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当大佬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浙东匹夫
我也不国内了,我就假设你本事很大,未来做成了之后,打海外市场。欧美髮达国家,凭你的技术,我就算你可了劲儿地狂追,我相信十年之内你是达不到欧美先进运营商的技术要求的。
所以,我假设你也就做做东南亚中等发达国家,或者准发达国家的生意。你觉得,你要拿下这些国家的运营商,你能不给好处么”
顾骜这番话里的措辞,没有任何问题。
在80年代的语境里,中国人的官方口径,都是称呼李家坡为“中等水平发达国家”,乃至“中高等发达国家”的。
连马来西亚,都被认为是发达国家,而泰国在90年代初被认为是准发达国家。也就印尼和菲佣这些更落后一级,实在与发达不沾边,但当时经济也比中国要好一些这些国家,都是在98东南亚金融危机倍索罗斯黑了之后,才一落千丈的。
马来西亚更是从已经发达就此跌回发展中。
所以,在80年代中期的中国第一批下海科技创业者眼里,如果自家产品要谋求出口,肯定第一目标就是主攻东南亚市场。那些都是技术比中国差、但却比中国有钱不少的存在。只要国货质量和技术水平还过得去、然后比原本佔据市场的日货便宜上五倍十倍,就能抢到市场。
句难听的,80年代中期,还有不少沪江等开放程度比较大的窗口城市,因为市民移民机会多,很多妇女想尽办法弄去马来西亚,然后不定就倾尽所有嫁人在大马开个小卖店什么的。
当年人家可风光了,不过开了25年小卖店后,就发现国内当年那些同在沪江的、原本比她们家境更差的邻居,拆迁致富,卖套拆迁房就比你去大马奋斗25年还牛逼十倍,也不知这些当年抢着嫁给东南亚人的妇女作何感想。
扯得有点远,这里无非是,顾骜拿东南亚市场作为出口市场的代表来举例,并没有不妥。
任正义想了想,便也中肯地回答:“我虽然不是很了解东南亚的营商环境,但也略有耳闻。在这些地方,做运营商生意、抢公家订单,不给好处……确实不太可能。
怎么顾总,你是担心做生意给人塞好处,名声不好这没什么关係吧,咱在国内保持正气凛然就好了嘛。到了东南亚,那些本来就是资本注意国家,他们本来就是拜金堕落的,这种事情也没什么大不了。而且你只是大投资人和拉来战略资源的,具体经营你完全可以推不知情,又不用您亲自去跟客户拉交情。”
顾骜冷冷一笑:“你把事情想简单了,有些东西,不是你想撇清就撇清的。做事情,要看全局,看全球。
我也不瞒你,我是在美国混了多年的,跟美国多少有头有脸的大人物有交情、至少是混脸熟。我给你透个底,据我所知,李根的幕僚如今为了捞过界、进一步封堵跟露西亚人合作的跨国商人,正在谋求通过一部极度霸道的法案,你绝对想象都无法想象。
这部法,叫做反海外fb法,目前拟定的目标,就是弄一个超大的管辖权範围,将来实现只要某人或者某组织的负责人、具体经手人,在美国以外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经商时,有过给人送好处的行径。那么只要这人到了美国,在美国有业务,美国就可以任意扣留和审判这个人。
你可能对条款的效果没有直观印象,我就给你举个例子好了。比如假设将来你在印尼卖了一批基站设备,然后过程中你不得不给吃拿卡要的印尼无耻之徒一些买路钱。
那么就足够了,儘管这事儿是中方和印尼之间的,全程跟美国人一毛钱关係都没有,但美国人的手
第658章 瞎混
送走任正义后,算算日子差不多也快10月下旬了,顾骜在京城这边的事儿料理得差不多,本来也该是时候回钱塘或者香江。
萧穗这阵子人在沪江,所以只是帮顾骜把那些送给在沪江的友人的礼物捎去了。顾骜身边还留了一些大哥大手机,原本是準备亲自带回钱塘,送送亲人和最铁的密友。
