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当大佬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浙东匹夫
然而,耿次相注定会说出一个让人震惊的真相:不是是个应届生,一路读书读上来的,才16岁。
伟人顿时起了猎奇之心:这么年轻的小同志?有关部门研究过为什么这么年轻的同志,反而有能力立功么。
黄部长汇报说,回头他们会组织学习典型的。目前从第一手思想汇报来看,那位小同志是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有些新形势下的新理论问题,国内大家都是第一次接触,所以那些有经验的老同志,经验在这个问题上不一定用得上。所以恰好被他立功了
认清形势,不骄不躁,难得。深入调查一下,如果没别的问题,可以作为典型!伟人的心情很是不错。
于是,他又免不了问了一些论战当中的具体理论依据。
耿次相自然也是现学现卖,把《资本论中的相关段落都解释了一遍。
让《人民日报明天就把这个论战发出去,就说是我说的——这个例子非常好,谁说搞活小业主小个体的经济,就是资本注意才有的?马克思都说了,这就是社会注意经济的很好补充嘛!
只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就应该观察观察。跟阿尔巴尼亚人那样,死抱着谁穷谁有理,我看那才是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最后这八个掷地有声的字眼,被一字不差地记录了下来。并且在第二天,成了顾骜那篇本来无名社论的钦定标题。
如果顾骜知道,因为他的蝴蝶效应,导致这句自然而然的伟人名言,被提前了八年诱导发明了出来,那会作何感想。
历史上的林大专家,写的那篇开脱文章,自然是没有资格上《人人日报头版头条的。毕竟那只是经济理论工作的学究之言,是在故纸堆里做文章。
但是,如果同样的话语,是因为我国遭到居心叵测的外国论战势力攻讦时本国外交工作者为了捍卫国家尊严而不得不反击的素材,那定性就绝对不一样了。
何况,加上了伟人掷地有声的亲口表态,作为标题。
于是,在12月24日,距离伟大全会胜利闭幕后两天外交部赴东欧各国友好访问代表团会晤后一天,《人人日报头版,就登出了一篇顾骜连夜赶稿润色后的文章。
整版文章。
标题就叫《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署名:顾骜,林子里(中央经济研究室和社科院的专家,为顾骜的即兴发言做书面整理,所以挂了第二作者)
第49章 荣归
《人人日报上的头版整版文章出来的时候,顾骜本人根本不知情。
汪苏凤是在前一天晚上早些时候,在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的酒店里,用外交密电对国内简要汇报的工作。
而顾骜所谓实习的助理人员,连参与汇报的资格都没有。
也幸亏当时有那么多外国人在场又有谈话纪要,所以汪苏凤不可能吞顾骜的功劳,所以汇报肯定是公允翔实的。
从另一个角度说,就算跟阿尔巴尼亚人论战嘴炮的时候,不是汪苏凤亲自开口的,只要他把这份汇报及时发回国内,同样会贡献不小——
东欧十国的访问工作,还没彻底结束呢。阿尔巴尼亚方面火线发现了一些有用的论据,立刻上报部里分享给兄弟单位,这也是为国立功,领导有方组织得力的功。
再加上两地六个小时的时差,报纸出现在京城街头的各处报亭书店时,顾骜还在从莫斯科回京城的飞机上。
在莫斯科机场时,顾骜遇到了叶纨,以及叶纨的领导。
也就是负责出访民主德国的那个外交小组。
毕竟当时从莫斯科到京城的航班数量稀少,连每天一班都不一定能保证。所以尽管顾骜一行人抵达莫斯科比叶纨早了好几个小时,等转机的时候依然碰上了一起回国。
叶纨看到顾骜时的表情很精彩,羞愧与惊讶兼而有之。
顾骜当然是非常坦然,找到一个落单的机会后,他单刀直入地澄清:现在不怀疑我了吧。我那番话是对是错,已有公论。
叶纨羞愧地说:对不起。
顾骜也懒得计较:行了,知道我没错,以后别再怀疑我,咱还可以算朋友。看在你没有随便大嘴巴的份上,我不是那种小气的人。
叶纨却更加无地自容:我最后还是剽窃了你的理论,在柏林的会谈中算我欠了你一个人情。
顾骜:是么?是部里把我的学习材料转达给你们之后,还是之前?
