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之名士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水鬼游魂
“哦,是贤侄啊!”
子南靳面带凝滞,仿佛有很多话要说,却不知道从何说起。迟疑了一会儿,终于开口问:“不知贤侄对上军的战果有何见解”
“老大人可见过将主言语放浪过”
公孙鞅的回答不算中肯,但显然是话里有话。他是认可上军的战果。在来的路上就想明白了,同时对边子白能够在如此不利的局面下,能够做出如此扭转战局的谋划而惊叹不已,敬佩不已。要是换成他,恐怕连平邑都守不住。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以前公孙鞅也是这么认为的。可是遇到了边子白之后,他的人生就改变了。
他学到了很多不切实际,却发生在面前的事。
比如说——躺赢。
至于说上军的战果,他也曾经怀疑过,但是想到苟变已经押解俘虏在路上,用一个只能存在一两天的谎言,有什么意义
公孙鞅这才认定,上军真的打了胜仗,而且还是大胜。这样的战果,对于其他人来说不啻于痴人说梦,但边子白真的有可能。他可是见识过《吴子兵法》的人,如果说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善于创造奇迹,那么吴子在这个时代上流贵族心目的成就是绝对无法取代的神迹。
想到这里公孙鞅这才诚恳道:“大司徒不用怀疑,下官以官身作保,将主不会有任何冒功之嫌。我军大胜已经发生。而且大司徒你可知道,如果两日后俘虏没有押解到邺城,我等卫臣子自然丢脸,可是上军呢将主绝对不会为一个谎言而舍得将自己放在绝境的人。”
“没错。”说到边子白的性格,子南靳终于相信了军报上的内容。毕竟,比趋利避祸,年轻一辈之中恐怕没有人比得上边子白。这家伙给人挖坑会
会很起劲,但是给自己刨坑,从来没见过。
“如此说来,我大卫是否可以准备着手和赵国谈判”
子南靳想到的问题确实应该考虑,但是在公孙鞅看来,才六千人,就觉得赵国会退兵显然不太可能。而他对战争的走向也无法判断,只能委婉道:“不如让苟副将来邺城之后再议吧毕竟赵军情况如何,我等都无法判断。如今需要大司徒起草一份奏章,在苟副将抵达邺城之后,确认战果发往帝丘,此事只有仰仗大司徒之威望才能让君上相信。”
“也对,就这样吧。”子南靳点头认同道,他并非是问计于公孙鞅。而是找个人问一遍,然后坚定自己的想法。
而苟变无疑是最好的解释人选。
在边子白还在前线的情况下,苟变作为上军副将,其判断自然要比两个在后方的文士强很多。而且苟变最快明天下午就能抵达邺城。早晚一天的时间,对于子南靳来说等得起。唯独让他担忧的是借兵,借兵的对象自然就是公子缓。
可是想到公子缓的瞻前顾后的心思,子南靳也不太看好。但边子白打了胜仗,他这个监军自然也有一份功劳,而且功劳会很大。于情于理,不该让边子白失望不是
想了一阵,子南靳对公孙鞅说道:“明日跟我去公子缓府邸。”
公孙鞅闻言,欣喜不已。他似乎可以看到被誉为法家集大成者的李悝穷其一生的著作——《法经》。这部巨著他想了不是一天两天了,他有时候甚至想自己干脆抛去在卫国的一切,投靠到魏国的哪位公子门下,或者朝堂巨擘门下,潜心学习《法经》。可惜,他如今不是一文不值的小人物,而是在卫国也算是有名有姓的大夫阶层的一员。就算是他豁出去了,谁会收他当门客呢
就算卫国的国相,招收一个其他诸侯的中大夫当门客,谁敢怎么做
这不是和魏侯抢人才吗
同时也打魏侯的脸面啊!
