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推理悬疑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放羊小星星

    “浮云长(涨)长长长(涨)长长(涨)长消。”

    “灯垂锦槛波。”

    “桃燃锦江堤。”

    众人听到李杰的下联无不露出惊骇的神情,恍然大悟,顿时议论纷纷。

    “好!对仗工整,意境相和,此二联必然可以流传千古!”

    “原来还可以如此对!”

    “才高八斗通古今,学富五车晓乾坤!”

    …………

    刘禹此刻如遭雷击,呆然而立,面色惨白,一想到今日之后自己必然沦为笑柄,仕途灰暗,心里如同翻江倒海,五味陈杂,恨不得此刻一头撞死,可是又没有勇气。恨恨的看了李杰一眼,然后灰溜溜的离开了。

    林澜见状放声大笑,说道:“慎之,没想到你在对联一道上也有如此造诣,之前可是一直没听说过啊!”

    李杰语气平淡的说道:“诗词、对联皆小道尔,于国事无益,没事去宣扬它干什么。”

    林庭昂见周围的士子一脸崇拜的看着李杰,想着今日的宴饮怕是继续不下去了,开口道:“十三叔、慎之,要不回府吧?”

    林澜环顾四周道了声好,李杰也点点头,三人便结伴回府去了。

    无忧来到福州城已经四个多月了,这段时间里他殚精竭虑,在锦衣卫的帮助之下,辗转多地耗时数月终于将李杰的大体情况调查清楚了,此时正在房内书写调查报告。

    大人亲启:属下领命以来不敢有丝毫懈怠,暗自查访,历时一百三十天,终于将林平之的生平近况调查清楚,具体情况如下。

    林平之,字慎之,年十四,福州府闽县人士,天资聪慧,少年老成,幼时经历过一场高烧,好转后开始读书习文,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仅仅用时两个月便学完蒙学内容。

    其父林振南原为福威镖局总瓢把子,后来因为林平之在科举上高歌猛进,便卸任总镖头之位闲赋在家,为人仗义疏财,在当地武林有小孟尝之称,武艺稀松平常,好大喜功,平日里爱说大话,且颇为惧内。

    其母王之华乃是中州大侠金刀门掌门人王元霸之女,自从远嫁福州以后同家中鲜有联络,不通武艺,为人善良,平日里多有救济之举,在当地名声很好。

    其曾祖林远图,真名林远,濂江林氏子弟,原是福建莆田少林寺红叶禅师弟子,法号“渡元”,还俗后一手创立福威镖局,当年凭借七十二路辟邪剑法威震江湖,根据当地暗卫往年的记录,林远图所使的辟邪剑法疑似有葵花宝典的影子,经过出手试探发现和葵花的运行路径只是相似而已,怀疑他见过葵花残篇自行参悟出辟邪剑法。

    林平之于成化十七年开蒙,历时二个月学完常人需要数年学习的内容,其蒙师钱秀才时常同别人夸赞林平之乃是天上文曲星转世,有状元之才。

    学完蒙学内容后拜师当地教学颇为有名的秀才周行文,学习经义,历时五年,于成化二十二年参加童子试,连夺县试、府试、院试案首,入府学后根据经师周行文的建议,林平之远赴广州府新会县游学。

    属下走访了当时的知府,如今时任广东布政司右参政的陆珩,据他回忆,林平之行事如同老于世故的成人,宠辱不惊,连夺小三元后也毫无志得意满之意,观其平日行为举止,极为自律,好像生有宿慧一般。

    属下在调查之中发现了一见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林平之在游学赶往新会之时,闽地武林上突然冒出一位“夺魄剑”,通过走访发现夺魄剑出现的地方恰巧于林平之的行径路线重叠,当时黑道绿林遭遇了一场大规模的扫荡,其中陨落的人员当中最出名的便是日月教的“桐柏双奇”。

    奇怪的是这位夺魄剑如同昙花一现,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江湖之中有传言说这位夺魄剑被日月教“黄面尊者”贾布亲自击杀,也有说夺魄剑是畏惧日月教威势才偃旗息鼓的,不过属下大胆猜测这位夺魄剑便是林平之。

