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表哥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北冥老鱼
不过上面这些和李璋没关系,他只需要等着辽国派人就行了,而在等候的这几天里,他让使团的人也在中京转了转,顺便也打听一下消息,结果竟然得到一个并没有得到证实的传闻。
耶律隆绪这次好像病的极重,据说已经数次昏迷,而辽国太子耶律宗真本来坐镇中京,但现在也已经赶往行宫那边,另外还有其它几个皇子也都离京了,虽然上面这些消息都只是传闻,并没有被证实,但外界却传的有鼻子有眼的,再加上李璋对历史的了解,更让他断定耶律隆绪这次恐怕真的撑不住了,说不定自己还会亲眼见证辽国新旧皇权的交替?
第三百九十五章 抵达捺钵
驿馆之中,李璋伸了个懒腰走出房间,外面也是一片忙碌,富弼指挥着使团的人正在忙着收拾东西,因为昨天他们已经接到消息,今天将会有人带着他们赶往辽国皇帝的行宫,所以从昨天开始,使团就忙着收拾东西,富弼更是一大早就起来亲自指挥查看,生怕落下什么东西。
相比富弼,李璋这个正使就显得清闲多了,不过这也很正常,李璋这个正使负责外务,平时与辽国官员打交道都是由他出面,而富弼则负责内务,使团内部的事情都由他来负责,两人分工不同,富弼看似繁忙,但其实压力不大,而李璋则承担了外部的所有压力。
驿馆提供早饭,李璋也随便吃了点,辽国这边的饮食可不怎么样,李璋又是个比较挑嘴的人,所以对这里的饮食实在不怎么满意,如果不是条件不允许,说不定他会亲自做饭。
就在李璋刚吃过早饭,就见驿馆外来了一队人马,其中为首的是个十分年轻的契丹人,虽然长得十分高大,但看长相应该还不到二十岁,只见他来到驿馆当即也十分客气的道:在下奉命前来接待大宋使团,不知哪位是李中使?
本使李璋,不知兄台如何称呼?李璋这时也上前还礼道,相比耶律左牙那个莽夫,眼前这个契丹就要有礼貌多了,不过越是这样的人越是难以对付。
李中使真是年轻有为,在下耶律仁先,现在太子帐中任祗候郎君,这次奉命带大宋使团前去陛下的捺钵!只见这个年轻人见到李璋时也是眼睛一亮,当下再次行礼道。
李璋听到耶律仁先这个名字也不由得心中一动,因为他记得在原来的历史上,这个耶律仁先号称辽国名臣,特别是他极受辽兴宗,也就是现在的辽国太子耶律宗真的信任,甚至连耶律宗真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辽道宗耶律洪基,也拜耶律仁先为尚父,可以说耶律仁先的一生极尽荣宠,对辽国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原来是耶律祗候,那这一路就有劳了!李璋虽然心中惊讶,但表面却是不动声色的客气道,祗候郎君是类似亲卫的宫中侍卫,虽然级别不高,但却必须要由贵族子弟担任,而且还要深受皇家的信任,耶律仁先年纪轻轻就能担任这个职位,难怪日后那么受耶律宗真的信任。
李中使客气了,不知使团什么时候能动身?耶律仁先当下再次一笑道,他的出身可比那个耶律左牙强多了,他父亲耶律瑰引,封燕王,官至南府宰相,他一出生就是辽国的顶尖贵族,但表面上却十分的和气,不过李璋却知道,这个耶律仁先看似平和,但其实傲气是藏在骨子里,他只是不屑像耶律左牙那样把傲气都写在脸上。
我们使团已经收拾完毕,随时都可以上路!李璋当即再次开口道,他算是使团起的最晚的一个,其它人早就起床收拾好东西了。
时间已经不早了,李璋和耶律仁先当即决定立刻启程,于是使团跟着耶律仁先一起离开了驿馆,耶律仁先率领着一队几十人的亲卫,他们都是太子耶律宗真的手下,这次本来是被调去行宫听令,顺路也带上了李璋他们。
辽国的军制和大宋相差极大,比如辽国是全民皆兵,凡是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都列入兵籍,这也让辽国可以在短时间内集结大量的兵力,不过这样一来,每次发生战争,都会对辽国的农牧业产生巨大的冲击,再加上各种的税赋,更让贫苦的牧民不堪重负,这也是之前大延琳叛乱的主要原因。