且不说邺城的子南靳兴奋中带着一丝安然,他还以为战争快要结束了,他可以舒舒服服的回到帝丘过新年。
可是他哪里知道,大野泽伏击战,不过是这场战争的开端,而不是终点。甚至说
第475章 暗子复活
被凉了半日,公孙鞅没有一丝一毫的怨言,子南靳都醉的在踏上流口水了,恐怕也没办法和他商量国家大事了。当他时隔几个时辰之后,再次见到子南靳,这位老大人像是大马猴似的在屋子里瞎转悠,可要是说他瞎转悠吧,其实还挺有规律,就怼着屋子里的几根柱子过不去,想要下手吧,又怕拳头不如木头硬。
什么毛病
公孙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觉得几个时辰之前见过的大司徒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完全不对劲了。之前那个遇事不慌的老大人哪儿去了
就连公孙鞅都看出了子南靳身上的不妥,当儿子自然知道自己家的老爹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慌了!
完全没有了主意。
“公孙兄!”跪坐在一边的子南丑颇为有规矩的起身作揖,这样子可不多见。平日里见到这家伙,鲜衣怒马不说,还呼朋唤友的好不热闹。如今看着装扮,似乎有种犯事的乖巧。不过两人同时在边子白门下担任过官职,同为内史府的同僚,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关系还算融洽。
公孙鞅自然不会当面去戳破子南丑的难堪事,惊奇道:“贤弟什么时候来的邺城,恕为兄眼拙!”
就像是胸口有一头野兽在嘶吼,子南丑很想冲到公孙鞅面前,对着他的鼻子大喊:“某下午就在场,酒宴上就坐你旁边两个位子。”
这不能怪公孙鞅,当时他被十几个猛男盯着,心都虚了,哪里还会在意边上有人曾经的熟人
总是被忽视!
总是被冷落!
子南丑要是长了一颗玻璃心早就碎裂了,好在人生遭遇了坎坷和蹉跎,却没有气馁过,练就一把在逆境中不自暴自弃的坚强。子南丑浑不在意的笑道:“公孙兄为军务忧心,小子从帝丘赶来,也有为国君效力的打算。可惜,比不过公孙兄在沙场点兵的豪放,自愧不如!”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公孙鞅怎么可能还体会不出来肯定是子南丑这家伙在帝丘惹是生非了,然后招惹的对象身份不一般,被他老爹子南靳派人抓到了邺城。当然,平日里一般贵族因为闹腾出事了,多半会躲到封地里去。
可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他家的封地距离马邑挺近的,去封地,还不如让他被关押在帝丘的囚室来的安全。
邺城作为卫赵战争的前线,子南靳身为上军
军监军,他完全有理由将子南丑征辟,然后在邺城等待一份功劳的降临。运气好一点的话,带着功劳再回帝丘也不是什么奢望,他犯下的过错基本上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儿子,平日里威风八面的大司徒子南靳操碎了心。
不过,眼下子南靳根本就顾不上家里的败家儿子,所有的心思都被公孙鞅带来的军报给牵扯住了,他围着柱子左一圈,右一圈,突然撞上了一个人才让他回过神来,正要发怒,却发现阻挡在他面前的是公孙鞅。也不能怪公孙鞅,毕竟他进入屋内之后就没有挪过地方,是子南靳自己撞上来的,怨不得人。
“哦,是贤侄啊!”