叶纨本来咬着嘴唇,如今终于可以稍稍理直气壮一点:之后,所以我也不算侵犯你‘原创’的名声。
顾骜大度地拍拍对方肩膀:那就当没这回事吧。反正部里本来就让你们学了。
这种理论创新,本来就不可能用于为个人谋取经济利益。顾骜的原创没有被抢,名声就在了。
叶纨实事求是地说:不过我总归是因为提前偷跑学习过,占了点便宜——我回来的路上,都了解过另外几组的同学了。他们那边是火线赶学,有些连《资本论都没来得及翻,临场口才表现差远了。
不管怎么说,我欠你一个大人情,以后你有什么要帮忙的,只要不违背原则,尽管找我吧。
外交论战中,有书面素材,和能够流利地化作临场发挥,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总不能口才不行的时候,直接翻出一个书证,然后让东德宣传部长自己看吧。
从这个角度来说,叶纨只是没捞到理论创新的立言之功,但临场辩护的功劳是跑不掉的,肯定会超出其他没来得及准备的同行。
顾骜暂时没想到什么有求于人的地方,那就让这个人情暂时欠着吧。
几个小时的飞行,航班从莫斯科到京城降落时,已经是24号的入夜时分了。
接机的几辆沪江牌轿车,把先行回国的几个使团接回外交部短暂的交接之后,顾骜等几名实习生就能提前回去了。
正式的工作汇报流程很繁琐,反正今晚也完不成,上面也不会急于一时。
加上外交部的人都是见过大世面的,顾骜这种程度的立功,每个月都会发生,大家也就习惯了,并没有引起围观。
这里每个月都有上百人会被最高层次的伟人接见慰问聊到;《人人日报每个月也会有上百篇头版要文。
顾骜只是迈出了微小的第一步,让最上面的人都听说过有这个名字而已。
最后,还是韩婷振奋地塞给他一张《人人日报,顾骜才知道自己立功的档次有多高。
其他人可以不在乎顾骜,韩婷却是负责带他们的人,所以她看起来颇为兴奋,一点都不掩饰对自己眼光的沾沾自喜。
小顾,你这也算名人了。小叶表现也不错,现学现卖得最扎实。你们几个都没给学院丢脸,你们再稍微等会儿,我开车送你们回去吧。
其他三个同学,顿时羡慕地围观过来,一起抓着报纸热切地学习,差点儿把报纸都撕破了。再看向顾骜时,眼神里满是羡慕。
小顾你这可是上达天听了,一毕业说不定连二秘都省了,落后小国也不用去了。室友黄勋感慨得差点儿咬了舌头。
另一个女生刘思燕,更是毫不掩饰自己的崇拜:这起码是意大利墨西哥新西兰这种级别的国家,进去就做大使一秘。两三年后,不是美日这种大国参赞,就是墨西哥这一级的国家就地提公使衔领事。
可惜他们并不知道,在顾骜脑子里,想的只是终于捞到了一张护身符而已。
韩婷收拾完手头的工作,春风得意地领着四个得意门生,然后调了一辆车,自己开着回学校。
以韩婷的副处级待遇,当然没资格配车,不过今天的任务本来就是要派车接送的。她学过驾驶,临时客串司机是完全符合手续的。
顾骜一开始还有些怕女司机,尤其是上车后他坐副驾驶,却发现这辆十几年前生产的破车居然安全带都没了,着实恐慌。
幸好韩婷开得挺慢,长安街上车也不多,顾骜很快就适应了。
一边开车,韩婷还真切地感慨:这次的事儿,严格来说学校还该谢谢你们几个。表现这么好,为校争光了。
这句赞赏,比一开始的祝贺又正式了一些,让顾骜有些不知所措。
他连忙谦虚:韩老师您太过誉了,我们也都是在您的指点下成长的,首先是您教得好,怎么敢说让学校承情呢。
不,学校还真的承情了。韩婷却意外地坚持如此说,甚至眼眶微微有些湿润,
你们还不知道吧,就在刚才下午,南海里又递出小纸条儿来了。批复是‘建议加快专业外交人才团队的建设速度’,耿次相立刻就向同志申请,国u院决定加大建设资源投入力度,明年就以外交学院的正式招牌复招。学校领导听说后,都很高兴呢。
车上的同学们听了,尽皆骇然。
历史上的外交学院,一直要顶着北二外特招班的名义,在高考中招生,直到80届。虽然这些招进来的学生,是在外交学院的旧校区内上课,但校内软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毕竟没有恢复到位。
但之所以导致如此,显然是历史上国家的资源投入力度不够大,百废待兴时,各处都要资金,外交学院这种撑门面的虚荣,自然要慢慢来了。
但是这一次,对东欧各国出访的各个使团,却比历史同期超额完成了论战任务,甚至有可能因此导致苏联有更好的台阶下。
