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之崇祯大帝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千骨一蔺
“将军,这些狗官想从北门逃跑,被兄弟们抓住了!”
眼看大军就要攻破龙山县城,胡扶龙脸漏獠牙的笑容,就在此时,又传来好消息。
“将他们拉到城前,部砍头!”
胡扶龙冷笑着传命,胜利就在眼前,攻破龙山县城,城内的一切都是他的。
“康承爵!!!”
看着城楼上还在拼死的康承爵,胡扶龙咬牙切齿,满脸杀意。
从胡扶龙造反到现在,康承爵就是他最大的敌人,一直死死挡住他的道路,甚至胡扶龙差点就死在康承爵手中。
“随本将军杀!”
胡扶龙大吼一声,带着东拼西凑起来的精锐,想城楼上的康承爵杀去。
“结束了吗,,,,,”
城楼上的守军已经所剩无几,无数叛军杀入城内,康承爵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
“那是,,,,?”
康承爵准备最有一战之时,被血水沾染而朦胧的眼睛带着期望与不甘的向城外瞟一眼。
可就这一眼,康承爵看见了让他不敢相信的一幕。
“援军,,,,来了,,,,!”
康承爵用尽最后的力气,仰天大吼。
“官兵来了,快跑!”
“跑啊,,,,,!”
战马奔腾的声音传遍战场,无数旌旗随风而动,直奔龙山县城而来。
所到之处,毫无阻拦,所遇叛军,皆被斩杀当场。
毫无防备的叛军瞬间土崩瓦解,面对如此恐怖的攻势,他们毫无反抗之力。
“怎么可能!?”
胡扶龙满脸惊骇的看着越来越近的官兵,胡扶龙身旁的廖扶四也是满脸不可思议。
“怎么会这样,不是说官兵没有进入太平府吗?”作为狗头军师,派人去探查军情这种事情胡道贵还是知道的,他可以确定,这段时间,没有接到任何官兵进入太平府的消息。
“大将军,此地不宜久留,速走!”胡道贵急忙叫胡扶龙带着人马逃走。
廖扶四满脸不愿的道“大将军,官兵好像不多,我们还有机会!”
“不可!”胡道贵大急道“官兵能此时杀来,定是精锐,如今我等阵型已乱,当速速退去,收拢兵马后再战!”
胡扶龙微微迟疑,看了眼越来越近的官兵,扭头看了眼近在咫尺的龙山县城,一时拿不定主意。
“老二,你带人去挡住官兵,等我整顿兵马,便来增援你。”
最终,胡扶龙还是舍不得唾手可得的胜利,一旁的胡道贵脸色微变,但不敢多言。
“兄弟们,跟我来,杀狗兵!”廖扶四也不含糊,当即带领一千余人变相城外官兵杀去。
按照廖扶四多次与官兵交手的经验,这些官兵都中看不中用,根本不敢拼命,只要自己一个冲锋,官兵便会一哄而散。
“射!”
官兵之中,一声厉喝传来,数百羽箭冲天而起,直奔廖扶四而来。
“杀!!”
廖扶四也算是个狠人,不顾满天羽箭,继续冲杀向前。
“哼!”
两军很快接触,廖扶四脸色大变,因为他发现官兵并没有溃散,,,,,
“死!”
廖扶四虽然勇猛,但那是在乱民组成的叛军之中,面对何可纲这等边军大将,根本毫无还手之力。
“跑啊~~~”
廖扶四一死,叛军顿时惊恐的回身就跑,何可纲带领忠卫营随后追杀。
“怎么可能?!”
还没开始整队的胡扶龙惊恐的看向身后,,,,,,
“大将军,快撤!”
胡道贵也是一脸骇然,没想到这支官兵如此之强,急忙叫胡扶龙逃跑,再不跑,小命就没了。
“哈哈哈~~”康承爵也兴奋的大笑起来,本来还在围杀他的叛军瞬间四处溃散。
“杀!!”
何可纲和鲁之甲来得很快,胡扶龙等人还没来得及逃跑,就被堵在城门外。
“要想活命的,随老子杀~~~~!”胡扶龙此时身边还有一千余人,而且都是叛军中的精锐,一直跟随胡扶龙左右,都是一群心狠手辣之人。
在胡扶龙的命令下,一千余叛军向忠卫营杀过去。
“砰砰砰~~~~!!”