    因为夺魄剑所杀之人留下的伤口,与当年林远图手刃之人留下的伤口极为相似。不过因为年代久远大部分人联想不到一块,属下也是在翻阅林远图卷宗时候才发现的,属下怀疑林平之习练了家传剑法,且他在武学一道上天赋极为出众,身手卓绝。

    林家内还寄居一对兄妹,妹妹方仪是林平之的侍女,观其平日举止对于林平之情根深种,哥哥方坤是在方仪出现两年后才来到福州城,具体应该就是在林平之游学期间相逢的,身负高明内功,因为大人严令此次只能暗中查探,所以具体武功路数属下不得而知,只知道方坤精于剑法。

    林平之于成化二十三年拜师“醇儒”陈献章,游学两年后归家,具体游学期间发生的事情,因为白沙村有醇儒陈献章坐镇,属下不敢轻易前往查探,以防露出踪迹为大人带来麻烦。

    林平之游学归来后,参加了弘治二年福建省乡试,一举夺魁,高中解元,之后收到濂江林氏的召唤正式回归宗族,属下拜访了布政使陈宾得知,林平之如今已然离大周天只差一步,奇经八脉只差督脉没有贯通,陈宾称林平之是他见过最为出色的后辈。

    林平之如今前往京师参加会试,想来近日会试即将放榜,具体名次属下尚不得而知,不过根据属下多方走访,广州右参政陆珩、福建提学林兴友、福建布政使陈宾对于林平之此次会试之行皆是信心十足,十分看好。

    经过这段时间的调查,越是调查属下越是心生震动,林平之此子不论是在为人处世,或者读书一道,甚至在武学一道,都堪称天资绝世,而且与他交往的人不论是市井民众还是朝廷官员,对他无不称赞,是一位十分可怕的少年。

    更详细的内容属下会亲自带上卷宗赶回山庄,此信只是属下所调查的简略汇报。

    无忧写完信后将信件蜡封好放入锦盒中,然后交由暗卫信使快马加鞭的送往山庄,等办完后无忧也收拾好行装以及卷宗急忙赶回山庄,希望汪大人对于自己的调查能够感到满意,他十分好奇为什么汪大人会去关注一个举子。

    &/div>






第八十四章 殿试
    


    三月十五日,殿试考试日。

    殿试是明朝三级科举考试中的最后一级,由皇帝亲自到奉天殿赐考题。因此参与殿试的科举考试官员的行政级别非常高,殿试读卷官多为九卿(六部尚书及都察院都御使、大理寺卿、通政使)重臣,此次殿试读卷官便由太子太师谨身殿大学士刘吉、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恕领衔。

    殿试考完后便直接授官,状元授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二、三甲考选庶吉士者皆为翰林官,其他充作御史、给事等台谏官员及宫廷内外的官员,最小一级也可做到一县知县。

    李杰这天早早便起床了,科举过了殿试终于熬到头了,虽然状元不一定是自己,就算再差也应在前10名,所以心情相当放松。

    吃过早饭,李杰同林澜两人一同出门,拎着考箱坐上马车前往大明门。

    旭日初升,冬日的暖阳洒在宫阙之上,金灿灿的,仿佛给整个皇宫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

    大明门乃是皇城的正门,洪武朝大学士解缙题门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于两侧,大明门后便是皇城了,天子居停之所。

    李杰二人到达大明门时,宫门尚未开启,其他一众贡士陆陆续续到达,殿试时便没有之前乡试、会试那样的搜检了,因为在当朝重臣的眼皮子底下也没有谁敢去作弊,且殿试只考一道策问,想作弊也无从作起。

    此刻门前的众人均是面带喜色,神情放松,因为殿试从来没有罢黜的先例,能站在这里就说明已经一只脚踏上仕途了,基本上名次同之前会试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因为殿试的策问需一千字以上,且阅卷时间只有二日,所以阅卷颇为粗糙。读卷官从对策卷中选出第一甲的人选,由内阁首辅亲自点评,余者由其他读卷大臣评阅,上者为一等,次者为二等,然后首辅据读卷官所分等次,将上一等判为二甲,二等判为三甲。一甲人选的对策要进呈文华殿读给皇帝听,由皇帝最后决定名次。

    周围认识李杰的士子见到他纷纷向其见礼,不少士子还是第一次见到李杰,目光均汇聚在他身上。

    “百闻不如一见,没想到会元郎果真如此年轻啊!”

