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之名士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水鬼游魂
这种变化,甚至感染了孟母。
她不仅感慨,似乎给孟轲找一个老婆,一切让她担忧的事都迎刃而解了。
要是孟轲知道他母亲会这么想,估计会气地一脑袋撞死老师府邸的大门上,他这是有了媳妇之后才发奋图强的吗
还不是因为受了庄周的额刺激,凭什么自己喜欢的玩伴必须要变成老婆,而别人……可以变成贴身丫鬟。老师都说了,这是实力不济的结果啊!可不是什么爱情的力量。再说了,他就算是聪明,就眼下的年纪,懂什么爱情的力量
得亏孟轲的这个便宜老丈人弘考并没有打算让女儿来边子白家搭伙蹭饭,要不然,孟轲护着自己碗里的红烧人,如同仇人一般的敌视的目光,瞪着他那个年纪比他大一岁,在他印象里还很能吃的老婆,这洋相就出大发了。
历史上,孟轲是对爱情很茫然的一个人。
曾经有一个故事,就是说他因为回家后进屋的时候,看到自己的老婆蹲在地上,而不是像一个有家教的已婚妇女那样,端庄地跪坐在地上。孟轲顿时火冒三丈高,觉得他的傻老婆给他丢脸了,好吧,这个理由对于儒教来说,真的很严重。严重到孟轲准备要休妻。但是被他的母亲说服了(也许是另外的原因,比如说家里没钱给他娶新的老婆了,孟母手摸向了家里的笤帚等等不确定原因),孟母认为是孟轲没有教会妻子做一个遵守礼仪的好妻子,错误不在他老婆身上,而在他身上……
最后,孟轲流着眼泪……信了个邪!
历史上的孟轲似乎傻傻的,但同时又很有聪慧,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智者。他还是稷下学宫第一雄辩家,他的文章语言深沉而让人深思,结构严禁,却不失趣味。这样的一个人,在任何时代都会成为闪光的金子。唯独,这位的女人缘真的很差。
这一点,边子白是有所了解的,当然,娶老婆肯定不愁。但是和家里的老婆关系,就难说了。反倒是他的玩伴庄周,和孟轲绝对是截然不同的人。当然庄周也有缺点,他的性格似乎烂漫了一些。庄周的时代要不了二十年就会到来,这个被家族屈服做了一任宋公的漆园傲吏的年轻贵公子,辞去了官职之后,就对世人说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誓言——他宁愿做一只在泥塘里快乐的爬行的乌龟,也不做官。
然后,年轻,有钱,还有高贵血统的庄周,成了那个时代被女人们疯狂追逐的偶像,是一个能够给任何怀春少女带来所有幻想的理想男人——除了他老婆。
相比之下,孟轲在女性市场的堪忧局面,让他失去了几乎所有的女粉。
这在他们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庄周博爱,浪漫,还倜傥帅气,可以一击即中任何女人心头最软的那个痒痒点,让人欲罢不能。而孟轲仿佛一块板砖,可以是一座大厦的基石,也可以是一样能够置人于死地的凶器,但是绝对不是一首荡气回肠的挽歌,更不会有女人抱着一块板砖,沉静在无法自拔的幻境之中的景象出现。
边子白为了不打击孟轲,并没有将这个关键性的区别告诉他。
而犹豫了很久之后,边子白终于对孟轲的学业有了一个详细的规划。首先言必《诗》,这是时代高端的开场白,也是贵族最喜欢用来装逼的利器,似乎言必《诗》让人能够口吐兰花似的芬芳怡人。于是,诗三百是必须要学习的,《尚书》、《仪礼》,是一个贵族维持体面的灵魂(其实最关键的钱和权,但老师可以自己偷偷想,却不能当着学生说,这很虚伪)。《礼仪》倒是简单,孙伯灵就在卫国公学里学习,公学就有相应的课程。边子白打发孟轲在公学尚可的时候蹭课,反正公学中有些老师还是内史府的下属,每人敢给他不痛快。
至于接下来,恐怕就应该学《论语》了。
并非是边子白一定要孟轲顺着原来的轨迹去走一遍,而是孟轲的心性太跳脱了,需要压一压,而稳定一个人的心性,除了《老子》也就《论语》了。
