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北宋大表哥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北冥老鱼

    不过冰面上并不平整,虽然大的裂缝已经被人用水填平了,但马车想要过去依然并不容易,李璋也特意下了马车,然后蹲下来敲掉一块冰块,这块冰并不像人们印象中那么晶莹剔透,反而带着几分浑浊,这让李璋也不由得皱起眉头。

    李都尉在看什么?正在这时,旁边正在指挥车队的富弼也发现了李璋的异样,当下也禁不住开口问道。

    我在看黄河的水,之前我也曾经路过过黄河,当时河水并没有结冰,河水虽然浑浊,但比现在还是要强多了,但这次我再来时,却发现河水结成的冰比当初浑浊多了。李璋这时无奈的叹了口气道。

    因为唐时大建宫殿,再加上黄河一带的人口增长,使得黄河两岸的树木被大肆砍伐,许多林木草地变成了农田,如此一来,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导致黄河越来越黄,上游的泥土被冲积下来,而开封这段河道比较平缓,于是泥水落下,导致河床越来越高,也就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地上河,这也是开封为什么那么容易受水灾的主要原因。

    这也很正常,春夏之河水中的泥水较少,但冬天时河水中却是泥水俱下,这件事只要是黄河两岸的人都知道。富弼当下开口道,他是洛阳人,老家离黄河也很近,所以对于黄河的情况十分熟悉。

    李璋听到这里也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春夏时草木旺盛,泥土不容易被河水冲下,但秋冬时草木枯萎,水土流失自然严重一些,这也导致河水中的泥土大增,古人虽然观察到了这种现象,但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黄沙年年水患,朝廷也必须要重视了!李璋当下自语一声,现在的黄河的泥水含量虽然高,但比后世还要少得多,只要朝廷肯治理,还有让黄河变清的希望,而且这件事越早越好,只是现在大宋外有强敌,内部同样也隐患重重,恐怕暂时还无暇顾及治理黄河。

    想到上面这些,李璋也不由得暗叹一声,自己的影响力还是太小了,想做的事情又太多了,不知道自己是否有一天能把自己想做的事情都做完?




第三百九十章 遂城(上)
    过了黄河之后,李璋他们就沿着河岸一路向东北而行,值得一提的是,大宋这个时期的黄河走向与后世大不相同,王莽时期黄河改口,河水泛滥近六十年,最终经过治理才形成了东汉大河,但到了唐宋时期,因为下游河口段淤高,排泄不畅,曾出现多次决口,导致黄河也数次改道,入海口也不是后世的山东东营,而是山东的滨县一带,后来甚至还从天津入海。

    李璋前世时也没少来过黄河这里,但大宋这个时代的黄河却让他感觉十分的陌生,后世的一些城镇位置,现在却是一片汪洋,这让李璋也不由得生出几分沧海桑田之感。

    沿着黄河走了一段后,李璋他们也来到了河北西路,随后脱离黄河沿线北上,很快就到达了真定府,也就是后世的石家庄,这一路上他们也十分辛苦,虽然路上有驿馆接待,但路上寒风凛冽,李璋虽然坐在马车里,但依然感觉冷的要命,至于那些护送的将士就更辛苦了。

    就像上次去西北一样,李璋这一路也在观察着大宋百姓的生活情况,相比西北那边,河北这边的百姓生活条件倒是要好一些,主要是签订了澶渊之盟后,辽国不再大规模的南下,虽然边境时不时还会有小股的辽国打草谷,但大体上两国还保持着和平,所以河北这边的百姓也得到休养生息,生活条件比西北那边强上许多。

    不过河北和西北一样,田地中种植的主要是小麦,土豆这种高产的新作物并没有种植,这是因为刘娥担心土豆流到辽国去,从而增强辽国的国力,毕竟辽国也生活着不少的汉人,他们平时也种植庄稼,严格上来说,辽国已经从一个游牧国家,变成一个半农耕国家,这也是契丹打破游牧民族的魔咒,从而得享两百多年国运的主要原因。

    真定府是大宋在河北的军事重镇,为了防备辽国的再次南下,这里也驻扎着重兵,虽然两国有盟约,但大宋这边也不敢放松,毕竟在失去了燕云后,辽军中若是南下,几乎是一马平川,所以大宋只能驻扎着大量的兵马防备辽国。

    也正是因为上面这个原因,所以李璋这一路上见到不少军事重镇,里面大都驻扎着不少的河北边军,听说当檀渊之盟前,河北一带驻扎的边军甚至一度超过百万,而现在已经削减了许多,这也算是檀渊之盟带来的一个好处吧。

