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表哥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北冥老鱼
刘府离李璋家并不是很远,所以马车也很快来到刘府大门前,随即就见到刘德率领着几个兄弟站在门口迎接,李璋扶着青织下了马车,然后与刘德等人一一见礼,随后就被热情的迎进府中,刘德等人倒是遗传了刘美的厚脸皮,这时面对青织也表现的十分正常,似乎想要毁婚的事根本就没有发生过。
刘德将李璋迎进客厅,然后就想留下李璋在这里谈话,不过青织这时却开口道:夫君,我们一起去拜见母亲吧!
好,我也想拜见一下母亲!李璋当即点头答应道,然后向刘德等人告了声罪,立刻跟着青织去了内宅,他其实也感觉和刘德等人呆在一起挺尴尬的,也不知道说些什么,还不如一起去拜见一下自己的岳母,现在青织怀孕了,自己又没有母亲,说不定还要拜托一下岳母照顾一下青织。
当下青织带着李璋来到刘府内宅,李璋以前曾经来过一次,就是当初刘美去世前,他代刘娥前来探望,后来还被青织送到府门前,只是当时他并没有细心打量府中的摆设。
刘美做为国舅,府邸自然也十分的奢华,至少李璋感觉比自己家强多了,想到青织从小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后来却又能跟着自己在宗正寺那个简陋的小院中生活了大半年,这让李璋心中对青织更次生出几分柔情,她为这段婚姻付出了太多了。
夫君快看,那里就是我从小住的院子,等下咱们一起去看看好不好?来到家里,青织明显有些激动,当下指着前面的一个院子开口道。
好,等下咱们一起去看看!李璋当即也点头道,其实他本来应该在青织出嫁时,亲自来刘府迎亲的,可惜因为被囚禁,使得他和青织的婚礼也根本没办成,现在想来他还有些愧疚。
青织院子的旁边就是她母亲钱氏居住的院子,当下两人来到这里,结果一眼就看到院门前一个中年妇人站在那里,看到青织时也激动的快步上前叫道:青织!
母亲!青织看到钱氏当即也露出激动的神色,快步上前一把扑到钱氏的怀中,在这个世上,待她最亲的就是母亲钱氏,当然现在多了一个李璋。
母女相见,也都是激动的直掉眼泪,而钱氏也拉着青织看个不停,不过很快青织想到了李璋,当下也有些羞涩的拉过李璋介绍道:母亲,这是我的夫君李璋。
拜见母亲!李璋当即也立刻行了一礼道。
钱氏当下也仔细打量了一下李璋,虽然她早就听说过李璋相貌英俊才华不凡,但却一直没有见过,现在看到李璋的样子也不由得露出满意的神色,当下也急忙让李璋免礼,随后带着他们夫妻二人来到自己的客厅。
青织与钱氏分离了大半年,这时自然有说不尽的话,李璋也笑呵呵的坐在一边陪着,而钱氏也知道青织怀孕的事,这也让她一直叮嘱青织孕期需要注意的事。
母亲,夫君明天要出使辽国,恐怕这一去就要半年,不如母亲搬去和我一起住吧,这样也方便您照顾我。青织这时忽然开口提议道。
青织说的不错,小婿自幼丧母,父亲他们又在外地,家里实在没有长辈照顾,不如母亲您就搬到我那里,这样我也能放心离开了。李璋这时也立刻点头道,这件事也是青织和他商量好的,钱氏就只有青织这么一个女儿,青织出嫁后,她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哪怕有侍女下人照顾着,依然会感觉孤单。
钱氏听到女儿和女婿的话,脸上也露出意动的神色,她当然也想守着女儿,只是她毕竟是刘家名义上的主母,如果搬出去的话,恐怕也得要刘家人同意才行。
我知道母亲担心什么,刘家那边我会去和大哥他们提,我想大哥他们肯定会同意的!李璋也猜到钱氏的顾虑,当下也立刻开口道。
听到李璋这么说,钱氏也终于点头道:好,那就麻烦女婿你了,只要刘家这边没问题,我明天就搬过去,说起来我也只有青织这么一个女儿,也实在舍不得她我太远!