豆子般炸裂的响声传遍战场,忠卫营火器卫列阵开火。
“砰砰砰~~~~!!”
火器卫虽然只来了五百人,而且使用的还是老旧的火绳枪,可火器卫训练有素,采用最佳的三段式射击。
在这种平坦的地方,叛军速度不快,而且没有护甲的情况下,简直就是一场一面倒的屠杀。
“该死~~”
胡扶龙低头看了眼胸口的血洞,不甘的缓缓倒地。
一千多叛军,在密集的火绳枪射击下,根本无法靠近忠卫营军阵,胡扶龙被乱枪射杀,叛军瞬间奔溃。
“杀!”
何可纲冷声下令,忠卫营分路出击,开始绞杀溃逃的叛军。
声势浩大的龙山叛军,在忠卫营的一波攻击下,就这样土崩瓦解。
叛军首领胡扶龙和廖扶四死于乱军之中,胡道贵跪地投降,一万多叛军,四处溃逃,长达一年之久的广西龙山叛乱就此平息。
“广西捷报~~~”
“广西捷报~~~”
“广西捷报~~~”
接近年关,广西平乱的捷报冒着严寒一路向京师而去。
当何可纲和鲁之甲统领的忠卫营歼灭叛军主力,斩杀敌酋的消息传出后,思明府和镇安府的兵马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杀进太平府。
收尾的工作根本不需要忠卫营出马,思明府和镇安府的兵马将溃散的叛军杀得人头滚滚~~~~~
(iishu)是,,,,!
第九十九章 农部尚书的人选
【】(iishu),
“云南、贵州等地水稻可以一年两熟,若是善耕,亦可一年三熟,,,,,,”
“北方寒冷,不宜种植水稻,但可种植小麦,,,,,,”
“田极熟,米三石,春花一石半,然间有之。大允共三石为常耳,,,,,,”
御书房,朱由检正在听徐光启对大明农业的认知和自己的见解。
朱由检也没想到徐启光对农业有这么深入的研究。
不过想想也是,大名鼎鼎的《农政书》就是出自徐启光之手,这也是朱由检想到徐启光的原因。
“不错~~”
朱由检满意的点点头,“农部新立,可谓是步步艰难~~~~”
“臣,请入农部~~~”
朱由检说了一大泼农部的难处,徐启光也反应过来,朱由检又是询问农业的各种问题,又是说农部的各种难处,皇帝不去问别人,专门叫他这个工部尚书前来,意图已经很明显不过。
“甚好,”朱由检将徐启光如此懂事,立刻大喜,“卿主政农部,朕甚是安心~~~”
“传旨,”朱由检当即拍板道“工部尚书徐启光颇懂农事,甚合朕心~~~~特令徐启光入农部,任农部尚书~~”
“臣,遵旨!”徐启光立刻接旨,还真别说,他对这个农部还真有不少的想法,倒也没有什么不情愿之说。
朱由检让徐光启主事工部,就是看中徐启光在火器方面的研究,如今火器方面有孙元化这个专家在,徐启光作用也不是那么大了。
“参见皇上!”
徐启光刚离开,已经闲置近两个月的王之臣奉诏进宫。
王之臣也是个人才,曾顶替袁崇焕镇守辽东,担任辽东经略,蓟辽督师等职务,可以说辽东的情况,王之臣是最为熟悉的人之一。
朱由检也曾想让王之臣镇守关内,袁崇焕镇守关外,这样也可让大明多一层保障,同时免得出现不可预计的意外发生。
毕竟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平西王就是权利太大产生的,无论袁崇焕还是毛文龙,亦或者辽西三边总督杨鹤,还有现任的蓟辽总督阎鸣泰,朱由检都不是很放心。
历史毕竟是历史,如今他的到来,已经让历史偏离了轨迹,很多东西历史只能做参考,绝对不能完依赖历史。
不过朱由检细想之后,还是召回王之臣,王之臣虽然懂得不少兵略,可毕竟是文官,不是真正的武将,不符合朱由检文武分制的想法。
还有就是王之臣在战略眼光上,远赶不上袁崇焕,若二人出现战略决策上的矛盾,对辽东防御影响太大了。
既然朱由检选择了袁崇焕,那就该放手一搏。
而且朱由检坚信,短期内,袁崇焕是无法成为一代军阀的。
再说了,朱由检让上直军轮番戍边,真的只是收拢上直军军权那么简单吗,真的只是练兵吗?