换句话说,辽国和大宋一样,国内都已经产生重重的矛盾,如果不进行变革的话,肯定会严重影响国力,事实上辽国已经开始走下陡路了,而大宋那边因为立国晚一些,所以情况比辽国好一点,但也只是相对的,否则也不会有后来范仲淹和王安石的变法了。
耶律仁先带着李璋他们从中京的西门出城,然后一路赶往大福河,那里也是辽国皇帝春季行宫的所在地,总的来说,辽国皇帝的行宫一般以按季节变换,主要是春水秋山坐夏和坐冬,现在已经是春天,所以行宫就选在了大福河,距离中京不到三百里。
辽国早期的时候,皇帝行宫的地点并不固定,停留的时间也长短不一,但是到了中后期时,行宫的地点就固定下来,一般春天行宫都会在鸭子河,在后世的吉林塔虎城附近,而耶律隆绪这时的行宫地点却在西边的大福河,也就是后世的内蒙古呼虎尔河。
使团带着大批的礼物,所以速度并不快,当天晚上只能在野外住了一晚,由此也能看出辽国真的地广人稀,连距离京城这么近的地方,竟然都找不到可以入住的城镇,事实上除了汉人聚集的析津府,辽国的其它地方大都是以游牧为主,所以百里无人烟也是很正常的事。
第二天一早,李璋他们继续赶路,一路上倒是偶尔能见到一些牧人,不过在他们靠近大福河时,外围却出现了许多巡视的宫分军,所谓宫分军,也就是皇帝行宫的禁军,平时行宫的守卫主要都是由他们负责,至于原来大名鼎鼎的辽国皮室军,现在已经成为地方驻军,不再负责行宫的安全。
刚一见到宫分军,李璋就感觉有些不对劲,因为这些宫分军的巡视实在太严密了,一路上李璋他们遇到了七八队巡逻的小队,而且每一队见到他们都会上前严格的盘查,也幸亏耶律仁先身上有太子的令牌,这才使得他们可以顺利前行。
就这样又向前走了数里,前面终于出现一条大河,而在河岸边,一座毡车为营﹐硬寨为宫的行宫也终于出现在他们眼前,这里就是辽国皇帝的捺钵,一座行走的皇宫。
不过就在李璋刚来到这里,立刻感觉这里的气氛不对,整个捺钵之中刀兵林立,来往之人都是面带紧张,外围的军营中也处处都透着一股肃杀之气,这让李璋他们也不由得紧张起来。
第三百九十六章 又被软禁了
又被软禁了!李璋做梦都没有想到,他刚从刘娥的软禁中出来,不远万里的来到辽国,结果刚来到耶律隆绪的行宫就被软禁了,他们整个使团被安排到一处军营之中,平时也只能在军营中活动,虽然吃穿不愁,但却见不到耶律隆绪,更出不了这军营。
都尉,辽人这是要做什么,难道就这么一直软禁着咱们?富弼这时背着手走在李璋的身边,眉头也紧紧的皱起问道,他们来到这里已经快十天了,但却一直被关在这个军营里,哪里都去不了,刚开始还没什么,可是现在连他也慢慢的失去了耐心。
李璋这时也抬眼打量着军营外的情况,他们居住的这个小军营并不多,四周以栅栏和牛车隔离,外面也是一片又一片的营帐,时不时可以看到巡逻的契丹宫分军。
整个捺钵其实就是一座大军营,也可以看做是一座移动的城市,外围全都是军营,也就是宫分卫的驻地,而里面就是耶律隆绪的皇宫,他与后宫的妃嫔等人都生活在那里,另外还有皇族贵戚文武百官随同,平时的政务也都是在这里处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以前接风使节时,辽国皇帝一般都是赶到中京的皇宫中接见,很会在捺钵接风,但这次对方却让使团来捺钵,可是他们来到这里后却被严密的看守起来,不允许李璋他们四处走动,再结合之前打听到的消息,这让李璋心中也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
彦国不必着急,难道你没发现外面的辽国人比咱们还要紧张吗?李璋这时再次笑呵呵的道。
都尉你是不是猜到了什么?富弼这时再次问道,他平时主要关注使团内部的事情,所以对外界的消息并不怎么了解,再加上他发现哪怕被关在这里,李璋也依然一副轻松的表情,似乎一点也不着急?
呵呵,其实也不能说猜到什么,只是我感觉捺钵这里的气氛很熟悉。李璋当下再次淡定的一笑道。
熟悉?富弼听到这里也是一脸的疑惑,搞不明白李璋话中到底是什么意思?
只见李璋这时收起笑容,然后扫视了一下营外那些严密的守卫,这才再次开口道:记得当初真宗皇帝去世时,皇宫中同样也是守卫森严,驿馆中的使节也被严密监视,严禁他们向外传递消息,直到陛下登基之后,这种情况才被解除。
李璋的话一出口,富弼也不由得脸色大变,过了好一会儿这才万分震惊的道:都尉你的意思是说,辽国皇帝已经驾崩了,所以我们才被软禁起来?