看到母亲同意,青织是松了口气,当下又兴奋的抓住母亲的手问个不停,主要是询问钱氏的身体情况,钱氏虽然才四十多岁,但因为生活不顺心,所以身体也不太好,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也依然让青织十分挂心。
陪着钱氏聊了好一会儿,青织又兴致勃勃的拉着李璋来到自己以前住的院子,这里虽然长时间没有人居住,但钱氏却经常派人来打扫,自己也时不时来坐坐,所以房间里也十分干净,而且也保持着当初青织离开时的模样,这也更让青织十分兴奋,甚至还收拾了许多的东西准备带回去。
咦?这不是我吗?正在这时,李璋忽然发现墙上有一张画,画上是一片热闹的元宵节景象,而在满天的烟花下,一个身穿青衣的男子站在那里,看样貌正是李璋,而且旁边还题着李璋送给青织的那道《青玉案元夕。
这还是当初夫君将这首词补全后我画的,夫君帮我取下来,等下也要带走!青织看到这幅画当即也是笑道,说着她也偎依在李璋的怀里,脸上满是甜蜜的笑容,也正是从那时起,她经常梦到自己嫁给李璋时的情景。
第三百八十八章 燕娘的信
李璋与青织在刘家吃了顿午饭,然后又陪着钱氏聊了会天,这才告辞离开,至于刘德等人,李璋也只是在吃饭时应付了一下对方,保持着表面上的关系即可,至于深交肯定不可能,毕竟这帮人目光短浅反复无常,如果走的太近,天知道会在什么时候坑自己一把?
回去的时候青织倒是十分高兴,因为她母亲钱夫人已经答应明天就搬来家中与她同住,顺便照顾她生产,刘德等人也都急于想和李璋修复关系,所以对于这个要求自然也十分爽快的答应了,反正钱夫人只是他们的继母,而且年纪和刘德差不多,所以平时钱氏在家里时,刘德他们这帮人也要避嫌。
因为李璋明天就要动身去辽国了,所以在当天晚上,家中再次设宴为李璋送行,只是李璋却发现酒宴上少了一个人,所以在酒宴结束后,他找到秀秀询问道:今天怎么没见燕娘?
燕娘今天也回来了,只是她说自己不舒服,所以就没参加酒宴。秀秀犹豫了一下开口回答道,其实她知道燕娘撒了谎,只是因为燕娘有心事,所以才不愿意参加这个酒宴。
李璋也隐约猜到燕娘的心事,当下考虑了一下对秀秀道:咱们一起去探望一下燕娘吧,我有些事想和她商量一下。
秀秀听到李璋的话却再次露出犹豫的表情,过了好一会儿这才开口道:大哥,你不会是想把燕娘送回辽国吧?
呃?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李璋听到秀秀的话也不由得一愣,虽然他这次要出使辽国,但也从来没想过把燕娘送回去。
我我也是瞎猜的,自从燕娘知道你要出使辽国后,就有些魂不守舍的,甚至还故意躲着你,我以为她是担心你把她送回去。秀秀这时低着头再次开口道,严格来说,燕娘并不算李璋的家人,甚至只是李璋手中的人质,但这么多年相处下来,燕娘也融入到这个家庭之中,所以秀秀才会胡思乱想。
放心吧,只要燕娘不愿意回去,我肯定不会强迫的,我去找她只是想问一下她是不是要给家里人写封信之类的,毕竟她离家这么多年,她的父母恐怕都以为她早就死了。李璋当下笑着开口道。
听到李璋不会把燕娘送回去,秀秀也是松了口气,当即也同意与李璋一同去探望燕娘,于是两人来结伴来到燕娘住的院子,其实李璋一个人来也行,只是他现在成亲了,实在不方便和燕娘孤男寡女共处一室,万一传到青织耳中也不好。
咚咚咚~,燕娘你好些了吗?秀秀进到院子里敲了敲燕娘的房门问道,李璋站在旁边没有开口,主要是怕燕娘听到自己来了不给开门。
果然,秀秀的话音刚落,就听到里面传来燕娘的声音道:是秀秀啊,进来吧!
秀秀当即推门进去,李璋也跟在她身后,当两人进到里面时,这才看到燕娘半依在一张卧榻上,旁边的一个小炉子上更在烹茶,她自己是一副慵懒的模样,看起来就像是刚睡醒似的。
咦?你怎么来了?这时燕娘也看到了秀秀身后的李璋,当下也不由得惊讶的问道,一般来说李璋很少主动找她,除非是需要什么情报才会来见她一面,对此她也对李璋颇有怨言。
咳,我来是想问问你,需不需要帮你带封信给你亲人?李璋当下干咳一声开口道,房间里暖意融融,燕娘在自己房间里穿的十分随意,身上也只披了一件薄纱,手臂与小腿若隐若现,让李璋的眼睛也没地方放了。
听到李璋的话,燕娘的脸色却变得有些黯淡,过了好一会儿这才听她开口道:家里人恐怕早就以为我已经死了,如果写信回去,恐怕也只是徒增他们的烦恼,而且当初他们把我远嫁,本来就已经舍弃了这份亲情,既然如此,我又何必再去与他们联系?
