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之崇祯大帝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千骨一蔺
“皇上,”礼部郎中李国先也站出来道“如今朝堂稳定,大明安宁,何不开恩科,给天下士子一个机会,选拔大才大德之人,为朝廷所用~”
“臣附议,此举可行~”
“臣附议~”
“臣附议~”
周延儒的后援团还是很强的,除了礼部,其他各部都有人为周延儒说话。
。
(iishu)是,,,,!
第一百二十七章 四面楚歌
【】(iishu),
周延儒等人提出开恩科,就是正规的科举考试。
那怕是来宗道位高权重,也不敢出声反对,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关乎天下士子的事情,一个弄不好,必定让来宗道众叛亲离。
朱由检提出的试科主要面对那些闲置的官员,或者一些小官,给这些官员一个提拔的机会,没有功名的士子并不能参与其中。
但科举就不同了,大明有多少士子,数不清,数百万随随便便拿得出来,而且其中丝藕相连,来宗道本身也是士子的一员,根本得罪不起。
周延儒等人提出科举选官,根本无法反驳,这让来宗道讨好朱由检的谋划落空。
不过来宗道也暗自欣喜,反正自己的善意已经表达出来,反对的是周延儒,和他无关,至于怎么选择,完看皇帝自己的了。
“下月开恩科,吏部主持,户部、吏部、刑部配合,督查院监察,选拔基层官员,尽快到任~~~~~”
科举依然是大势,这点不可否认,那怕朱由检再不愿,也不能阻止,要知道天下士子无数,寒窗苦读十年,为的就是一朝高中,光宗耀祖。
若是朱由检突然废除科举,无论是朝堂还是天下,必定大乱,这不是强权能够压制的。
科举选官之事,还需缓缓图之,此事不急,朱由检有的是时间和耐心和他们慢慢玩。
而且科举也非一无是处,经过数百年的考验,科举制度越来越完善,而且明朝更是出了个王守仁,推出王学,使得儒生开始并非一味的死读书。
比如如今朝堂大臣,有几个是腐儒酸儒的?这些人不但头脑灵活,而且也学有实物,身怀治国之道。
可惜他们被利益遮蔽双眼,眼光不足。
“皇上,”
商议完科举选官之事后,还没等众人松一口气,兵部尚书孙承宗突然站出来奏事,立刻将所有人目光都吸引过来。
“辽西来报,开春之后,建奴人散兵游勇开始活动,袁崇焕担忧建奴大举来犯,请求朝廷尽快运送粮草,增添兵甲~~~~~~”
“总督杨鹤急报,陕北、陕西一带大寒,受灾百姓无数,各地百姓多有动荡,请朝廷速速救灾,迟之,恐生异变~~~~~~”
“东江镇总督毛文龙急报,多有海船北上,与建奴交往甚密,江东镇战船有限,无法封锁沿海,请朝廷调派水师北上~~~~~~”
“云南孟定府急报,车里司一带吐司异动频繁,多于地方衙门发生冲突,恐有大变,请朝廷早做准备~~~~~~”
孙承宗一条条奏事,让整个朝廷一片吸凉气之声。
本来应该热火朝天的争夺内阁首辅,现在都偃旗息鼓,一提到用兵,赈灾,这些朝廷重臣,这些大明的顶梁柱皆避如蛇蝎。
“你等,可有良策?”朱由检见这些真正的国家大事,真正关系大明存亡的大事,竟然无人开口,无人筹谋划策,突然感到一阵失望,这可是他花费心思,精心挑选出来的治国重臣啊。
“皇上,”户部尚书范景文叹了口气道“如今国库空虚,唯有等秋收之后,方可有钱粮救济陕西等地之灾~~~~~~”
范景文的话,差点让朱由检跳起来骂娘,现在刚刚开春,要等到大半年之后,才有粮食救灾,难怪历史陕西一带叛乱发展如此迅速,这样的大明,不亡都难。
“没有其他办法了吗?”朱由检看向满朝文武,皆无人开口。
他们也没办法,大明穷得叮当响,辽西还在用兵,每天的消耗都是天文数字。
“辽西呢?户部?兵部?”