如果是驾崩的话,外面的人恐怕就不仅仅是紧张了,而且到时整个捺钵都会行动起来,毕竟无论是新皇登基还是处理旧皇的后事,都需要大量的人员行动起来,甚至还可能回到中京,所以我猜辽国皇帝应该是病的极重,甚至已经生命垂危,所以整个捺钵才会如此紧张。李璋这时再次淡定的一笑道。
辽国皇帝去世,新皇登基,这对大宋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特别是李璋记得在耶律隆绪去世后,辽国还经过一场长达数年的动乱,更进一步削弱了辽国的统治。
富弼听到李璋的话也是赞同的点了点头,如果耶律隆绪生命垂危,那么一切也都能解释的通了,而且他也知道,无论哪个国家,新旧皇权的交替大都伴随着各方面的动乱,一切没个几年时间难以安定下来,而辽国内乱也就意味着大宋身上的压力减轻,难怪李璋这么轻松。
都尉,如果辽皇真的驾崩,那我们要不要找机会把这个消息传回去?富弼这时忽然兴奋的再次开口道,如果朝廷得知这个消息的话,肯定也十分高兴,到时做为第一时间传递消息的人,肯定也能得到朝廷的夸奖。
暂时还是什么都不要做,免得刺激到辽人。李璋当下再次一笑道,他们虽然被软禁,但其实也不是没有办法与外界联系,比如野狗,而且大宋在辽国也有不少的情报人员,比如皇城司,完全可以通过他们把情报传回去,不过李璋却不打算这么做。
听到李璋这么说,富弼也没有再说什么,毕竟李璋是正使,而且别看李璋年轻,但能力与眼界都远超自己,这点也是富弼最佩服李璋的地方,所以只要是李璋的决定,他就会全力配合。
接下来的几天里,使团依然被软禁在军营里不得出,李璋也让使团完全许松下来,该吃吃该喝喝,反正现在也出不去,不如就好好的休养几天,不过谁也不知道,他心中并不像表面上那么轻松,主要是他想早点回去,毕竟六月份就是青织的产期了,而现在已经快到了三月了,如果再见不到耶律隆绪,恐怕他就赶不上孩子的出生了。
想到青织,李璋也不禁有些惆怅,离家这么长时间,他也十分的想念家里,特别是想到自己马上就要为人父了,更让他有种如在梦中的感觉,好像一切都变得不怎么真实了,同时肩膀上也好像有些沉甸甸的,等到孩子出生,他也将在大宋留下一条自己的血脉,而为了自己的儿孙着想,他也绝不能让大宋重复历史上的悲剧,周围这些明着暗着的威胁,他也必须要清除干净,为儿孙们创造一个平安的环境。
李璋想到上面这些,也不由得感觉身上增添了无尽的动力,千万不要小看一个父亲的决心,为了自己儿女的生存环境,他可是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出来。
就在李璋想着心事之时,忽然只听军营外一阵喧哗,这让他也是一愣,随后就走出了自己的营帐,紧接着只见紧闭的军营大门忽然被打开,然后一队精锐的契丹骑兵飞奔而来,将其它闲杂人等驱赶出去,然后从中向两边一分,露出中间的道路,而在骑兵的身后,一个骑在马上的锦服少年缓缓的走了进来。
第三百九十七章 耶律隆绪
看到这个缓缓而来的锦服少年,李璋也不由得露出郑重的神色,因为他在对方的身后看到了耶律仁先,要知道耶律仁先可是辽太子耶律宗真的亲卫,所以眼前这个少年的身份也就呼之欲出了。
大宋使节何在?只见这个锦衣少年扫视了一下大营,随后开口问道,脸上也带着一股淡漠的表情,就好像天下万物都不被放在眼里,而他自己则高高在上,让人感觉十分的不舒服。
大宋使节李璋,拜见太子殿下!李璋虽然对这个少年的感觉不太好,但还是迈步上前行礼道,毕竟他现在代表着大宋,该有的礼节还是不能少。
哦?我还没有介绍自己,你就猜到了我的身份?这个马上的少年看到李璋也不由得露出感兴趣的神色,他顶多也就是十四五岁的年纪,李璋看起来也只比他大上几岁,如此年轻就能担任一国的使节,更让他颇为惊讶。
下官只是看到了耶律祗候,这才猜到了殿下的身份。李璋当即老老实实的回答道,他和这个耶律宗真并不熟,而且不知为何,李璋总感觉这个耶律宗真很欠扁,而且越看想揍他,当然他如果真动手的话,恐怕马上就会被对方身后的亲卫砍成肉泥,连整个使团都得给他陪葬。
听到李璋的话,耶律宗真也不由得看了看身后的耶律仁先,这才忽然想到耶律仁先之前带着李璋他们来到行宫,这让他也恍然大悟,随后大笑一声道:原来如此,倒是本太子疏忽了,不过李中使你倒是个聪明人,难怪年纪轻轻就被委以重任!
