还推辞,就真的是看不起草民了。”
刘锋苦笑着说到“好吧,那便依你所言。”
接着刘锋和甄俨二人又寒暄了一阵,刘锋突然想到了不如让甄俨来商部当个郎中或者是参事,省的糜竺一天忙的脚打后脑勺。
于是刘锋试探着说到“甄俨,不知你可愿来商部任职”
甄俨顿时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的问到“您说何事”
刘锋只好再说了一遍“你可愿来商部任职”
甄俨这才敢相信自己没有听错,燕王居然真的是让他来商部任职!
士农工商,商人自古便是个低贱的职业,饶是以甄家的财力,有时也会被达官贵族们看不起。
但现在,甄俨似乎抓住了改变甄家地位的机会。
甄俨带着颤音问到“燕王您没有拿草民寻开心”
刘锋一脸严肃的说到“孤拿你寻什么开心,孤想寻开心也不会找你!”
刘锋接着说到“徐州糜家你应该不陌生吧
第二百四十五章 五郎八卦棍
雁门关内,杨延昭派人给晋阳的冉闵送去了书信,将匈奴得知并州军巡逻一事告知了冉闵。
晚上杨延昭躺在床上,久久的不能入睡。
近来匈奴的进攻越来越猛烈了,而且诡计频出,并州军的伤亡数量正在不断上升着。
主公把镇守雁门关的重任交给了自己,自己绝不能让主公失望。
杨延昭在脑海中思索着该如何化解匈奴的攻势,但想了许久,也没想出个稳妥的主意。
就这样,杨延昭彻夜未眠,足足躺了一宿。
见天色发亮,杨延昭便起身穿戴,提着宝枪来到了演武场开始了晨练。
练了一会,杨延嗣也提着金枪来到了演武场之内。
杨延嗣的眼睛还没全部睁开,迷迷糊糊的便看到了杨延昭。
杨延嗣打了哈欠“六哥,你起的好早啊!”
杨延昭手中长枪一指“七弟,来陪为兄走两趟!”
杨延嗣闻言瞪大了眼睛“好啊!”
杨七郎是个不折不扣的武痴,如今杨延昭开口,他自然是乐意奉陪。
说罢这哥俩便你来我往的战作了一团,一杆金枪一杆银枪,打的是不可开交。
这哥俩酣畅淋漓的打斗了一番,出了一身臭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