    使团一路上都有人接待,有时候更是直接住到军营里,而就在使团来到一个名叫遂城的边境小城时,李璋却露出高兴的神色,因为这里是河北火枪军的驻地,呼延守信就驻扎在这里。

    哈哈哈哈~,李兄,没想到你竟然来我们这里了!果然,当使团来到遂城的城门外时,只见呼延守信一骑飞奔而来大笑道,李璋也激动的跳下马车,他乡遇故知,可谓是人生三喜之一。

    呼延兄,你最近怎么样,有没有和辽军交过手?李璋与呼延守信寒暄过后,随后就开口问道。

    唉,契丹人现在学聪明了,今天没能捞到什么大鱼,不过这些先不说了,我已经在城中设下酒宴,咱们边吃边聊!呼延守信说到这里也立刻请李璋入城,而李璋也让使团的人跟上。

    李都尉还真是交游广阔,竟然在边境中也有熟人!这时使团中的富弼看着李璋和呼延守信的背影,当下也不禁十分惊讶的道。

    富弼和李璋虽然认识的时间不久,但他对李璋的事迹也早就有所听闻,再加上这一路上的交流,更让他对李璋十分佩服,甚至他还曾经暗中想过,如果大宋的外戚都能像李璋这样,恐怕就没他们这些官员什么事了。

    进到遂城后,呼延守信立刻让人安排使团在城中休息,随后又宴请李璋与富弼等使团的重要人员,趁着富弼等人安排使团入住的机会,呼延守信也与李璋聊了许多,主要是他打听京城那边的情况,特别是武学那边,因为他想让武学分给他一批学员,毕竟他手下的火枪军更有是需要人的时候。

    另外呼延守信也知道李璋之前被囚禁的事,甚至他之前还写信给他的父亲呼延必显,让他与曹玮联名向刘娥求情,可惜刘娥根本没有采纳,现在李璋被放出来,他也比任何人都高兴。

    呼延兄,辽国最近怎么样,听说辽国那边发生了叛乱,没有影响到咱们这边吧?李璋回答过呼延守信的询问后,这才开口向他打听起辽国的情况,他这次出使辽国,自然要多了解一些辽国的情报,也算是有备无患。

    嘿!提起这件事我就生气,渤海人大延琳叛乱,辽国内部也是乱成一团,当时我们这边不少人都觉得是个出兵的好机会,于是就联名向朝廷上书,结果却是泥牛入海,没有朝廷的命令,我们连调兵的权力都没有,只能坐视着这个大好机会慢慢消失,现在大延琳的叛乱已经被剿灭,辽国那边虽然还有些乱,但已经不足为虑了。呼延守信当下也气的一捶大腿道。

    叛乱被平息了,怎么这么快?李璋听到这个消息也是一愣,随后也一脸惋惜的道。

    本来大延琳的叛乱就像是滚雪团似的,在辽国内部越滚越大,结果辽国皇帝竟然直接下令,将他们驻扎在南京的精锐调去平叛,连我们对面的辽国守军都少了大半,这帮人是辽国最精锐的大军,区区一个大延琳自然不是对手,再加上大延琳内部有人投敌,打开了辽国东京的大门,结果东京城破,大延琳也被抓住,叛乱自然也就平息了下来。呼延守信再次开口道。

    辽国有东西南北中五京,中京大定府为辽国首都,而其它四京为陪都,南京析津府就在大宋的对面,也是辽国的军事重镇,里面驻扎着防备大宋的重兵,轻易不会离开,可是这次为了平定大延琳之乱,耶律隆绪竟然冒着风险将南京的大军调走,这也给了大宋一个绝好的机会,可惜这个机会却平白错过了。



第三百九十一章 遂城(下)
    赵匡胤得国不正,所以他对手下的将领也是百般防备,全国的精锐全都被调到开封附近成为禁军,实行强干弱枝的政策,可谓禁军多年不习武事,军备早已经松弛,反倒是河北与西北两地的边军因为常年驻守在边境,时不时与境外的敌人发生冲突,一直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可以说当初赵匡胤定下的强干弱枝之策早已经名存实亡了。

    不过了防备地方的军队做乱,大宋就开始以文御武的政策,武将手中的权力被严重削弱,平时只负责练兵,根本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甚至连练兵的方法都必须采用朝廷统一发放的阵图,十分的死板不知变通,如此一来,武将手中的权力几乎无限缩小,哪怕上了战场,也要受到文官和监军的节制。

    可以说通过上面一系列的政策,武将的手脚几乎全都被束缚住了,哪怕他们管着军队,但却什么都做不了,比如这次辽国的大延琳叛乱,辽国把边境的大军主力都调走平乱了,可以说只要宋军平推过去,几乎有七八万的把握在辽国主力回来之前收复燕云。