燕娘说到最后时,话语中也充满了怨气,哪怕过了这么多年,她依然无法原谅她的父母,所以这时也根本不想与他们联系,甚至她还有些担心,如果让自己的父母知道自己还活着,说不定他们会想尽办法让她回辽国,到时她的命运将再也无法掌握在自己手中。
李璋听到燕娘的话也是暗叹一声,说起来燕娘也的确挺可怜的,明明有父母亲人,但她宁可孤身一人生活在异国他乡,却也不愿意再见他们。
那好吧,明天我就要动身去辽国了,你今天晚上再好好考虑一下,如果改变主意的话,明天可以找我。李璋当下再次开口道。
谢谢!燕娘这时看向李璋郑重的道,虽然李璋没有接受她的感情,但能在这时候还能想起她,这让她也十分的感动,说起来她虽然处于异国他乡,但身边地有李璋和秀秀这帮朋友关心着她,这也是她不愿意回去的原因之一,毕竟相比那个冰冷无情的家,还不如呆在这里更让她感到温暖。
既然燕娘不愿意写信给家人,李璋也就告诉离开,回到房间时,青织也正在给他收拾东西,比如衣物用品之类的,这些都是李璋在路上需要用到的东西,秀秀也跑去了前院,估计是给野狗收拾东西去了,而且分别在即,他们这对小情人肯定也有不少的话要说。
当天晚上,青织也叮嘱了李璋半夜,无非就是让他在路上注意身体,多穿衣服之类的,毕竟辽国那边比较寒冷,而且饮食又不同,宋人去了那里容易水土不服,可千万不要小瞧水土不服,在这个时代如果严重的话,那也是会死人的。
第二天一早,李璋和野狗都是早早的起床,家里这边也将他们两的东西装上了马车,朝廷那边的使团也早就已经准备好了,就等李璋这个正使一起出发了。
不过就在李璋准备离开家时,燕娘却忽然将他拉到一边,然后将一封信交给了他,李璋本以为她改变了主意,只是当看到收信人时,却又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第三百八十九章 富弼
吾弟亲启!李璋看着信封上的这四个字,也不由得露出沉思的神色,这是他刚才离家时,燕娘交给他的信,但却不是给她父母的,而是给她的弟弟耶律智让的一封信。
燕娘昨晚同样是一晚没睡,而她最终还是没有改变想法,并不打算让她父母知道她还活着的事,不过她却给了李璋这封信,因为据她所说,她的弟弟耶律智让从小就与辽国太子耶律宗真交好,而且还与耶律宗真一同读书,就相当于李璋和赵祯之间的关系。
燕娘与耶律智让是一母同胞,两人相差两岁,从小就感情极好,耶律智让也十分粘燕娘这个姐姐,当初燕娘被当成公主出嫁时,耶律智让也是拼死反对,可是却被他们父母关了起来,可以说在燕娘的家人中,也只有这个弟弟才让她最为牵挂。
算算年纪,耶律智让今年也已经成年了,而那位辽国太子比耶律智让小两岁,他们两人关系一向要好,而李璋这次出使辽国,如果遇到什么难事的话,可以拿着这封书信去见耶律智让,到时对方看在燕娘这个姐姐的面子上,也许会给李璋提供一些帮助。
大哥,燕娘真的很中意你,难道你就不考虑一下?正在这时,忽然只听旁边的野狗开口道。李璋听到野狗的话却是吓了一跳,当下也用一种奇怪的目光看着他,因为他记忆中的野狗应该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才对。
大哥别这么看我,人都是会变的,当然这句话是秀秀让我替她说的。面对李璋奇怪的目光,野狗这时却是无奈的一摊手道,这大半年来他的变化很大,总的来说就是越来越有人味了,估计是他报了大仇后,整个人也开始慢慢的变得正常了。
我就知道这话不是你能想出来的,不过我倒是很好奇,你和秀秀已经走到哪一步了,有没有考虑过什么时候成亲?李璋先是呵呵一笑,随后就转移话题道,他并不想回答和燕娘有关的事。
早着呢,秀秀想把豆子安置好再考虑自己的事,另外我也没做好准备,所以成亲的事倒是不急。野狗立刻开口回答道,说到最后时,他脸上也露出几分黯然之色。
李璋听到这里也立刻明白过来,秀秀那边先不说,野狗这边估计也对自己没信心,毕竟他也知道自己不是个正常人,所以对是否能给秀秀幸福这件事也心存怀疑,暂时不敢成亲也很正常。
你和秀秀也都到了成亲的年纪了,是时候考虑一下了,秀秀那边我会去说,毕竟豆子还有我,哪怕她出嫁了,也不用担心豆子的事,至于你也不必太过怀疑自己,成亲也没你们想像的那么复杂,等路上有空了我给你讲一讲婚姻这方面的事。李璋这时笑着拍了拍野狗的肩膀道。
就在说话之时,马车也终于来到了鸿胪寺,鸿胪寺掌着外宾之事,相当于后世的外交部,前来大宋的各国使团也都要鸿胪寺接待,而外派的使团一般也会在鸿胪寺集合,而这次去辽国的使团早就到齐了,只是之前正使的人选一直没定下来,直到后来刘娥想到了李璋。
今天是使团出发的日子,李璋也是第一次见到使团的成员,不过没有关系,反正路上的时间还长着呢,足够让他们互相熟悉,而李璋来到这里时,立刻看到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官员上前行礼道:下官富弼见过李都尉!
