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三国当军师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贪财好色
然而前提是他们能够证明自己的身份,至少证明自己不是被通缉的逃犯。
&
第一百零九章 斯巴达
原来是最近作战期间,鲍鸿自己的郡兵也损失了不少,需要补充新兵。鲍鸿想请赵二在帮张温练兵的同时,顺便帮他也训练一批——当然,鲍鸿同时也暗示:这批兵属于“自己人”,希望质量要比之前的兵高一些。
这是合理要求,因为赵二的本职就是为扶风郡效力。替张温的朝廷大军练兵才是额外劳动。
不过这却令赵二有些犯难。
赵二去鲍鸿的军营参观了下,发现以鲍鸿现有的军队模式,很难做出什么改进。
当然,像济南那样,废除无用训练项目的改进还是可以做的,但是对于一支随时准备与敌人作战的部队来说,那点改进并不够。赵二需要进行更深一步的改革才行。
这里就要说一下大汉朝本身的军队编组,五人一伍、十人一什这个大家都清楚,不过那只是平时的编制划分。具体的作战队形又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的军队编队方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纯队和花队。
纯队的意思就是把单一兵种编为一队,然后上战场时,依靠指挥官的指挥,进行相应的兵种配合。比如先让纯弓手队伍去射击敌人,然后迅速退到后方,让纯长枪兵队伍上前去抵挡敌人骑兵。
花队则相反,把多个兵种的士兵编为一个作战单位,这些人相互之间有一定的配合,组成一个独立作战单元,可以直接应付各种状况。到了战场上,指挥官不需要进行过多的指挥,只需要把那些作战单元按照所需数量,直接派遣到各个位置即可。
两种编组方式的优缺点也很明显:纯队好训练,但不好指挥。花队不好训练,但好指挥。
赵二早先训练的简易版鸳鸯阵,就是花队。替张温训练的矛兵,就是纯队。
而大汉官方的正规军,则大多是花队。而这个花队可比赵二的简易鸳鸯阵要花得多,里面弓、弩、刀、剑、牌、殳(一种可以当锤子用的矛,百度百科里老有智障把殳的图片放到槊的词条下)、矛、戈、戟什么都有,非常花哨。
虽然随着时代发展,淘汰掉了一部分已经彻底不合时宜的殳、戈等武器,但仍旧十分之“花”。
而鲍鸿的部队,正是这种典型的大汉花队。
这叫赵二怎么帮他改给他练纯队吧,他可能会觉得自己偷懒。给他练花队,他的已经够花了,而且练花队极耗时间和精力。
赵二想了三天(其实是拖延症犯了),最后终于想通了:管它呢!只要练出来的兵实际战力强就行,管它偷不偷懒,反正实战的机会有的是!
既然已经没有了限制,那么练出一支什么样的部队比较好呢
首先肯定是不能强过自己在济南练的那些部队。故而军规条例制度兵牌等等一系列的玩意继续剔除掉。
然后……嗯……
之前替张温练的炮灰矛,是一支防御性质的部队,那么这次就试着练一支攻击性质的部队吧!
要想攻击力强,首选是骑兵……不过那个太耗资源,不考虑。
弓弩手么……同样费时,不考虑。
(本章未完,请翻页)纯步卒……攻击力强……如果不能在物质上提升他们的攻击力的话,就只有在精神上提升他们的攻击性。
要有气势,有尚武精神,有……
有了!
于是赵二灵机一动,给鲍鸿练了一大批斯巴达方阵。装束也是斯巴达化……当然,不是叫他们光膀子只穿内裤,那样的话,以西北的气候,还没到战场这帮人就会先冻死一批。
到了夏天倒是可以这么玩。
士兵穿浅色衣裤,腰间却围了一块鲜红的围裙以代替红裤衩。头上也裹红头巾,还插鸡毛,以代替斯巴达鸡冠盔。武器当然是大圆盾(把大方盾削去四个角)加短矛。这样远看之下,跟斯巴达士兵多少有那么几分相像。
盔甲就不需要了,问起来就说让鲍鸿贪污了。
当然,这些措施单纯只是为了好玩,要想让这些士兵有战斗力,还得是下面这些措施:
除了基本的武器训练和队形训练外,赵二给他们每天最多的训练任务就是大吼:
“斯——巴——达!!!”
有士兵问这是什么意思,赵二就骗他们说这是咒语,喊了之后可以增加攻击力、防御力、敏捷度、智力、移动距离、攻击次数、暴击率、生命值……反正就是战斗力会增强。
“相信本官,这个咒语在本官当初讨黄巾时实践过多次,不仅可以增加战力,还能破黄巾贼的妖术!”
“啊,原来这么神奇!”
