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之崇祯大帝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千骨一蔺
但朱由检不能干等,大明还有很多事情需要他,大明这个烂摊子需要维持下去。
等熬过了这个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你就是吴又可?”看着面前这个年纪不过四十多岁的人,朱由检心情好了不少。
“草民正是吴又可,”吴又可也是一脸茫然,他一个江湖游医,虽然小有名气,但还不至于让皇帝派锦衣卫来找他啊,而且还在皇宫召见他,是召见,不是问罪,何等的荣耀。
朱由检微笑道“朕听闻吴神医圣手无双,可医百病,特请吴神医前来一见,若有打扰之处,还望吴神医莫要怪罪。”
“草民不敢!”吴又可听了朱由检的话,吓一大跳,皇帝太客气了,这个时代的皇权可是高不可攀的。
朱由检微笑道“吴神医不必如此,来人,赐座,上茶。”
吴又可虽然医术了得,但朱由检毕竟是皇帝,让朱由检称呼一声神医,吴又可内心也一时无法平静下来。
“朕请吴神医来,”朱由检温和的道“是想亲自问下,吴神医之医术,可有不能外传之说?”
吴又可一愣,随后急忙回到“回皇上,草民医术非家传,乃世间所学,无不可外传一说。”
“很好,”朱由检脸漏喜色道“吴神医,朕有一愿,望天下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皇上真乃圣德之君!”吴又可听完后也是热血沸腾,他四出游医,甚至天下百姓疾苦,别说什么学有所教,劳有所得,就连不饿肚子这样的愿望都难。
至于病有所医,这也是吴又可的愿望啊,他四出游医,不就是想多救治一些人吗。
“圣德之君?”朱由检苦笑道“朕不奢求,只希望后世子孙骂朕时别那么难听,,,,,,,,”
朱由检也不继续伤感,当即说正事道“朕欲建一学院,集天下医术,教化,,,,,,,”
。
()是,,,,!
第一百五十五章 大明医学院
【】(),
“朕欲建一学院,集天下圣医,著天下医术,收天下仁者,教天下医者,救天下疾苦,,,,,,”
“皇上,,,,,,”
听了朱由检的话,吴又可突然跪地,深深的向朱由检一拜,语气咽唔,朱由检的话,深深的触动了这位仁者之心。
“神医请起,”朱由检起身,将吴又可扶起来,真诚的对吴又可道“朕想请吴神医将平生所学,传教天下,让更多人学得医术,让天下百姓能病有所医,可否,,,,,,,”
一句可否,深深的刺入吴又可的灵魂,常年游走世间,无数风吹雨打,日晒雨淋而成的沧桑之脸,挂上久违的热内。
“草民,愿,,,,,,,”
吴又可再次向朱由检跪拜,如此皇帝,如此圣君,整个华夏传承,又出几何。
“好,哈哈哈,,,,,,,”
“传旨,工部立刻在京师内选址建造大明医学院,一应标准遵循国子监建造,,,,,,,,”
“传旨,太医院收录医书,部抄录印刷成册,收录医学院所有,,,,,,,,”
“传旨,太医院所有医官编入大明医学院,传教天下,,,,,,,”
“传旨,凡大明百姓,有医者之心,有救世之志者,皆可到大明医学院报考,,,,,,,”
一连数道圣旨从御书房传出,再次让整个京师再次震动。
朱由检这次又是大手笔,要在京师建一座医学院,就是专门培养大夫的地方。
其实专门培养大夫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让人震惊的是,皇帝竟然要建一座和国子监一样规模的医学院,,,,,。
国子监那是什么地方,大明的第一学府,大明官员的摇篮,学子们的圣地。
而读书人,就是大明的根基,所有百姓的向往之地。
医学院和国子监比邻,这让那些学子非常不满。
大夫虽然不是什么低贱的职业,但和读书人比起来,根本难登大雅之堂,怎么能让这个所谓医学院与国子监相等。
“不止如此,皇上还下旨让太医院那些神医们部去那个医学院任教,,,,,,,”
“皇上乃当是圣君,大明之福,百姓之福,,,,,,”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果真如此,盛世到也!”
