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当大佬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浙东匹夫
以中影进口特殊的财力结构,其实是可以买更多作为公用办公设备的,不过考虑到全京城也就100个号,一家单位拿两个还算稳妥,再多就扎眼了。
“101030,101031,这两台机器分别是这两个号码,别记混了。”
窗口办理人员把机器包
第651章 体面
♂nbsp; 对于国内首批大哥大的发售工作,顾骜显然是没放在心上的。
连京城这边近在咫尺的消息,他都懒得第一时间去了解,粤州和沪江就更不在乎了。
在他看来,粤州和沪江的有钱私营老闆,人数肯定是比京城多的,而且都是钱能光明正大见光的那种。京城都能卖出去的话,粤州和沪江的销路只会更好。
沪江这边,因为萧穗恰逢其会来了一趟、领取了码字任务后顺路又要回去,所以顾骜把送礼的机器都交给萧穗捎走。
而在粤州那边,顾骜并没有什么亲友或者生意上的伙伴。所以他只是派了个秘书,拿了了三台粤州入网许可证号的大哥大,坐飞机送去特区。
给韩婷、张仲谋和史玉朱每人发了一台,算是给合作伙伴的礼物、以及公司发的办公设备,其他人一律可以不送。
这些人虽然平时主要在特区混,但偶尔也是会去省城粤州的。发一台大哥大,也是一种示好或者笼络。{对韩婷是示好,对张仲谋和史玉朱算笼络下属}
剩下的粤州号码,都可以按照正规市场渠道出货。以86年南方的有钱老闆规模,80多台应该可以轻鬆卖完。
或许有人会奇怪:100台扣掉3台之后、怎么只剩80几台了
那是因为在京城的时候,顾骜已经卖掉和预留了10几台的全国漫游机。最终全国投入使用的第一批手机并不会有300台整,而是280多台。
不过粤州人和沪江人买的那些机器,也不是说未来就完全不能漫游,只是要明年或者后年邮电部门再升级一下网路端的交换系统,就可以漫游了。另外那些未来新开通漫游的机器,按说要额外按照漫游时的通话时长缴纳漫游费。
当然,能掏得起十万八万买手机的人,是不会在乎这点通话漫游费的,哪怕每分钟多收几块钱也无所谓。
这里说句题外话,漫游这玩意儿其实没什么技术难度,86年刚推出摩托罗拉初代手机时就能实现。
从技术成本上来说,只要交换容量足够,一台手机换到一个新城市后打电话,运营商成本支出并不会高多少,只要一开始把基站资讯转过来一次就行了。
后世运营商收取高额漫游费,其实只是为了确保每个地方的网路建设成本能从本地用户那儿赚回来、防止捞过界。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顾骜前世是吴越省的,21世纪初的时候,吴越省的学生卡套餐几乎是大部分省里最优惠的了,10块钱的包月费能有1000条简讯和50小时虚拟网内通话。而隔壁江南省的学生卡套餐当时10块才400条简讯,通话也贵一些。
所以顾骜前世一些考到金陵去读大学的高中同学,都是从故乡带着开好的学生卡去金陵的,到了那儿之后手机几乎只发简讯不打电话,打电话都会被算漫游。
由此可见,如果不收取漫游费的话,全国市场很容易形成恶性竞争,那就是全国所有移动用户都去资费最便宜最优惠的那个省开卡、然后拿回自己本省用。
这样所有的钱都被最优惠的那个省的分公司赚走了,其他偏远省份还拿什么钱去继续建设山区的讯号覆盖必须要对“邻省开卡拿回本省用”的行径进行惩罚性漫游徵收,才能确保“你用着哪个省的钱盖的基站,就把话费交给哪个省的分公司”,确保建设方和收费方的一致。
说到底,这是商业原因驱动的,而非技术原因驱动。
不过,不管“漫游”这一功能,未来实际的成本会降低到多少。
至少在眼下,在1986年10月这个时间点上。要想让你的大哥大实现“在全国三大一线城市的核心市区、以及未来短期内全国其他开通手机业务的城市,都能打电话”。
那你就得实打实额外多掏8万块钱。
所以,从身份象徵的角度来说,拥有一台今明两年内就全国漫游的机器,就能额外收穫一波社会地位。就相当于其他大哥大用户开的是奥迪,你开的是奔驰。
……
当天晚些时候,萧穗亲手拖着装了一堆砖头一样重大哥大的行李箱,从红桥机场下机。
因为她这趟的行程是私人事务,所以并没有让保镖开车来等,机场出来后,她只是自行打了个车,径直回家。
萧家在沪江的房子,上半年的时候重新分配了一下,条件变好了不少。
那是一片去年才刚刚建成的市中心小区,原先是民国的破旧弄堂,拆迁腾出来的。
地段还算很不错,在大世界东边一两百米,到外滩江边也就半站路。
楼是六层小洋房,钢筋混凝土每户都有防盗门,外墙贴了当时已经算很不错的马赛克。萧家在相对值钱的三楼,户型是难得一见的三室一厅,80平方。