哼哼,当然,这话骗骗你们这些傻小子再合适不过了。赵二招兵时就专门向郡吏们提出要求了,只要年轻的半大小子,年纪小点没关系,不要老家伙。
这些小年青忽悠起来最是简单。
当然,也有个别人不信。赵二就随便挑出一个看起来傻乎乎的小子,当着众人面,先让他用短矛刺一个木桩。
那小子用力一刺,没刺中。
再刺,又没中。
第三下,刺中了,但刺入很浅,还差点滑出去。
之后,赵二让他深呼吸一下,平静下心情,然后大喊咒语。
喊过
第一百一十章 荀攸建言
美阳县,郊外,某亭舍内。
一名形容猥琐的胖子正在和一个看起来有些邪异的道士在交谈:
“你这妖道真是好手段,居然能制造陨星!”
“呵呵呵,不过是些障眼法罢了。倒是你这吸血鬼,被免了县尉不久,又跑这里当亭长来了!这普天之下,真是哪里都能让你容身!”
“哼,不过是图个方便罢了,谁稀罕这个!我问你,你助董卓击退边章大军,他答应你的那个东西,可到手了”
“那是自然,这是计划不可少的一环,嘿嘿嘿……”
“我劝你还是小心些,过阵子我要离开这里,可别搞出什么问题!”
“你这胆小的家伙,又要挪窝,嘁!”
经过短暂的交谈后,两人分别了。
雒阳,皇宫中。
天子此时正在翻阅孙坚的上书,他时而点头,似是赞许。时而低头沉思,不知在想些什么。
“阿父,你觉得这赵贰,是应该去董卓那里呢,还是去哪里好”刘宏决定听听张让的意见。
张让微微一笑,心说来了!那董卓贿赂了我不少钱,为的就是求我替他说话,把那个赵二调给他。自己收了钱,自然要办好事。
不过,这事不能做得太直接,要顺其自然才能做得完美。首要的,就是得等天子主动求教于我,我再替董卓说话,那样成功率才高。故而自己之前一直没有发话,就等着刘宏按耐不住,主动来问自己。
于是张让不急不慢地躬身回道:“陛下,那赵贰不过是个小人物,陛下何必要为这种人忧心呢”
潜台词就是,赵二调任这种小事不需要考虑太多,与其去思考把他调到哪里,不如直接同意董卓的要求,省心!
不得不说张让的水平比较高明,如果他直接说调给董卓吧!那么刘宏就会问为什么要调给董卓呢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你为什么要帮着董卓呢你收了他多少钱
当今天子虽然好糊弄,但又不是真的傻子。
张让选择从让刘宏省心的角度去劝,并不明说同意董卓请求,这样就不会落入下乘。
刘宏点了点头,并没有说什么,而是命张让先下去休息,自己要小憩一会儿。
这就要说下刘宏这个人了。汉灵帝在历史上,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个很无能的人,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卖官鬻爵,把权力都下放给十常侍。
其实并不然。
汉灵帝虽然昏庸,但是作为皇帝的基本技能:权力制衡,他玩得还是很溜的。身为一个皇帝,最怕的不是别的,而是手底下的臣子成天跟自己作对。
而要想让臣子不跟自己作对,最好的办法就是分化他们,不让他们抱成一团。
人都是好斗的,如果臣子们团结一心了,那么他们就会跟皇帝斗。而一旦臣子们分成了各种派系,那么他们就会倾向于互相斗
(本章未完,请翻页),这时候皇帝就轻松了。
汉朝目前的臣下们,分为三个派系:宦官、外戚和世家。
这三个派系虽然区别很多,但对于皇帝来说,只有一个区别,那就是是否好控制。
首先是宦官派系,他们是最好控制的,因为他们属于皇帝的家奴,自己对他们不满意的话,可以不经过任何程序就直接处死他们,而没人会阻止。所以这一派系的势力在自己允许之下,做大些没关系,这也是汉灵帝宠信十常侍的原因。
第二个是外戚,他们有时候是皇帝的助力,而有时候是皇帝的敌人。通常来讲,当朝皇帝自己后宫的亲戚,是可以利用的。而前任皇帝以及前前任皇帝的后宫的亲戚,往往就是敌人。所以这些外戚们,往往也就只能风光一代,一旦新皇帝继任,那么就只能要么被打压,要么不甘命运,反叛被处死。外戚们虽然没有宦官们好控制,但毕竟自己亲戚,稍微做大些也还好。最关键的是能和宦官势力相制衡。
最后就是士人们了,在汉朝也被称为党人。这些人既不是自己家奴,也不是自己亲戚,是属于最难以拉拢的一派,而且其中很多人属于书读多了,脑子坏掉的类型,动不动就喜欢给你提一些书上写的,却不切实际的要求。这种人就该被打压,汉朝两次党锢之祸就是专门针对的他们。不过虽然他们最不受皇帝待见,但也是生命力最顽强的。你皇帝再怎么打压他们,难不成还能把天下读书人都灭了不成就算你有这个决心,世家们在地方上的势力,也足以颠覆你这个朝廷。所以只得一边压制着他们,一边用着他们,顺便拉拢少数识时务又不抱团的。
综上所述,皇帝对别的政务可以不关心,对于这些派系人员的职位任命,却不得不注意。虽然汉灵帝平时把人事任命大权下放给了十常侍,允许他们买卖官胡来(当然,卖官得的钱是进汉灵帝腰包的),但涉及到派系做大的问题,他也会出面干涉的。
于是刘宏在小憩了一会儿后,又宣黄门侍郎荀攸觐见。
黄门侍郎这个职位,虽然带着黄门俩字,却不是宦官,而是由士人担任的正式官职,只不过需要经常出入禁庭,故而带有黄门二字。其工作职责就是在禁宫与尚书台之间往来联络。
平时刘宏见荀攸,都是为了向尚书台传递命令,而这次,他打算听听这位标准的世家子弟的意见。
“荀爱卿,董卓上书朝廷申请
第一百一十一章 青州刺史
最后张温被逼的没办法,不得不上书,说这事我确实干不了,你朝廷要杀要罚随你,但这叛乱我是真没辙。
他这是撂挑子不干了,爱咋地咋地吧!
