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血儒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梦醒半浮生

    饮酒赏花之际,韩知府剪下这四朵金缠腰,在每人头上插了一朵。说来也奇,此后三十年,参加赏花的四个人竟都先后做了宰相。这就是有名的“四相簪花”的故事。

    而百姓们则是以讹传讹地传说:一旦出现了“金带围”这种芍药,当地就要出宰相。

    从此之后,“四相簪花”、“男戴观音(谐音官运)”、“女戴佛(谐音福)”、“马上封侯”的做法和挂件流行就变成了一脉相承的习俗惯例。

    三天之后,各府榜首前三人都来到学政大人府邸门口,让侍者给自己的头上插上一朵“金带围”之后带入大厅,参加学政大人举办的“簪花宴”。

    对各府学子来说,这一场宴会既是“簪花宴”,又是“拜师宴”,其具有的双层含义不容忽视:一旦走进这个门,从此便是林门中人。

    学政林晨之的府邸大堂肯定是摆不下可供二十五府七十五人围坐桌子的,于是在室内放置两张、室外放置五张桌子,分两处进行。

    待到戊时将至,屋外的五桌学子交头接耳、吹牛聊天,部分感到惊奇:怎的还不开宴;室内两桌却是鸦雀无声,众人用探寻的目光看着主客身边的两位青年学子,因为主客位置是空的。

    按照安排,那里是杭州案首位置。

    若地上有个坑,林晓泉和王熙河二人肯定会马上跳进去把自己埋起来;若是能重选一次,二人宁愿选择不来。面对众人的目光和林晨之越来越黑的脸,作为年岁更大的那个,林晓泉只能张口解释:

    “对了,颜师兄好像得了急病,卧床不能来……”这句话虽然很苍白,但至少算个解释。

    “开宴!——”

    云中城夜晚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云淮河边。云淮河,银江下游右岸支流。古称龙藏浦,大成以后改称云淮。自始皇帝时候起云淮河便是“千年烟月之地,金粉荟萃之所”,兼具百代繁华;“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采风流,甲于海内”,可谓“天下第一文化名河”。

    云淮河旁的夫子庙乃天下四大文庙之首,为江南文化荟萃之地。每年元宵节的夫子庙灯会,是天下最著名的灯会活动,无数游客前来赏灯,可谓物华天宝。

    物质丰富到极限,发展出来的小吃文化自然就绚烂夺目。云淮小吃位列天下四大小吃之首,就算大汉迁都之后,其地位也丝毫未曾动摇。

    特别是科举之时,云州士子齐集云中城,书肆、茶馆、客栈中食客络绎不绝。加之云淮河两岸到处是花坊、酒楼,“温柔乡”、“销金窟”遍布,文人墨客无不向往。

    夫子庙小吃也在这灯影浆声中日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神韵。

    小吃传承至今已有八十多个品种,其中最闻名天下的当属云淮八绝。开洋干丝、牛肉锅贴、黄金豆腐涝、鸭油酥烧饼、桂花夹心小元宵、五色小糕、熏鱼银丝面……价廉物美,风味卓绝。

    一对玉人漫步在热气腾腾的街边,夹杂在川流的人群中随波逐流,相互距离不过寸许。或凝望一眼相互一笑,或驻足在糖人艺人面前大声叫好,或矗立云淮河边看船来船往,或在游人的拥挤中感受彼此温度。不知不觉,走到一座小楼旁。

    小楼是二层结构,楼上楼下都有食客就坐。颜子卿带着萧如秀直上二楼,因不是旺季,倒也能找到临河位置就坐。

    坐下后颜子卿点了一份糟田螺和油氽臭豆腐,萧如秀要了一份枣泥酥饼和一份藕粉圆子,不大一会酒楼就把二人要的小吃送了上来。

    颜子卿盘子里的糟田螺整体褐灰色,夹起一个放到嘴里一吸,所有汤汁和螺肉涌进嘴里,细细一品:肉质鲜嫩,汁卤醇厚,入口鲜美,回味无穷。

    “色泽金黄,外脆内嫩,臭味远闻,吃着却香!”颜子卿再夹一块臭豆腐放进嘴中,满脸陶醉。这幅表情,引得不吃臭豆腐的萧如秀也馋虫大起。

    “有这么好吃”“尝尝!”“不尝!”