    然而很可惜的是,像呼延守信这种边军中的将领根本没有调兵之权,上报的奏折也不受重视,当然最重要的是刘娥不想打仗,她只要守好赵恒交给她的江山,而文官更不用说了,他们也一向求稳,再加上打压武将的需要,毕竟如果打仗,武将就可能借军功出头,这是文官的利益集团不愿意看到的事。

    想到上面这些,李璋也不由得叹了口气,不过现在想这些也没用了,大延琳已经被抓,辽国的主力大军也开始回撤,大宋已经没有机会再出兵了。

    富弼等人将使团安排好后,也立刻找到李璋,然后在呼延守信的热情招呼下赴宴,这次为了给李璋接风,呼延守信也下了不少本钱,竟然从真定府请来一位大厨,毕竟遂城是个小城,也没什么大的酒楼,想吃点好东西都得去附近的大城。

    李璋也没和呼延守信客气,别看大宋的武将活的窝囊,但他们却一点也不差钱,大宋文官的薪俸已经够高了,但同级别的武将比文官的薪俸还要高,这也是当初赵匡胤定下的规矩,既然剥夺了武将手中的职权,那就只能从钱财方面补偿他们,比如像呼延守信这种独守一城的将领,光是他一人的薪俸,哪怕呼延家不做生意,也足以活的很滋润。

    不过李璋不喜欢喝酒,这点呼延守信比任何人都清楚,所以他让自己的手下去灌其它人,自己则和李璋边吃边聊,李璋不但对辽国的情报感兴趣,而且也对河北一带的情况感兴趣,毕竟他希望有一天能让大宋收复燕云,甚至更进一步灭掉辽国,而河北则是攻打辽国的前站。

    李兄,你可别看我们遂城小,但这里却是当年杨延昭,杨老将军驻守过的地方,而且还曾经数次打败了辽国的大军!呼延守信这时也有了几分醉意,介绍过河北附近的情况下,忽然又指了指脚下笑道。

    天波杨府的那位杨老将军?李璋听到呼延守信的话也是眼睛一亮道。

    杨家将是他最熟悉的一部小说,杨六郎更是他童年的偶像,然而很可惜的是,他穿越时杨六郎已经去世了,不过他的儿子杨文广还活着,小说中杨文广是杨六郎的孙子,但正史中他们其实是父子,所以小说毕竟是小说,不能真的当成历史书来看。

    没错,就是那位杨老将军,按辈分我得称对方一声伯父,遂城这里就是当初他驻守的地方,咸平二年的时候,辽军突然袭来,遂城兵少而且没有任何准备,但杨老将军却组织城中军民拼死守城,无数次打退辽兵的进攻,后来辽军不计代价攻城,眼看着遂城的城墙就要坚持不住了,结果杨老将军灵机一动,竟然让人把水泼到城墙上,当时天寒地冻,一夜之间造了一座冰城,逼的辽军束手无策,最后不得不退兵。呼延守信提到杨六郎当初的功绩时,脸上也露出一副向往的神色。

    李璋对杨延昭的事迹也十分了解,自然知道冰城退敌的故事,只不过史书上记载的比较简略,李璋又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所以知道的并不详细,当下他也再次打听道:呼延兄你还知道什么关于杨老将军的事,快给我讲讲。

    那可就太多了,当初杨老将军在遂城驻扎了多年,也在这里数次打退辽军,其中最有名的战绩就在发生在遂城不远处的杨山,那里本来名叫羊山,当初杨老将军在那里也曾经大败辽军,所以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就将羊山改名为杨山

    呼延守信说着就把杨延照的事迹讲了一遍,李璋也听的津津有味,遂城这里已经是大宋与辽国的交界,再往北就要进入辽国境内了,所以李璋也打算在这里休整两天,今天又听到杨六郎的事迹,更让他十分感兴趣,于是最后他和呼延守信约定,明天两人一起去杨山转一转,也算是凭吊一下杨老将军了。

    不过就在李璋和呼延守信说话之时,富弼等人却是倒了大霉,呼延守信叫来不少的军中将领来陪酒,结果这帮军中粗汉一个个都是酒量过人,富弼这帮文官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现在全都被灌的酩酊大醉,有不少人哪怕坐在椅子上也都开始打晃了。

    等到酒宴结束,富弼等人已经没有一个能站着的了,当然呼延守信那帮手下的将领也差不多,他们平时在军中禁军,这次好不容易能破戒,自然要喝个痛快,最后酒宴上也是一片狼藉,呼延守信自己也喝的烂醉,李璋只能让外面的亲兵把这些人一个个的送回各自的住处。