富弼?李璋听到这个名字也不由得一愣,随后惊讶的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个年轻人,他没想到会在这里见到与韩琦齐名的富弼,历史上两人都是大宋名相,号称富韩。
富兄不必多礼,你也是出使辽国的人之一?李璋当下好奇的问道。
下官这次担任使团的副使,是李都尉的副手,这次也是第一次出使辽国,到时还望李都尉多多指点!富弼这时十分谦虚的道,他也是刚考中进士没几年,曾经在将作监和开封府都担任过职位,这次则被安排为李璋的副手。
值得一提的是,富弼极受范仲淹的喜爱,并且将他推荐给晏殊,结果晏殊就把女儿嫁给了他,之前范仲淹上书刘娥,要求刘娥还政于赵祯,结果最后被贬,而富弼也为范仲淹仗义执言,只是他官小位卑,非但没能帮上范仲淹,反而还把自己也连累了,所以这次去辽国的苦差事就落到了他头上,从这点来看,他和李璋还有些同病相怜。
原来如此,那这一路就要有劳富兄了!李璋听到富弼竟然是自己的副手,当即也是大喜道,他对出使的事同样没有任何经验,有富弼这个精明强干的人在,至少也能让他遇到事情时,有个商量的人。
时间已经不早了,朝廷规定使团必须今天出发,所以李璋他们也不再耽误时间,当下李璋下令起程,随后就请富弼坐上自己的马车,这样李璋也能边走边向富弼打量使团的事。
富弼可不是李璋这个空降来的正使,事实上他是第一批就确定要出使辽国的人之一,甚至整个使团的人员调动也是他一手策划的,所以他对使团也极为熟悉,当下就将使团内的情况给李璋介绍了一遍。
整个使团主要的人员并不多,除了李璋和富弼这两个正副使节外,还有十几个随官,剩下的都是一些小吏了,主要是负责照看送给辽国皇帝的一些礼物,毕竟现在耶律隆绪重病,做为侄子的赵祯派人去探望,不带点礼物实在不像话。
当然除了这些随行的官吏外,还有一营禁军,也就是五百人,充当使团的护卫,毕竟带着这么多的礼物,自然需要人保护,大宋这个时代可不是后世,路上经常可以遇到盗贼,特别是辽宋的边界那里更加混乱,时不时就能见到剽悍的马匪,如果没有军队护卫的话,说不定还没到辽国,他们这帮使团就会被马匪杀掉。
介绍完使团后,富弼又将一些东西交给李璋,这些都是使团的印信文碟之类的,这些本来都需要李璋亲自去办的,但因为他上任的太突然,所以之前就由富弼代他收下了。
使团出京城时,也有不少人前来送行,不过李璋并没有让青织他们前来,免得徒增伤感,而且之前要说的话也都说完了,她又怀着身孕,实在没必要再跑这么远为自己送行。
告别了送行的人后,使团也终于离开了京城,沿着官道向河北的方向进发,这时马上就要过年了,道路上也满是冰雪,但朝廷有令,他们也只能加快速度赶往辽国,而在第三天时,使团也到了黄河边,这时的黄河早已经冻上,浮桥也被拆掉,人马完全可以从冰面上经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