这一波省了多少北疆军费,朝廷都是会算账的。一看搞更专业的外交团队,确实是投入小产出大,国家也就加速了投入,顺理成章。
顾骜带来的又一个蝴蝶效应,算是落地:外交学院不借助外部招牌以自己名义高考招生的历史进程,被提前了一年。
顾骜毕业时的文凭,也会因此更加正式。
而这个变故,对于外交部的高官们而言,或许不算什么,毕竟部长都是副国级的待遇了。但对于学校本身,却是非常大的事情。
在自己的地盘上,因为学生的表现好,加速了复校进程,自然是连校长都会对顾骜青眼有加了。
顾骜自己都感到有些汗颜:只是想捞一张护身符,为自己争取更宽松的形势,没想到闹出这么大动静。
一定要谦虚,知进退,知逼数,千万不能膨胀。
韩婷开著车,缓缓驶入外交学院的大门。
时间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在这个电费昂贵又没有夜生活的年代,很多人都已经休息了。
不过学校门口却并没有往常的安静,反而还能看到偶尔有行人出入。
韩婷驶过操场,在食堂边停车时,后排女生刘思燕眼尖,已经看到对面的礼堂里还灯火通明,传出阵阵音乐声。
怎么回事?这么晚还有活动?他们几个出国耽误了好几天,而且出国之前就已经专门封闭式集训了,所以对学校里的校内活动并不了解。
韩婷一边给车熄火,一边温言解释:是圣诞舞会,本来学校有老师提出举办,也好锻炼学生的西式社交礼仪。但领导怕政策不明朗,一直压着。昨天听说上面对我们的专业工作开展很支持,就没顾虑了。
在国家正式改开后仅仅两天,就敢举办平安夜舞会这种带有西方色彩的社交娱乐活动,这胆量也是没谁了。或许也是顾骜的原因吧,这项后来外交学院首创的官方联谊,竟也被提前了年限。
80年代的时候,很多京城大学都发展出了办圣诞舞会的联谊传统(那时候跟西方关系好),不过第一个这么做的,还是外交学院,毕竟外交学院占了大义名分,能把这种活动厚颜无耻地说成专业需要,就跟吃牛排喝红酒一样。
然后北外北师大纷纷羡慕跟进,最后连清华都有了。
著名音乐人高大松在他的脱口秀上就说过一个段子:80年代后期,清华男生在平安夜舞会上最常用的邀请词,就是第七支舞曲能跟我共舞么?
谁让清华的男生人数是女生的七倍呢。
可是,我们学校哪来的这么多同学呢?而且女生好多啊。顾骜觉得有些不正常。
应该是隔壁北师大临时听说了消息,有不少女生过来蹭舞了吧。韩婷解释道。
第50章 追捧
大学里居然会开通宵的圣诞舞会,这种西化程度如此之高的情形,或许连21世纪的大学生都无法想象。
但在80年代的对美日蜜月期,国内,至少是京城的顶级大学里,这种情形却是再真真切切不过了。
开放的初年,举国上下都需要一种用力较猛的姿态,去扫除曾经积重难返的封闭。
用最短的时间给西方世界以信号,让他们相信来华投资是安全的,建立国际公信力。
而这里面首倡的就是外交学院,因为它占着对外开放的大义名分。
这里的每一个女生,将来都是必修交谊舞课程的,确切地说,是按照国标舞的技术要求来严格训练。除此之外,大部分还会选修拉丁。
至于男生,理论上也要学,但不必达到国标那么严格,会随便跳跳就行。
毕竟外交部主要是需要训练符合西方政要审美的东亚女性,免得在外事场合失礼——谁让那个年代的西方政要,除了一个撒切尔夫人之外,统统都是男人呢。
所以华夏男性外交官学不学就没那么重要了,国家不是浪费国帑教他们怎么享受的,只用教他们如何服务。
一切都是拔高到为了祖国的政治任务高度,非常正义。
也正是因为大家都把这事儿当成正事看待,所以韩婷停好车之后,不顾疲惫地诚恳建议:
你们最近辛苦了,学校会给你们假期的。既然赶上了,也别错过,放松一下吧。明天睡一天好了。
可是我不会啊。顾骜低声婉拒,不过他也只能代表自己,并不代表别人。
作为21世纪来人,他跟如今的土著相比,不会跳舞或许是一个重大劣势了吧。
后世有无数有趣的娱乐活动,谁耐烦约妹子跳舞啊,这是精神世界匮乏时代的独特产物。
今晚有老师现场教的,别担心出丑。韩婷温言解释,心态要放正,这也是一种严肃的学习,不会没什么可耻的。
其余三个同学,其实早就跃跃欲试了,顾骜也不再矫情,跟着一起进了礼堂。
走进大门,顾骜稍微扫视了一眼,就看到能容纳千人开大会的礼堂里,足足塞进了300多个翩翩起舞的男女,显得非常热闹。(跳舞需要的空间比坐在那儿开会大得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