子南靳面带凝滞,仿佛有很多话要说,却不知道从何说起。迟疑了一会儿,终于开口问:“不知贤侄对上军的战果有何见解”
“老大人可见过将主言语放浪过”
公孙鞅的回答不算中肯,但显然是话里有话。他是认可上军的战果。在来的路上就想明白了,同时对边子白能够在如此不利的局面下,能够做出如此扭转战局的谋划而惊叹不已,敬佩不已。要是换成他,恐怕连平邑都守不住。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以前公孙鞅也是这么认为的。可是遇到了边子白之后,他的人生就改变了。
他学到了很多不切实际,却发生在面前的事。
比如说——躺赢。
至于说上军的战果,他也曾经怀疑过,但是想到苟变已经押解俘虏在路上,用一个只能存在一两天的谎言,有什么意义
公孙鞅这才认定,上军真的打了胜仗,而且还是大胜。这样的战果,对于其他人来说不啻于痴人说梦,但边子白真的有可能。他可是见识过《吴子兵法》的人,如果说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善于创造奇迹,那么吴子在这个时代上流贵族心目的成就是绝对无法取代的神迹。
想到这里公孙鞅这才诚恳道:“大司徒不用怀疑,下官以官身作保,将主不会有任何冒功之嫌。我军大胜已经发生。而且大司徒你可知道,如果两日后俘虏没有押解到邺城,我等卫臣子自然丢脸,可是上军呢将主绝对不会为一个谎言而舍得将自己放在绝境的人。”
“没错。”说到边子白的性格,子南靳终于相信了军报上的内容。毕竟,比趋利避祸,年轻一辈之中恐怕没有人比得上边子白。这家伙给人挖坑会
会很起劲,但是给自己刨坑,从来没见过。
“如此说来,我大卫是否可以准备着手和赵国谈判”
子南靳想到的问题确实应该考虑,但是在公孙鞅看来,才六千人,就觉得赵国会退兵显然不太可能。而他对战争的走向也无法判断,只能委婉道:“不如让苟副将来邺城之后再议吧毕竟赵军情况如何,我等都无法判断。如今需要大司徒起草一份奏章,在苟副将抵达邺城之后,确认战果发往帝丘,此事只有仰仗大司徒之威望才能让君上相信。”
“也对,就这样吧。”子南靳点头认同道,他并非是问计于公孙鞅。而是找个人问一遍,然后坚定自己的想法。
而苟变无疑是最好的解释人选。
在边子白还在前线的情况下,苟变作为上军副将,其判断自然要比两个在后方的文士强很多。而且苟变最快明天下午就能抵达邺城。早晚一天的时间,对于子南靳来说等得起。唯独让他担忧的是借兵,借兵的对象自然就是公子缓。
可是想到公子缓的瞻前顾后的心思,子南靳也不太看好。但边子白打了胜仗,他这个监军自然也有一份功劳,而且功劳会很大。于情于理,不该让边子白失望不是
想了一阵,子南靳对公孙鞅说道:“明日跟我去公子缓府邸。”
公孙鞅闻言,欣喜不已。他似乎可以看到被誉为法家集大成者的李悝穷其一生的著作——《法经》。这部巨著他想了不是一天两天了,他有时候甚至想自己干脆抛去在卫国的一切,投靠到魏国的哪位公子门下,或者朝堂巨擘门下,潜心学习《法经》。可惜,他如今不是一文不值的小人物,而是在卫国也算是有名有姓的大夫阶层的一员。就算是他豁出去了,谁会收他当门客呢
就算卫国的国相,招收一个其他诸侯的中大夫当门客,谁敢怎么做
这不是和魏侯抢人才吗
同时也打魏侯的脸面啊!