朝廷一看张温好像是真打不了,便只得回复:那行吧,你赶紧滚回来吧,别在那边空耗朝廷钱粮了。
于是在中平三年十二月,张温被征召回京,等待他的处罚,至少也是个免官。
这张温一走,大军也只能遣返回原郡。这场闹哄哄的平叛行动,也就这么草草结束了。
既然没了平叛行动,那么将赵二调往北海的事就再一次被提上议程。
经过一系列的讨论商议,以及孙坚财宝的打点之下,朝廷正式任命赵二为……青州刺史。
赵二刚一听还吓了一跳,心说这孙坚也太给力了吧我就想当个一郡太守,你直接给我来个一州刺史
等静下心来一想,又觉得亏了:现在汉朝秩序还在,刺史这个官远没有后来权力那么大,虽然是管一个州,但是俸禄只有六百石,最关键的是没啥权力,只有监察之责,而没有具体的领兵理政之权。
也就是说,这时候的刺史,就是一个放大版的督邮,只不过督邮只管一郡的一部分,刺史是管一个州。
拿钱打发走了没翅膀的天使,赵二拿起圣旨看了起来。现在的赵二多少能看懂一些文言了,不像最初在雒阳时,完全看不懂。看了下,这才发现朝廷封他的官不只有青州刺史,还有别的。只不过赵二之前一听刺史这个名头后,有点懵逼,后面没注意听,漏过去了。
诏书上写着自己除了担任青州刺史外,还兼任北海国的……别部司马。
赵二心想:我说你孙文台是不是当别部司马当得太爽了,也想让我感受下司马的滋味这官的名字也太难听了!
罢了罢了,至少比没有强。
我说也是,花了那么多钱,只给我平调成一个六百石官,那我才不干哩!
当天又收到孙坚的信,里面孙坚说他觉得区区一个郡哪里能容得下赵二这种大才,怎么也得一个州才配的上……
好吧,事情其实是这样的:孙坚最近一直在打探青州那边的消息,逢人就问青州的事。问着问着,忽然有一天,有个人来求见他。
孙坚见了一问,得知他是现任青州刺史张琰的人,想跟他谈谈青州的事。
原来那张琰早就不想在作为“黄巾重灾区”的青州呆了,老想换个位置。正好他留在京里活动的人意外得知了孙坚一直在找青州的官,于是灵机一动,请示了青州刺史后,便找上了孙坚。
这人便跟孙坚商议了一番,因为目的契合,双方很快就谈妥了:两方共同协作,通过贿赂十常侍和上书朝廷等方式,让张琰调去别处,而赵二则去接替他的位置。
俩人合伙的话,事情就比各自单干好办多了。因为十常侍那帮人最会榨取钱财,孙坚想替赵二跑官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话,十常侍就会推说没合适位置,多要钱。张琰想调走的话,十常侍又会说没人肯接任,还是多要钱。如果俩人一起找上十常侍,那十常侍就没有榨钱的理由了,只能公事公办,该出多少钱就是多少钱。
本来两人设想得挺好的,结果他们又低估了十常侍的诈钱能力,那赵忠居然诬陷俩人结党营私,必须得出更多的钱贿赂才能免罪。
导致最终还是额外花了不少钱,才达成目的,气得俩人大骂十常侍不是东西!
信中末尾,孙坚跟赵二讲,朝廷派赵二此去青州,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解决自黄巾之乱以来的青州匪患问题。所以朝廷在任命他为青州刺史的同时,还额外授予他一个别部司马的军职,允许他自行招募、率领士兵。同时还令青州境内的其他太守、国相都要配合赵二行动。只要赵二能解决青州的匪患问题,那么一郡太守之职是板上订钉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