《老子》太深奥,恐怕五岁的孩子根本就看不懂,也体会不到那种淡泊的精髓。相比之下,《论语》要简单很多,后世百家讲坛的东西他不敢去搬,毕竟错处太多。边子白曾经拜读过一本明朝张居正给万历皇帝的《论语》精讲,他打算就用这部书。可让他很多年后始料未及的是,他发现自己选错了,张居正是帝师啊!他老人家教给万历皇帝的讲义,就算
第250章 公子嬴渠梁
不仅仅是鲁公的侍卫发怒,连公子岐,卫国的官员都很生气,但怒火最大的恐怕只有鲁公身边的武士将军了。有句话怎么说的,君辱臣死,他们的国君都被一个二流末尾的小国使臣给侮辱了,这时候的正常反应似乎只有一个,国君大喊一声:“大胆狂徒,还不受死。”
然后国君侍卫,连带着武士们,用依仗的样子货武器,浩浩荡荡的冲杀过去,将不知天高地厚的韩人杀个七零八落。
可是鲁公姬奋并没有下令,就算是他下令了,只要韩王孙不死,最后他不会担任何责任。甚至连韩侯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下。毕竟鲁公不是流亡君主,更不是属国国君,他是堂堂鲁国的国君,地位和韩侯一样。作为臣子,冲撞了等级更高的君主,就算是外国的,韩侯也不能忍,这叫僭越,是心有二心了。姬奋虽然叫了一个冲动的名字,但是秉承了他老爹鲁穆公的传统,没有强援的时候,绝对不先动手,稳的一逼。
这是一个好习惯,总是能够站在人多的一方,欺负人少的一方,胜率高的吓死人。
但是他似乎忘记了,对方不过是个韩国来的封君,公室公子,还不是国君的儿子的公子,连继承权都没有的小角色。反倒是公子岐,手已经按住了腰间的剑柄之上,似乎只要舅舅姬奋一声令下,他就冲出去,手刃不知天高地厚的韩人。但是等了半天,却发现他的便宜娘舅只是气的脸色青紫,却压根就没有打算出手的意思。
公子岐幽怨不已,心中有一个声音不停的怒吼:“你可是鲁国的国君,鲁国的国君啊!说什么也不能怂啊!”
“怎么可能怕一个韩人还是一个连继承权都没有的韩人”
这件事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可姬奋忍了,引而不发,似乎有大玄机。其实是有种人单势孤的寥落和紧张,寡人只有一个人啊!
说好的盟友一起上的呢
更何况,他还担心如果给韩人难堪,势必大打出手,是不是会给姬颓一个信息,他要干预卫国的储君之争,要给外甥公子岐站台。可是他带的军队有点少,很没底气啊!
反倒是对方韩人使团派来了一个小角色,对公子岐和鲁公姬奋来说,肯定是小角色。对方腆着脸,装出一副高傲的样子,却不得不抬着头盯着车上的人,心中一个劲的暗骂:“韩王孙这个混蛋,到处惹事,对方可是诸侯哎,你丫眼珠子掉地上,当炮踩了是你能惹得起的吗”
可没办法,谁让韩王孙是正使臣,他不过是个副的呢
“我家正使带着韩国国君贺词和贺礼,入帝丘拜见卫公,为何卫人如此不知礼数,蓄意拦阻我等去路,是否羞辱耶!还是不知我家国君剑不利,弓不坚”
没办法,将晦气撒在公子岐的头上,总好过和一个国君作对。韩国地少人寡,就算是吞并了郑国之后,也仅仅是和鲁国的国力相当。眼下的鲁国已经不是三桓时期的鲁国。鲁国的国君惹的三桓不高兴了,就有可能被三桓赶出鲁国,过上流浪的苦日子。
那时候的鲁公,根本就没有存在感,哀公和定公都吃过这样的亏。给他面子,他是一国诸侯。不给他面子,他就是个来吃白食的人而已。
可如今,鲁国国内的权力都已经集中在鲁公手中,让鲁国动荡了一百多年的三桓也彻底在穆公时代被剪除,可以说,姬奋作为鲁国国君,仅仅凭借韩王孙的无礼举动,基本上可以一意孤行发动一场对韩国的战争。
可是韩国使臣的话,让他却奇怪的松了一口气。
姬奋竟然有种释然的轻松,他不用假装很厉害,在没有找好盟友的时候,对韩人发动一场记忆深刻的战争了。
他是这样想的。
可公子岐却绝望了,他能怎么说