    “我朝十四岁的会元前所未有,即使这届不夺状元之位他也是前无古人,估计也后无来者。”

    “他的会试文章流露出来我看过,时文水平完全不逊于文坛大豪。”

    “我听徐阁老府上传出的消息,此次会试他的三篇策问才是最为惊艳的,阁老评价他道实乃国士,朝廷之栋梁,他日之股肱也!”

    刘禹听到周围的议论声,一想起那日自己所为,这些话句句敲击在他的心口上,提醒着他不过是一个跳梁小丑,越想脸色越燥,不一会而便汗如雨下,周围的人同乡问他怎么了,他神情苦涩回道:“没什么,可能是昨日受凉了,没有大碍的。”

    周围的目光和议论声李杰坦然而受,不一会儿,大明门大开,按照鸿胪寺官员的指引,李杰位于首位,其他四位五经魁位于其后,剩下的人依照会试名次紧随其后。

    砰!

    礼炮声响起,李杰率领一众贡士穿过大明门正式踏入皇城,此时的皇宫还不叫紫禁城,直到万历朝重修《大明会典》时才将宫城称“紫禁城”。殿试巡绰官金吾卫位于队列两旁引导李杰他们前行,经承天门、端门、午门,抵达奉天门。

    奉天门是外朝三大殿院落的正门,只见庭院中内金水河横如玉带,蜿蜒其中,金水河两岸有汉白玉栏杆伫立其间,河中段建有五座飞虹桥,犹如镶嵌在玉带上,完全不同之前端门午门之间的狭长御街,进入午门之后顿感空间突变,豁然开朗,在威严雄壮的氛围中让人不禁的将目光导向三大殿建筑群。

    奉天殿(今太和殿)、谨身殿(今中和殿)、华盖殿(今保和殿)并称为外朝三大殿,这次考试地点便是在奉天殿,在嘉靖年间遭雷击,重修后改为皇极殿,至清朝顺治年间改为太和殿。

    来到奉天殿前,这次的充当殿试读卷官的大臣们都已经到了,这些官员大多身着绯红色官袍(一到四品),青袍(五到七品)者寥寥无几。

    李杰注意到这群大佬们的站位明显分为两派,一派以内阁首辅刘吉为首,另一派则以内阁辅臣徐溥和刘健为首,泾渭分明,以刘吉为首的多为宪宗时期的朝臣,属于老旧势力,而徐溥和刘健则是在孝宗继位之初,将万安、尹直从内阁革除后增补的新兴势力。

    单看两派人现在的表现,李杰心想朝堂之上也不是风平浪静啊,连起码的表面功夫也不做了,两派必然势同水火,随即想到一甲人选是由内阁首辅拟定上呈,自己又是徐溥力排众议钦点的会元,这次的状元之位恐怕悬了。

    丹陛前的众官员听到脚步声,知道是新科贡士们到了殿前,转过身来审视着众人。

    数十道目光扫视而来,肃穆的氛围加上诸位大佬的地位加成,士子们均是心有戚戚不敢对视,唯有李杰一人坦然相对,徐溥见状笑眯眯的点了点头,历年贡士来到奉天殿前都要经受一次大佬们目光的洗礼,绝大部分人都是手足无措,欣然视之的极少。

    刘吉注意到徐溥一脸笑眯眯的看向下方,脸上一副满意的表情,冷哼一声,面露不善,心里暗道阅卷时再让你好看!