朱由检看向范景文和孙承宗,沉声询问。
“皇上,”孙承宗开口道“辽西不可有失,粮草绝不可断绝,兵甲器具一应当速速补。”
“皇上,”管理大明钱袋子的范景文无奈的道“辽西所需粮草早在去岁便以准备,若不发生大战,到也能支撑到秋收,只是上直军北上,恐会有所出入~~~”
范景文的意思很简单,北方只要不增兵,粮食勉强足够,毕竟这关乎着大明的存亡,北方兵马粮草绝对是第一大事,户部将北方大军所需粮草留下来了。
“上直军所需粮草又内库出,兵甲之事,兵部、户部、工部商议解决,此时不得拖延。”在这些真正的大事上,这些朝廷大员根本没有个合理的建议,朱由检只能直接分布任务。
“皇上,”兵部左侍郎王象乾道“今年大寒,建奴当受灾严重,天启回暖之后,恐会来犯,朝廷还需早做准备!”
王象乾在边关呆过,对于建奴还是有所了解的,现在朝廷竟然没有增兵北方的意思,王象乾不得不提醒一声。
“辽西有袁崇焕的十数万兵马,还有数万精锐禁军,当不会有失,就算建奴大举来犯,辽西也能坚持到朝廷调遣兵马增援~”
增兵北方,意味着增加开支,范景文可不愿意这样的事情发生,当即反对。
“传旨袁崇焕,多派斥候,建奴若有异动,速速来报!”
现在的朱由检倒也不怎么怕建奴人打来,袁崇焕也不是吃素的,而且还有个毛文龙牵制,短时间内应该没什么危险。
“皇上,臣听闻郑一官摔数千战船投效朝廷,何不让其北上,封锁北方海域。”
郑一官投效朝廷,让大明瞬间多了数千艘海船和数万水师兵马,封锁北方海域倒也足够。
“郑一官部朕另有重任,北方海域之事,朕会调遣水师前往!”
朱由检是不会让郑一官留在北方的,建奴根本没有海军,堂堂的海王,拿来捉拿走私,太大材小用了,南方海域才是郑一官的战场,或者说西方舰队,才是郑一官的真正敌人。
“议议车里司的事吧。”朱由检语气冷淡,对这群大臣不抱多少希望,也让朱由检下定决心,必须尽快培养一批忠诚有用的人才。
“皇上,南边有黔国公坐镇,若那些吐司敢作乱,皇上可令黔国公出兵平叛,定无大碍~~~~~”
还是用老办法,黔国公府长居南方,就是用来镇压南方吐司的。
。
(iishu)是,,,,!
第一百二十八章 和猪议事
【】(iishu),
朱由检突然感觉自己在和一群猪在议事,而且商议的,还是国家大事。
看着满朝文武,一个个出口成章,引经据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开口祖训,闭口百姓。
可一到关键时刻,他们都拿不出点实际的东西来。
救灾需要等半年后,边防需求更是不放在心上,敌军没打到城下,他们就不会心慌,封锁北方建奴海域,不想办法从源头掐断,不想办法改组水师,目光短浅,南方吐司年年叛乱,自大明建国以来就没消停过,黔国公能镇压得住吗,要是能镇压得住,吐司何至于敢反复作乱。
在这些军国大事上,一个个毫无建树,思想僵化,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只想着推诿责任。
管着大明钱袋子的范景文虽然有点能力,能保证在这种情况下让大明系统勉强正常运转,但没有提出好的建议,充实大明国库,只知道一味的缩减开支。
吏部尚书来宗道和礼部尚书周延儒,自持有从龙之功,只知道争权夺利,除了完成自己手中的那些常规工作外,根本毫无建树。
像救灾,边防这些事情,这两人一副不关我们的事的架势,甚至不愿意沾染,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担当起内阁首辅这等重则。
兵部尚书孙承宗在用兵上的确有可取之处,但在政务上思想僵化,不懂变通,甚至一天天摆着一副老子打过仗,老子资格老的架势。
工部尚书王之臣虽然很活跃,什么事都能插上一句,可都是些废话,一副唯恐天下不乱的架势,根本不可取。
至于农部尚书徐启光,刑部尚书路振飞,还是太年轻了,给人的感觉总是有点不自信,在其他大佬面前,二人都很少开口,根本没有年轻人该有的热血。
其他人更是算了,完就是各司其职,只要不关系到自己的前程和利益,一律不开口,装聋作哑。
大明朝堂,缺乏一支精明能干,敢打敢拼,专业素质强的团队。
朱由检不开口,朝堂议事突然陷入一片尴尬的境界,一个个都拿不出好办法,为皇帝分忧。
“皇上,”就在朱由检脸色阴沉,就要发作的时候,一个声传来,众人钉眼看去,开口之人正是兵部郎中金铉,“臣以为,南方吐司反复无常,实乃黔国公失职,为保南方安稳,还请皇上另派兵马,彻底镇压吐司之乱。”
“哦,”朱由检淡淡的看着金铉问道“你认为,从何处派兵,何人领兵,可平吐司之乱?”