“舅舅哎,你是国君哎,国君知不知道!韩人又不是什么魏人,再说一个使臣而已,见到诸侯避让难道他不知道这是正常的礼数吗除非是魏侯亲至,这有资格让鲁国国君的车架避让。要不然,就是战争,毁灭一切的战争,就是面子不能丢。”
可公子岐也就心里想一想而已,他可做不了鲁国的主,甚至在卫国他都做不了主。
鲁公姬奋是在公子岐的陪同下,去看妹妹鲁阳夫人,而公子岐确实是他的外甥。这是公子岐和鲁阳夫人都认为的希望,公子岐在储位争夺之中已经一败涂地,但是储位之争,就算是在最后的关头,也有着无数的变数。
就算是失败了,只要公子岐有鲁国的支持。等待机会,说不定将来也能将太子训的国君美梦破灭掉,就算是太子训将来当了国君,把他拉下国君的宝座不就行了
可是,姬奋在鲁阳夫人几次暗示之下,都没有吐口。让兄妹的这次见面非常不愉快。当然,公子岐和鲁阳夫人是不敢得罪姬奋的,毕竟这位性格很怪癖的鲁国国君,是他们手里唯一的底牌。可是在面对韩人使团的这一刻,公子岐内心的怒火彻底被燃烧了起来,怒吼道:“你去告诉你的主子,这是鲁国国君的车架,今日他避也得避,不避就等着开战吧!”
来传话的韩人和悲愤,他很想告诉暴怒之中的公子岐,他是韩国的臣子,韩王孙也是韩国的臣子,只不过那家伙的爹比自己的爹身份高那么一丢丢。
拼爹失败,这种话是没脸说出口的,传话的这位韩人只能迈着沉重的步子,走到了韩王孙的面前,他甚至连使臣的面子也不给了,敲着车厢壁,将在车上站得笔直的韩王孙的注意力拉倒他的身上,不耐烦道:“韩王孙,差不多就得了,对面可是鲁公,君上要是知道你来一趟卫国,将鲁国的军队引到新郑城外,恐怕会很欣喜的将你和牛羊送到鲁队大营之中的。”
“牛羊,什么意思感觉像是太牢啊!怎么能没有狗呢”
韩王孙也是耿直,他也不是没有听出对方言语中的奚落,可是他也不是故意的啊!临行前,韩侯千叮咛万嘱咐,绝对不能弱了韩人的气势。
&nb
第251章 无家可归
有句话怎么说的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韩王孙或许有点身份,有点地位,还有点权势,但这些东西都是在韩国,而不是在卫国可以享有的特权。更不是他在卫国能够嚣张的理由。卫国国君在夏祭的时候宴请各国国君和使节,规模虽然不是会盟级别的,但基本上也就是次一级于会盟的重大事件了,来的宾客,不是国君就是太宰封君级别的。很多人猜测,卫公姬颓恐怕是要向世人宣告,卫国的继承人到底由谁继承。
论国力,基本上任何一个主宾都要比韩国强大。
论地位,韩王孙在韩国不过是韩国公室公子,连卿大夫都还没轮上。
论家世……
算了,韩侯之前不过是晋国的大夫世家而已,赵氏是晋国三军之中,下军主将。而韩氏不过是赵氏在下军之中的将官而已,靠着赵氏的庇护,才有了在晋国的一些地位。比不上赵氏,魏氏的世代大族的威仪,更没有诸侯的底蕴。说白了,就是一个不被诸侯看得起,毫无存在感,缺乏让人畏惧的边缘国度而已。
韩王孙个头不算矮小,他肯定不是三寸丁。
身高五尺……应该不止,这并不算太矮小。可是比起老秦那种身高,就不要自欺欺人了。比力气,老秦半游牧半农耕,加上还要游猎的国都里,加上老秦的暴脾气,一言不合就开战,弱小的家伙不是死在了战场,就是被野兽叼走了,最惨的是被累死的。
留下的都是身强力壮的彪悍之士。
这在秦国公族里特别明显,不乏高大勇猛之将。甚至比例还出奇的高,国君都自持武力,喜欢冲锋陷阵的也不少,这也是为什么秦公赢师隰动不动就喜欢在战场上带头冲锋
因为他很强,敌人很弱。就算是面对魏武卒也是如此。
“渠梁兄弟,我怕了你了,还不成吗先放开我,我保证不跑。”眼瞅着要到地方了,韩王孙眼角都抽搐了,想着要是挣脱了嬴渠梁之后,撒丫子就跑。
可惜,他的计谋落空了。
嬴渠梁哈哈笑道:“韩大哥,鲁公请我们一起喝酒去,这个面子某一定要给哈。听说鲁公可是礼仪诸侯,我还想去学学仪礼,感受一下礼仪之邦的风采。最好能让山东诸侯也知道我大秦也是懂礼数的诸侯。”
韩王孙一脸挫败,心中腹诽不已:“大秦懂礼数神仙信了,我都不信啊!”