    “‘可与松花相媲美,敢同虾酱做竞争’真不尝”“不尝!”

    “‘难为清白一世,不惜遗臭万年’,可惜了臭豆腐的风骨!”“哪有你说的那么玄……” 正在耳鬓厮磨间,楼下忽又走上两人,颜子卿定睛一看,两位熟人。

    “徐兄——”“颜侯——兄!”来者一男一女,男子脸色微苦,形神落魄;而女子清秀靓丽,身着朴素。

    “萧姐姐!”“卫妹妹!”这二人,正是上次花魁大赛上和颜子卿有过接触的徐文青和卫沅青。

    “这么巧!”颜子卿让出身旁位置,二人对视一眼,紧靠二人坐下。

    “颜兄怎么在此——哦,糊涂了,正值院试,颜兄尚未回去!咦,今日不是‘簪花宴’么”此处人多丁杂,徐文青改口迅速,隐瞒了“颜侯”称呼。

    “是啊!可我很忙,没时间!”颜子卿说很忙的时候,帮萧如秀夹了块枣泥酥饼放到碟子上。看得徐文青眉毛直抽抽:确实很忙。

    “二位也出来逛街、吃夜宵”颜子卿用眼神指了指卫沅青,朝徐文青问道。

    &nbs




第131章 千年声誉




第131章 千年声誉
    送回萧如秀,颜子卿带狼嚎等人连夜赶路,一天一夜时间,终于在月上中天之时,赶到杭州府衙外。

    “佑之,快进来!”苏和仲的知府衙门灯火通明,衙门小吏和众多官员个个愁眉苦脸,齐聚一堂。

    “情况如何”四斤得到的消息,只是杭州府这边飞鸽传书送来,字数不多。要了解详情,还得依靠颜绍恭等人的第一手资料。

    “县城被破三座、乡镇被破九座,村庄损毁十余个,死伤惨重,这是详情!”颜绍恭递过来一份厚厚的文书。

    颜子卿接过细细看完,放下纸张,半晌说不出话来。

    就从院试科举第二天,三月初七开始倭奴兵分七路对沿海五府发动袭击。四天时间,席卷五府十一县、一百余村镇,死伤汉民二十余万人。

    台州、漳州、泉州三府有三座县城被攻破,县城府库被抢,房屋损毁,惨不忍睹。村镇攻陷以后,倭奴们没再像前期一般赶走了事,而是实行“三光”政策,所过之处,万径人踪灭,片瓦不留。

    其实,这次朝廷会遭此大败,刨开良心不说,主要责任还真在几名中郎身上:因为他们太积极,太不怕死。

    五名中郎将没人畏战,俱都倾巢而出。但除了戚元俭所在杭州府外,全都大败而回。大败原因都差不多:稍有接触、官兵即溃,敌衔尾追杀、官兵四散奔逃,溃不成军……

    其实官军没有资料上写的如此不堪,因为领军的将领们是真正拼死抵抗,而且都有不菲战果。

    卢堂稍好些。漳州府那边倭奴人数不到三千,卢堂又用兵稳重,摆好阵列相持之下,开始竟稍占上风。但随着不久后阵列一乱,五千官军竞相逃窜,卢堂只能撤军。

    撤回府城一算,杀敌三百余人,自身伤亡不到一百,这样的败仗实在窝囊。

    麻贵那边也差不多。但因倭奴人数更多、更狠,撤回之后一算,损失六百余人。士气衰落,官军无力再战。

    伍云易那边很是冲杀一阵。伍云易神勇无敌,带领两百亲军身先士卒冒死冲锋,官军们开始倒也似模似样。但没多久就发生了和梁自远一样的问题:伍云易冲进敌

    敌群,“兄弟”们“撤”了。

    官军们一“撤”不打紧,害苦了倭奴中的伍云易。连杀五十余倭奴,逐渐陷入重围,亲兵将领拼死突围,损失大半亲卫才把伍云易“抢”了出来。逃出包围,伍云易的两百亲军只剩五十人。

    此战,“伍家军”杀敌至少在六百以上,自身损失还不到两百,可谓胜仗。可惜官军逃窜,没机会割下首级,只能算“输”!