    第二天一早,呼延守信就再次活蹦乱跳的跑来找李璋,不得不说练武之人的身体素质就是好,昨天喝了那么多,今天却还是不受丝毫影响,实在是让人佩服。

    呼延守信知道李璋要在遂城多住两天,所以今天打算带他在城中转转,特别是昨天他们还约好了去杨山,所以他找到李璋吃过早饭后,就先给李璋介绍了一下遂城的情况。

    遂城虽然是个小城,但却是大宋在边境的军事重镇,因为这里是进入真定府的北大门,辽军如果想要攻打真定府,就必须从这里经过,所以从大宋建立之初,这里就驻扎着一支精兵,当初是杨延照,现在是呼延守信的火枪兵。

    时间还早,所以呼延守信带着李璋在遂城边走边向他介绍,当初火枪兵扩充到两个超编军,每个火枪军三千人,河北这边的火枪军就由呼延守信率领,他这三千火枪军现在全都驻扎在遂城,之前也曾经与小伙南下的契丹骑兵交过手,面对精锐的火器部队,契丹人也吃了大亏,所以这两年契丹人就算南下,也不会选择遂城这个方向。

    现在火枪军已经在辽国打出了威名,导致这两年火枪军也无仗可打,上头看到火枪如此犀利,也多次上书朝廷想要在其它军中也增设火枪军,可是朝廷那边却以火枪打造消耗太大为名,仅仅只增设了两个军,加上我和曹兄的两个火枪军,也一共才一万一千人,看着是不少,但我大宋需要驻守的地方实在太多了,这点人根本影响不了大局。呼延守信说到最后时,脸上也露出几分愤怒的神色。

    李璋听到这里也是叹了口气,之前的一年他被囚禁,对于外界所知不多,他出来后也没有和其它人接触,主要就是因为怕刘娥多心,所以曹玮等人也不敢去探望,使得他对外界的情况了解的也不多,更不知道军队扩编火枪军的事,不过仔细想一想,朝廷拒绝火枪军扩编也很正常。

    火枪的造价的确比一般的兵器要高,而且后期的保养也需要不小的花费,相比之后,刀剑之类的冷兵器造价就低上许多,再加上火枪又是种新兵器,哪怕军中已经证明了火枪的威力,但对于朝廷来说,还是不敢冒着太大的风险把刀剑替换成火枪,毕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稳定远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这件事暂时急不来,也许日后再多打几场胜仗,到时朝廷就会明白火枪才是未来战场的主流。李璋最后只能开口安慰道。

    也只能如此了,不过河北这边恐怕难有什么大仗,现在就看曹兄那边。呼延守信说到最后时,也不由得再次叹了口气。

    西北那边应该会有一场恶战,党项的李元昊竟然死灰复燃,眼看着就要统一党项,前段时间听说曹兄接到朝廷的命令攻打党项,希望能拖住党项统一的步伐,也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李璋提到党项时,心中也颇为沉重。

    不过就在李璋的话音刚落,却见呼延守信却是一拍脑门道:我都差点忘了,前两天刚接到西北那边传来的消息,曹兄他们攻打党项的结果已经出来了!



第三百九十二章 凭吊
    杨山,这里就是当初杨六郎大破辽军,并且擒杀了辽军将领的地方,李璋来这里之前,以为这里应该是个地形险峻之地,可是来到这里却发现,这里其实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杨山也不高,山下也是一片农田,如果不是呼延守信带他来,他绝不会相信几十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大战。

    李兄,那边山脚下还立着一块碑,是杨老将军大破辽军后,当地百姓所立,咱们要不要去看看?正在这时,呼延守信指了指不远处的一片树林道。

    走,咱们去看看!李璋当即也迈步走了过去,一边走他也一边想西北那边的事,之前李元昊主动向李成遇发动进攻,眼看着就要统一党项,大宋这边总算是有所动作,派出曹俣的火枪军与另一支骑兵配合,从后方杀向李元昊的老巢。

    不过李元昊却早有防备,整个兴州也是坚壁清野,大部分人口也都迁到了坚固的兴州城内,曹俣他们虽然顺利的到达了兴州城外,但却花费了很大的代价也没能打下兴州城,而这时李元昊却已经消灭了李成遇的主力,随后立刻出兵回援,曹俣等人也不得不退兵。

    当然这次出兵也并不是一无所获,在打不下兴州城后,曹俣等人索性派兵四处劫掠党项人,虽然大部分党项人都被迁到兴州城,但还有不少人躲在后方,在曹俣等人的打击下,这些城外的党项人也是损失惨重,等到宋军退兵时,兴州城外也是一片狼藉。
1...170171172173174...2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