可他那点力气,根本就挣脱不了嬴渠梁野兽一般的蛮力,只能被拖拽着去了公子岐的府邸。韩国使团见状,算了,正使大人非要出头,然后被人羞辱在旦夕之间。至于将来回国之后被韩侯怪罪,也不能怪他。再说了,说不定等到回国之后,韩侯大军已经攻下了新郑,大伙升官发财得封地也有可能。韩侯一高兴,谁还记得卫国的事啊!可是,他们也没有打算去帮忙的意思。韩王孙咎由自取,再说了,一个公子却要求诸侯让路,这说出去以后还怎么混
鲁国虽然不怎么强。主要是军队没有好的将领,打仗遵循旧礼,动不动就议战,单打独斗兵车单挑之类的瞎搞。现如今,诸侯打仗谁还用这一套啊!
阴险的。
最不要脸的。
只要办法好用,都是好兵法。
虽说鲁队战斗力不强,但人数也不少。极限征兵的话,恐怕比韩国都要强一些。但这些都没用,鲁国不称霸,也没有称霸的野心,甚至连会盟的念头都没有。
但是任何一个霸主,或者会盟盟主,都不会轻视鲁国,甚至在会盟邀请的名单里,鲁国一直是上宾。
因为一个很好理解的理由,《周礼》的制定者是鲁国第一任国君,周公旦。而《曲礼》又是诸侯礼仪之中,最为复杂和正统的礼仪。没有鲁公参加的会盟,等于在礼仪上是用了冒牌货一样不正宗。就像是后世办丧事的时候,没有两个假道士吹吹打打,就会给人一种对亡者的不敬的感觉。鲁公就是这个战国时期,诸侯会盟中最重要的鉴证人,就是那个丧事上的假道士。
谁说不是,周王朝这座大庙都快倒了,谁还在意礼仪
唯独鲁公被当成周王朝最后一块遮羞布而已。
当然,能被鲁公邀请的客人,身份地位都不会低。鲁公虽然顶着一个弱国国君的帽子,但是自视甚高,一般诸侯他根本就看不上。爵位低的,他觉得卑贱;实力差的,就更鄙视了;要是实力差不多,爵位也同等的,也就没几个诸侯了。宋国和卫国就是如此。宋国是殷商后裔,身份也不差的,公爵。卫国是兄弟之邦,身份自然也不会差,一样也是公爵。
宋国的国君就是这次鲁公宴会中最尊贵的客人。从情感上来说,鲁国存在的意义,甚至卫国等诸侯存在的意义,都是为了监视宋国,就是怕殷商后裔死而复燃,造周王朝的反。要知道,周王朝的传承可是从殷商手里夺过来的,你能抢,我自然也能抢回来。不得不说,周王朝建立之后,也非常紧张已经覆灭的商王朝的残余力量。
可宋国和鲁国,关系似乎一直还不错。
说出来让人不信,宋国和卫国的关系也尚可。
反倒是和齐国、楚国的关系不怎么样。
韩王孙很憋屈的被安排在大厅内一个很不起眼的位置。
梗着脖子看着一脸雀跃的嬴渠梁,他就想不明白,这傻大个高兴个什么劲都被安排在末席了,你可是一个公子啊!不同于韩王孙,嬴渠梁是秦公正儿八经的儿子。虽然不是老大,但是地位在秦国很高,甚至有传言说秦公赢师隰最喜爱的就是这个二儿子。
“渠梁老弟,你看主人待客不诚,竟然将你这样的贵客安排在如此偏远的位置,显然是轻慢了秦国……”
韩王孙想要挑拨离间,更多是想着最好让鲁公转移目标,将不满全部宣泄在秦公之子的身上。到时候,自己在乘机溜走,也不算是丢了韩国的脸面。可是嬴渠梁根本就浑不在意,满意的喝了一爵米酒,很惬意的说到:“这可是鲁公和宋公的宴席,能够让小子参加已经很好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