这种房子,跟顾骜的任何一处住处条件当然是远不能比的。但萧穗近年来也很少在沪江住,家里长辈又不想太扎眼引人仇恨,所以觉得这样也很不错了。
毕竟萧穗还没有名分。加上直到去年年底拿到矛盾文学奖之前,是萧穗自己想低调,好显得她的事业成就都是自己拼出来的,不想被人看做“是顾骜要捧的女人,所以功成名就”。
因此萧家的条件,真不能怪
第652章 魔力
♂nbsp; 黄泥汤一样的沪江水,缓缓北去。
或许因为十月中秋时节,并不是一年中水量最丰沛的时节。所以江水拐弯的淤角地带,岸边都能看到露出的青绿色淤泥。
南浦老码头那边一道拐,北滩公园那边一道拐,都是淤积严重的代表,完全没有电视剧《沪江滩》那种中古岁月的沧桑感。
后世顾骜也来过不少次沪江,每每看到此景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这种“江景”都能卖几十万一平呢只有两三百米宽的水面,还是黄泥汤加青淤泥,有什么好看的
江景海景,至少你得卖相本身好看才行吧不然只买一个概念,不是自虐。
唯一的解释,或许是“万国建筑博览”本身值得一看吧。而且住汤臣中粮的人,应该不会大白天有空回家的,深更半夜回去,见不到隐没在黑暗中的淤泥黄汤、只看到繁花着锦的霓虹灯火,或许就把这几十万一平的楼价赚回来了吧。
扯得有些远,且回到眼下。
十六浦的码头,算是沪江这一段里淤泥问题整治得比较好的,而且河道平直,不容易藏汙纳垢。
自从“布列塔尼亚号”游艇停在这儿之后,周遭更是专门整治一新。
按照国际法,一国的船舶和航空器,是该国领土的自然延伸。正如三年前顾骜的保镖,在温哥华码头的美国游艇上,两qiang干翻了鲁莽搜艇的皇家骑警,加国人最后被美国人一抗议,就屁都不敢放。
所以布列塔尼亚人这次来华访问,特地把答谢宴的城市设在了沪江。因为京城是内陆城市,跨越大洋而来的游艇没法直接开到市区,最多只能开到津门。而沪江是沿海港市,从长江口一拐就到了外滩。
这天一大早,徐淩徐厂长特地很早起来,换了一身他最拿得出手的珍cang xi服,还带上了厂里最扎实的纪录片编导和摄影师、还有一两个技术方面的助手,精神饱满準备完成上面交代的任务。
每一场历史大事,都是会有摄影师记录下这些珍贵的视频素材的。不然后世小朋友在电视机上看到的那些伟大瞬间历史镜头剪辑,是从哪里来的
沪江製片厂作为沪江这一亩三分地上,影视领域最权威最扎实的单位,遇到这种机会自然是当仁不让。
当然他们也不会是今天唯一到场拍摄的媒体单位,央视的人,和新华本地分社的人,也会少量到场。
午宴的答谢讲话要10点半才开始,京城来的要人,以及本市的领导,都会出席。不过早在7点多,距离正式仪式还有3个小时的时候,徐淩就已经带着人到了外滩的一处工作室,开始提前準备了。
沪江製片厂在市内有不少工作室,而外滩的这处工作室,还是六年前拍摄《沪江滩》的时候遗留的产物。后来考虑到外滩这边有很多影视素材可以拍、有很多港资剧组取景可以配合,所以一直保留了下来,製片厂每年还会付给物业持有单位租金。
徐淩正在忙活,工作室楼下的弄堂里微微传来一阵响动,徐淩往楼梯口一看,却是苏萍和萧穗来了。
“呦,小苏,是穗子回沪江了呀。老吴,你们先忙!”
徐淩也知道萧穗如今背景强大,所以儘管很忙也不敢说自己忙、没空会客。只敢隐晦地说让摄影师老吴先忙。
一般以沪江人的“眼色”和“识相”,这种程度就已经听得懂了,知道主人家如今超级忙。
萧穗当然也秒懂,立刻笑着说:“徐叔,不耽误你正事儿。呐,这是小顾托我带回来的,送一送沪江这边的合作伙伴,也不算给你个人的,就是拿去用用,方面联繫业务嘛。”
萧穗说着,拿出了一部大哥大。
徐淩一哆嗦,连忙擦了擦另一只手,双手十指叉得跟鸡脚爪的角度差不多开,死死抓住包装盒,转身轻轻放在案头上。
“大哥大这就是今天要发售的大哥大吧我也是早就听说了,京城那边好像两天前就开卖了”
徐淩拆开包装,拿出来在手上试了一下,整个人精气神都涨了一大截,似乎瞬间就成了社会顶层的超级精英了。
比划了一下之后,他暂时又找不到借口打电话,也不好意思没事儿找事儿,只好先放下,继续忙纪录片素材拍摄的準备工作。
可是已经拆掉了包装盒,他顿时有些手足无措,似乎把大哥大放回案头上搁着,都是一种亵渎,唯恐把黑色的塑料壳摩擦毛了。
萧穗指了指包装袋里的一个皮壳子:“徐叔,平时就装这个皮兜里,跟手qiang插qiang套里一个样。皮兜上这两个环扣,可以扣在西裤皮带上的。”
徐淩翻看了一下,这才明白过来,小心翼翼把大哥大cha jin皮兜里,又审视了一番自己的皮带,老大不愿意地把装大哥大的皮兜套到皮带上。
幸亏他今天系的皮带,已经是他所有皮带里最好的一条了,是香江名牌金利来!