然而,在京城的最后两天,顾骜却在自家花园接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电话,偶遇了一个原本準备回钱塘后才联络的故友。
是他的中学同班同学马风。
顾骜有些意外,但还是非常乐意接待对方。
他在电话里有些诧异地问:“阿风你怎么在京城,我还準备回钱塘再跟你联繫,你要是没空我还打算派个人把礼物送到你家。”
马风:“顾哥瞧你这话说的!要是有用到我的地方,我怎么敢没空礼物就更不敢当了。我这次是来京城,托关係跑了些特殊的执照。前几天赶上你又上新闻、还首发了大哥大,我就知道这么多大事儿,你肯定在京城。”
顾骜:“那没说的,来我这儿喝一杯,醉了也别归了,你这儿事儿办完了没办完了后天跟我一起回钱塘。”
顾骜挂断电话,就吩咐女僕準备。
算算年岁,他跟马风也有几年没有生意上的交集了,毕竟顾骜的生意越做越大,马风的能力渐渐有些跟不上他的节奏,自然不可能一直作为顾骜的左膀右臂。
不过,这并不代表顾骜这些年没跟马风联繫。作为同学和朋友,他们逢年过节还是会一起喝喝酒的,只不过利益上的交往渐渐淡了下来。顾骜对于马风这四年的情况,也是很了解的。
早年的时候,马风也是一边念书、当英语老师教书,一边做些出版业译制业的小生意,虽然不可能跟那些顾骜的生意伙伴一样巨富,但也是很滋润了,属于那种随随便便拿出几十万人民币不在话下的实力。
要知道,马风是在1982年之前,就做到了这种程度,那也是非常不容易了。
前阵子才决定从华兴通讯辞职下海经商的任正义,因为是靠央企的收入撑日子,至今才几万积蓄呢。
顾骜那些百万千万级以上的生意伙伴,都是港商和外商,并没有内地的。内地有钱人,如今都才算刚刚要腾飞。
82年年中的时候,顾骜自己正式办完停薪留职、去美国跟季辛吉完成最后5个学期的博士学业时,为了帮助当时困在大学里教书的马风、名正言顺拜託当老师的职业。
当时託了点关係,让省里的外资管理单位,以“实习表现优异”的借口,向上推荐了马风。马风便得到了外经贸有关部门的一纸调令,被调到京城任职了。
美国人是一学年分三个学期的。捋一下前文,顾骜当时是先去读了一个学期、然后借口回来交接工作一年、然后82年5月份再去美国、读到84年1月毕业、回国。
后来,马风在外经贸有关部门一干就是两年,一直到84年,顾骜在华兴通讯过渡了一下、顺利离职下海后不久,马风也找了个借口,自己下海创业。
马风原本的打算是,万一顾哥有用到他的地方,那就投奔顾哥一起干大事。然而当时顾骜似乎并没有召集他,他自忖自己的能力跟顾骜的生意交集也不大,自然也抵不过自己当老闆的诱惑,想自己拼一把试试。
主要也是因为,他在外经贸有关部门厮混的那两年里,因为勤勉努力,也颇得到了一些出国联络经贸合作、考察观摩的机会。也更深刻地见识到了美国人的很多新机会,忍不住跃跃欲试想回国赌一把。
人都是会变的嘛,尤其是眼界开阔之后,心思就活了,总觉得机会到处都是,不用可惜。
只不过,他自己当老闆创业也两年过去了,似乎并没有特别成功,只能算是吃了不少苦头,进一步认识了中美经商环境的差异,砥砺了一番心性。
对于他生意的细节,顾骜一直照顾马风的面子,这两年逢年过节喝酒时,都没怎么问过马风。
毕竟他自己生意那么大,要是问对方的生意做得什么样了,难免会让人觉得是有心要比较,那不是扫人面子么。
……
打完电话后没几个小时,马风就大模大样找上门了。
一点都没有诸如任正义等顾骜其他合作伙伴的拘谨。
顾骜也不跟他客套,一不出门迎接,二不起身握手。
是顾骜府上的女僕,带着马风径直走进客厅。然后顾骜就坐在红木架、小牛皮面的定做沙发上,翘着二郎腿叼着雪茄,招手指了指,示意马风坐他侧面的位置。
马风也二话不说坐了。
顾骜轻轻“啪”地一声,拍出一部套在皮套子里的大哥大在茶几上:“这部大哥大你先拿去,虽然钱塘老家还没讯号,不过你到京城沪江出差,还是能打打的。”