金铉似乎胸有成竹,当即回道“据臣所知,如今大明,能定南方者,有三支兵马。”
“其一,”金铉有条不紊的道“辽西边陲大军,此军常年征战,乃百战之师,战力强盛,可胜吐司叛军,然此军关乎大明安危,不可轻动。”
众人微微点头,人人皆知,辽西大军绝对动不得,那怕南方糜烂,吐司称帝,辽西大军也不可动。
“其二,南京忠卫营,”金铉提出此军,让众人眼睛一亮,这可是支了不得的军队啊,一战而定龙州叛乱,战力恐怖,“忠卫营乃大明难有之精锐,龙州平乱便可见一斑,若让其南下,镇压吐司,当不在话下。”
“臣附议,”兵部左侍郎王象乾激动的道“若忠卫营威名赫赫,若进入云南,恐吐司不敢造次!”
“臣附议!”
“臣附议!”
满朝文武如同抓住救命草一样,一个个打了鸡血的附议,请朱由检调派忠卫营前往云南。
“静!”
“金郎中,你刚才说有三军可担重任,还有一军何在?”
听了朱由检的询问,满朝文武将目光看向金铉。
金铉也不迟疑,“这第三,乃京师勇卫营,若此军南下,可保南边百年安稳!”
听了金铉坚定的语气,满朝文武皆为之一愣,勇卫营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五千京营,在三千勇卫营面前,如同幼儿般被屠杀。
回想起当夜那场叛乱,不少大臣身体微微颤抖,他们何时见过如此惨烈血腥的场面,不少人现在都还在做噩梦,甚至有人不敢走太和门进宫。
太和门前的血腥味直至今日都没散去,石板间还能看见殷红的血色。
但是,没人敢开口附议,勇卫营是朱由检的心腹兵马,用来镇压京师的,不到生死存亡之计,皇帝又且会动用勇卫营。
不过话说回来,勇卫营真的很恐怖,特别是勇卫营装备的火枪威力惊人,若是掉勇卫营南下,恐怕造反的吐司会被屠杀一空。
“臣觉得,”一阵冷场之后,周延儒瞟了眼皇位上的朱由检,一咬牙开口道“勇卫营有保护京师安之责,不可轻动,至于忠卫营,”
周延儒将朱由检脸色如常,微微迟疑后,还是开口道“江浙一带还需兵马镇守,若非得以,忠勇卫不动为好。”
还是老办法,投其所好,周延儒认定朱由检不会随便调动镇守大明最为富饶之地的忠卫营,更不愿意动镇守京师的勇卫营。
“皇上,臣以为,江浙等地风调雨顺,百姓安定,无需大军镇守,忠卫营,可动。”孙承宗在政治上虽然思想僵化,但对于兵马调动,还是有自己的见解的,忠勇卫战力如此强悍,留在南京,实在太可惜了。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孙承宗开口,不少人跟风,而且这的确是解决吐司叛乱的好办法。
“此事不急,等南边消息传来再说,传旨给黔国公,密切关注吐司动向~~~”
听了朱由检的绝对,周延儒面露喜色,自己赌对了,总算扳回一局,随即自得的瞟了眼来宗道。
“皇上,内阁首辅空缺,还请皇上早做定夺~~~”
作为周延儒一系的领头兵,黄道周抓住时机,向朱由检提选拔内阁首辅之事。
满朝文武都看向皇帝,内阁首辅人选,关乎着无数人的利益,牵动无数人心。
“内阁首辅~~~”朱由检微微皱眉,看向为来宗道、周延儒等内阁大臣,微微迟疑。
“启禀皇上,诸多藩王殿外求见~~~!”
。
(iishu)是,,,,!
第一百二十九章 争相出钱
【】(iishu),
“传~!”
朱由检不露痕迹的将内阁首辅这事放下。
内阁首辅的权利虽然得到很大限制,但事事都可插一脚,直接关系到整个大明的行政体系,其中的利益非常大。
若是韩爌这些人倒好好办,毕竟还算忠诚,而且年事已高,已经没有野心,也没什么追求。
但是来宗道、周延儒等人,那怕是孙承宗、范景文这些人,绝不是内阁首辅最好的人选。
因为朱由检发现,不知何时,好不容易清理干净的朝堂朋党,又有了新的锥形。
新的朋党不再是以地域性为限制,他们也吸取前人的教训,什么楚党、浙党都不敢冒头,这是朝堂大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