且不说邺城的子南靳兴奋中带着一丝安然,他还以为战争快要结束了,他可以舒舒服服的回到帝丘过新年。
可是他哪里知道,大野泽伏击战,不过是这场战争的开端,而不是终点。甚至说
第476章 接头
在林子最现眼的一棵大树上挂上一只鹿角,这就是上军派人的信号。但是应龙不知道上军来的人是否在林子里,是偶然之下的误打误撞,还是真的将主在召唤他们
功成名就,哪一样不需要付出不需要冒险
别以为刀营成立了,将主边子白也通过死缠烂打,求着大司徒子南靳给他们招来了军职的敕封。刀营人虽然少,但是就其职务来说,这支军队几乎和师一个级别。一旦以后扩建,应龙将一跃成为卫队里中上级军官中的一员。
但有一个前提,刀营必须要立功。立大功。要不然这一切,都是水中花镜中月。如果刀营在战争中没有立功,甚至毫无表现,灰溜溜的等到战争结束。或许对应龙和他的兄弟们来说,刀营将不复存在,他们好不容易等到了改变命运和阶级的机会,也会因为大人物们对刀营的失望,而被裁撤也就顺理成章。最终,刀营数百人落下一个白忙一场的结局。别看刀营都是游侠,但是普通的百姓农夫真成不了游侠。
因为身为游侠,有一个基本的条件,会武。穷文富武,这虽然是明清时期的流行语。在先秦时期,知识的积累远要比练武打熬身体更加苛刻。毕竟书就是极其珍贵的资源,有钱也买不到的大有人在。就像是公孙鞅,他想要研读《法经》,这部魏国民臣李悝所写的法家名著。但即便他是王诩的弟子,在内史府当官,也无法在魏国之外获得观看这部书的机会。想要看《法经》只能去求魏侯,或者魏国身份最高的几个人,别无他路。
相比之下,练武只要有钱,属于基本条件已经完全具备。余下的只有苦练。
所以刀营之中有一个算一个,最起码的出身也是家庭殷实人家,要不然也支撑不起一个子弟的练武消耗。还有就是落魄的贵族,尤其是武士家族。他们对于恢复家族的荣誉和重新进入士大夫阶层的冲劲,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执拗。
要是机会允许的话,应龙真相甩开边子白派来的军队,带着刀营在陶丘干一场大买卖。
可是刀营就三百人。
就算是陶丘守备军人数已经不多了,但也有一千多赵军。比军阵厮杀,刀营绝对不是赵军的对手。单挑的话,赵人也不见得会犯傻。无奈之下,愁的应龙都想在陶丘放一把火之后离开了。
可惜,放过容易,如何脱逃才是难点。
因为刀营没有战马,他们在陶丘装扮的身份是赵国征服从巨野征召的民夫。巨野原先没有城邑,因为土地肥美才有大批移民来到了这里。可以说巨野是一个移民为主的地方。这个身份对应龙隐藏在陶丘很有帮助。一群民夫拥有马匹也不像话。但是陶丘拥有骑兵,两百人上下。万一要是被追上,步卒对骑兵,在小规模作战中绝对处于绝对的劣势。
思来想去,应龙只能干瞪眼,心里火燎一般的闹心,却无能力为的无力感。
现在好了,将主终于想起他们了,刀营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
为了防止是巧合,应龙派了个亲信带着两个好兄弟进入林子,千叮咛万嘱咐,让让他们不要暴露目标,而应龙等人在身后跟着,以防万一。毕竟龙角见不着,鹿角真的很常见。战国末期,华夏的人口才五千万。分散在中原以及华北,华南,西南,西北,江淮这些聚集区域,三四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才这么点人,自然环境绝对好到发指。
甚至这个时代还有犀牛出没,数量也不少。
“角融,你带着人小心一点,不要暴露自己。记住,遇到任何人都不要说自己是刀营的人,暴露了你们几个,在陶丘的两百多兄弟就要遭殃了。”应龙小心嘱咐道。
角融大手一挥,大包大揽道:“兄长放心,你瞧好吧!小弟看着憨了点,但不傻!”
平日里一直去向人解释,自己不是傻子的人,多半也不是什么聪明人。
角融鬼鬼祟祟的靠近了林子边上,伸长了脖子,仿佛背着一件马甲的那位大爷要进食似的,崛起嘴巴,从那狭小的嘴唇空间里冒出一串叫唤:“布谷,布谷……
”
应龙捂着脑门一屁股坐在地上,随后气地蹦跶了起来,冲过去就对着角融的屁股踢了一脚。好在没有用力,角融没有摔太惨。但是随后应龙那张难看的脸上,仿佛透着一种要杀人的危险,后者后知后觉道:“兄长为何打我”
“我……”
应龙在这一刻,真的有种被气地说不出话来的憋屈。角融这家伙姓也怪,脑子也怪,总是能够闹腾闹腾出一些稀奇百怪让人哭笑不得的举动来。就比如现在,他能够告诉角融,布谷鸟是春田才有的鸟,这都快隆冬了,布谷鸟早就飞到南方去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