顾骜的姿势,并不是那种轻轻的放置,也不是重重一拍,所以既不会显得小心翼翼惜物,又不至于鲁莽到会摔坏精密电子设备的程度。
装手机的皮套子外观朴素,没什么装饰,但用的皮革料子绝对是顶级的鳄鱼皮。而且两层皮子之间内衬了珍珠棉减震,顾骜这点力量轻轻一丢,是绝无问题的。
马风笑着把大哥大往回一拉,泰然自若收下了:“那还不是有来无回大哥你是了解我的,我从来不跟你客气。”
顾骜笑着推搡了马风肩膀一拳:“你还不跟我客气再这么没大没小,就不怕哪天被老子可以共患难,不能同富贵”
马风跟顾骜也算是初中时代就一起打过架的交情,算是起于贫贱之交了。所以马风才不跟顾骜来虚的。听顾骜这样装腔作势地敲打,他不卑不亢回应:
“就算大哥不能同富贵,我也能做範蠡啊,时
第659章 梅花香自苦寒来
顾骜跟马风聊了喝完足足三壶咖啡的工夫,总算是闹明白了这两年马风究竟走了多少弯路、受了多少坎坷。
原来,马风从82年被安排去了外经贸口后,两年里的经历,倒也跟他平行时空94年去商务有关部门后的经历差不多。在美国,都见识到了那边超越于时代的高效率商业模式,然后大开眼界,想回国做点大事。
“举个最简单的,我在外经贸口,见识过太多这样的例子了。比如,国内因为资讯不透明,一个汽车厂,别的都可以自己造或者找到供应商,可是一个万向节不会造,又不知道国内有没有其他企业在专门造这个。
然后,可能就要安排一个副厂长、一个供销科长、好多技术员和业务员,全国出差乱跑找货,可能最后差旅费考察费都花了几万块,只是解决了一个‘找到特殊供应商资讯’的小问题,这多低效多浪费钱
另一边,有能力加工这种零件的小厂,可能一年也接不到几个这种需求,又没钱打广告,渐渐就会产生‘这个东西不值得专门做’的退步念头,久而久之就不坚持了。而如果我们跟美国人一样,有供应商黄页,不说全国的,至少一个省的,那能省掉多少事呢
做黄页的单位,看似给你做个谘询、联络一下上下家,可能收你几百块谘询费,或者是你採购量小的精密零件,直接给你加到单次採购价上。看似有些厂觉得谘询费太贵,捨不得,但总比你自己满天撒网出差找便宜至少几十倍吧
我也知道,我这人数学不行,理科都不行,就是个教英语出身的。你让我自己搞高科技的生意,我这辈子是没戏了,咱不能跟顾哥你学,我一辈子就是投机倒把的命了。不过,在美国,我是真心发现原来投机倒把不是仅仅赚差价的。
投得好的那些,也是真心从零开始创造价值、创造需求匹配需求增加就业的。有些单子,没有投机倒把的人引导发现,可能就没了,倒卖的人,才是这种生意的内生性原动力。结果我脑子一热,就往下拼了。”
这番话,是马风对自己初心的倾吐。
很符合一个商务或者说外经贸口的管理人员,见识了美国的高商业效率后,产生的反思。
只不过,这一世他站在高处、系统地出去见世面,比原本历史早了12年,所以考察回来的心得,也从“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提前成了“传统供应商黄页、信用体系、小众联合定製”之类80年代的美国先进模式。
但核心思想是一样的,那就是马风想提升商业效率,做一点“投机倒把也能创造新需求新生意新就业”的事儿。
如果马风前面说的那番话,后世看官因为不了解当时的商业氛围背景、难以理解的话,完全可以用后世天猫海外购时代的同类例子类比一下。
比如,后世在抖音上,就有过一些天猫系平台组织者的自述视频。有一个视频里,那个平台负责人很骄傲地说:有个意大利客人要开趴体,需要一些把客人震住的稀罕装饰品。然后他发现在国内吴越义务,有小玩具供应商,会造几层楼高的充气恐龙,觉得很酷炫,就买了,最后还跨国发来好评云云。
这个交易本身很简单,但这段视频在抖音上,却被很多敌视电商的人酸:不就是做了个中间商嘛有什么好拿来吹的是东西是你加研发的还是你家生产的虚拟经济狗!