    最惨的是李子茂。李汝契给自己爱子的亲兵比伍祐给的还多出一倍,四百亲兵全是北军中的绝对精锐。在三百锋矢带领下,一百督战队殿后,五千官兵最初打的有模有样。

    可惜李子茂遇到的敌人是倭奴中最凶悍的“平浪海将”平五郎,八千倭奴中有一半多是真倭。官军自平五郎全军压上后,彻底崩溃。

    督战队再怎么凶残也没有倭奴凶残。五千官兵面对八千倭奴,最后逃出的不到三千人。李子茂亲兵将领不顾李子茂反对,命人把李子茂绑出敌阵,四百亲军只逃出二十余人。

    此战,若不是泉州府城墙高大,城中望族合力齐心、派家丁上城,恐怕府城也难以保全。

    四名中郎将其实都有战果,但因没有打退敌军,所以首级无法统计,都算大败。

    十几年来,这算是最惨的败仗,没有之一。为何往年的中郎将,只要一遇到倭奴就撤,倭奴也很少追赶,所以基本都“相安无事”、“和平共处”!

    这次倭奴们来扰边,又不是来决战的。可谁知道会遇到四个“二百五”,二话不说就一刀看过来。所以,这次大败的锅,还真需要几名中郎将来背。

    相对来说,戚元俭则幸运得多。

    戚元俭带五千人出战,对面是“殄鲨海将”许栋的五千人,人数相当。许栋在王植手下“七海将”中势力算是最弱,此行只为拖延和试探。以下驷对上驷,王植颇懂兵法。

    开战初期情况和其他四将差不多,戚元俭家将只有一百余人,远没有奢侈到拿来做锋矢的地步。但戚元俭有个好处:稳。

    五千人马排成“乌龟阵”,围成一团只防不攻,等倭奴上前,一时间和倭奴们打的互有来往。

    相持半晌,官军渐渐不支。就在官兵们即将“爆发”之际,冉八援军出现。

    原来戚元俭求稳,一得到倭奴犯边消息,第一时间便通知乍浦镇。在官军即将崩溃之前,冉八带领的五百骑军及时赶到了。

    没有防备的倭奴被五百骑兵一冲,顿时四散。接下来便进入官军的“无敌”模式,追击、抢首级、“保境安民”……。

    当然,最后还发生个小插曲:逼上绝路的倭奴一个反击,官军损失百余人,不敢再追……但这并不影响已经到手的战功。此战斩杀倭奴两千余级,俘虏一百余人,可谓大获全胜。

    四府惨败、一府大胜,这就是这次抗倭战役的结果。

    “佑之,情况万分危急!”苏和仲并没有因这次大胜面露喜色,反而神色沉重:“三天时间,杭州城米价长了五成,除了颜家,其他家族全都挂出‘售罄’字样,连林家和王家亦是如此。”

    原来苏和仲焦虑的地方在这里!经了解,颜子卿才知道,杭州城到了何等地步。

    几天前,当倭乱消息传到杭州城,杭州城内顿时流言四起、蜚语横行,不知何故各大粮商门口突然排起一字长龙,杭州民众的情绪被“倭乱”挑动了起来。

    不到一天时间,几家普通粮商的存粮就销售一空,若不是有颜家在苦苦支撑,依旧“不限制”卖粮,杭州城早就“爆炸”了。

    这次和上次不同。年前杭州民众知道倭乱是暂时的,是不是灾荒,粮食管够,所以能保持平和心态;这次倭乱谁知会持续多久,若再有半年,那粮食会缺到何等地步

    稍微有人挑头,马上就形成了聚众效应。颜子卿院试前粮价还保持在二两一石,十天不到就变成三两一石。据苏和仲等人猜测,不出三天,能涨到四两一石。若无人干预,还可能继续涨下去……

    现在的杭州城,除了颜家,其他所有家族都关上店门。林家、王家也许是真的售尽,想支持“苏老师”也心有余力不足。至于其他粮商么,心中如何所想,还待商榷。

    &nbs



第132章 不买就滚
    “各位管事,杭州这边粮价从一石二两涨到四两,你们怎么看”苏和仲坐在正中,颜子卿陪在一旁。两侧坐着各大粮商管事,杭州府和粮食有关的所有人,齐聚一堂。

    “如今不光粮价,其他物价也开始飞涨,百姓们都心慌意乱,各位能否想想办法”苏和仲说完话,堂下众人默不作声。

    最后,韩家管事作为仅次于苏和仲、颜子卿身份的人,不得不代表众人开口:“府台大人,您这么说实在是冤枉我们了。囤粮投机那是杀头的罪,我们哪敢呐!”