“,,,,,,,”
又有不少不知从那里跳出来的内行人士开始指点江山,将舆论一边引。
这立刻引起锦衣卫提督曹化淳的注意。
当听完属性的汇报后,脸色微变,立刻传令道“不许惊动那些人,继续派人监视,若有对皇上不利的流言蜚语,立刻来报,,,,,,,,”
曹化淳不是白痴,当今皇帝何等手段,御书房的谈话内容且会如此轻易流漏出来?这些人身后没皇帝的影子,曹化淳自己砍下自己的脑袋。
“你等部去医学院任教,太医院这边每日安排人当值便可,,,,,,,,,”
朱由检亲自来到太医院,为吴又可撑腰,当着所有人的面任命吴又可为医学院院长,四品官衔,比所有人的职位都高。
“根据能力的高低,给予你等不同等级的俸禄,还有,凡教导出合格医者,便有赏,教导越多,赏赐越多,,,,,,,”
“你等也可以藏拙,那些所谓不传之密,不传也罢,朕不强求,但敢胡乱教导,误人子弟者,别怪朕,,,,,,”
“太医院院使,院判,御医等职务,每年一考核,以教导出多少合格医者为标准,优者上!”
朱由检为了这个医学院,可谓是费尽心思,不但耗费巨资修建庞大学府,派人引导舆论,吸引人才,更是将专门为皇室和王公大臣服务的太医院一锅端。
太医院内那些大夫个个本事了得,要知道太医院可是专门给大明最顶层的人看病,出不得丝毫差错。
太医院一名院使和两名院判的本事,甚至不在吴又可之下,在很多地方,甚至不是吴又可可比的。
而且太医院的医术孤本实在太多,病例也收集无数,这里恐怕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医学圣地,看看吴又可那发光的眼神就知道,这里的书籍有多珍贵。
“皇上,这些病例不可外泄,,,,,,”
朱由检让他们将所有东西都般道医学院去,院使着急了,这些病例可不是开玩笑的,甚至不是和历代皇帝有关。
“将身份和名字去掉便可,部收集,不得遗失!”
这些病例何等珍贵难得,不下于那些医学著作,且能因为这些乱七八糟的规矩而不用。
“你等尽快整理出可行教案,统一编订,由浅到深,,,,,,,,”
“凡参与者,皆可留名,,,,,,,”
朱由检对医学这方便一窍不通,不过他知道怎么管理,知道怎么形成一个教育体系,这就够了。
“各省、府、州、县发出告示,凡有意者,皆可来京师应试,合格者可入医学院学医,入医学院者,无需任何费用,包吃住,每月还有俸禄,,,,,,,,”
“进步大者,另有赏赐,学有所成者,可入朝为官!”
这么优厚的条件,朱由检不信没人心动,当然,朱由检可没说这入朝为官是什么官,什么品阶,,,,,,,
“皇上真乃圣德之君啊,,,,,,”
七部尚书侍郎们聚集在一起商议一些事情,对朱由检大张旗鼓的建立医学院的事情,这些人没少拍马屁,他们知道这些话很可能传到朱由检耳中。
“这事没那么简单,,,,,,,”散会之后,范景文和倪元璐并肩而行,见四周无人,范景文小声的道“皇上每每出手,必有深意。”
倪元璐也微微点头道“这医学院表面上是为了培养医者,可其地位提得太高,虽不及国子监,但,,,,,,”
“皇上对国子监恐有不满,”范景文也微微点头道“国子监学子不好好读书,不思学有所成,报效朝廷,反而拉帮结派,夸夸其谈,,,,,”
。
()是,,,,!