说出这种话的人,显然是无知。
稍微动动脑子的人就知道,天猫系该平台的负责人,之所以强调这个案子,是为了说明:有些单子,在非电商时代,或许就压根儿不存在了。有潜在需求的人,想象不到世界上有人能满足他;有潜在创造力和製造力的人,压根儿想不到世界上有人会需要这么小众的东西。于是一开始就既没有生产,也没有订单。
这些需求,是更高效、资源调度更集中的新技术新平台,凭空创造出来的。商业模式才是这部分需求的第一生产力,而不是技术和产能。
这就是后世《连线》杂誌主编克里斯.安德森论述的“长尾效应”的威力。
网路和资讯的集中,能够把原先因为供给和需求都太少、太分散而不值得被满足的商业机会,促成起来。
就像如果一座小城镇只有10万人口,而人口中的平均cosplay爱好者只有千分之一,那么这座城镇里对cosplay的总需求人口就只有100人,他们根本办不起来一场漫展,他们的需求就只能直接无视掉了。
但如果在一座有一千万人口甚至更多的城市,比如钱塘或者沪江,哪怕人口中的cosplay爱好者还是只有千分之一,但这座城市就能有1万名爱好者了,这时候开一个漫展卖门票,就能有机会回本,有能力有技术有艺术办漫展的人,就会来做这个生意。这样新需求和新供给都得到了满足和赚头。
如果有了一个niico这样的二次元漫站,那哪怕只有3个cosplay爱好者的非洲黑叔叔小国,也能被满足。
这也是为什么越国际化、集中的大都市,各种小众前卫需求都能商业化落地。
互联网也好,电视购物也好,供应商黄页也好,每一代新商业资讯交流平台和成交平台,他们最正义的价值,就是让“上一个时代因为资源和需求集中度不够,而不配被满足的小众需求,得到满足”。
而什么“打价格战,靠网上不用房租”等优势跟线下抢本来就能做成的生意,反而只是副产品。只不过因为副产品针对的是大众化的需求,所以做起来之后规模和营业额更大而已,但这并非当年每一种新商业模式出现时的初心本意。
马风这一世,也算是提前成为成功人士了。人家84年下海的时候,已经有百万级的身家。
在当时国内的消费力水平下,已经觉得百万富翁的钱是一辈子花不完的了。
何况马风也算是跟着顾骜享受到了国家第一届恢复高考带来的种种红利,他如今骨子里还是很感谢国家、三观很正了。
这种情况下,一个一辈子钱花不完的人,机关不待辞职下海,那肯定是真的想做一番改变世界的大事的,不能光是为了钱。
而他也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这辈子只能在销售领域发挥一下自己的才华。
在80年代中期,在新兴的民营经济体力,做销售确实是很容易来钱的岗位,但中国人对销售类工作的鄙夷,却还远远没有到扭转的时候。
猜你喜欢