    目光一转看向林瀚,林瀚此次也被抽调担任殿试读卷官,刘吉意味深长的打量了他一眼,可惜这位林瀚和他的老师彭华不一样,其人持正不阿,清廉自守,是徐溥的铁杆支持者。

    林瀚察觉到首辅刘吉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顿觉不妙,为此次李杰的殿试暗自担忧,好在最终决定名次的是皇帝,刘吉只要将李杰的试卷落入三甲,徐尚书绝不会视而不见,到时候就有操作空间了,他对于李杰的策问还是十分有信心的,只要圣上能够看到便不用担心了。

    在场的官员、士子均是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情,这时礼炮三响,宫乐齐鸣。

    &/div>





第八十五章 殿试策问
    


    只见一位年约二十余岁的青年男子身着黄袍出现在丹陛前,众人纷纷行叩拜之礼,早在殿试之前便有礼部官员教导应试士子们如何行礼,所以现场倒也没有人出错。

    起身后只听到耳边传来一个尖锐的嗓音:“临轩发策!”这声音听起来不大,但是在场的每个人都能够清清楚楚的听到,李杰暗道好高深的内力。

    临轩策问,必天子亲御。如果皇帝有事,殿试就得推迟,如正德十五年会试后,礼部请殿试,但是当时正德皇帝出巡未归,殿试一直推到第二年嘉靖皇帝即位才举行。

    按照常例殿试题目由皇帝钦赐,内阁首辅亲自拆封,刘吉拾阶而上来到弘治皇帝面前亲自拿到考卷,而后拆开由专人发放给一众贡士。

    众人拿到试卷后,由礼部官员引导依次有序进入奉天殿。

    奉天殿乃是外朝三大殿之首,代表皇帝权利的所执大圭“奉天法祖”,乃是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百官朝贺之所,平日里很少用到,并不是上朝的地方,明朝的常朝一般都在奉天门举行,称为“御门听政”。

    李杰按照名次坐在最首位,等到众人全部坐定之后传来一声令响。

    “开考!”

    李杰拆开考袋取出考题,明朝殿试科目只有一种,那就是策问,要求必须一千字以上,所以考试时间时间还是很充分的。

    试卷上写到:朕惟三代而下论,守成之君必以汉文帝为首,史称其时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朕承祖宗鸿业,图惟治道,每有志于隆古帝王之盛,…………凡古人之成效,今日之急务,悉心以陈,朕将亲览焉。

    殿试题目多以经史和时政为论题,这次殿试题目大意是如何治国,结合当朝时政讨论治国之策。看来这次的考题十分考验士子们平日里的见闻和大局观啊,太过宏观了,一个答的不好便是泛泛而谈了,李杰开始闭目沉思起来。

    周围的考生见到李杰的样子不由感到奇怪,这次殿试题目在他们看来很简单,从礼开始论述就好了,太祖皇帝曾言“礼法明则人志定,上下安”,歹着礼法一条可劲写就好了。

    李杰沉思半晌,胸有腹稿,睁开双眼,提笔写到,臣对:帝王之临驭玉内也,必有经治之实政也…………。

    何为实政?整饬朝纲,明法度,使天下分定而心安,威行而志慑。这一点弘治帝已经开始做了,万安、尹直先后开除内阁,唯独剩下一个刘吉了,但是这还不够,宪宗时期崇信佛道致使朝政荒废,如今京师剩余大量的僧道,也亟需解决。

    在奉天殿前李杰便感受到了刘吉的恶意,既然已经得罪了也不怕了,直接在文中写到,先朝妖佞之臣,需尽皆放斥,至于朝中勋戚、近侍等李杰在文中不做多写,不宜树敌太多,自己目前还是太过弱小,写刘吉也是因为他释放恶意在先。

    对于吏治李杰也写了几条建议,一是严格选拔和考核各级官吏,需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任用贤能,使正直官员能够充分施展抱负。

    经济方面最重要的便是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以繁荣经济,黄河的治理不容轻视,明代的漕运,一直都是南粮北运,黄河的水患严重威胁了南北运输的生命线,李杰将会试中的治黄策问简单加工一番写在文中。
1...1920212223...32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