    他一开口,顿时有人附和起来。身边的李家管事站了出来:“是啊,是啊!大人说‘人为操纵’,小人们实在不敢苟同。”座下众人全都跟着一起喊冤枉,一时间堂上纷乱不堪。

    “大人,前段时间我们可也一直在卖粮啊,您是知道的!”说话之人避重就轻,其家族每天卖出的粮食不到百石,至于说暗地里有没有在颜家粮仓再补回来,谁也不知道。

    “对啊!我们谢家还一直在搭棚施粥呢!每天施出去的粮跟流水一样……”

    “好了!”苏和仲听这些个粮商相互诉苦,气的火冒三丈:“如今倭乱四起,百姓人心浮动!真要把本官逼上绝路,说不得本官拿些私通倭奴的奸商开刀,到时候莫谓言之不预!”

    苏和仲杀气腾腾的一番话,当场震住了大部分管事。但众人也不是软柿子,部分以“回家和家主商议”等理由进行拖延,但更多的都盯着韩家、李家管事,看他们如何作为。

    “私通倭奴!”李家管事笑笑,摇头不做声。

    “府台大人,有话您直说吧!”韩家管事最有底气。“私通倭奴”的罪名,没有确凿证据,苏和仲绝对安不到韩家身上,所以韩家半点不害怕。

    无论韩家还是下侧的李家、王家、谢家都知道,大汉对私有财富的保护是相当周全的。因为谁都害怕自己过世后被人抄家、一锅端,因而两百年来斩首的不少,抄家的绝无仅有,除非满门抄斩。

    不被抄家,谁会害怕你苏和仲嘴里的“通倭之罪”没有确凿证据,天王老子也动不了自家。

    “抗倭之役,必须我等同舟共济,此番粮食波动本官希望只是偶然。”苏和仲喝口茶润润喉咙,接着说:“接下来,本官不希望再有人囤积粮食。再哄抬杭州粮价,本官一经发现一律以通倭论处!”

    韩家管事满脸不耐,不以为然:“府台大人,您这话言重了,我们可从没囤积过粮食。再说了,既然粮食如此困难,为何颜家还在敞开卖粮今早颜家把粮价从三两猛涨到四两,不知是谁在哄抬粮价”

    “是啊!这半年一直是颜家在赚钱,我等都是在做良心生意的”。谢家管事说道。

    “可不是!颜家敢敞开卖粮,事情哪有府台大人说的那么严重”台州王家说话虽不尖锐,但语气很冷漠,就像夹杂着冰块一般。

    颜家不限量供应一事,对杭州府来说是好事,但苏和仲心中也一直在犯嘀咕。和颜子卿商议了好几次,颜子卿都坚持己见,苏和仲无法再劝。众人提起,苏和仲看向身边的学生。

    “趁现在还吃得动,就多吃点,就怕回头不敢吃或者撑死在哪!”颜子卿不着边际的一句话,众人听得没头没脑,一头雾水。

    “颜侯何意”有人询问颜子卿,可颜子卿已经闭目养神,根本不搭理众人。见颜子卿这等模样,众人心中有气,也懒得再问。

    “知府大人,如今杭州粮价暴涨,我等也无能为力!不过来前,家主曾再三吩咐,对府台大人行动一定鼎力支持。家主承诺,主动捐粮一百石!”

    “我王家就捐八十石吧!”“我李家六十石!”“我谢家六十石!”“我黄家……”这些管事的“大方”话语,就像一个个巴掌,“啪啪”的扇在苏和仲脸上,是如此清脆、响亮。
1...293031323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