不过,有了大哥大之后,他决定这几天就再咬咬牙,託人买一条香江鳄鱼牌的皮带,或者法国的皮尔卡丹!
区区金利来,已经配不上绑大哥大了。
至于一旁正在干活的摄影师老吴,和编导小蔡,名义上是被徐厂长吩咐赶紧準备,可实际上心思都不知道飞哪儿去了。
当厂长就是好呀!联繫业务,都能用上传说中的大哥大了!
&
第653章 给你讲个笑话:布列塔尼亚人的菜谱
徐淩做完全部拍摄前的準备工作后,一看时间还才九点,但也等不得了,带着摄影师和萧穗等人,就去了外滩十六浦码头等候。
那儿已经围了不少人。外面则有维护秩序的保安隔开,不让普通人围观,隔着百米之外,进去就得先验明证件和身份。
徐淩等人刚踏上码头,就看到一群同行或者半同行已经在那儿了。
“呦,这不是徐厂长么,来这么早,等着拍领导们上船么。”
“彼此彼此,汪社长你不也一样。”
徐淩跟新华沪江分社的领导寒暄了一阵。
这时,一旁又有一个文学宣传口的干部,看到了跟在徐淩身后的萧穗,连忙热情地走过来握手
“呦,穗子,我当你太忙,没空回沪江呢你上半年都在香江吧。早知道你要回来,我就帮你报了。”
“张注席太客气了,我也是刚好赶趟有点事儿回来,看看家里长辈。”萧穗客气地回应。
原来跟她搭话的,是本市作协的领导。
大伙儿聊了几句,汪社长就注意到了一点异常。
徐淩平时是不穿西装的,只有重要的场合,才会把他那套香江买回来的金利来穿上。
但只要是需要穿金利来的重要场合,徐淩一贯都是把西服扣子扣好、穿得一板一眼很得体。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只把衬衫扣好、与领带一起塞进裤腰皮带,却把外衣昌在那儿。
西装外套敞着不扣,按照后世的审美,当然比拘谨的全部扣好更显洒脱,但却不符合86年的社会习惯。
86年的中国人,穿西装的审美在几十年后的人看来,那一个个都像是乡镇企业家的风格。
汪社长和张注席扫了几眼之后,立刻注意到徐淩的金利来皮带上,左腰靠前的位置,别了一个细长的皮兜,不像是装钱的腰包。
虽然不知道是干嘛的,但看着就有一股神秘的大气。
大家都是圈子里的人,一眼就知道徐淩今天这穿衣做派,是想凸显这个不知名的新玩意儿了,否则怎么会把西服敞得那么开呢。
偏偏汪社长和张注席又不想显得自己没见识,不认得,便硬生生憋着,偏偏不问。
徐淩热心地来回踱步,多管閑事了好几趟,转身的时候动作也很迅猛,把西服的下摆都甩得比裤子皮带还高了,唯恐别人无法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看清楚他腰上挎了东西。
幸好,接待外国要人的现场,总是不缺临时冒出来的意外需求,所以他很快就逮住了一个机会。
大约九点半刚过,一个市里某办分管外事接待的中层干部,急吼吼跑过来,在徐淩这堆配套服务的人堆里转了一下,随口问道“你们见到文工团的老赵了么真是掉链子。”
萧穗抬眼一看,倒也认得此人。因为这人是包丞丞手下的,而包丞丞也算是顾骜的故交,所以他的几个骨干手下,萧穗也都认识。
徐淩倒是很积极“姚主任,怎么了急着联繫老赵的话,用我的电话好了。我记得他号码,我帮你拨。”
那个被呼作姚主任的也不客气,看徐淩主动拨通了号码,直接对着话筒吼了一顿,把事情交代清楚后,挂断,这才跟徐淩一伙攀谈。
“嗨,那些布列塔尼亚人真是计较,咱接待了那么多外宾了,也没听说过宴会用的钢琴要会前再调一遍的。还说咱这边的钢琴太差了,他们带来的调音师没见过这么烂的,不会弄。真是岂有此理”
徐淩顿时露出同仇敌忾的表情,附和道“嘿,那些布列塔尼亚人那么挑,怎么不自己带钢琴来,不就是咱平时西餐宴会时看到都有人弹琴助兴的那种么,装什么大尾巴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