被人夸赞应该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但明明是夸赞的话,从耶律宗真口中讲出来却让李璋感觉很不舒服,同时想揍他的**也更加强烈了,这让李璋也有些奇怪,这个耶律宗真看起来长的挺正常的,可为什么总有一种欠揍的感觉呢?
咳,谢太子殿下夸奖!李璋当下强忍着心头的冲动,当下再次向对方行礼道,没办法,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眼前这个欠揍的辽国太子暂时不是他能得罪的。
耶律宗真虽然对李璋产生了几分兴趣,不过他对宋人可没什么好印象,事实上在他眼中,宋人只是个手下败将,根本不值得与辽国并称,而应该是辽国的属国,所以从一开始,他就带着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估计这也是李璋想揍他的主要原因。
本太子奉父皇的旨意前来,主要是通知一下你们,明天父皇会在王帐中接见你们,同时父皇也让我代他前来致歉,因为这几天父皇的身体不太好,所以让你们久等了。这时只见耶律宗真在马上坐直了身子,然后淡淡的开口道。
多谢太子,不知陛下的身体如何了?李璋当即再次开口问道,他们这次本来就是打着探望生病的耶律隆绪的旗号来的,所以询问一下对方的身体情况也很正常。
父皇年纪大了,身体自然会有些小毛病,不过并不妨事,明天你们见到父皇就知道了!耶律宗真似乎并不愿意在耶律隆绪的身体情况这件事上说太多,当下含糊一声回答道,随后就调转马头离开了。
看着耶律宗真离开之后,李璋却是冷冷一笑,耶律宗真为人高傲,但却还是太年轻了,什么表情都写在脸上,刚才他问起耶律隆绪的病情时,对方脸上明显有些不自然,而且还避而不变,显然是欲盖弥彰。
都尉,辽国皇帝不是病的极重吗,怎么会答应明天接见我们?这时富弼也走上前低声问道,刚才耶律宗真的话他也听到了,这让他对耶律隆绪生病的事而产生了几分怀疑。
耶律隆绪生病肯定是真的,而且病的不轻,至于为什么要在明天接见我们,这就不是我们能知道的了,不过明天咱们见一见这位辽国皇帝应该就知道了。李璋当下淡定的一笑道,无论耶律隆绪打的什么主意,反正这个家伙应该撑不今年了,而只要他一死,到时大宋就等着看辽国的笑话吧。
一夜很快就过去了,第二天一早,李璋与富弼穿戴整齐,然后在一个辽国官员的引导下出了这个软禁他们的军营,一路上李璋也在暗中观察着周围的情况,不过他能看到的也只是一座又一座的营盘,而在穿过这些营盘后,前面也终于看到了辽国皇帝的皇宫,或者说是王帐,因为这里本来就是一座又一座高大的帐篷组成的。
辽国的皇宫与众不同,中京那里虽然有皇宫,规格和东京城的皇宫差不多,但却不是辽国皇帝居住的地方,顶多只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才会用到皇宫,而眼前这片由巨大帐篷组成的皇宫,才是辽国皇帝真正的住所,而在皇宫的外围,还有不少的王公贵族文武官员的住所,这里同时也是他们平时处理政务的地方。
别看这片皇宫都是由帐篷组成,但帐篷与帐篷也是不一样,这些组成皇宫的巨大帐篷也极其华丽,顶部也立着黄金的立柱,上面铺着华贵的毛毯,皇宫周围也以厚重的毛毡为墙,整个皇宫布置的错落有致,如果不是有人带领的话,进去肯定会迷路。
当然再怎么华丽的帐篷,肯定也不如固定的宫殿舒服,特别是行宫要随水草迁移,路上更是十分的辛苦,据说皇帝还要亲自渔猎,连宫中的后妃也需要参与一些劳作。
不过就算是如此,辽国皇室依然没有搬回中京的皇宫中居住,而是保持着这种游牧的传统,估计也是以此表示不忘本,毕竟他们契丹人本来就是游牧民族,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也导致辽国境内的契丹人与汉人一直无法融合,这也为辽国的统治带来不小的麻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