“卿家速速请起,”朱由检满脸笑容,对王之臣,朱由检还是非常看好的,“卿家为大明戍边,劳苦功高,乃大明功臣,,,,,,”
“此乃臣之本分,愧不敢当,,,,,,”王之臣可不是那些大大咧咧的武将,标标准准的进士出身,和朱由检那叫一个对答如流,明里暗里拍了不少朱由检的马屁。
“以卿家之见,建奴近年可会犯边?”朱由检记得皇太极掌权之后,没少来找大明的麻烦。
王之臣略微思索后道“回皇上,臣认为,数年内,建奴定会大举来犯~~~”
“何以见得?”朱由检暗自点头,历史上记载,崇祯二年,也就是再过一两年,皇太极就会给朱由检送一份大礼。
王之臣沉声道“建奴反叛之后,东征西讨,实力日夜壮大,野心勃勃,有入主中原之心~~~~~~”
朱由检慢慢听王之臣分析后金来犯的理由,王之臣倒也耿直,说了不少忌言,当然,绝大多数都带着猜测等之眼,没有将话说死,一副皇帝自己判断的架势。
同时,王之臣也在提醒朱由检,后金绝对是如今大明最大的敌人,绝对不可掉以轻心。
王之臣也提出对辽东防御的担忧,有意无意的提醒朱由检加强山海关的防御,不可将宝部压在袁崇焕身上。
“忠勇伯曾言,建奴很可能绕道擦汗儿或朵颜等地,攻开平府、大同府或延安府,突袭京师~~~”其实这话袁崇焕和孙承宗都提到过,而且历史证明,他们是对的。
听了朱由检的询问,王之臣微微皱眉,不解的道“皇上,草原诸部虽与建奴偶有往来,但其依然顺从于大明,切让让建奴大军通过。”
“且建奴大军调动,怎能瞒得过辽东守军,大同各镇亦有大明大军镇守,”王之臣否决道“臣以为,建奴欲绕道草原,困难重重,建奴攻取之地,还是辽西、山海镇,,,,,,”
朱由检对王之臣的回答没有做评价,这就是文官的缺陷,他们虽然懂得一些兵略,但缺乏一定的战略眼光,这也是朱由检将王之臣等文官调回京师,还权武将的原因之一。
“听卿一席话,朕心甚安,”朱由检也不和王之臣争论,没有意义,“朕新设农部之事,卿如何看?”
王之臣心中一动,他可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挂职六部尚书头衔,被调回京师后一直闲置,早就心中忐忑不安,今日听皇帝召见,急急忙忙进攻面圣。
王之臣可是听闻这位新主子的很多事情,试科选官是最让王之臣拍案叫绝的,也让王之臣见识了这位新主子的手段。
听了朱由检的问话,立刻明白,这是这位新主子在考校他,想到这里,王之臣不敢怠慢,急忙回答道“回皇上,臣认为,农部之事乃惊世之作,有利于朝廷掌控天下土地,有利于大明赋税收取,有利于~~~~~~”
王之臣将他所能想出来评价农部有点的话都说了个遍,一副农部好,农部妙的架势,似乎在告诉朱由检,让他当农部尚书吧,保证将农部管理得井井有条。
(iishu)是,,,,!
第一百章 新任工部尚书
【】(iishu),
“不错,”朱由检感叹的道:“少有人有卿这般长远的见识,朕设农部,本意便是整合赋税,清理沉疾,~~~~”
“皇上圣明!”王之臣这话可不只是奉承,大明实在是太缺钱了,特别是边关将领有多难,他最是清楚,大明的确该好好整合一下赋税了。
王之臣虽然是文官,但毕竟常年在边关领兵,胆色还是有的。
他也知道,农部的设立,将触及无数人的利益,农部官员,将面对不少敌人,其中又有不少身份背景雄厚之人,甚至涉及藩王。
可那又如何,这是皇帝的圣旨,这是大明的需要。
“卿家真乃肱骨之臣,”朱由检满意的点头道:“以卿家之才。。留守边关,甚是屈才,朕欲以卿家为工部尚书,入内阁参政,卿家欲以如何?”
王之臣本来已经做好统领农部之职了,可听完朱由检的话,微微一愣,不是农部尚书吗,怎么突然变成工部尚书了?
“臣,遵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