第一百五十六章 二征朝鲜
“动国子监,不会,,,,,,,”
同样的,周延儒和黄道周也在议论医学院之事,周延儒心思聪慧,他知道国子监在大明的地位,皇帝是不可能动国子监的。
满朝文武,不知道多少人出生国子监,又有多少人和国子监有牵连。
而且如今的国子监内,有多少人是他们的子孙后辈,为了这些孩子的前途,无数人会力保国子监。
“不错,”黄道周也不是个腐儒,很快就想明白其中的关键,“皇上这是要削弱国子监的影响,或者说,皇上是要另推选官之法,,,,,,,”
“医学院学有所成者,可入朝为官,”周延儒眼睛一咪,他突然想起当初的试科,周延儒虽然没参与考试,但却是考官之一,也参与试题的制定。
“皇上恐怕是要改制科考,,,,,,,,”周延儒想到这里,心中一颤,科举考试,传承数百年,如今也要遭到皇帝的毒手了吗。
从试科题目就能看出,皇帝对官员的选拔,有点偏向于专职学识,而非以儒学为重。
无论是朝廷各部官员,还是新设立的提邢使司,赋税使司,农政使司,都要求相应官职的能力考查,对儒学方面,反而没有硬性要求。
“此事不妥,儒学乃国学,乃圣人之道,,,,,,,”黄道周微微皱眉,他不希望儒学被削弱,毕竟他乃儒学大家。
不得不说这朝堂之上,还是有不少聪慧之人,很快便看出朱由检如此大张旗鼓建立医学院的用意。
可他们不敢站出来反对,因为他们深知皇帝的铁血手段,根本容不得他们反对。
更主要的是,如今内阁首辅空缺,没有主心骨,朝廷七部,各自为政,相互协助,又相互监督。
没有威望高到能统御七部的人,来宗道、周延儒、范景文等人看出瑞尔,但他们不敢在这个时候触怒皇帝。
周延儒更是主动出面,将手下那些蠢蠢欲动之人压下去。
他可是内阁首辅的有力竞争者,可不想因为这点小事,影响了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可惜,他们还是小看朱由检了,废了如此大的劲,且是为了一个区区国子监。
“吴又可,传染病学家,瘟疫学鼻祖,国医大师,,,,,,,”朱由检回想起后世对吴又可的评价,内心微微激动。
如今的大明正是乱世开端,战乱不息,天灾不断,流民遍地,天昏地暗。
每逢这样的时代,必定瘟疫横行,天地大劫,十室九空。
朱由检可不想这样的事情发生,他可不想要不容易平息了战乱,百废待兴之计,大明却无人可用。
这个时代,一旦发生瘟疫,其破坏力绝对是战乱的十倍百倍。
朱由检建立医学院,有将其他职业拔高,削弱读书人的影响力的因素在其中,可更主要的,还是为了保住更多的大明百姓。
光靠吴又可一人又有何用,大明多大,天下有多少百姓,吴又可再厉害,又能救治多少人。
唯有培养出无数大夫,那怕不及吴又可,可只要知道如何用药,知道如何救治就足够了。
而且朱由检建立医学院,可不只是为了防备瘟疫爆发,更是让大明医学水平提升数个档次,让百姓真的病有所医。
朱由检还在大明京师想方设法修补大明的漏洞,提升大明国力,布局今后发展的时候。
辽东与朝鲜交界处,镇江城。
如今的镇江城可谓是大军云集,战力无双的后金八旗随处可见。
“毛文龙不可小逊,此人善战,需小心防备,”皇太极看着地图上标注的明朝兵马分布图,沉声对一旁的阿济格道“你率镶白旗留守镇江城,毛文龙很可能来袭,你需做好准备。”
“大汗放心,毛文龙干来,我必然将他留下。”阿济格骁勇善战,常年跟随努尔哈赤征战,也学了不少东西,手握强悍的镶白旗,自认为对付区区一个毛文龙不在话下。
“不可大意,”皇太极皱眉道“镇江是我大军肋助,万不可有失。”
“还有,”皇太极看向阿济格道“派人去试试能否招降此人,若此人愿降我大金,我封他为贝勒,独领一旗!”
商议完镇江的防务后,皇太极开始布置进攻朝鲜。
“福塔、巴图鲁劳萨,你二人率五牛录,一千五百人为尖兵,,,,,,,”
“阿敏,你率领镶蓝旗随后跟进,,,,,,,”
“豪格、多尔衮,你二人率镶黄旗为左翼,攻平安道、咸镜道、江原道,,,,,”
“多铎与我率领正黄旗和正白旗为右路,義城,平壤,开城,汉城,,,,,,”
“记住,这次我大金要彻底降服朝鲜,凡敢抵抗的,杀!”
“阿敏,别屠城,杀那些反抗的就行,朝鲜对我们还有用。”
最后皇太极不忘记提醒下阿敏,怕阿敏杀戮太过,不利于后金对朝鲜的统治。
“遇到强敌,不可冒进,速速来报!”
虽然皇太极不认为朝鲜有能力挡住他的八旗大军,可作为统帅,还是需要提醒这些将领,免得阴沟翻船。
“豪格,十四弟,你二人不可冒进,随时与我联系,我们两路兵马齐头并进,彻底打服朝鲜,,,,,,”
豪格和多尔衮都还年轻,这次让他二人独自领兵,也算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作为自己的长子,皇太极对豪格抱有很大的期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